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精神颂》的启示

  《中国精神颂》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方志敏烈士的英勇事迹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899年,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1922年,方志敏来到了革命思想活跃的上海,并且很快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天,方志敏和几个朋友想去上海的“法国公园”游玩。他们走到门口,发现门前立着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准入园。”面对这块羞辱中国人的牌子,方志敏只觉得热血沸腾,脸上一阵阵发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铲除“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块耻辱牌!他少年立志振兴中华,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胸怀祖国。

  1935年1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捕。敌人先是采取劝降的方法,出动多人对方志敏加以劝说,以各种优厚条件诱惑他,但都没起作用。后来,敌人就用非常人能忍受的艰苦的生活考验方志敏:他们给方志敏吃用发了霉的米做的饭,饭里面都是谷壳和沙石;一天洗漱和喝的水只供给两碗;给他住的牢房黑暗潮湿,老鼠满地跑,臭虫爬满墙,虱子爬满被褥。

  我们今天丰衣足食,有舒适的住房、柔软的小床、暖和的被子,而方志敏只能住猪棚狗窝般的牢房,穿破烂的衣服,吃发霉的牢饭。但艰苦的生活环境依旧不能催毁方志敏坚强的意志,敌人只能让他坐老虎凳,给他灌辣椒水。但这一切都没能让方志敏妥协,他自始至终没有泄露一点儿党的机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的信念不可移。他的意志真是钢铁铸成的呀!敌人没有办法,只好拿来纸和笔,让方志敏写口供。方志敏被捕后一直想写点东西,他索性利用这个机会,埋头写起来。就这样,方志敏在牢房里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作品。方志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受如此痛苦的折磨,还拿起纸和笔同敌人作斗争,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英烈的理想变成现实,今天,一个可爱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从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让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精神观后感

生命的花朵在春天绽放—读《中国精神》有感

  那一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房屋倒塌,森林毁坏,人员伤亡,这一年全中国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与眼泪,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动地的一年。那就是XX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4点28分”是一个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就是在XX年的这一天这一刻,汶川地震让我们铭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灾难和严峻考验。全体中华儿女海外华侨华人为之同泣,为之震撼,为之奋斗。中国挺起了脊梁,与之作坚决斗争。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国人民,震撼了亚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几天时间,地震这个可怕的恶魔就摧毁了4625万多人的家园,造成69295名同胞遇难,17923名亲人失踪,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我们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有着钢铁一般的脊背,在灾难中顽强抵抗,在地震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帮助的亲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师,有默默抢救在第一线的医生,军人、农民、志愿者。最让我感动的是黄月和张扬,他们两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学生,政治课上,他们正在专心一意的听老师讲课,教师突然左右摇晃起来,顷刻间,整栋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王月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能动弹,就呼喊其他同学,这时听见张扬也在叫自己,感觉就在傍边,于是他们两就紧紧的握着对方的手,给与彼此的鼓励,一直到被救出。每一次读《中国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荡人心的场面,都在脑海中萦绕。眼泪就控制不住的掉下来,这泪,我流的骄傲,我深深的感到我们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坚强不屈的精神,他激励着我,催我奋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惭愧,对那些灾区的难民们我却不能亲临现场安慰,没有做更多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但我从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们。“他们的灾难,是为你而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在多灾多难之秋,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我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为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者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细节,更是让我潸然泪下。这是因感动而流泪,泪水夺眶而出,和着细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头,一座座温暖的房屋化为废墟,一张张可亲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还烈,我们的泪水比暴雨还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们的勇气和坚持。我们会不畏坚强,百折不饶。朋友,请你永远记住这句话: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海燕更加坚强,经过雨雪冲刷过的麦苗更加茁壮,经过风霜考验过的轻松更加挺拔,经过暴风雨荡涤过的彩虹更加艳丽。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祖国人民的生命之花就会在春天绽放更加艳丽的光彩。

《中国精神》读后感

  寒假下发的《中国精神》这本书在无形中成为这个假期的精神食粮。时下,说到女排,不得不提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新时代更需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自此,"不抛弃、不放弃"的女排精神被人们广为传颂。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身体力行,传承丰富女排精神,夺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战绩,形成了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放弃"为内涵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曾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然而,近年来,女排精神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从小的方面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理想信仰缺失,不担当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从大的方面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给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使之转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女排精神,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如果说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女排的理想,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事实上,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今天,我们更要从女排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顶住压力、冲破阻力,不忘初心,不懈奋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弘扬女排精神,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没有私心杂念、敢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忘我"、"无我",宠辱不惊、临危不惧,才能集中精力,迎难而上,勇闯难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培养这种为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不计个人得失,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甘当"螺丝钉",甘于奉献。

  弘扬女排精神,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而今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像女排一样,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险,敢啃硬骨头,接续奋斗,永不言弃,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接力赛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艺术精神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精神读后感

  老师今天发了一本名叫《中国精神颂》这本书,我带着什么叫中国精神的疑问迫不及待打开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陈晓松、林浩、马鹏飞他们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年仅15岁的陈晓松漂洋过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国读书,他的行为感染了许多中国人。他不懈努力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他开了一个“中国人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中国话,介绍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他希望无论在哪里,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个年仅9岁的小林浩,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救同学。当有人问他你当时怎么会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班长,他的这句回答让身为班长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惭愧。

  小小年纪的马鹏飞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家境贫寒,还要照顾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没有放松学习,成绩依然不错,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今后,我会以他们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做个有勇气面对困难和自强不息的人。

读《中国精神》有感

  中国精神,是不屈不挠的力量,是万众一心的栋梁,是以人为本的作风,是百折不回的信心,也是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报效祖国的勤奋,关怀人民的爱心!

  回想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夺得了与大灾难斗争的伟大胜利。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抚平我们痛彻心扉的创伤;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我们点燃重建家园的希望;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我们勃发坚强不屈的中国力量!

  是什么让汶川地震受灾的人民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是祖国,伟大而无私的祖国母亲!是她让我们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但谁也想不到,强大的祖国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腐败和落后,但再大的困难也击不垮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在艰险的道路也阻挡不了祖国向前迈进的脚步。多难兴邦。我们看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次大灾大难之后,依旧在世界名族之林中昂首挺胸。祖国是我们胜利的源泉!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优良血统,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应该表现得更加从容。坚强。灾难唤起了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爱心奉献精神,增强了我们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抗震救灾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哪怕多搬走一块砖,多捐献一块钱,多一句问候语来安慰受灾人民……这都是浓浓爱国情的见证呀!

  2008,无法忘却的记忆;2008,顽强抗震的民族;2008,坚强不屈的精神。2008,涌出了多少个不畏艰难。舍己为人的英雄烈士。

  林浩,自从汶川地震后就一直家喻户晓,“鼎鼎有名”的“抗震小英雄”。9岁的林浩从倒塌的校舍自救脱险后,没有呆在安全地带,而是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从废墟中背了出来。随后,他又进入已倒塌的教学楼背出了另一名昏迷的同学,你是废墟上的小英雄!

  谭千秋,一名敬业的中学老师。2008年5月13日,当搜救人员从东汽中学的废墟中搬开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景象震惊了——一位中年男子躬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课桌下蜷缩着4个幸存的学生。他就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即将崩塌的教学楼,谭老师无私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所爱的学生。他张开双臂的姿势,无言地诠释了充满爱与无私的师魂,更闪耀出伟大的人性光辉。有一种爱叫大爱,有一种永恒叫千秋。谭千秋老师,您是光明的使者,携着文明的火种点燃我们心灵的智慧之光;你是爱的播种者,携着生命的辉煌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风雨过后,是一片迷人的彩虹;灾难过后,我们又将迎来和谐美好的未来。久违的幸福正向灾区人民招手,时代的进步正帮助人类成长。重建家园的希望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坚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

  “汶川别哭,四川雄起!万众一心,情满灾区。”这样的呼声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是全世界!我们要永怀信心和感恩之心,为着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前进!

伟大的中国精神—读《中国精神》有感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大家措手不及,但是,当我们一起伸出双手时,就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我读了《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这场灾难中体现出的不是一个受伤的中国,而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这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当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清理完废墟,人们发现他的身躯下躺着一个婴儿。婴儿被被子包裹着,看上去有三四个月大,小宝贝毫发未伤,安静的睡着,当救援人员揭开被子准备给婴儿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上面有一天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在朦胧泪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切。

  这是一位老师的故事。在汶川县映秀小学,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严蓉在地震时为了尽快疏散学生,被留在了最后。等第13个学生跑出来,教学楼就倒了。学生们得救了,而严老师却匆匆走完了她光辉灿烂的人生……当看到这里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生与死的瞬间,严蓉老师用自己娇小而伟大的身躯为学生开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起了一座大爱无私的里程碑。

  又有这样一个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学(?)年级是班长,也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地震发生后,教室开始左右摇晃了,她临危不惧,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学生撤离,后来,已经跑到2楼楼梯口的她听到一个同学的求救声,又毫不犹豫的返回教室。不幸的是,教学楼倒塌了,她也没能跑出来。她的名字叫邹雯樱,她是汶川县体育运动会第5名的运动员,她是有能力跑出来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换来了其他同学生的机会,她小小的身躯里有怎样感人至深的爱呀!

  还有一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华镇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当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忍着伤痛、孤寂和恐惧,就着这手电筒微弱的光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当她被救出来后,她说当时又冷又饿又害怕,看着书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坚定活下去的信心。她的坚强和不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也深深被震憾:邓清清那种不惧死亡威胁、在地震后的废墟下还能打着手电筒读书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当我合上《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的眼里再次闪烁着泪花。灾难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石块下的同学们唱起了国歌;废墟下,黄月、张扬两姐妹互相鼓励的画面;救援者们紧张忙碌、奋不顾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灾难的人们,还是去救援的人们,都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地震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灾难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灾难过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坚强的站起来,与援建者手牵手、心连心,克服困难,共建新家园,废墟上开出了自强不息的幸福之花!

  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但是,却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难的人们!奋进吧,幸存下来的人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拥有伟大的不可磨灭的坚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观后感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我倒觉得****的可能性还大点。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传承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要有中国精神

  ——《托起我的中国梦》观后感

  一个人要有“精气神”,才能干成事、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和中国人也要有“精气神”,才能实现“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造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力量和绚烂光芒。从党的诞生所体现出来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文化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精神集群。

  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充分展现了追寻中国梦的首创精神,形成了道路自信。

  求实精神是主线,是理论之魂。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就是靠着实事求是,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理论自信。

  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无论遭受多少困难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制度的自信。

  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执政之基。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力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力为奋斗目标,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政党自信。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就是热爱祖国,竭尽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不做损害国家尊严和利益的事,我们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做自己能做的事。

  有了中国精神,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梦需要我们去努力!

初三观后感:中国精神

  在《开学第一课》中,成龙大哥给我们这一代新青少年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而他那传奇的演艺经历也让人惊叹。成龙大哥有一次在拍戏过程中,脚硬生生崴到了另一边,可他第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伤势有多严重,而是这一个镜头有没有被拍到。打拳时,他的手指不小心反掰到了手背上,可他不顾自己的伤痛,并没有放弃,而是仍然坚持打完了这一场戏。

  这让我对成龙大哥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吃苦耐劳,敬业,这不正是我们青年所需要的吗?成龙大哥也有说到,现在有许多青少年受了一点点小伤,便大惊小怪,让他感到非常无奈。难道我们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精神,竟在我们这一代变淡了吗?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竟如此弱小吗

  在2008年的一月至八月的时间里,成龙大哥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参加了许多与奥运相关联的重要文化活动,一次次的拼搏,一次次的努力,让个人梦想上升为“中国名片”。他用实际行动传播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用自己优秀的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影响和带动着我们重视中华文化,这便是中国精神。我们青少年立具有中国精神。

  摄影师解海龙先生下定决心,通过镜头让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去重视儿童的教育。而他所拍摄的摄影作品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让人落泪。例如:“大眼睛”苏明娟即使每天往返二十四里山路,都不能阻挡她对知识的渴望;“小光头”张天毅虽然自己家庭十分困难,但也不忘这帮助他人的精神。可他们的梦想却十分简单,那就是我要上学。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无一例外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现在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正常上学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优秀青年代表王源尝试无壳孵化小鸡实验,起初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他每一次都恢复了从头再来的勇气,坚持不懈,不畏失败。我听到他坚定又内疚的说:“再试一回吧。”这是他的实验成功的渴望和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勇气。最后他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孵出的小鸡取名为小幸运。这节课告诉我们青少年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坚定的自信。

  王源在演讲的过程中十分尊重他人,会在身旁的老师演讲时,微侧身子看向老师。而在演讲的课程中,他很少看稿子,说明了他有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认真背稿,重视之心显而易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王源一直很关注和重视国家的教育事业,曾经两次登上联合国演讲,为青少年教育出声,并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他期待着2030年的中国是一个新的风采。王源爱国敬业,努力坚持,温暖友善,我认为像他这样的少年才是中国少年。

  最后,用他所说的一段话结尾:“以梦为马,以新为剑,少年远行,不畏将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昆虫记读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