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俗文化的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彝族民俗民风作文

  我盼了好久的,终于盼来了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园里,天刚黑就已经准备要开始祭祀活动了,人们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点燃今年的圣火,太阳女举着火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她们举高火把点燃了七星灯同时也点燃了火堆。七星灯被点燃后礼花也绽放了。渐渐的礼花形成了一个火堆的形状,仿佛在为彝族火把节的一切欢呼。在夜晚,人们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脚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左右移动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一起来跳舞。听,音乐响起了,三弦弹起了,人们唱起来了,大伙欢快极了,小朋友们跳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这里管你认识不认识都拉着手并着肩,在一起舞蹈。这么隆重的场面当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边拉着大姐姐右边拉着小弟弟,虽然下怎么会跳,但还是跟着节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乐喷泉开始了。在喷泉里露虹灯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缤纷。水花时快时慢、时粗时细。有时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时像小鹿在跑步,有时像兔子在和乌龟赛跑,还有时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玩够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个火把节,这样我就看更多的精彩节目表演。

彝族民俗文化的论文

彝族的风俗作文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

  “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新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掸尘:过年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齐出动,掸尘扫屋,要把病魔、祸害、霉气一齐扫除门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迎新年,祈盼来年清净平安、人体安康、风调雨顺。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名族的节日吗?让我来告诉你吧!火把节是彝族的节日。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山寨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菜。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着对方的犄角。经过几番惊险的搏击,得胜的公牛身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绕场一周,骄傲的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点着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出屋门,绕屋三圈,然后奔向田野,奔向山川。

  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看,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山寨的人们都集中到一起来了。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挑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

  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说起彝族,除了人人知晓的火把节之外,那就要说祭龙节了。

  彝族的祭龙节即“花脸节”。丘北的彝族群众把农历的二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或猪日定位祭龙节的起始日。每年都要举行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的盛大节日活动。寨子里的老人向各户分摊分一些酒肉,每户都由一名男子携带,先有毕摩率领全村的群众举行祭山神、祭树神的活动,参加者都在神树前野炊。

  男女青年在村头河边,一边互抹花脸,一边对唱情歌。村中还举办摔跤,斗脚架、唱山歌、跳民族舞、挝脚架、爬树等盛大活动。

  在节日期间,那个人的脸被抹得越黑,吉祥和幸福就会降临在哪个人的头上,他的庄稼就会长的好,丰收多,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

  丘北彝族的祭龙节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国家AAA级风景区的发展,丘北县政府把祭龙节定位丘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举行祭龙节已经成为丘北民族的代表了。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还要继续去了解其他的民族和风俗与习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关于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像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像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过年的风俗作文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歌声飞扬的壮族三月三歌会、载歌载舞的傣族泼水节、有花香弥漫的藏族采花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快乐无比的彝族年,你如果走进凉山彝家山寨,你会被彝族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折服,你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深厚重而拍案叫绝,而走进彝家的彝族年,你一定会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重要节日。彝族年一般选定在农历的十月,是庄稼收割完的日子,是丰收的季节。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

  彝族杀过年猪十分讲究,过年猪一般要喂养一年,喂得越肥越好。经过腊制后猪膘越肥、越厚,就表示主人的勤劳,是富裕的象征。过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就准备好一坛荞麦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彝族年的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阿玛(外婆)家四周就响起了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每家每户都在杀年猪庆贺这一年的丰收。阿玛家也不甘落后,爸爸和舅舅合力拉出早已准备好的年猪,将它摁在地上,猪侧躺着,四脚朝左,拼命地挣扎。爸爸赶紧双腿跪在猪的身上,手脚并用让猪动弹不已,舅舅拿着一把锋利的尖刀刺进猪的喉咙,顿时,猪的尖叫声震耳欲聋,刺破青天。渐渐地,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弱,身体也停止了挣扎。

  彝族年砍猪肉也非常讲究。一般人们会将最好的猪后腿整块的砍下来给老人拜年,有的地方也将猪头肉整个拿去给老人拜年,以表敬意,祝愿老人们幸福健康、长命百岁。剩下的就砍成小块小块的放到火盆里烧烤,等考好后放在碗里。撒上盐,供奉给死去的先灵,烧肉敬仙灵之后全家人方能坐在后盆边,吃着烧烤,喝着美酒,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拜年是彝族过年的一大内容。彝族年猪宰杀后的第三天,各家各户都要外出向亲友、长辈、家门拜年,哪怕路程再远、路途再艰辛,也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去拜年。一到彝族年,县城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只见背背篓的、提竹篮的、挎口袋的人络绎不绝。年幼的到长辈家拜年、弟妹到兄姐家拜年,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家拜年、亲朋好友们偕老扶幼也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有彝家谚语为证:“每到彝族年,天有大雁过,地有拜年人。”拜年的人个个脸上喜气洋洋。每到一家都争着唱丰收歌、说祝福词、送拜年礼物,主人家热情地端上美酒、拿出佳肴款待来客,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彝族年就是嘴巴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全家团聚,丰衣足食,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彝家山寨,您一定会被彝家美酒的香甜所陶醉、被彝族人民的热情所感染、被彝族人民美满的生活所感动……

彝族民俗民风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

  WiseMedia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作文。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彝族的火把节(二)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的传统节日,但是只有彝族的火把节让我感到最神圣,最让人记忆深刻了。

  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一起游玩火把。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在彝族中,最重要的要数 “选美”了,这天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姑娘们要效仿像阿什莫那样,举行跳舞比赛,选出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起一堆的篝火,众人挥舞着火把,载歌载舞,迎风引吭,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因此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彝族的火把节象征着团结,所以神圣;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记忆深刻;象征着和谐、幸福,所以时时萦绕于心。

彝族的民俗民风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彝族的民风民俗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的传统节日,但是只有彝族的火把节让我感到最神圣,最让人记忆深刻了。

  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一起游玩火把。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在彝族中,最重要的要数 “选美”了,这天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姑娘们要效仿像阿什莫那样,举行跳舞比赛,选出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起一堆的篝火,众人挥舞着火把,载歌载舞,迎风引吭,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因此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彝族的火把节象征着团结,所以神圣;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记忆深刻;象征着和谐、幸福,所以时时萦绕于心。

彝族民风民俗作文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一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一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一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一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一团一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经典语录励志短句

急招幼儿园保育员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