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义务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务必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理解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政府不容推辞的职责和义务。

  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法,也是切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透过实施义务教育,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宣布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多方面研究证明,国民的高水平教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务必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好处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用新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不够重视美术教育的利弊

  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下,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9年,而在这9年中,本应始终贯穿着美育教育。可是,现在我国教育机构还存在诸多十分不重视的现象,没认识到美育能育人心灵,启迪人智慧。而且事实上,绝大部分中小学的美育学科是有名无实,尤其是初中阶段,尽管课表上按教育部要求排的美术课时,可是,每每一遇到有的学科被哪一级抽查,就从上到下都以行政命令,叫停艺术课。

  本来一周就仅有一节,都被强行占掉,所以造成这般情况,主要因素是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其实,这样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悖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严重破坏了孩子们成长的心理需求,从而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这难道不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缺失吗

  不是随便剥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接受这方面教育的权利?非但如此,更甚者,他置“审美教育能以较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浓厚的情感性和趣味性以及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统一为其特征”这一理论与不顾,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重视,美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特点。

  正是美育的这种生动的,自由的、本质上是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想统一的特点,使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能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审美教育还具有心理保健作用(随便提及:当下,一种以绘画艺术治疗心理疾病专业的研究与发展正在此起彼伏的兴起,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

  因为,审美教育可以疏导人感情,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比如,当一个人沉浸在美的欣赏和创造中时,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节奏的变换,情感的升华,就可以超脱自身的烦恼,使心情开朗起来,心理稳定,从而促进身心谐调。这就是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绘画,优美的舞蹈、奇妙的书法以及秀丽的景色,之所以能怡情悦兴,令人神清气爽的原因。之所以现在中小学生中,时不时有些打架斗殴,甚至不断出现校园凶杀案,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孩子们心灵深处,太缺乏美育功能之应用了,可以这么说,由于各级政府官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基层管理者,太急功近利,太蔑视、和轻视美育的功能了。

  因为,审美教育它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是:1、审美教育能深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要能动地改造世界,首先需要认识世界。美育能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并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思考,是青少年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以积极态度投入改造世界的斗争。正因为如此,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品被称为“史诗、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对自然界美的肯定和对科学理论的审美把握,可以给人以深切的启示,甚至可以激发“灵感”,有助于直接而明确发现客观真理,更加完美、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论断精辟地论证了美育对其他几育地相互渗透和作用,也更进一步阐明了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并不是有的人嘴边挂着的“豆芽学科”。

  我记得曾经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19世纪前半叶,英国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万国博览会。虽然英国是东道主,可就因为该国在这次博览会上展出的所有产品缺乏艺术性而未获得殊荣奖。当时的英王得知其原因后,召集皇家组委会们讨论,下令把这次盛会所获得的186437英镑的利润,决定除了给帕克斯顿(这次世博会大型展厅——水晶宫的设计者)5000英镑奖励外,盈余分成二个部分:第一,建立博物馆用于教育民众(之所以有“教育民众”之说,就是觉得要使今后的产品一改没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缺憾,就不仅让广大民众有这一意识,而且,要从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的基础教育着手抓好艺术教育),在南肯新顿购买87亩地建立科学和艺术中心。(今天,这块土地上有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科学和地质博物馆、帝国科学和技术学院、皇家艺术和音乐学院及1862年世博会后建立的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二,设立科学艺术奖励基金。从这一真实事例不难看出,即便是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也不能没有艺术的装点,而没有艺术元素产品还是价值颇低的。因为,没有艺术的一定含量的作品,就没有激发人的愈悦,和对生活热爱的激情,更没有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再比如:“也是英国伦敦,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人们追求科技发展,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其结果,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人及关系冷漠等社会弊端,从而也是人类认识到,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在艺术领域一些资深要人就其重要性而大发宏论者也不乏其人如著名物理学诺贝尔获奖者、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就曾说过: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哥白尼(波兰):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用全部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达.芬奇(意大利)良好的判断力源于良好的理解力,而良好的理解力来自于对良好的规则的阐述和说明,良好规则是良好经验的产儿;使所有科学和艺术之母。以上这些大使们给世人明确了艺术在领域,如科学领域,也不能忽视艺术对之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这些理念是要从小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和实质性指导,所以就得呼吁重视与保证美术教育学科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乃至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始终。

  另外,目前美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审美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过来、教学内容不太切合实际、教学时数不够、教学设备不齐、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再则,因为在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们缺乏对艺术学科的根本性的正确认识,由于不重视艺术学科,就迁怒于这些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评价十分的不公平,以至于担任这些学科的教师们的价值在他们眼里是很低廉的。例如:同样是每课时40或45分钟(根据各个学校而定),我们艺术教师每一节课的报酬就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其他是每节算1.2比值,而艺术学科就只算0.8。像这类问题,应该每节课均等比值,然后以上课总的课时来实算。至于其他有的考试科目,或批改作业量的多少,给折算成课时,也就能够科学体现学科之间的差异,因为我们一艺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学科,本人也是每次作业做到认真批改,有些时候还教导面前面批面改,难道说就因为歧视学科,我们认真的劳动态度,也不应该得到肯定吗?不应该到的起码的尊重吗

  所以,我们再次呼吁各级相关领导,不要歧视,轻视,忽视艺术学科,更不要歧视、轻视,忽视从事这些教育工作者。当然,在美术教育中,离不开校长们的重视。尽管当前美术教育在贯彻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有令人可喜的一面。有的学校领导们也积累了多年的实践,也有所领悟——对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那些“说起来和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也有所渐渐的、慢慢改变。但与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相比较,又显得像蜗牛爬行一般,其速度与大环境、大潮流相比,又显得太不相适应了,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我热切希望,学校各级管理者们,要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着想,开足、开够艺术学科课时,做好后勤保障,切实重视美术教育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要在像现在,有的初三没按教育部规定的,开设艺术课,有的发了美术书给学生,但课表上却没有排出该科的课。也希望这些现象能尽快消除,让我们翠屏区义务教育真真有一个质的飞跃,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对的起翠屏父老乡亲。

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区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维护教育公平,根据《关于安庆市区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宜教发〔201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大观区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继续实行公办学校“零择校”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招生原则

  (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推行“阳光招生”,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录取结果等信息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区教育局成立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实施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加强对招生工作的全程监管,严格审核新生入学条件,把好新生入籍关,加大处罚力度,严禁违规招生行为。

  (二) 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对接”招生原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的规定,公办学校继续实行“零择校”,严格按“免试、就近、划片、对接”原则招生,保障辖区内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具有一个相对就近的公办学校学位。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面试)录取新生,不得以学生的成绩或获奖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或依据,不得招收特长生。自2014年起,凡已用于学区(即一所学校覆盖的招生区域)生源资格认定的住房在小学阶段6年、初中阶段3年内,不再作为其他家庭新生入学资格认定的条件。对申请学区学校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房地产权证的发证时间须在当年的6月30日前。

  (三)坚持“两个一致”原则。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址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址一致并单独立户;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址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证地址一致。符合“两个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到居住地所在学区学校入学。不符合“两个一致”原则的,按实际常住地认定办法及认定顺序(下面第四条),确定学区学校入学。

  (四)坚持“三个一样”原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的要求,和城区学生同等对待。

  三、招生办法

  (一)小学新生招生:凡户籍在我区、年满6周岁(2009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儿童按时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不接受未到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入学,若学位有空余,按出生日期排序适当放宽入学年龄,但不得接收2009年12月31日后出生的学生,对接收的小龄学生,要在校内单独公示一周。有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暂缓入学手续,并报区教育局批准。城乡小学一律按划定的学区进行招生,不得跨越学区招生。程序如下:

  1、各小学于6月15日前将学校招生方案及材料初审组、接待组和材料复核组等招生工作小组材料送区基教科审核备案(乡镇由中心学校报送),并在招生前一周向社会张榜公布。

  2、登记报名。7月25日至26日,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相关材料,根据公布的各小学学区范围,直接到对应的学校登记报名。报名时须出具以下材料:

  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⑵户口簿;

  ⑶房产证;

  ⑷儿童出生医学证明;

  ⑸儿童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

  3、招生学校组织审核公示。招生学校根据各自的学区招生范围和招生原则组织登记、审核、复核,同时校验房产证、户口簿等材料,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并于7月30-31日将审核合格并公示后的拟录取学生名单上报区教育局。

  4、区教育局集中审核。区教育局组成联合审核组对各校上报的拟录取学生名单进行集中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下达学校。各校于8月10日集中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

  (二)初中新生招生:我区初中新生招生由招生学校按对接的学区和招生计划直接招生。程序如下:

  1、导出打印小学学生学籍表。小学毕业生学籍表(姓名1)由小学毕业生所属小学负责从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中导出学生学籍表正面姓名1打印盖章,并于6月25日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一生一表。对于前期因其他原因发放了学籍表的,学校要做好摸底登记工作,确保每名学生到一所民办或公办初中报名,若发现有学生持有两张或两张以上学籍表报名登记,将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初中招生学校将其作为入学资格条件之一,并作为学籍注册的依据,严禁个人提留、复制、造假。若学籍表中的家庭住址与报名时提供的实际居住地住址不一致,以报名时提供的实际居住地为准。

  2、报名登记。小学毕业生所在小学(含乡镇中心学校、村小)通知学生家长,根据公布的各中学学区范围,于7月25-26日持小学学生学籍表、户口簿和房产证等材料(附件5)和复印件直接到对应的学区学校报名登记。乡镇需要外出的小学毕业生家长应委托人,按时做好报名登记工作。

  3、招生学校组织审核公示。招生学校根据各自的学区招生范围和招生原则组织登记、审核,同时校验报名材料原件,于7月30-31日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三天,同时将审核合格拟录取学生名单上报区教育局。

  4、教育局集中审核。区教育局组成联合审核组对各校上报的拟录取学生名单进行集中审核,将拟录取名单上报市教育体育局后,市局下达批准的新生录取表到学校。审核结果下达后,各校方可退还学生报名材料原件,同时将报名材料复印件进行整理归档。各学校依据审批的录取表,于8月10日集中发放入学通知书到小学毕业生所在学校。

  (三)民办学校招生:我区两所民办学校按照《关于安庆市区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宜教发〔2015〕6号)进行招生。5月28日前,民办学校须上报招生办法、招生计划及招生简章到区教育部门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告。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中组织考试、测试,或以招收特长生名义将考级证书和竞赛成绩等作为入学的依据;禁止在超出教育部门核定的招生计划外进行招生和超班额招生。规范收费行为,按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依法规范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行为的意见》(皖教基[2013]10号)等有关文件执行。以上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纠正,对于拒不整改的,取消其当年招生资格,直至吊销其办学许可证。

  凡自愿到民办初中就读的市区小学毕业生,7月18日,持所在小学盖章的小学学生学籍表,户口簿等材料,直接到民办初中报名,每生限报一所民办初中,凡兼报者将取消报名和录取资格。7月19日下午,民办学校将录取新生花名册上报市教体局,并及时返还未录取学生的学籍表,到公办学校报名登记。

  (四)特殊群体招生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来市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须提供以下材料:

  ⑴持居住证;

  ⑵初中新生持小学学生学籍表(在外地就读小学,需要到我区入读初中的,由流出地小学毕业生学校从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中导出学生学籍表正面姓名1打印并盖章,到安庆市区实际居住地所在的区教育局基教科登记盖章);

  ⑶持市区经商或务工证明:所在企业证明或体现务工关系的劳动合同,个体户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营运证、税务登记证等;

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工作总结

  2012年暑期开学前,区教育局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xx中学校长组织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开展新生入学分班工作。

  一、新生入学分班工作由校长亲自组织,政教处、教务处实施。分班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通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并制定分班方案。分班时间定于8月27日上午。

  二、坚持平行分班原则。新生入学登记后,根据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学校操场组织男女生按考试成绩分别排队;按七年级设置的班级数,将全体新生按照蛇形编班,确保班级在学生人数、男女比例、学业水平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

  三、实行阳光操作。学校在班级学生组成、任课教师搭配、班主任确定等重要工作程序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学校根据新生入学登记人数,七年级共设置三个班级。在现场,首先进行的是班主任抓阄确定七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抓阄后,学校向在场的各界人士和学生公布并介绍各班级班主任,三名班主任站到自己班级的位置上。紧接着是按照编班规则女生依次按1、2、3、3、2、1……、男生依次按3、2、1、1、2、3……进行点名分班,点到名的学生站到自己的班主任队伍中。分班结束后班主任将学生带回教室。

  在分班现场有区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学校还邀请了楼房镇政府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到分班现场,他们共同见证了xx中学新生入学分班的全过程。

  四、严格控制班额。学校根据新生入学登记人数、师资和教室情况,七年级共设置三个班级。班额不超过50人,同一年级中最大班额和最小班额之差一不多于2人。没有一人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班主任。

  五、严格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坚决执行《通知》要求,分班后不允许校内私自调班,不允许通过校际间借读等方式择班。未经批准而借读的学生升高中时不享受原校和借读校高中指标到校待遇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对分班后的学生流动由校长亲自负责审批。后转入的学生一律按照阳光分班的程序进行分班。

  Xx中学2012年新生入学分班工作,在区教育局领导下,做到工作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保证各班级学生学业水平、男女比例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新生分班工作于8月27日上午顺利结束。阳光分班体现了教育公平,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及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xx中学课题实验组

  本年初,由xx主持的《山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在20xx年4月8日由常德市教科院、常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德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文号为常教研通【20xx】0xx号《关于确认常德市20xx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课题编号为CDJYKY20xx04,4月xx日,由县教育局领导魏启新副局长、县教研室专家姜胜云主任、刘一民副主任等领导专家现场实地指导,建议课题更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本次出席课题论证会的课题组的成员有:课题主持人龙涛、邹志君,成员吴猛、敬定远、何木清、印志辉、冯汉武等;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敬请领导、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一、课题界定

  “留守孩子”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属或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是指居住在偏远的广大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孩子,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内容。

  “策略”指计策、谋略,这里是指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我们赋予其创新性,这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二、选题缘由

  近年来,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呈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我校10xx名学生中,就有519名留守孩子,留守孩子占51.08%。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进程。留守儿童将是我国现阶段相当长的一个突出特色,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山区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的途径等进行研究。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成果不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编审谭深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安徽安庆市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市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并出台了六项主要措施;王宗飞的《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是对福建省3725名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迟希新、林宏、黄应圣、刘桂平等针对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这些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

  1、因留守孩子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关注留守孩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根本解决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的问题应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进行,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这些结论对我们借鉴之处:一是应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重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二是从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建设好寄宿制学校,建立关爱帮扶制度,设置“亲情电话”,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六个方面着手对留守儿童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重视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以便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然,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因时因地的变化,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呈现了差异,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与应对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虽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总体模式单一,系统性零散,科学性不强,导致指导性缺失。三是对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没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校本教育)策略等,这也是比较带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校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这些不足之处作为我们研究改进与创新的内容,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是我校作为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学,学制正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有所突破与创新,既有留守儿童,又有留守少年,因而我们统称为“留守孩子”,这一阶段能建立留守孩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教育方法、途径的突破与创新,我们力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等,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三是在针对性、有效性、特色性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养成教育内容宽泛,我们力求在实践中摸索,结合学校德育创新活动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有效性、针对性,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真正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因此,此研究具有现实性: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山区农村留守孩子会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大。我校的留守孩子家庭带有普遍性,他们地域偏,经济差,而又深受“民风悍”,以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此研究也具有必要性: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其策略进行研究。此研究更具有紧迫性,通过前期的调查以及个案分析,我们了解到那些不求上进、不遵守纪律、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上网逃学、以及早恋,甚至个别女生(未成年人)与社会上的人鬼混以至于怀孕的现象……这些情况大部分发生在留守孩子的身上,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人的警醒,故对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教育学理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加迫切。

  心理学理论:在心里结构上包括了相关的思维、语言、外显的可观察的运动或动作的三要素,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习惯培养的形成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社会学理论:通过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自动化了的合乎规范的行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如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等。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适合本地山区农村学校提高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②将留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一套适合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的培养方法的操作模式。

  ③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和改革实践,使我校留守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明显提高。

  ④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和推进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①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现状,找到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因素。

  ②根据留守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等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建立留守孩子成长档案,对其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进行详细的记载,从而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做好个案分析和反馈评价。

  ④探索创新性的模式,突出有效性、针对性和本土特色。

  五、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对留守孩子进行家访、谈话、帮扶、辅导等,制订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留守孩子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适时修订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

  ②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把握留守孩子的现状与需求,把握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因素,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③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找到支持本课题的相关理论。

  ④个案法。建立成长档案,对留守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观察留守孩子,通过至少两年的培养,比较与非留守孩子的差异程度。

  ⑤经验总结法。根据留守孩子的行为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分析、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2、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xx年1月—5月),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①搜集相关理论、文献、实践个案资料(20xx年1月—3月)。

  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确定课题目标、研究内容、方法,确定研究计划(20xx年1月—3月)。

  ③考察留守孩子实际情况,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制度(20xx年1月—3月)。

  ④确定课题组人员,培养研究教师完成现状分析报告(20xx年1月—3月)。

  ⑤完成立项申报书(20xx年4月)。

  ⑥完成方案、计划、立项报告(20xx年4月)。

  ⑦请县教研室专家现场指导(20xx年4月)。

  ⑧迎接市教科院举行的开题论证(20xx年5月)。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5月),主要完成现状分析报告和教育对策的制定,按方案进行研究,撰写案例、论文、总结等。

  ①设计并分析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情况问卷调查表(20xx年6月)。

  ②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20xx年6月—20xx年5月)。

  ③分两个阶段进行研讨,及时总结课题各阶段研究成果。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④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研究案例等,发表科研论文(20xx年6月—20xx年5月)。

  ⑤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20xx年6月—20xx年5月)。

  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6——9月),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结题报告。

  ①整理分析研究结果(20xx年6月)。

  ②组织各研究人员撰写阶段报告、实施报告(20xx年7月—8月)。

  ③撰写结题报告,请上级专家学者验收(20xx年9月)。

  ④召开结题会(20xx年9月)。

  六、研究成果预设

  1、让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批教研教改的骨干教师。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可持续发展,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

  4、主要阶段性与终极成果:

  (一)主要阶段性成果形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主要责任人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阶段总结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案例集案例集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论文集论文集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阶段总结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案例集案例集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论文集论文集20xx.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主研人员研究报告实施报告20xx.6—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二)最终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主要责任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成果集成果集

  七、研究措施

  1、研究基础

  ①已有相关成果

  学校已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孩子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建立了留守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档案,建立了与留守孩子父母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孩子父母及其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学校把周边爱心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留守孩子活动中心。课题组的同志在全面了解留守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的情况下,初步摸清了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现状,初步制订了有关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应对策略。

  ②已获得的参考文献

  陈建红《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班级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卢淑仪《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龙君志《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陈丽丽《小学生节约行为的学校训练研究》,【D】江南大学2012。

  何艳《初中生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2。

  王海花《农村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相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梁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华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杨淑芬《弟子规讲解》,华艺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巅峰家教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3日。

  《习惯养成教育读本(7-9年级)(全一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2、研究力量

  ①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的构成情况为:高级教师占40%,其他职称占60%;中青年教师占60%;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比例90%,尤其是各处室主任、班主任教师、团队负责人及思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老师均为学校一线骨干教师。

  ②课题组成员研究经验与学术背景

  本课题小组成员大部分参加了县、市、省级课题以及国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段已做了一定的工作,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做好了课题的选题工作,成立了课题研究组,明确了分工,清楚职责,龙涛、邹志君两位主持人均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均曾主持过有关德育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大多能吃苦耐劳,大部分成员承担过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确保该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

  3、研究条件

  ①预计本课题研究经费额度6万元左右。

  ②经费保障:由学校拨付专用科研经费,经费能予以保障。

  ③经费流向:课题论证、开题0.8万元;培训教师1.2万元;课题过程研究与成果建立等2.5万元,结题、推广1.5万元。

  ④桃源县观音寺镇中学建校时间:1950年2月。

  ⑤学校规模:桃源县观音寺镇中学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个班级,10xx名学生,在全县九年一贯制中学中处于中等偏上的规模。

  ⑥师资队伍:本校专任教师中现有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以下13人,学历合格率100%,课题组成员90%是学校骨干教师。

  ⑦科研氛围:本校曾多次在县级独立立项课题中获奖,2001年结题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研究》与2010年结题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均获县二等奖;2004年9月——2007年5月承担的国家子课题《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获“结题奖”。主持人之一邹志君同志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些课题的研究与主持工作;主持人之一的龙涛校长、课题组的吴猛副校长分别在职专、龙潭中学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积累了许多经验,龙涛校长2013年12月所写《桃源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教育新发展》在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交流并获省一等奖,还有任课教师、班主任也在留守孩子的管理与养成教育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积淀,我校科研氛围不断浓厚。

  ⑧课题研究的组织力量与技术支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能够保证科研经费按时到位。实验人员中有一批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勇于开拓的人员,他们为实验提供了最起码的条件。有阵地(“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各教学班级等),有平台(《万阳山》校刊、“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档案”,家校联系卡等),有队伍(德育管理网络、备课组、课题组)、有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班级团队活动、课题组按方案计划实施的活动),更有各级领导、专家的热情支持,本课题的技术支持能够予以保证。

  八、困难和疑惑

  1、留守孩子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学校的专利,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而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等应不断创新,并不是政府下发几个文,科研部门搞几个课题就算了事的,应长期关注,应创新应对策略,应建立长效机制。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好的想法,但研究队伍的理念、科研精神等一时半会儿还真不能适应,迫切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但参研教师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与精力有限,也无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师资培训的问题,这是存在的困难之一。

  2、随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向农村学校的涌入,用说教的形式、家教的形式对学生(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很难凑效,因此我们预设采用心理教育干预的策略,传统教育的策略,自主教育的策略以及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的方法与途径,创新教育的策略,但这些新的策略的理论支撑还不结实,理论依据也不丰富,这也是我们的困惑之一。

  3、受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安全诸因素的考量,各种正常活动(当然包括课题研讨活动)受到冲击,我们也不敢组织“三色教育”等有关德育教育活动,部分老师更怕课题研究工作耽误了教学工作,即存在着课题的研讨与应试教育相冲突的问题,这些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这也是我们存在的困难之一。

  4、可以说,越是农村山区的学校,也越是教育薄弱学校,其设施设备也相对匮乏,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如本校“班班通”未通、“留守孩子活动中心”无少年宫、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无心理咨询室等,这些也对我们课题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希望大家对本课题进行关注,多给与指导,也就是对留守孩子的关注,更是对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我们课题组也一定不懈的努力,在预定的时间内取得预设的研究成果。

  谢谢大家!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新措施

  这次改革具体提出哪些新举措?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回答:免试就近就学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原则,教育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法》已有规定,但是今年还要强调指出,要全面完善义务教育的招生办法。总的考虑是:第一,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方面的差距。第二,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的具体办法,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特别是要抓好19个重点大城市的相关工作。我们最近重点抓热点学校、抓核心环节、抓关键时段,巩固当前成果,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稳定有序的招生入学秩序。第三,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的对口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基础教育的治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实施意见》的部署,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规范入学,阳光招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监督,包括媒体朋友的监督。二是多措并举,配套实施,缩小学校办学差距,打牢招生工作基础。三是强化责任,加强协调,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招生工作机制。四是要加大查处力度,绝不姑息迁就,充分发挥惩戒的警示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考:

  2015年高考制度改革十大核心点

  201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新时间表

  2014年高考制度改革试点 2017年全面推进

  2014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十大亮点最新解读

  2015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基本原则、改革目标及主要任务

教育部:优先发展义务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情况。

  据了解,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整体谋划。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中阶段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在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适龄青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为保障普及目标的实现,《攻坚计划》提出了4项重点任务和6条主要措施。

  4项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提高普及水平。重点是提高教育基础薄弱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普及程度,提高特殊群体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解决有学上的问题。

  二是优化结构布局。重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乡镇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就学便利。

  三是加强条件保障。重点是加强学校条件建设,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和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四是提升教育质量。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专业吸引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有质量的普及。

  6项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扩大教育资源。一是落实地方责任,要求各地实施一些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特别要求职业教育比例较低的地区要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二是国家给予支持,通过组织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3个重大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高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其次,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求各地抓紧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三是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学费的机制,确定学费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四是要求各地制定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偿还计划,属于2014年末前发生并已纳入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结果的,应按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予以偿还。

  第三,完善扶困助学政策。落实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合理核定编制,适应普及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二是创新补充机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探索建立校际之间教师共享机制,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第五,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主要包括:一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二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学校,办好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三是实行普职融通,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四是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

  第六,改进招生管理办法。一是健全招生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切实落实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二是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加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四是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违规跨区域、超计划招生,依法加强对民办高中的招生管理。

  同时,为确保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攻坚计划》还就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各地落实好《攻坚计划》,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办实。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难,学生畏惧作文,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缺少主旨,不会结构文章,作文训练随意、无序等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广泛阅读、全面积累,编写提纲,增删修改,作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题型、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系统的进行全文或片断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 :作文、问题、对策。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因此,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二)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几乎为零,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因学校资金短缺,音乐、体育器材不全,校内活动开展不正常。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干脆不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或对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作一些改变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三)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四)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逻辑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但这个时期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又渐渐增多,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影响。再加上汉语言知识贫乏,会话表达能力低下,造成了学生在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又想写那个内容,写了这件事、又忘了那件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可能详细地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情常常因为被后面的篇幅所限、时间所迫而一言带过;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的习作中犹为常见这种顾此失彼、头重脚轻、详略不当。层次不清是由于学生不懂得分自然段,所有文章一律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一段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词、句、段,把上下文连接起来。结构残缺,头尾不全表现在一篇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只有头尾,没有主体部分。叙述一件事有起因、结果,却没有经过;一个故事有高潮、结局,却没有开端、发展等。缺少主旨,是因为学生在完成作文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完成,不明白也不曾想过一篇文章用什么事例或道理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即“为何而写?写什么?什么写?”等等。

  (五)作文训练随意、无序。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训练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教辅资料缺乏、教育信息不畅通;教师没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的进行训练。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对策

  (一)提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旧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大纲 把“写”与“听”、“说”、“读”并列为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2”。同时,与之配套的六册教材一共安排了42次整篇作文实践,其中30次是命题作文,但也可以撇开参考题目,自由拟题目;12次自由写作实践,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安排了约100次片断作文训练。附录中要求会写的应用文有26种。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学习“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在100分的试题中占40分,在120分的试题中占50分,在150分的试题中占60--70分,都占40%以上,而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常用的应用文、评论、随笔等;它可以考整篇文章,也可以考片断;从命题形式看,可以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文字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考原创的,也可以考扩写、续写、缩写、改写……

  2、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 语文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3、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二)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

  首先,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第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学生贴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

  第2、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如用同伴的好作文作对比,激起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从而奋起直追。

  第3、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欲还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同和赞扬的最原始感情。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事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兴趣倍增。

  第4、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该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好。这样,该生感觉学习语文原来很有意思,作文也挺容易,一两句话也成。后来,这位同学作文时总想多写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竞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板报、班报、学习园地,习作欣赏课等等,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两句话能刊载或能宣读,每次作文评点中力求在某个方面给学生以肯定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所得,作文有所成,作文有所乐。

  第5、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此外、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1、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2、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3、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4、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 腾王阁序 、“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三)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2部、寓言2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10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这是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当然在文广泛读书背书时还得注意三个问题。1、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书。2、要注意选择对自己思想、生活、学习有帮助的书。3、要学会浏览、泛读和精读,以免影响课内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1、积累景语,丰富语感。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 金黄的大斗笠 中的“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散步 中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春 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藤王阁序 中的“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2、积累哲语,开拓思维。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 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鲁迅 故乡 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古诗古词里的名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冀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3、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像 春天的故事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城”里的一种神秘感和形象美; 走进新时代 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给人以一种自豪冲动与自信美; 为了谁 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奉献美; 真的好想你 中的一种悠扬绵长真诚专一美。

  生活积累就是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3”苏辙说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流。”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观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在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前,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道理,挖掘光彩夺目的英模形象,记住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旷野夕阳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公园一隅……正如蒲松龄因为在自己家门口设置一茶亭,迎送过往行人饮茶休息,听客人们谈奇闻轶事而积累大量材料并写出了 聊斋志异 。作文材料哪里找,那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栅处”。只有深入生活,心入生活,观察感受积累生活,年青的心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道德情感的积累实际上是对高级社会情感的积累。所谓高级情感就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它包含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这里所说的道德感特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感。即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形成: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荣誉感,热爱劳动的情感,对公共事物负责的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感以及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产生的体验。它是要求学生带着一定审美观点对外界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等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如热爱真理、摒弃偏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智感可以推动学生形成好奇心、新异感、喜悦感、怀疑惊讶不安、自信和确信等情感体验。一句话,道德感的积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和主题的确定等。

  (四)说真话,抒真情,展个性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的真切体验○4”,这要求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或虚情假意的文章是苍白无力,无法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成于言,情真才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品味到酸甜苦辣的纷繁的生活。小孩因为敢于说真话,揭穿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而造就了 皇帝的新装 的永久生命力。朱自清因为敢于抒情,所以才写出让人读了潸然泪下的 背影 。李清照因为对丈夫的情深才在 醉花阴 里感叹“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人比黄花瘦”;在 声声慢 里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了真话,抒了真情,写山就能情满于山,写海就能意溢于海。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延长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为各类人才成长奠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近日教育部发布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那么大家的疑问就来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实施高中义务教育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是不是了!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日前,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对如期实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部署。需要注意的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延长义务教育,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

  一方面,基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现实,夯实基础比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更切实际。由于义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突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均衡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于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实,推进普及比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更切实际。围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普及攻坚力度,是高中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如果要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则意味着高中教育要同时实现强制、免费和普及,目前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一,从“强制”的要求看,将高中教育作为强制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如果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势必要求初中毕业生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必须接受高中教育。从高中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看,解决经费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地方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值得关注的是,即使高中教育资源已经非常充足,初中毕业生是否依然可以在升学与就业上进行自主选择,而不受强制性约束,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没有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就有这方面因素的考虑。

  第二,从“免费”的要求看,实现高中教育全面免费的条件还不具备。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经费普遍短缺,“补短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需投入经费的地方还很多。如:高中学校公用经费普遍不足,部分地方甚至出现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学校债务负担较重,高中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困难。也正因如此,《攻坚计划》提出:各地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抓紧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要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要求,确定学费标准,严格学费标准调整程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各地要制定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偿还计划。就高中免费而言,从国家层面推进高中免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十三五”期间,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路。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最困难、最急需的群体和领域,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选择。

  即便目前一些地方实行了高中免费教育,也不等同于将高中纳入了义务教育,因为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需要经过立法程序。同时,从地方层面推进高中免费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可急于求成。正如陈宝生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所说的:我们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出发,不办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是不是要免费,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精准发力,保障公平。

  第三,从“普及”的要求看,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仍需攻坚克难。虽然近年来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但普及任务依然艰巨,突出表现为:部分地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依然较低,很多地方距有质量的普及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期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必须找准突出问题,聚焦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攻坚计划》就如何做好普及攻坚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要求在扩充资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完善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总之,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不能划等号。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延长义务教育;经过攻坚克难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中也不会因此就成了义务教育,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把握。

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

  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贫而失学。昨日,教育部公布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释疑]高中教育是否将纳入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是纳入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少人理解是否要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解释道,我们国家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免费、普及、均衡等属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2011年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突出。所以在普及的基础上,国家在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任务依然艰巨。

  他说,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我国应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次攻坚计划也是在强调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没有提出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没有提出免费高中教育。”

  为什么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大班额比例高、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持续下降、学校运转困难等发展瓶颈如何突破,千校一面、同质化等弊端怎样解决?4月6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攻坚计划》为加快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破解体制障碍,构建长效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必将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这个计划出台的首要意义,就在于从整体上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定位。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地位独特,它是承上启下、进行分流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地位独特,它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教育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期,《攻坚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列入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主要目标,提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到2020年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组织实施攻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改进招生管理办法的措施中,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此外要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违规跨区域、超计划招生。

  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20年毛入学率超90%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我国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7.5%,普及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这些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普及任务异常艰巨。

  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接近四分之一,有的班额甚至超过80人。

  据介绍,此次印发的攻坚计划提出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5个具体目标包括:全国、各省市区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甚至达到了95%以上。只有少部分省份在90%以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攻坚计划将对准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这四类地区,国家和地方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支持这些地区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攻坚计划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扶困助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优质高中招生合理分配

  据介绍,攻坚计划将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将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普及目标的实现,攻坚计划提出了6条措施,包括扩大教育资源、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扶困助学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改进招生管理办法等。

  在改进招生管理办法的措施中,要健全招生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切实落实普高、职高大体相当的要求;要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加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

  此外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要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违规跨区域、超计划招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教师个人介绍

语文主题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