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名人杨振宁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的故事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位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

  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1957年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志向坚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无异于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目标,人生才会转向真正的成功。杨振宁放弃物理实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选择是他的人生与事业的华丽转身。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

名人故事:杨振宁

  —个名人,—个普通人,为原子弹流的眼泪里饱含着—样的乡情。

  杨振宁第—次回中国时拜访了老同学,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杨振宁离开中国的那天,邓告诉他中国两弹的制造全靠自己,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杨振宁说他当时听了激动得不能自已,躲到洗手间去流泪。这事大概很多人知道。

  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时,公共汽车上只有白人能坐前面的位子,黑人和其他有色种人得坐在后面。某天,—个台湾人上车后习惯性地往后走,白人司机叫住他说:“中国人会造原子弹,所以您可以坐前面。”

  这位同胞—下车,找个无人之地痛哭了—回。—个名人,—个普通人,为原子弹流的眼泪里饱含着—样的乡情。

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他很小的时候就和母亲一道迁进了北京“清华园”。当时,小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虽说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但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小振宁很懂事,当他的弟弟妹妹出世以后,就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好让妈妈安心做家务事。

  有一天,小振宁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吃罢晚饭后就闲谈起来,谈天论地,说东道西。小振宁那时只有七八岁,对客人们的谈话虽不十分懂,但明白他们说的是“做官”“发财”之类的话。

  “振宁,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愿意做大官吗?”一位客人关切地问,他希望从振宁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你是不是想做大官?”小振宁的母亲也故意问。其实,她心里早就有一本账。

  原来,这几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振宁他们家的几位亲戚,都是有钱有势的大官。在那个年代,天下做父母的大都巴不得自己的子女,让亲戚们拉一把,升官晋级,光宗耀祖。但杨振宁的母亲在那个守旧的岁月里,却不以做官发财为然,而是经常激励儿子勤奋读书。

  “我长大后不做官,我要比洋人强!”振宁的回答很干脆。母亲快意地笑了,客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几位亲戚看到振宁他们家太贫寒,想让振宁做官发财,没想到振宁的回答和他母亲一样。

  “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并不是振宁信口开河,而是有来由的。

  有一天,小振宁在大街上踽踽独行,捡起一片片被秋风扫落的梧桐树叶,用枝条穿起,准备拿回家烧火煮饭。突然,从一个十字路口冲出一辆人力车,拐弯的时候因车速太快,差点撞到前面那棵梧桐树上,于是车夫身子向后倾斜用力将车停了下来。

  “快,快,他妈的!”车上的洋人破口大骂。

  那车夫骨瘦如柴,浸透汗水的单衣印着凸出的脊骨,他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在车夫正在调正车前行的方向时,洋人又骂起来,用黑色的皮鞋蹬着车夫的脊背。车夫强忍住剧烈的疼痛,起步前行,那洋人又骂骂咧咧:

  “病夫,病夫,东亚病夫!”

  小振宁在那棵梧桐树下,见到了这一幕。起先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为这车夫的委屈而不平,又为车夫受到侮辱而难过。顷刻,他把目光转向了洋人,充满了恨,随手捡起一块砖头,使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向洋人投去,可是车已经走远了。

  小振宁的脸上布满了阴云。

  “为什么洋人要用皮鞋蹬中国人的脊背,为什么洋人要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小振宁带着愤怒的疑问,疾步往回家的路上走,他想从妈妈那里得到解答。

  小振宁快到清华园大门时,又见到了一幕。一个佝偻着背的盲人乞丐,身穿像落叶一样串缀而成的单衣,一手托着破碗,一手拿着细长的竹棍在地上敲敲点点探路,十分缓慢地走着。几个持枪的洋人耀武扬威地迎面走来,快要接近盲人时,他们见盲人摇摇晃晃地走着而没有让路。持枪的洋人不由分说,用枪上的刺刀挑飞盲人的竹棍,就在盲人弯腰伸手去摸竹棍时,洋人的铁蹄早已重重地踏在盲人手上了。那盲人痛得直叫,洋人却哈哈大笑,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时,小振宁向盲人跑去,慢慢扶起他,又拾起竹棍递到他的手上。“穷人为什么没有饭吃,还要受洋人的欺侮?”小振宁心中又生起了疑团。

  小振宁回到家里,把在街上见到的情景告诉了妈妈。他问妈妈:

  “洋人为什么要欺侮中国人?”

  在军阀混战、洋人入侵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小振宁当然不能明白这些事情。但是,小振宁在街上见到的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已有了淡淡的阴影。

  “洋人手上有枪啊!”妈妈只回答了一句。小振宁望着妈妈那苦楚的神色,似乎明白了一些,便捏紧拳头,大声地对妈妈说:

  “我要比洋人强!”

  妈妈听到儿子这样的话,从内心感到高兴,搂着儿子,说:

  “好好读书,将来一定比洋人强!”

  振宁说得到也做得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军侵占之后,安徽也相继沦陷了。振宁冒着敌人的炮火,随着千千万万不甘屈服在敌骑之下的中国新青年,跋涉到湖南长沙,苦读在岳麓山下。而后,他又攀山越岭辗转去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意大利物理学家,1938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颗原子弹设计监造者费尔米教授,曾这样评价:

  “杨振宁是今世最杰出的科学家,他跟中国古代著名而永垂不朽的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完全一样。能结识他,深以为荣。”

  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世时,每与他的门人讨论到中子与核子的许多科学问题时,他常悄悄地笑着说:

  “让那个姓杨的中国小博士,也来动动脑筋,他的想法有时比你我还清楚。”

  昔日被洋人诬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儿子,今天成了世界科学的巨匠。杨振宁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诺言:“我要比洋人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邓稼先事迹20字

贫困户个人走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