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领域著名人物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5名人故事:华罗庚逸事

  华罗庚先生是数学家,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这样评价一点儿也不奇怪,很多中国数学界的人物都出自他的栽培--这些人后来不少改行搞了计算机,所以,中国计算机界也和华先生有渊源。

  华先生在数学上屡有创见,或许因为他有个特点,想的事情和别人总是不一样。

  有一天,他忽然问身边几个人:你们多大岁数了?正好陆汝钤在旁边,他一看华先生瞅他,赶紧回答:“我28岁。”28岁的陆汝钤,已经进了中科院数学所,成了熊庆来先生的高足,风华正茂,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没想到,华先生冲着他比出了两个手指头--“你还有两年时间。”“两……年时间?”陆汝钤不解其意。解释后,他才明白,原来华罗庚有个理念,认为一个数学家,30岁以前一定要出成果,如果30岁没有成绩,以后再努力,也干不出来了!人们印象中科学家都是满头银发,年高德劭的样子,28岁,正常情况下还是谦虚恭敬,满楼是祖师爷的时候,离成名成家的距离还远着呢,却被华先生宣布只剩两年的时间,简直比直接把奥巴马扔到阿富汗打仗还有冲击力。

  现在想想华罗庚先生这个标准恐怕不是说说而已。1956年,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的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华先生很快注意到这个数学天才,双方很快建立联系。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陈景润生于1933年,这时也是不到三十岁呢。

  华罗庚先生一句话,把28岁的陆先生吓了一跳,快五十年了,历历如在眼前,描述起来栩栩如生。也许就是被这句话吓坏了,争分夺秒,才成就了今天的陆先生。

  一句话能有这么大的威力?那要看谁说的了。华先生说的话,让人没法不重视。此外还有一个典故:华老一个字顶一个馒头。

  据数学所的老人们回忆,华先生那时候稿费高,一千字足足40块钱。一千字40块,一个字就是四分钱,那年月,可以买一个馒头了。也有人指出,外面的馒头四分钱一个,可是华老不会到外面去买,数学所的白馒头特别大,一个要一毛钱,他得两个半字才能换一个馒头呢。

  即便是两个半字换一个馒头,华老的收入,也只有让人“艳羡”的份儿。据老人们回忆,数学所的馒头不但大,而且有名堂,比如菜单里有“翠岗红旗”,就是馒头顶上放一个枣。还有“蝴蝶趴在金山上”,是窝头上放两个枣。那时候华罗庚先生正负责数学所的工作,这些花样馒头,他肯定吃过。

计算机领域著名人物

谢谢你,我的老师—电脑

  电脑,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于1946年2月15日宣告诞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脑不断一代代进化,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了人们的日常用品。

  电脑如一部知识全书,使我们不出门就知天下,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你忧伤的时候翻出成堆成堆的笑话,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告诉你每道题目的答案,像一个无所不能的记者,告诉你今天天南海北发生的所有事。

  有人说,电脑是天使:电脑让我们知道了许许多多甚至本来一生都不会知道的东西,让我们在疲乏的时候放松,让我么节省更多的时间,加快信息传递,加快社会发展;而有人却说电脑是魔鬼:机会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沉迷游戏,如同被控制一般乖乖交钱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会有许许多多的辐射,严重的会致癌。但我认为,只要正确的使用电脑,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我发现自己似乎变得非常依赖电脑。小时候,我遇到不懂的问题问爸爸妈妈,它们会耐心的解答,后来,当我问问题的时候,坐在电脑旁的爸爸妈妈就会在这台发光的机器编导顾一凡,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出答案,我仰望着这台机器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它让爸爸妈妈变聪明的,或者,爸爸妈妈正在和谁打电话呢。后来,我逐渐接触到了网络,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便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在这比大海还大的数据库中寻找我需要的知识,我发现,这台神奇的机器每次都会解答我的问题,我总以为,这电脑后面一定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博士在回答我的问题。再后来,我越发感到电脑是神奇的,它简直比所有的人厉害,这是我很高兴,每次又不懂的题目或不懂的字,我总到电脑上查,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里也时常掺杂着“上网查……的资料”等,当我准确的回答出问题后,我心里不由对电脑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激。

  现在一有问题,我就迫不及待的奔向电脑,而它,总能又快速又准确地给出答案,让我每次都能满载而归。电脑,谢谢你,你在我的生活里帮助了我无数次,耐心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即使是幼稚不过的问题,在我的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省知不知道,没了电脑,我们将怎样活下去,真的

世界it名人传奇故事

  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被人称为“盖茨第二”。的确,他的人生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的尊敬。

  扎克伯格自学成才,学会了编程。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追随前辈的道路,也离开了校园。

名人故事大全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cí)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pèi)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huáng)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kù)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xīn)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

名人故事:“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成长历程

  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推销员到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成为IMB公司的创始人,并被尊为“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的经历坎坷而又辉煌。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雇用职员。这种反传统智慧使IBM在5年之后赢得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单,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逐步成长为世界大企业。

  今天,“IBM”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多少人在使用IBM的家用电脑,已经数不清了,作为计算机业的龙头老大,回溯历史,从一个生产磅秤、切肉机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国电脑公司,其中的路程不可谓不艰难。这里面有好几代人的努力,但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托马斯·约翰·沃森——“IBM”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都尊敬的“计算机之父”。

  在忍耐和辱骂中成长

  托马斯·约翰·沃森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1874年2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来自英国的移民,靠伐木和种地谋生。虽然家境贫苦,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种乐观的态度,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沃森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从父母的身上,他继承了美国农民许多优秀的品质:正直、踏实、认真、乐观、崇尚个人奋斗。

  因为家里穷,当时教育还不是很普及,所以沃森没有上过几天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17岁就开始进入社会,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而在当时,推销并不被多少人看得起,因此小沃森受到了很多白眼,但正是推销的经历锻炼了他,后来沃森在谈到自己早年的辛苦时,也说:“一切始于销售,若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

  刚开始,他对老板付给他的每星期12美元的工资还挺满意。后来,他从另一个推销员那里得知,他实际上被老板耍了,因为其他推销员通常拿的是佣金,而不是工资,如果按佣金计算,他每个星期应得65美元。于是,他愤而辞职。从此,他找工作再也没有同意过“死工资”的报酬方式。

  1895年10月,困境中的沃森把谋生的目光投向“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因为这里月薪平均400美元,收入可观。而老板帕特森是当时有名的“推销天才”,在他手下,很多质朴勤奋的青年成长为一流的推销人才。

  沃森去拜访公司分所经理兰奇先生,结果被拒绝了。但是无论被怎么打击,沃森总是以微笑来面对兰奇。被他的韧劲打动,兰奇决定给沃森一个机会,试用他。但是第一次推销的经历却是惨败的,沃森遭到了兰奇的百般责骂和斥责,被骂得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拂袖而去,但沃森在羞辱中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在绝对服从中去学习。因为这就是推销的职业训练。

  兰奇是帕特森的优秀学徒,而沃森则成了最好的再传弟子。从兰奇那里,沃森学到了很多,以后在IBM,沃森还经常对下属们介绍兰奇怎样用实例去推销产品,推销自我。事实上,比起老师来,沃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年之后,他成为东部最成功的推销员。25岁时,他取代了兰奇的位置。1899年,沃森被提升为分公司经理。到1910年,他已经成为公司中仅次于帕特森的第二号人物。但在那以后,厄运又一次向他袭来。

  帕特森是个专横粗暴的人,他用优厚待遇来换取雇员的忠诚和服从。然而他也是个多疑的人,当总经理查尔摩斯忍无可忍对他进行反抗时,他立即解雇了他,让沃森取而代之。所以,沃森在公司里也是战战兢兢的,帕特森在,他就非常紧张,如果老板不在,他就能发挥自如。1909年,在查尔摩斯的协助下,州法院以垄断罪起诉了国民收款机公司。最后,沃森获得了保释,而帕特森入狱一年。

  就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沃森遇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珍妮特,并用自己的技巧赢得了“平生最成功的推销”。没过多久,儿子出生了。然而,正在沃森最高兴的时刻,生性多疑的帕特森却认为沃森暗自培植亲信,拉帮结派,尽管沃森努力为自己申辩,但毫无结果,无奈于次年4月愤而辞职。他立誓报仇,走出公司办公大厦时转身对一个朋友说:“这里的全部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另外创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要大!”

  然而,重新创业又谈何容易。虽然帕特森给他一笔5万美元的分手费,但沃森失去了生活保障,丢了饭碗,年龄也快40岁了。他只好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去纽约闯荡。

  40岁的创业

  40岁的年龄,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早过了创业的年龄,但沃森不这么想,他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的潜力还远远没发挥出来,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两个月后,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华尔街最红火的金融家,号称“信托大王”。他对沃森的才干早有所闻,旋即聘任他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的经理。这家弗林特属下的公司,主要生产天平、磅秤、计时钟和制表机等。由于前任在经营方面不得要领,成立不到三年已是负债累累、濒临破产。沃森之所以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主要看中的是它的产品。他认为计时钟、制表机等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

  最初,因为沃森曾经被定过罪,董事们只让他当一个小小的经理,但精明的沃森除了要得一份体面的薪水外,还要求能够得到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而董事们急于扭亏,对沃森的要求一一答应,但是大家在心里是看不起他的。公司里沃森是孤立的,只有弗林特一个人支持他。从1914年到1924年,沃森就这样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着,发挥了当初死缠烂打当上推销员的精神,用自己的成绩改变众人对他的歧视。

  沃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银行借贷5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当银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提出质疑时,他解释说:“负债只说明过去,而这笔贷款是为了未来。”这句沃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推销词打动了银行官员,于是他顺利借得款项。在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后,公司业绩开始迅速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制表机需求量激增,几乎每一家大保险公司和铁路公司都用上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生产的霍勒利斯制表机。不久,政府部门也采用了制表机。沃森适时地推出新型的打印机——制表组合机,更是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订货单堆得老高,产品供不应求。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300万美元,利润也升至210万美元。1924年2月,已经身为公司总经理的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是年,沃森刚满50岁。

  反传统智慧应对经济大萧条

  20世纪30年代初,IBM开始进入打字机行业,生产打字机、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机、分类机、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并推出电动打字机、字母制表机等新产品。到30年代末,IBM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其利润达到910万美元,竟超过其他4家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一跃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

  这时的托马斯·沃森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将由数字掌控,他生产的打孔机正暗示着未来世界的趋势,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产出来的计算机是多么重要,将怎样改变世界。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几乎使所有公司破产,IBM的股票也一度暴跌。沃森坚持相信对付经济大萧条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一些人开始酗酒,另一些人轻易坠入情网,沃森的“嗜好”则是雇用推销员。

  当其他公司大批裁员时,这种大量雇用职员的做法被人们视为疯狂的举动。不过,正是这种反传统智慧使IBM能够承担5年后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规模订货。IBM的公司规模由此扩大了两倍。同时,托马斯·沃森作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CEO被载入美国商业史。

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大门槛,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发展时,不能不提及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

  约翰。冯。诺依曼(JohnVonNou,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冯。诺依曼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读书过目不忘。据说他6岁时就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最擅德语,可在他用德语思考种种设想时,又能以阅读的速度译成英语。他对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将内容复述出来,而且若干年之后,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1921年一1923年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很快又在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此时冯。诺依曼年仅22岁。1927年一1929年冯。诺依曼相继在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担任数学讲师。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西渡美国。1931年成为该校终身教授。1933年转到该校的高级研究所,成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并在那里工作了一生。冯。诺依曼是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伊斯坦堡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慕尼黑高等技术学院等校的荣誉博士。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立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立林且学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1951年至1953年任美国数学会主席。

  1954年夏,冯。诺依曼被使现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华盛顿去世,终年54岁。

  冯。诺依曼在数学的诸多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主要从事算子理论、鼻子理论、集合论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关于集合论中超限序数的论文,显示了冯。诺依曼处理集合论问题所特有的方式和风格。他把集会论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体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论的基础。他从公理出发,用代数方法导出了集合论中许多重要概念、基本运算、重要定理等。特别在1925年的一篇论文中,冯。诺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种公理化系统中都存在着无法判定的命题。

  1933年,冯。诺依曼解决了希尔伯特第5问题,即证明了局部欧几里得紧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紧群理论与波尔的殆周期函数理论统一起来。他还对一般拓扑群的结构有深刻的认识,弄清了它的代数结构和拓扑结构与实数是一致的。他对其子代数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并莫定了它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了算子代数这门新的数学分支。这个分支在当代的有关数学文献中均称为冯。诺依曼代数。这是有限维空间中矩阵代数的自然推广。冯。诺依曼还创立了博奕论这一现代数学的又一重要分支。1944年发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论文《博奕论与经济行为》。论文中包含博奕论的纯粹数学形式的阐述以及对于实际博奕应用的详细说明。文中还包含了诸如统计理论等教学思想。冯。诺依曼在格论、连续几何、理论物理、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气象计算、原子能和经济学等领域都作过重要的工作。

  冯。诺依曼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的开拓性工作。

  现在一般认为ENIAC机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是由美国科学家研制的,于1946年2月14日在费城开始运行。其实由汤米、费劳尔斯等英国科学家研制的"科洛萨斯"计算机比ENIAC机问世早两年多,于1944年1月10日在布莱奇利园区开始运行。ENIAC机证明电子真空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计算技术,不过,ENIAC机本身存在两大缺点:(1)没有存储器;(2)它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见天,计算速度也就被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机研制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显然是感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想尽快着手研制另一台计算机,以便改进。

  冯。诺依曼由ENIAC机研制组的戈尔德斯廷中尉介绍参加ENIAC机研制小组后,便带领这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技人员,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1945年,他们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的缩写)。在这过程中,冯。诺依曼显示出他雄厚的数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的顾问作用及探索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EDVAC机还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即:(1)采用了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2建立了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便可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以上两份既有理论又有具体设计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它们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着名的"冯。诺依曼机",其中心就是有存储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指导着以后的计算机设计。自然一切事物总是在发展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们又认识到"冯。诺依曼机"的不足,它妨碍着计算机速度的进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冯。诺依曼机"的设想。

  冯。诺依曼还积极参与了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工作,对如何编制程序及搞数值计算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诺依曼于1937年获美国数学会的波策奖;1947年获美国总统的功勋奖章、美国海军优秀公民服务奖;1956年获美国总统的自由奖章和爱因斯坦纪念奖以及费米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就业计划书(大学生版)

献血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