端午传说 民间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

  端午节的故事由来一: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端午节的故事由来二:“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艾”和“粽”的传说故事

  说的是很久以前,在下邳的西北方有座大山,山南有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村子里有三四十户人家。

  这天天刚蒙蒙亮,从村子里走出个二十多岁、手里提着个竹篮的姑娘。姑娘来到山下四处张望,看到悬崖峭壁上的青稞蒿子,急忙往山上爬。一连几天,姑娘把这座大山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她想要的东西。到了第六天,姑娘又在山上转了一天,看看天快黑了,她急得一下跌坐在山坡上,放声大哭起来。

  正哭着,忽觉面前站立一人,抬头一看,是位五十多岁、面目慈祥的老妇人,看样子不是这里人。只听老妇人温和地问:“孩子,看你浑身都被刮伤,胳膊上还在淌血,你为什么不去包扎一下,孤身一人在这儿伤心呢?”姑娘擦擦泪水说:“大娘,俺是这山下庄里的,名叫爱姐,嫁到婆家不到三年,公公和丈夫都不幸染病丧命,家中只剩下俺和婆母苦熬岁月。谁知半月前,婆母也得了和公公丈夫一样的病,浑身筋骨疼痛难忍,头晕腹胀,茶饭不思……俺就婆母一个亲人了,俺想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也要救婆母。俺卖光了家中的鸡、鸭给婆母请医抓药,谁知婆母苦水不知喝了多少,病非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了。俺请一个游方的老郎中给婆母看病,他对俺说,婆母最多还能撑七八天。俺跪求他一定要救婆母,他说除非到山上找到仙草,才能治好婆母的病。俺问他仙草长什么样,他说他也不知道,也只是听老辈人讲,仙草有种特别的药香,与别的药草不同,一闻就知道了。俺已到这山上找五六天了,也没找到什么仙草。”说完又大哭起来。

  老妇人听后,点了点头,用手拍拍爱姐的头说:“好闺女,孝心能感天和地,你明天早来,说不定这里就长出‘仙草’来了。”爱姐半信半疑,谢过老妇人回家了。

  第二天,是五月初五,天还没亮,爱姐就来到了山上,睁大眼左瞅右看,忽听身后有人“嗯”了一声,一转身,昨天那位老妇人就站在眼前。爱姐急忙拉着她问:“大娘,今天仙草能出来吗?”“爱姐,你看那是什么!”爱姐顺着老妇人手指的方向一看,山坡上不知何时已长出了一片墨绿的草棵子。此物像菊而无花,高的过人,矮的过尺,粗的有手指粗,细的比谷秆细,密密挨在一起,风一吹过,散发阵阵扑鼻清香。

  爱姐几步跑到跟前,两手搂着仙草又亲又哭,一抬手擦干泪,拿过砍刀就要砍割仙草。“慢!”老妇人伸手拦住爱姐说,“你只知采仙草,知道怎么用吗?”爱姐摇摇头。“你将此草采回家后,摘下叶子煮水,先盛一半出来给你婆婆擦洗身子,剩下那一半水你可将五谷杂粮放里面煮饭给你婆婆吃,如她嫌苦,你可采来芦苇叶包上放水里煮给她吃。此草经常用来煮水、洗身、烫脚,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延年益寿。

  须记住此草每年只在五月初五这天出现一次,只能采叶杆,不能连根拔,根留着待明年再发。采时须在太阳没出来前采,太阳一出来它就不见了。此草不是凡间人都能见着的,如采的多了,你可把它晒干留用,药效也是一样的。还有,这里有仙草的事你不能告诉任何人,以防把它挖断了根。这仙草还没名,我看就用你的名,叫艾草吧。天快亮了,你快去采艾草吧,记住人不能贪心,要永保孝心和爱心,我走了。”爱姐一愣神,忽见眼前霞光万道,老妇人已变成观音菩萨驾祥云而去。爱姐慌得跪地连连磕头,拜谢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端午传说 民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1、屈原投江

  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

  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

  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另一种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以前是用竹筒装起来的,具记载:“为了防止祭祀的东西被江中的蛟龙偷去吃掉,就改为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这样蛟龙就不会偷着吃掉,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小学端午节作文:有关端午节粽子的民间传说

  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食品沿革

  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眼下很多餐饮企业也会在端午节推出粽子产品,并且餐饮企业还会制作礼盒,方便大家品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森林防火手抄报内容顺口溜

中秋节的小故事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