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之友期刊
种植有机水稻致富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种粮大户包立新是名副其实的塞上粮王——不仅是因为他曾两度折桂全国种粮大户金奖,更因为他投入千万身家,种出了塞上江南规模最大的有机稻田,更将宁夏大米的零售价格卖到了一个新高度。
8月25日,记者跟随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来到青铜峡市,领略到塞上江南稻浪花香的同时,也被包立新种出的高价大米所震撼:一公斤大米最高要卖220元!价格如此高的大米是否有市场?此类有机大米的质量如何保障
痛惜良田无人种不惜重金改土种粮
8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青铜峡市叶盛镇的宁夏汇丰源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微风轻拂,掀起层层稻浪,送来阵阵稻香,沁人心脾。
“我们不仅种粮食,还搞稻田养蟹,稻田养鸭。一年算下来,一亩稻田得到的收益极其可观。目前秋收即将到来,今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大丰收。”看着一望无边的稻田,包立新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青铜峡市是宁夏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得黄河之利,土地肥沃,稻谷成片,是宁夏平原上声名远扬的 “鱼米之乡”。青铜峡市叶盛镇更是塞上江南最富饶的区域之一,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但十几年前,伴随城镇化发展,当地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做生意,大块大块的肥田成了荒地。
“这么好的地被撂荒,看着太可惜了,人得靠吃粮活着,有地就得叫它产粮。”2008年,长期经营大米加工生意和农机销售生意的包立新力排众议,主动找到镇领导及当地村干部,毛遂自荐,要把撂荒的地经营起来,让泥土地变金疙瘩。
言必行,行必果。包立新于是自筹资金砸向农田,他准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重塑青铜峡大米的辉煌。
但创业的激情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尴尬。缺乏土地规模化生产的管理经验,包立新虽然投入了巨资,购买了大量的农机设备,流转了大块大块的土地,但真需要将这些资源利用于实现农业生产时,他却遭遇了难题,农民出工不出力,大家对先进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此时,更有人泼冷水说:“你整天和农民打交道,到底图个啥?”
“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彻底。”包立新不服输,不低头,为让农户通过科学种植的方法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他于2010年到黑龙江“偷师学艺”。一年后,他带着学来的东北大米种植技术返回宁夏,将自己的千万身家变现,扩大了专合社的规模,并购置各类农田机械设备75台,将东北大米的传统种植技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黄河水的灌溉滋润下,包立新种出的水稻产量和出米率都提高了8%左右,后来经过专业检验机构监测,他种出的大米461项检验指标全部合格,产品质量过硬,中粮集团也主动上门,与他签订了大米收购订单,仅2015年专合社便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包立新也因此成为宁夏种稻第一大户,并两度折桂全国种粮大户金奖。
不图产量要质量种出万亩高价米
“一公斤大米最高要卖220元,目前已陆续接到了不少订单,在天猫叶盛大米旗舰店,大米也要卖到79元/公斤,今年1万余亩水稻售罄应该没有问题。”
宁夏大米素来品质上乘,颇有消费市场,但每公斤超过200元的天价大米还是罕见,有价格虚高的嫌疑。
面对社会的质疑,包立新解释道:“超过200元/公斤的大米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我们普通大米的价格也要比其它大米贵。”包立新认为,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应该有相当的价值体现。
包立新清楚记得,2012年10月,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上,来自青铜峡的大米荣获了金奖。专家们的点评是:有机生态、价格适中、包装不过度。
当时他生产的“蟹稻香”大米是用蟹田稻加工而成,蟹田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并投放螃蟹监测确保稻田环境有机生态,每公斤 “蟹稻香”大米20元。来自四川的粮商在展览会上品尝了 “蟹稻香”大米后赞不绝口,连夜打“飞的”来与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
“人养地,地养人。”这是包立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土地被养肥了,再加上精耕细作,产量和品质自然要高出一截。
“在青铜峡市,包立新在耕作上舍得投入,这是在当地出了名的。”青铜峡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别人种地前,怕使用机械花钱多,只耕一遍、耙两遍,而包立新种地前,先用旋耕机耕两遍,再耙两遍,然后再用激光平地机平一遍,整得地平如镜、土细如面,种上水稻后苗齐秧旺,长势喜人。
“现在也还有些农户,舍不得投入,广种薄收,误了土地。”包立新认为这样干把地种瘦了,减产了,对不起社会的期待。
“我种粮食一方面靠这些机械;另一方面全是坚持有机耕种。”包立新告诉记者,如今他共有各类大型作业机械135台(套),农机综合利用率比一般农户高出50%以上;采用激光平地机平地,使亩均节水率达到30%以上。有机耕种方式已成为专合社的铁板定律。每年他都会在专合社举办有机种稻培训班,邀请专家莅临,指导督促专合社社员坚持用绿色生态的方式种地。目前,他的稻田已成为宁夏最大的有机水稻、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地利人和有机水稻前景广阔
包立新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对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四川的种粮大户来说,他的成功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
“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区域,我们确立了以‘一特三高’为引领,打造农业‘绿色、有机、富硒、健康’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青铜峡的有机大米,便是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8月25日,吴忠市副市长马玉龙告诉记者,青铜峡市是宁夏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宁夏屯粮市、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示范市、科技兴农试点市,青铜峡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0多年排在宁夏第一位,所产的有机富硒米俏销全国100多个城市。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从2011年起连续两年对有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又对采用大棚育秧的农户给予每盘秧苗价格补贴40%。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是粮王包立新成功的一大前提。包立新也向记者坦言,当年他力排众议,将所有身家投资到稻田里时,便已经明确了奋斗目标,即种出全国最好的大米,让塞上江南的大米享誉世界。
“现代人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对粮食有着更高的品质要求,这就是农业的搞头。要做农业,就要做到最好。”吴忠市农牧局副局长杨军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要务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的安全,唯有如此,产品才能走得更远。
“种粮食,是简单的工作,但也是复杂的生产。如果像普通农民那样,翻地、播种、插秧、浇水、施肥、收割,那么种出来的大米便毫无特色。”包立新认为,对于当下的种粮人而言,有机水稻前景广阔,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领域,当然,发展这个产业也离不开地方的生态地理环境,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
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
有机水稻产量如何?种植效益如何?在推广和销售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对于方兴未艾的有机水稻产业,社会大众有关注,更有思考。
“有机水稻生产只能施有机肥,其生产成本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以上。”对于有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质疑,包立新坦承,在起初的一段时期内,每亩有机稻因不施化肥,产量可能仅有400公斤,远低于普通大米产量的650公斤。在成本多一倍、产量却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在两至三年的转型期内,种粮户大都会处于亏损状态。
“全国有机米市场上还没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占了多大份额,实际上,目前整个有机大米市场都处于一种培育状态。”采访中,包立新告诉记者,自己生产的有机大米均有特定的销售终端。
“有人说农民不赚钱,有人说农业没前途,其实是片面之词。当下,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的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包立新认为,农户只有生产出优质的农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名人故事:从普通农民到发明专利的创业路—李会山
李会山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却依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创业路上走了30年;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借着刻苦钻研,他发明的水泥瓦成型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他就是许昌县小召乡北寨村村民李会山。
是什么让他坚持创业30余年?是什么促使他去发明国家专利产品?他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赶往许昌县小召乡北寨村,来到李会山的家中,拜访这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经过几分钟短暂的等待,李会山从自家田地里赶回到了家中。今年53岁的他看上去很精神。古铜色的面容、洪亮的声音、炯炯有神的双眼,都印证着这是一个精明能干的“能人”。
话匣子打开了,李会山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矢志不渝谋创业
翻开李会山的经历,可以说是厚厚的一本书,记录着他并不波澜壮阔但也丰富多彩的人生。
1973年,18岁的李会山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北寨村当了一名实物保管员,负责保管村里的物资、器械等。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也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了。在恪尽职守干好本职工作之余,李会山对机械维修和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实物保管员的职位也给他琢磨机械维修和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闲暇之余,李会山都会到仓库里,对着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仔细研究半天。他不仅把这些工具一件件擦拭得十分明亮,还经常对其进行检查维修,有时还要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良。甚至必要时,他还会把工具拆得七零八碎,仔细研究它们的工作原理,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熟悉制作工艺流程。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被他捣鼓过的工具变得更精巧实用,用着也更得心应手。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人生经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说实物保管员给了自己很多学习机会,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李会山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自己当保管员的收入,远远不能养活一家老小。于是,李会山开始了自己的“兼职”生涯——做小生意。李会山就此算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最开始,李会山卖过农用工具,收过榆树皮,当过粮食经纪人。但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勉强养家糊口。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李会山也开始不安分起来。1994年,他拿出多年做生意积累的5万元资金,和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小型造纸厂。可以说,李会山这时才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路。
办厂伊始,根据分工,李会山主要负责机器设备维护和卫生纸产品质量。在此期间,他所积累的机械知识得到充分实践。同时,这也让他对大型机器工作原理及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深了解。由于他和朋友经营有道、管理有方,他们把这个小造纸厂办得红红火火,生产的各类中高档卫生纸在市场销售十分顺畅。这也为他们带来了每年数十万元的利润分红。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小造纸企业严重污染环境,对生态也造成了严重破坏。痛定思痛,小召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彻底取缔乡域内所有小造纸企业(包括家庭作坊)。而此时,已经握有几十万元资金积累的李会山正准备和朋友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但由于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李会山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带头关闭了小造纸厂,开始寻找新的创业路。
2002年,经过多方考察,李会山觉得建筑行业前景广阔。于是,他投资2万元与他人合建了一座砖瓦窑厂。但就在他们的砖瓦窑厂刚刚起步,新型墙体材料——免烧砖出现了。免烧砖的出现也让他们生产的实心黏土砖没有了市场,而且当时政府又开始整治取缔砖瓦窑厂。就这样,只经营了一年多的砖瓦窑厂只好草草收场。李会山只好又一次重新上路。
2005年,李会山拿出资金20万元,与他人合作注册成立了许昌县一龙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等待省环保局审批项目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会山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高材生返乡创业念活“养虾致富经”的励志故事
白天戴着遮阳帽,穿梭在养殖基地,观察鲥鱼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情况,搭配饲料,调节水质;晚上拿着手电筒,在池边棚间巡塘,这就是从事水产养殖的程龙的生活。
正值而立之年的程龙,个子不高,带着眼睛,文质彬彬,怎么看也不像从事水产养殖这种脏活累活的人,但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让他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
程龙是上海水产大学的高材生,凭着他优越的条件本来可以选择科研院所或者行政部门,谋得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他毅然放弃了这样的选择,而是走上了创业之路。
要想创业,谈何容易,尤其是像程龙这样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经验、资金都是他创业之路的绊脚石。缺乏经验就去积累,他首先选择到养殖第一线工作,先后在天津、上海、江苏如东等多家养殖基地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勤奋刻苦,多观察、多思考,在短短的几年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他又利用自己积累的人际关系,合伙投资创业。最后,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后,选择通港村这片热土开始他的创业之旅。流转了近百亩土地,投资约200万元,经过5个多月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他于2013年3月份顺利投产,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由于他时机把握恰当,在6月份对虾上市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程龙在本地的创业,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辐射周边的养殖户,社会效益明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顺利投产和初始的成功并没有让程龙骄傲,相反,他认为这一点成绩只是创业之路的一个起点,要学习、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目前,他成立了慧龙水产品有限公司,着手开始发苗种、加工等环节,延伸产品链条。他同时还进行鲥鱼的温室养殖,准备继续将水产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做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比赛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做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我叫孙学武,今年46岁,是抚民镇青顶子村支部书记兼村长。几年来,我从特色种植项目的引进和推广上入手,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通过发展香菇、小粒黄和黑木耳,改变了全村的贫困面貌。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地栽香菇370亩,小粒黄1400亩,黑木耳50亩,每年能纯挣500多万元,xx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镇前列。下面,我把几年来带领大家艰苦创业,致富奔小康的经历和收获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我们青顶子村以前是个偏僻的穷山村,我95年任村支部书记之后,想尽了一切办法,做梦都想让父老乡亲们快点富起来、让村里的局面好起来。可是村里的基础太差了,除了种粮食,没有别的来钱道儿,穷得“叮当响”;统筹提留根本上不来,村里是债台高筑;很多村民都是“不服天朝管”的主,“偷鸡摸狗”的时有发生;村干部没有威信,党员也谈不上啥带动作用,他本身都穷啊。我琢磨着,要解决村里的这些个事儿,首先得把经济搞上去,群众致富了,才能买你的帐,一些难事儿才能都办喽。对于我们村来说,想快点改变现状,就得选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我先后出去看了好几次,最后选定了香菇、小粒黄和黑木耳这三个种植项目。
先说说地栽香菇吧。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祖祖辈辈都靠种粮为生的农民来说,真是太难了,种一辈子大苞米了,你让他种点别的,打死他都不干。当时我就想,中不中我得自己先干一下,不然我心里也没底儿。20xx年,我跑到辽宁新宾去,从菌料、用药和各个技术环节上都仔细琢磨,看谁家种得好就进去问,也不管人家烦不烦,把技术学到手才是真格的,当时真是厚了几层脸皮。回来后,头一年我试种了1亩,起早贪黑地扎进去整,年底一算帐,干挣5000多块,是种普通大苞米的10倍。第二年,我发动村社干部、党员和我的一些亲属跟着我干,给老百姓趟个路子出来。第三年,全村地栽香菇弄了150亩,整个干挣120万,这个项目从此就推开了。
再说说“小粒黄”和黑木耳。“小粒黄”是从敦化德龙公司引进的,保底价是一块七一斤,每亩能产500斤,去掉成本,能干挣600块,比一般大豆强多了,而一亩黑木耳能干挣4000多块。这两个项目又让我动心了,我们村儿的地有劲,非常适合整这个。之后,我们选出村民代表到辽宁新宾、吉林敦化进行实地考察,增强了老百姓发展项目的信心。到实际干的时候,其中的事儿也真不少。首先是买种、买药、买原料。市场上有都是倒动这些东西的,但我信不着他们,钱不能让人家挣去。让村民自己跑,我更不放心,别让人给蒙了。于是,村党支部选了几个代表统一跑料,精挑细选,谁的质量好、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亲自押车往回发,亲手发到村民手里头,这么整不仅准成,而且减少了村民的开销,每亩能省三、四百块。第二是搞好技术服务,让村民知道怎么整。我们村里专门聘请了技术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发放资料。去年,我们成立了经济作物种植协会和香菇种植协会,从产、供、销等方面统一进行管理,既保护了村民利益,又促进了产业发展。我任会长之后,在村里选出了一名技术联络员,到厂家进行技术培训,平时经常和厂家保持联系,出现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更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产。第三是提供资金扶助,让村民有钱发展产业。为了扶持村民发展项目,我积极帮助没钱的村民贷款,我去镇农行贷款人家信得着我,敢贷给我,秋天捡完香菇换了钱之后,不用我说,全都自己还贷款去,都不差事儿,我也乐意替他们作担保。几年来,我一共帮村民贷钱100多万,帮着村民发展“小粒黄”1400多亩,黑木耳50多亩,加快了致富步伐。
虽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其中也真有不少难心事。就拿发展“小粒黄”来说吧。20xx年的订单是700亩,我代表村里去考察,在最后在订单的价格上,可难坏了我,人家不把咱农民当回事,咱说话也没力度,我也怕人家唬咱们,村民苦吧苦业地干一年,如果挣不着钱,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当时我啥也没说,回来以后,我就找镇领导出马谈判,最终定下了合理的价位。前年,我们订单的价格是一块三一斤,可是市场在变化,普通大豆涨到了一块二!村民有想法了,有的来找我闹情绪,可我也没招儿,订单价格也不是我说改就能改的。我就硬着头皮磨着镇党委想办法,后来镇领导出面与公司谈判,把价格硬是提了一毛五,我这才把心放下。可别小看这一毛五,全加起来就是为农民增收5万多块!去年就行了,普通大豆一块三,我们的“小粒黄”订单是1400亩,价格是一块八,这让老百姓一下就掏上了、挣着了,也都满意了。村民这回也领教了市场经济的厉害,但这都是那些勤快认干的。也有的村民懒,拿种香菇来说吧,他自己管理不到位,料没弄好把菌捂了,就来找我,埋怨我,说我整的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遇到这样的人,我也很生气,但我这个人天生就是热心肠,我就手把手地去教他,告诉他怎么整能减少损失。平时我总得替他们想着,啥时候该种啥了、该拉锯沫子、该打药了。但一上秋,我就高兴了,老百姓都背着大筐上山捡香菇,你一问他:“干哈去啊?”都笑呵呵地说“捡钱去!”看到他们富起来了,我真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
农民致富增收的文章从何处落笔
——对xx义和庄乡苑庄村肉鸭养殖业快速兴起的调查与思考
短短三年的时间,xx市义和庄乡苑庄村60多户农民先后搞起了肉鸭养殖,建起了投资500万元的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和两个肉鸭养殖基地,月出栏达到50万只,产品销往北京、沧州,流向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年获利超过XX多万元。“要想富、养肉鸭”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文秘部落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苑庄村民如何趋利避害,融入国内、国际市场,“问渠何以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深入到义和庄乡和苑庄村,通过与群众座谈,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从中总结到了一些经验,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帮农民勤“~”,给农民好“信息”。苑庄村地处义和庄乡东北部,总人口814人,耕地面积1269亩,过去该村80%的农户都以瓜菜种植为主,但由于受传统种养方式和品种的影响,苑庄村民也跳不出“果贱伤农、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怪圈,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落后就是耻辱,贫穷就要受苦”,穷则思变,成为苑庄村民的共识,随着市场农业的快速兴起和中央、盛市各级惠农政策的出台,义和庄乡党委、政府多次带领乡村干部、种养大户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瓜果蔬菜,已经不能应对生活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穷则思干、穷则思进,盼富、想富、求富成为村民追求的新时尚。义和庄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将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肉鸭供应不足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他们,在义和庄乡政府的帮助下,该村与香河分公司频繁接触,通过2个月的积极运作,发动起当地较有经济发展头脑的致富户赵海恩作为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与农户的中介人,发展订单肉鸭养殖。经过三年的时间,带动起周边地区400多家农户从事肉鸭养殖,创利逾5000万元,发展成为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八大肉鸭养殖基地之一。
二是帮农民筑“链条”,给农民化“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农民一家一户,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参与市场经营,一旦产品价格有所波动,其风险是这些缺乏市场经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户难于承受和抵御的。这就需要构筑稳固的产业链条来化解这些风险。苑庄村民赵海恩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后,经过两个月的运作,投资300万元组建了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向上积极与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协调,挂靠龙头企业,联系肉鸭销路;向下积极发动苑庄广大农户,发展肉鸭养殖,由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给养殖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鸭苗、饲料、医药等全套服务,成功的架起了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桥梁,衔接起了肉鸭养殖产业链条。赵海恩从事肉鸭中介三年的时间,已获得中介费50多万元,在给自身带来收益的同时,大批的肉鸭养殖户通过与其签订合同养殖肉鸭,也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入。截止目前,每个肉鸭养殖户平均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村民郝明洁投资4万多元,从事合同鸭养殖,短短一年时间获纯利6万元。村民贾涛投资38491元养鸭2500只,经过一个多月时间,肉鸭出栏后,回收资金45032元,获纯利达6541元。
三是帮农民解“难题”,给农民强“依靠”。农民闯市场受到资金、信息、技术、场地、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面临资金和占地这两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转变职能,由“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帮助农民克服难题闯市场,实现快速增收。在苑庄肉鸭养殖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义和庄乡政府注重发挥服务职能。一是用活生生的事实转变农民传统的种养观念。首先是组织落后村的农民到养殖业发展较快的村,深入到养殖专业户家中现场参观,听取养殖户“现身说法”。其次是选派贫穷户农民到先富起来的养殖户家中打工,在挣取工资的同时,学习技术,开拓思维。同时,由乡党委、政府聘请北京养殖专家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宣讲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逐渐树立起动态农业和市场农业的观念。二是政策扶助解决农民生产难题。首先是义和庄乡党委、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拿出60万元资金后,又协调信用社贷款100万元,支援绿野生态服务公司作为流动发展资金,解决龙头中介组织融资难题。三年来,他们与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积极协调,为养殖户提供农村经济发展小额信用贷款近2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筹资难的问题。其次是对肉鸭养殖户占地问题尽量做到“三快”,即快审、快报、快批。第三是经常性地组织农技站人员深入到养殖户家中,实地进行指导培训,使养殖户能够预防各类突发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使养殖户平稳获利。义和庄乡党委、政府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使肉鸭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不仅苑庄村60多家农户从事肉鸭养殖,也带动了周边村落和固安、房山等地数百户农户从事肉鸭养殖,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兴起了一方特色产业,一大批养殖户从中受益。
从义和庄乡苑庄村的肉鸭养殖业快速兴起促民增收这一典型事例,可以看出,面对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农民只有积极应对,尽快解决三方面问题,加速观念的转变,才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一、只有破解农民的思想障碍,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农业、动态农业的观念,把农民从传统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快速发动农民增收的“火花塞”。思想是行动的行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想富、盼富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是市场农业和动态农业的观念还没真正地确立起来。主要表现为:素质还不够高、胆子还不够大、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缺乏闯市尝上项目、求发展的气魄和实招。要实现农民快速增收,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应该帮助农民研究市场,加快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采取信息入户、科技入户、培训入户、典型带动、能人带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民从传统的两大茬种植中解脱出来,从过去小打小闹中解脱出来,从盲目的“跟风”性生产中解脱了来。引导农民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树立新型的市场发展观,找准自身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特色规模种植、养殖。苑庄村之所以在短期内使小产业做成致富大文章,就是在政府引导、典型带路、能人带动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找准了发展定位,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促成了肉鸭养殖业的快速兴起,实现了稳步增收。
二、只有抓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这些关键环节,构筑起稳固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化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才能切实抓牢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当前,致富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规模小,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不能构筑稳固的产销经营链条。苑庄村构筑肉鸭养殖产业的发展链条,促动地方经济的成功实践,就启示我们推动农民增收,需要扶持大批这样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从而构筑起稳筑的产业链条。我们的党委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具体可以用“四环连动”来概括。一是政策引导“扶”龙头和中介。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能人、企业上项目,建龙头和中介组织,帮助他们破解资金、土地等这些制约瓶颈,特别是财政、信贷和土地部门应克服“风险”、“惜贷”和“保守”思想,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拓宽渠道“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都应该积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广开渠道吸引资金,吸引项目,特别是抓装三资”积极介入农业的机遇,抓紧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档次。三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企业通过资产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整合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旨在提升龙头和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四是提高素质“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经营者进行学习、外出参观、交流研讨,提高他们的素质,培育一批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提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只有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提升执政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做到解民所难、帮民所需,才能真正充当农民增收的“助跑器”。中央、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真正体现我们各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真正做到“为民、亲民、爱民、惠民”,真正让农民快速增收、长期得到实惠,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并加以落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改变执政理念,快速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一是快速从“命令型”管理向“引导型”管理转变。彻底改变过去“想当然”和“指手划脚”的陋习,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明确我们自己应该怎么作?作群众致富增收的引路人,为群众指清方向,帮助群众化解难题。二是快速从“给政策”向“抓落实”转变。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只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前提,最关键的是因地制宜抓好落实。现在老百姓埋怨,党的惠农政策很好,但基层执行起来就会缩水、打折扣。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基层党委、政府就要用足、用活党的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发挥政策在促农增收中的最大效应。不能只将政策停留在会议里,停留在文件上,要真真正正的抓好落实,才能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使农业生产的效益不断提高,才能使农民真正的获利增收。义和庄乡党委、政府从转变职能入手,通过市场调查,帮助当地农民提供科学准确的致富信息,通过带领大参观、大发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广大农民树立起了市场农业、动态农业的观念,通过多方筹划运作,帮助农民融通资金,提供技术,最大限度的支持这一致富产业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这一理念,值得各级各部门学习和借鉴。
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羊肚菌产业优美随笔
在金堂县赵家镇的一片广袤的田野上,整齐的排列着一排排黑色大棚。大棚内绿草丛中,一朵朵棕色的羊肚菌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奋力地从泥土和草丛中冒出头来,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展现出了盎然的生机。这里就是全国闻名的羊肚菌生产基地。
赵家镇发展食用菌已有30年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展种植食用菌,是全县食用菌主产乡镇之一,主要种植品种有姬菇、榆黄菇、白平菇、金堂羊肚菌等。赵家镇目前年种植食用菌1亿袋,是四川省和西南地区食用菌种植实验示范基地,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各国。食用菌产业在全镇产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2013年,在四川省农科院和县农林局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羊肚菌商品化种植技术获得突破,实现大面积的栽培和突破林下种植技术,使得这个丘区农业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羊肚菌生产基地,也成为了媒体、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羊肚菌,俗称羊肚菜、羊肚蘑。因其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形态酷似羊肚而得名。营养相当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高达1.76%,有“素中之荤”美称,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羊肚菌以野生为主,多生长在河沟、泉水溪流旁边,鲜少人工栽培。市场价值非常高,鲜羊肚菌市场售价150元/公斤,干货售价达2000元/公斤。
赵家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倾力羊肚菌产业。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引进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打造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基地,2013年成功实现较大面积商品栽培。中国食用菌首席专家张金霞来镇上考察时曾说,羊肚菌在人工栽培环境下,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全国属于首例。省农科院专家甘炳成介绍,由于对土壤、光线、气候、温度、湿度等条件的要求高,因此,将野生羊肚菌驯化较难,目前国内能实现亩产几十公斤的驯化成果就很不错了,由于赵家镇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羊肚菌产业,食用菌种植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辛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去年成功将羊肚菌亩产提升至300公斤/亩,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赵家镇以羊肚菌为农业产业龙头,狠抓全镇的食用菌生产。围绕羊肚菌等珍稀名贵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需求,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成了食用菌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占地520亩,其中羊肚菌示范基地500亩。以中棚设施化栽培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示范基地20亩,以钢架大棚设施化栽培为主。首创了“农业科技+专家农场+家庭农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已建成省级羊肚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占地面积165亩,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羊肚菌种植和销售。示范基地种植的食用菌产品种类主要以珍稀名贵食用菌产品为主,包括羊肚菌、竹荪、大球盖菇、猴头菇、黑木耳、灵芝等。探索了“菌-稻-菜”的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实现既稳粮又增收的目标;通过规模化的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粮经复合、水旱轮作等措施,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又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和肥料使用。
政府非常注重环保。以前农村收割季节后,大量的秸秆无法处理,有的农民就采取丢弃或者就地焚烧的办法,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和空气。在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下,食用菌合作社反复实验,将秸秆粉碎后作为食用菌的原料。生产食用菌出现的残渣,通过发酵处理,作为农作物、果树的有机肥,大大的保护了环境。
政府还注重培植农业专业化公司和家庭农场,注重羊肚菌的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羊肚菌的产业效益。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成立了党支部,以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成都天绿菌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羊肚菌生产、加工、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高峰时企业用工达到了200多人,解决了附近的剩余劳动力。今年,天绿公司种植羊肚菌800亩,还带动附近的村民以及附近乡镇的上百户村民。公司无偿提供菌种和技术,还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为20多户困难户提供资金或者提供担保。农户生产出来的羊肚菌,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格全额收购,消除了小散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大家通过种植羊肚菌共同致富奔小康。公司还购进先进的设备对羊肚菌进行深加工,大大提高了羊肚菌的附加值,也消化了全镇羊肚菌的产能。在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由“农超对接”深化为“农餐对接”。生产的羊肚菌可以直接端上高级酒店和百姓的餐桌。进一步拓展了羊肚菌的消费市场。公司石代勇总经理兴奋的指着一排排大棚说到:“这个价比黄金的羊肚菌,给我们食用菌生产30多年的赵家,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明年,我们还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让乡里乡亲都富裕起来。”
家庭农场主高宗斌也是羊肚菌的种植大户,有近千亩的种植田地,实行农场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聘请了附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还有五保户、残疾人到农场务工,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高宗斌在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下,潜心研究技术,通过多次实验突破了羊肚菌种植的关键技术,产量稳步提高。还无偿的给村民教授种植技术,提供菌种,让羊肚菌种植在全镇得以发展。春节一过,全国各地的客商就纷至沓来。抢先订货,产品供不应求。他激动的说:“自从种了羊肚菌后,我们的收入大大的提高,还清了前几年家里因一场大火欠下的几十万债务,还带动了几十户村民一起参与,一起致富。”
像石代勇、高宗斌这样的羊肚菌种植大户还有很多。镇里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协调和组织全镇的菌类生产、销售,组织培训技术,提供信息,让大家通过羊肚菌种植获得收益,致富奔小康。
赵家镇党委、政府按照既抓保障粮食生产,又抓增收的思路,依托羊肚菌人工栽培核心技术优势,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采用“稻—菜—菌”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近年来,羊肚菌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有34个农业合作社56户农户种植。去年共计2600余亩,预计今年种植面积将突破3000余亩,最高产量将突破600斤/亩,总产量将达到150万斤,产值将超过1亿元,农民户均增收15万元。
三十几年来,食用菌给赵家镇带了巨大的财富,让千百万农民从
传统的粮食种植转变成了食用菌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羊肚菌更是给赵家镇食用菌产业带来了次新的发展机遇,让全镇的农民寻找到了高附加值的新品种,赵家镇的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焕发了青春。
种植致富人物创业故事
五月五日,在章丘普集北孙村北山坡地里,孙辉正在示范怎么刨丹参,一撅头下去,鲜红的丹参根带着泥土“跳跃”出来。而如今,很多村民开始种植起丹参这种中药材,目前全村种植总面积已接近400亩,亩产可达2000公斤,每亩均净收入超过6000元。而这与孙辉努力密不可分。
2015年初,章丘在全市推广种植中药材,北孙村迅速试种10余亩并取得成功。然而,“初战告捷”并未换来积极响应,多数村民仍顾虑重重:虽然试验田初见成效,但全村土地是否都适合种植中药材?如果大规模进行种植,那么药材质量和市场销路又如何保证?恰逢此时,一位名94年出生的年轻人孙辉也将创业方向锁定与中药材行业。
通过在校的创业经验和市场调研,孙辉发现中药养生制品和中药化妆品颇受欢迎。在2015年七月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乡创业。借助章丘市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的契机,他注册成立了山东泽辉药业有限公司,并通过与镇村积极协调,流转土地300亩,厂房也在不占用耕地的原则上回填荒沟建厂。
小规模的丹参种植让起初半信半疑的普通村民尝到了甜头,然而如何让更多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分享到这一实惠,推进精准扶贫?北孙村党支部和泽辉药业想到了一起,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2015年底,在市、街道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北孙村以山东泽辉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140余户村民登记注册了“章丘市泽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功吸引28户47名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丹参种植,丹参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为使贫困群体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合作社主动提供种苗补贴和资金垫付,使贫困户实现“零成本”种植,并为贫困群众办理了种植保险,保额最高达每亩一千元,确保贫困户“旱涝保收”。在生产销售环节,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合作社与全体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购销协议,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优先收购。丹参进入收获期后,由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山区丹参采挖专用机械采挖,提高劳动效率。
泽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有320亩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已逐步发展成辐射周边10余个村,共计1800亩的丹参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条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不仅如此,北孙村在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还与垛庄十八盘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农用机械,并收购该村种植的500余亩中药材,从根本上解决了南部山区村的中药材销售难题,进一步确保了中药材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孙辉的成功创业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也离不开章丘市的大力扶持。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围绕返乡大学生、在外务工经商能人、退役士兵、本地青年致富能手等群体统筹发力,通过项目扶持、创业培训、金融服务、挂职锻炼等22条政策,激励引导更多章丘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持续优化县域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建设省会双创人才开发“综合实验区”,全面构建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的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章丘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政策资金,新扶持回乡创业人才领办创办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28个,支持69家回乡创业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推荐11名创业人才挂职镇街团工委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创业人才中计划新发展党员15名,一批年纪轻、懂管理、有致富头脑的优秀人才正在成为引领城乡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力量。
农村的致富之路
今日农村,经济繁荣,气象万千,到处出现一幢幢新楼房,一条条新铺的水泥路的新景象。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绿树成阴,花果满树。池塘里的鱼儿欢跃,饲养场中的鸡鸭成群。农民伯伯正走在劳动的致富道路上。
一九八零年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把广大农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农民伯伯不仅承包了责任田,还承包了山地,围起了果园,筑起了鱼塘和其它种养项目。许多承包专业户还联合起来开发较大的农业发展项目,如开农业加工厂,农场,林场等。他们进行了科学管理,促进各类生产指标跃上新台阶,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多种事业蒸日上。
雷州市北和镇有一个山村叫乾龙村——我的家乡,这里山多田少,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可山地却有两亩。过去山地,长期丢荒,得不到利用。一九八六年以后,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村民们认识了脱贫致富在于开发荒山,综合发展农业。在村委会领导下,他们纷纷承包荒地,种果造林。家家户户办起了10亩左右的小果园。人们在小果园外种上树,果园内种上荔枝、龙眼等,出现林果并举新局面。一九八九年,仅水果一项平均每人收入达到一万一千多元,看到果树已全面进入了丰产时期,每位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近几年来,农民伯伯在本村附近建了一口口小池塘。池塘中养着各种各样的鱼,每年养鱼的收入达到了一万一千多百元。还有那数不清的鸡鸭正在饲养场里快活的成长。我相信,农民伯伯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如今,乾龙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致富楼,家内装上电视机,录像机,组合音响和洗衣机等,这些家用电器,已是每家每户的常临之“客”。
人们嘴里常念着三字经:“乾龙村,面貌变,日三样,来源党,人民喜,心里明。”的确,村里的农民伯伯的幸福生活,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相信农民富强的致富之路
——记小记者采风实践活动
沐浴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叫,仰望湛蓝的天空,踏着湿润的泥土……老师带着我们这些小记者去参观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
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白色的拱形大棚,它们错落有序地排在田野上,如同洒落在地上的白珍珠。当地有名的种植专业户——陈伯伯告诉我们,每个大棚之所以呈拱形,是为了防止积雪、积雨。在大棚里什么蔬菜都可以种,不仅仅是蔬菜,像西瓜、草莓等水果都可以种在大棚里。种在大棚里的蔬菜产量高,收获早,害虫少,蝴蝶也飞不进去。而大鹏里面还有一层塑料纸和地上的稻草都是为了保温。另外,一个跑中的温度大约在70度~80度左右……陈伯伯滔滔不绝地讲着,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在意犹未尽时,老师要带我们到大棚里面参观。我们开始觉得新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看看,可是,刚走到门口,一股热气就扑面而来。越走到里面越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不过,里面的蔬菜的确十分引人注目。绿油油的地卜静静地躺在地上,好似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
大棚中的蔬菜的确不错,但是里面的异常闷热,令我们都忍受不了。好不容易出来了,我们都贪婪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要知道,里面跟外面简直是天壤之别,外面就像开了空调那么凉爽。后来,更令我们大吃一惊的是,陈伯伯告诉我们,他一天要在里面待四五个小时左右,平均每个棚就要一个多小时。天哪!我们才进去了五分钟,出来就个个都大汗淋漓了,陈伯伯却要在里面工作四五个小时。看来,我们平常吃的蔬菜都来之不易啊!都是农民伯伯们用汗水浇灌而来的啊!
陈伯伯还告诉我们,他一共有四个大棚,每个大棚全年大约可以有10000多元的收入。在收获的时间段,每天都有成熟的蔬菜可以采摘。大约每天可以采500斤左右,按每斤1.5元来计算,每天都有7、8百元的收入。社会在进步,正是这个进步的社会把农民群众带上了致富之路。窄窄的田埂边,是大片的大棚,正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带来了如此好的收成。正是党和政府处处看民情,处处谋民心,为农民做实事。正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带来了新农种、新技术。现在农民也不用那么忙碌了,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民都奔小康了,他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就像陈伯伯一样,他们再也不会为吃饱穿暖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忧心了。现在,存折上有了大笔的存款,有了舒适的小洋房,有了柔软的沙发,有了进口的电视机,桌上有可口的饭菜,不再是“三张青菜叶,两块白豆腐”了,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都跟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密不可分。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笔美好的幸福的色彩!
我相信农民富强的致富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越走越明亮;越走越辉煌!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1,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xx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xx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xx年7月开始到20xx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xx年秋,到20xx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xx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xx年至20xx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2肖海山,从昔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今日白城市膨润土厂的厂长。十几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勇气和诚信,在商海中奋战搏击,闯出了一条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经受磨砺
1967年,年仅16岁的肖海山,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可是,就在初中第一个学期结束,第二个学期还没有开学时,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决定——辍学务农。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过年包饺子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从袋子里倒出后,把口袋翻过来,又仔仔细细的扫两遍,当饺子端上桌来,父母看着他们兄妹六个高兴地吃着,而自己却舍不得动筷时,他的心像针刺一般地难受,他再也吃不下。当他抬头看见父母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时,他体味到了父母的艰辛,作为长子,他感到自己应该为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于是,他决定辍学务农。辍学后,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当了一个“半拉子”,虽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终于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重负!这份责任感,让年少的他多了一种动力。在生产队里,为能早日不当“半拉子”,什么活他都抢着干,干什么,学什么,学一样,精一样。干活时,别看他年纪小,可他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干什么都要抢个头,占个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赏,1969年,刚满18岁的肖海山便当上了生产队长,从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责任。在队上,别看他年纪轻,可处理起事情来,却显得少年老成,透着一种精练。干活时,他总是把重活、脏活留给自己;队上有什么好事,他总是想着别人;平时无论对老对小,他都以诚相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动帮助解决,用他的话说:“一家有难,大家都伸伸手,难关也就过去了。如果有难的是自己,没人来帮,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凭着自己的吃苦和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工作积极,努力向上,但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又加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家生活过得依然十分清贫,一年到头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苦干。但16岁务农,18岁当生产队长的经历,却磨练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时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于工作出色,被镇党委调到镇建材厂任厂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一没抓工业的经验,二没搞经销的经验,要经营管理好一个刚刚起步的工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输的劲,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摸索,积累各种生产、销售经验。为了抓好生产,他吃住在厂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为了产品销售,他风里来雨里去,亲自跑市场。用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传。他把产品赊给人家,靠他的诚信,市场慢慢的打开了,产品销售有了门路。经过他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材厂共创利17万元。1988年,建材厂的生产经营刚刚步入正常轨道,他又被调到镇办植物油厂任厂长。又得一切从头来,4年下来,共创利60多万元。1993年,他又被调到镇办企业白城市特种耐火材料厂任厂长。当时,耐火材料市场萎缩,产品的销路不畅。他上任后,根据所做的市场调查,做出停止生产其它产品,专攻市场前景看好的膨润土生产的决定,通过朋友的帮助,他与膨润土的使用大户长山化肥厂建立起了供货关系,经过几年努力,到1997年,膨润土的销量突破了两千吨,工厂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荣获了“白城市质量管理十佳厂长”称号。十年的商海闯荡,肖海山家里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让肖海山的眼界更开阔了,胆识更大了,才干增强了。
艰难创业
1998年,镇集体企业实行改制,镇政府决定用以资抵债的形式,将特种耐火材料厂通过竞拍的方式卖给个人经营,经营者通过分期分批替镇政府及镇办企事业偿还群众的集资款及利息的办法,取得经营权和所有权。当时特种耐火材料厂被竞拍到137万元,有两个城里人竞拍成功。不料,办交接关系的那天,债权被转到特种耐火材料厂的200多户群众,来了一多半,将厂子的大门堵住,不让办理交接手续,并说还是让老肖来经营,我们放心,他是本乡本土的人,靠得住,别人我们信不过。竞得经营权的人一看这阵势也撤走不干了。但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必须进行,于是,镇党委当晚召开党委会,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派人征求肖海山的意见,看他想不想接过手来经营。让肖海山把刚刚好转的企业交给别人经营,他还真是从心里往外的舍不得,这工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过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记,自己在机器旁边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又怎能忘记带着方便面与销售人员一同跑市场,找销路。现在,大家想让他来接手这个厂子,镇党委也有这个意思,他还真动了心。镇领导找到他,让他把厂子接过去经营,但要再多为镇里还20万元的债。他深知,这157万元的本金加利息多达234万元,对刚刚好转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包袱。但作为有一定经营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党员,他感到这也许是一个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绝佳机会,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为镇里减轻负担,尽一个党员的职责。经过反复思量,肖海山决定接管经营耐火材料厂。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个人创业的道路。厂子是接过来了,但要偿还234万元的债务,不扩大生产不行,不上新产品不行,不开发新的市场不行,而这一切都要钱,不踢好这头三脚,厂子就没有前途,所说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劳。面对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购置了一套输送带、一台翻斗车,两台四轮车,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两个新库房,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库存能力。经过改建和扩建,工厂的膨润土年产量可达4000吨。生产中,他更加注重抓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产膨润土在20xx年被省质量万里行评为省级质量放心产品。为了给产品找到销路,打开市场,他一方面加强与老用户长山化肥厂的关系,帮助化肥厂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试验,使农民认识了长山多元素复合肥,使化肥厂在当地打开了销路,在他的建议下,长山化肥厂在当地建了一个年收益100多万元的化肥分厂。为了增加膨润土的销售量和加快资金的周转,他又主动提出以货易货的建议,用生产的膨润土换回多元素复合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这样,他不但帮助化肥厂增加了销量,也让自己的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量,加快了资金周转,又让群众买到了质优价廉的放心肥。同时,他又根据化肥厂的需要,上了生产硅钙镁的项目,现在年可生产销售硅钙镁600吨。另一方面,他不断的开拓新市场,由于在铸造、防水、钻井、型煤生产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润土,他亲自到白城市的五个县(市、区)、突泉和通辽等地的膨润土用户处,推销产品,让人家免费试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对方。只要用户有用货的需要,不论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证按时送到,逐渐的,他在用户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用户们与他建立起了信任。现在,这些地方都有他稳定的老客户,他用诚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占有了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偿还了167万元的债务,自己的固定资产也增加了50余万元。
无私奉献
肖海山在努力经营,搏击商海的同时,没有忘记养育了自己的这方土地和与他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用党员2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尽力去帮助解决。
在工厂用工方面,他一方面处理好原厂职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注意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和贫困户子女。现在,共从本乡镇招工18人,其中14人来自贫困户。他每月都按时为每名工人发放500至600元的工资。哪个工人家里困难,他都主动帮助解决。老工人潘贵财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万多块砖,出工出资帮助他重新建了三间砖房,老潘激动地说:“这辈子我都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好砖房,这全仗着肖厂长啊!”贫困职工郑庆武的父亲病了,是肖海山借给郑庆武4000元钱,帮他给老父亲看好了病,并说:“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工厂女工呼兰英两口子没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给她在镇上买了房子,去年,他还出工出料帮助她家重新维修了房子。(面试网)
对职工是这样,对贫困户和公益事业他同样十分热心。20xx年,平安村刘占海家,没钱买化肥,眼看着种不上地了,肖海山听说后,给送去了价值2400元钱的化肥;20xx年,给平安村的贫困户宋宝军送去了价值1100元的化肥;20xx年,给三甲村的杨春林解决了1400元的化肥……几年来,他累计为贫困户无偿解决化肥14吨。20xx年,镇敬老院搞维修,他为敬老院更换了所有的照明灯具,并为一对新结合的老人购买了一套高级席梦思床垫。20xx年,他又捐资2600元,购进10吨水泥,为镇中学硬化了篮球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场地。
肖海山,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商海中奋力搏击,以进取为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献为荣。在他身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3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莲~山 课件>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xx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xx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20xx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莲~山 课件>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