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教授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的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这十大原理涵盖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到人们如何进行贸易,直至整个经济如何运行,层层推进,构成了经济学的整体。

  原理一云: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云: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机会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关的,举例来说,甲有5K人民币,他可以选择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外出旅游(当然他可能还有其它的选择,比如买股票),那么这个时候他就面临取舍。这种取舍我们几乎天天面对,今天中午吃午饭还是面条?天冷了,用取暖器还是开空调?买国产车还是买进口车?一个国家也类似如一个人,也需要做出取舍:该发展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侧重发展国防还是民用工业?是进口核电设备还是自主研发?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如上例中甲选择买笔记本电脑,那么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外出旅游(当然,其它的选择也是他的几乎成本)。也就是说甲决定花5K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就不能再用这5K作其它的花费。

  机会成本是极其重要的,考虑两个人A和B,他们开个杂货店,假设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个程序设计人员,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赚250元,那么他开杂货店的机会成本是较大的;而B是个卡车司机,如果他开车,每天可挣120元,他的机会成本要小。自然,A会关闭杂货店而B会选择继续经营,这也解释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职业多样性以及人们的选择的差异。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里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人就是在机会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人们会系统而有目的做可以达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样是一天时间,A会选择做程序员工作,B会选择开杂货店,他们都是理性人。所谓边际量,简单举例说,买9双袜子花费18元,如果再买一双,那就再加2元,那么多买一双袜子就得多花费2元,那么这最后2元就是增加的这双袜子的边际价格。边际量是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解释喜欢喝可乐的人为什么不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可乐,可以解释一个工厂不可能无限大。那么所谓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就很好解释了,一个喜欢喝可乐的人,他花3元买一瓶可乐所得到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买一瓶可乐所得到的满足感可能会降低,显然继续买的话,他的满足感继续下降甚至会到反感可乐的地步。也就说,每多买一瓶,可乐的价格不变,但是他的边际满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实用性。假设你回家坐汽车正常的车票是50元,但是在汽车即将启动时如果还有3个空位的话,最后上的一个人可以花40元坐车。因为最后一个人上车对汽车所有者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说带上这个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边际收益却比较大(也就是相对不带这个人,额外赚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个人想坐这个车的话,司机可能就需要重新考虑了,他必须考虑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前面买票的顾客的不满而导致的投诉等等。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谓激励,就是某种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励存在,人们就会做出反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超市对商品打折,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去买。汽油涨价,更多的人会选择不开车或者购买小排量的车,汽车公司会研发节能汽车,而石油公司会选择提高产量。经济学家甚至宣称,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所有经济学内容就是对此的解释。

大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NNP–间接的企业税+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I+G+NX=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的变动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GDP平减指数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五、GDP衡量经济福利

  ·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没有包括在GDP中,如:闲暇、在市场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

  ·就大多数情况,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24生活费用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经济的物价总水平

  2、计算CPI需要五步

  ·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计算一篮子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把同时发生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任何数量变动的影响区分开。

  ·计算基年并计算指数: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预测CPI变动

  3、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偏向: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引进一种新产品时,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钱更值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如果质量逐年变差,钱则愈发不值钱。

  4、GDP平减指数与CPI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CPI比较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偶尔改变),GDP平减指数比较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自动变动)。——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变动量不同则会有差别。

  二、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今天货币的数量=T年货币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税法只是部分的对通胀实行了指数化。

  ·名义利率:未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胀是变动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并不总是同时变动。

  25生产与增长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由于增长率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按收入的排序会有很大的变动。导致人均GDP衡量的经济繁荣在世界各国差别很大。

  ·通胀率被高估暗含的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

  二、生产率的作用和决定因素

  1、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和劳务,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2、决定因素有四点: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各物品与劳务,包括更多资本的生产要素。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自然资源的差别引起了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经济在生产物品与劳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分为公共知识、私人拥有(秘方)和短期内私人拥有(专利)三种。

  ·技术知识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3、生产函数

  ·产量=生产技术变量F(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AF(L,K,H,N)=Y

  ·生产函数规模不变:xY=AF(xL,xK,xH,xN)

  三、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储蓄与投资: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储蓄与投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资本要受到收益递减的制约: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3、来自国外的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

  ·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用外国货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

  ·利用来自国外的投资是一国增长的一种方法。

  ·鼓励资本流入穷国的组织是世界银行。

  4、教育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至少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有机会成本。

  ·人力资本带来外部性——一个人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才外流: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移民到富国。

  5、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也是一类人力资本。

  ·引起更快经济增长的政策自然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6、产权和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核心问题:保护产权和促进政治稳定。

  ·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7、自由贸易

  ·内向型政策避免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易来提高国内生产了和生活水平。

  ·外向型政策的物品与劳务的国际贸易能改善一国公民的经济福利——贸易是一种技术。

  8、研究与开发:通过资助和专利制度的方式

  9、人口增长:

  ·人口多意味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工人多。

  ·人口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最明显),但也促进了技术进步。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一、金融机构

  1、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目标:把储蓄者的资源送到借款者手中。

  ·证券市场。债券: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有三个不同特点:期限(决定利率部分)、信用风险和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和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

  ·出售股票来筹资成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出现困境先支付债券持有者部分。

  ·股票交易价格由公司股票供求状况决定,需求反应了人们对公司未来赢利性的预期。

  ·股票指数: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

  3、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起着金融中介机构和通过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存款开支票使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变得便利的功能。——帮助创造出一种人们可以借以作为交换媒介的特殊资产。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共同基金的优点是: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使普通人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这技能。

  ·指数基金:按一个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

  二、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1、GDP组成部分

  ·封闭经济既不进行物品与劳务的国际交易,也不进行国际借贷;现实经济是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

  ·封闭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Y=C+I+G

  ·国民储蓄: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I=投资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Y-T-C)+(T-G)=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T=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以转移支付形式返还给家庭的数量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即TG时T-G的部分)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即TG时T-G的部分)

  2、储蓄与投资区别:投资指设备或建筑物一类的新资本的购买。

  三、封闭经济中的可贷资金市场:向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1、可贷资金的供需

  ·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以及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可贷资金市场图:可贷资金为x轴,利率为y轴,供给向右上方,需求向右下方。

  ·利率调整可使可贷资金供需达到均衡水平,利率由可贷资金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真实利率。

  2、储蓄激励:

  ·由于既定利率,税收变动改变储蓄激励——影响可贷资金供给。

  ·储蓄征收税额减少,储蓄增加,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3、投资激励:

  ·由于减免税收,改变投资——影响可贷资金的需求。

  ·企业收到增加投资的激励,可贷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利率上升,储蓄增加。

  4、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政府预算余额变动代表可贷资金供给变动(不影响家庭企业投资数量——不影响需求)。

  ·公共储蓄为负,减少国民储蓄,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供给曲线左移)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28失业

  一、失业的确认

  1、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尽管经济中总有某种失业,但自然失业率一直在变动。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2、成人分为三类: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3、区分失业者和非劳动力

  ·报告失业的人并未努力找工作。

  ·报告非劳动力的人实际上想工作——丧失信心的工人。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

  4、失业原因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由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

  二、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1、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部门转移: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摩擦性失业因经济总在变动而不可避免。

  2、公共政策与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没有准确数量。

  ·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就业机构和公共培训计划促进寻找工作。

  3、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虽然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也增加了失业量。(人们可能拒绝缺乏吸引力的工作)

  ·达到了降低工人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目标。

  ·提高了一个经济使每个工人与其最适合的工作相匹配的能力。

  三、最低工资法

  ·劳动市场图:劳动量为x轴,工资为y轴,劳动供给向右上方,劳动需求向右下方

  ·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就会导致失业。最低工资导致出现的劳动过剩即为失业量。

  ·产生于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构性失业不同于产生于寻找工作过程的摩擦性失业。需要寻找工作并不是因为工资不能使劳动的供求平衡。

  四、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工会是一种卡特尔。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工会是引起从工会高工资中得到好处的人与没有得到工会工作岗位的人之间冲突的原因。

  ·经济中工会的作用部分取决于指导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法律。

  五、效率工资理论

  1、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企业保持高工资也是有利的,因为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工人的效率。

  2、工人健康——解释欠发达国家的失业。

  3、工人流动率——雇用并培训新工人需要成本。

  4、工人素质

  5、工人努力程度——激励工人不逃避责任。

  29货币制度

  ·货币指人们经常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资产

  ·货币三种职能:交换媒介(提供用于进行交易的东西)、计价单位(提供记录价格和其他经济价值的手段)、价值储藏手段(提供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

  ·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也有价值;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就没有价值。

  ·货币以通货和其他各类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联邦储备(美国央行)负责管理美国货币制度。

  ·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购买政府债券增加供给,出售政府债券减少供给。还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或降低贴现率来扩大货币供给,也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或提高贴现率来减少货币供给。

  ·当银行贷出一些存款时,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由于银行以这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完全。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贷款的利率。当美联储要实现这个目标时,它调整货币供给。

  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一、古典通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通胀是关于货币价值的,而不是关于物品价值的。

  ·通胀涉及的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是经济中交换媒介的价值。

  ·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前提:不考虑银行体系引起的复杂性,把货币供给量当做由美联储控制的政策变量。

  ·物价水平图:货币量为x轴,货币价值(1/p)与物价水平(p)为y轴,货币供给垂直,货币需求向右下方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取决于人们能够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率。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3、货币注入

  ·货币注入使货币供给增加,结果使货币价值下降,均衡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更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钱不值钱。

  ·货币数量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胀率的理论。

  ·超额的货币供给使人们购买物品与劳务、购买债券、把货币存入银行储蓄账户——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但经济中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没有变。(25章5点决定物品与劳务产量)

  4、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相对价格不用货币衡量,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对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无关。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V=(GDP平减指数(物价水平)真实GDP(产量))/货币量=(PY)/M

  ·数量方程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产量=MV=PY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较为稳定;当央行改变货币量时,名与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产量Y主要由要素供给和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货币为中性,不影响产量);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变动上——当央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引起高速通货膨胀。

  6、通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政府可以简单的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

  ·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胀税时,结果为超速通胀。

  7、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胀率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当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根据预期的通胀进行调整的。长期中随实际通胀变动,短期则不定。

  二、通胀的成本

  1、撇清谬误: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2、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为使手头的钱少于没有通胀时的数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3、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由于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所以通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比没有通胀时大。——通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5、通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税收对资本收益(以高于购买价格出售一种资产所得到的利润)的处理——通胀增大了资本收益规模,增加了收入税收负担。

  ·税收对利息收入的处理。——税后真实利率提供了对储蓄的激励,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储蓄的吸引力比在价格稳定的经济中小得多。

  ·经济中的储蓄提供了投资资源,而投资优势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通胀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时,通胀倾向于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率。

  6、混乱与不便

  ·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通胀时,侵蚀了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

  ·通胀使不同时期的货币有不同真实价值,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计算企业利润要更复杂。

  ·通胀抑制了金融市场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7、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未预期到的通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经济中许多贷款是按货币来规定贷款条件的。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往往有稳定的通胀;平均通胀率高的国家,往往有不稳定的通胀。

  3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1、开放经济与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两种方式:

  ·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与劳务。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股票和债券这类资本资产。

  2、出口与进口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贸易余额)=出口值–进口值

经济学读书笔记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

  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学习经济法的心得体会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调整范围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活动范围包括国际货物贸易及其相关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服务贸易;国际金融业务及间接投资活动,涉及货币、有价证券的跨国流通、交易;国际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由这些活动引起的跨国收费问题,和国际争议解决问题。 在以上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从而形成了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和制度:1、 有关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2、 有关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3、有关国际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法律制度;4、有关国际货币金融的法律制度;5、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制度;6、有关国际争议解决法律制度;这法律规范和制度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他们构成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对象。以上是按照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活动的不同领域对这一法律制度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法律规范自身的特点看,还可以把国际经济法分为2类: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意思自治,这类法律例如国际货物贸易领域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属于私法或曰任意法。第2类是宏观经济管理法,是政府对国际经济领域活动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是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体现国家对国际经济经济活动的干预。这类法律例如,货物贸易领域中的世界贸易法律制度,各国国内贸易管理法,它们是公法,是强制法。 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意思自治--私法或曰任意法宏观经济管理法--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政府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干预--公法,是强制法。国际经济法是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法律部门,在内容上它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各国国内经济法。说它有边缘性是指它仅涉及有关法律部门中的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内容。国际经济法在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调整对象、法律渊源等方面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内经济法、国际商法有联系、有区别。参加农场经济将发展。

  国家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法律渊源。先说主体问题。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的实际参与人和实施者。不是指立法主体,也不是执法主体。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个人:个人作为一般民事关系主体,有权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在国际货物卖、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国际税收征管方面,在国际争议解决中,个人的可以成为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不过,个人受财力物力的局限,他们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不是主要的主体。法人:包括公司、跨国公司与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这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主体。法人可以参与所有领域的经济活动。 国际组织:是国家直接提供条约、公约、协议建立起来的法律实体,根据建立该组织的条约、章程行使权力和义务。国际组织有自己的资产和资金来源,具有参与特定的经济和民事活动的能力,例如,联合国下属机构就从事某些采购活动。此外,国际组织制定的某些规范对国家实施的经济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主体。国家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行为,通常由其授权的政府机构实施。国家可以参加2类经济关系:作为管理者,依据国际经济管理法对跨国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制;作为一般民事主体,可以参加各种民事活动,受国际经济交易法调整。在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调整对象方面,国家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有所不同,国际公法的主体只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它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在政治、外交、军事、领土方面的关系,经济关系虽然也属于其调整范围,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也不一样,国际私法是冲突法,它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参加一定的民事关系,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私法只限于为调整跨国民事活动提供寻求准据法的指引,并不直接调整国际经济和民事关系。再说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经济法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不同的法律,其效力也不同。主要有:国际条约:包括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正式的国际条约、协议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对于参加国有约束力,经过一定的转化程序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国际条约按照其内容不同,有限可以直接在司法中适用,有限不能直接适用,有的属于强制性规范,例如,WTO规范,有的属于任意性规范,例如GSG。国际商业惯例: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的规范化的商业惯例,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习惯和习惯做法。虽然国际商业惯例本身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由于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由于许多商业合同中直接并入了商业惯例,承认他们的约束力,致使国际商业惯例成为调整商事交易的,事实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广泛地使用商业惯例,这和国内商业交往不同,是一个特点。国际商业惯例如:《国际商事合同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内立法:包括国内判例法和制定法,不是所有的国内立法都属于国际经济法范围,只有那些调整国际经济领域活动的民商立法,涉外经济立法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围。通常,一国的法律只具有域内效力,当某种国际法律关系与该国具有属人或属地的密切联系时,或者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采纳了某种国内法作为调整国际交易的准据法时,该国的国内法具有域外效力,于是,国内法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部分。 国际组织决议:一项重要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IBRD)都主持制定了某些国际协议和决议,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则,该组织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法令时,应遵守国际组织制定的协议文件和发布的决议。国家经济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通常是经过国家完成的。

经济常识下册

  1.下列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是:

  A.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着力加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B.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C.取消对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D.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储备金率

  2.为了刺激需求,国家将着力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低保补助属于: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优抚D.社会福利

  3.受股市震荡影响,居民投资股市意愿持续降低,为了规避风险,有些居民把钱从股市撤出用于购买国债。下列关于股票和债券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是有价证券,到期取得收益②二者性质不同,前者是入股凭证,后者是债务凭证

  ③股票可以上市流通,债券不能上市流通④二者都是集资的重要手段,都有一定风险

  A.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因为:

  ①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②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保证人们当家作主的地位④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要求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改革开放30年来,众多国际优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

  入国,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纷纷走出国界,开拓国际市场。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外资进入有利于缓解我国资金不足的劣势,加快现代化建设

  B.外资进入会冲击民族工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C.推动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D.开放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会增加国际间贸易摩擦

  6.政策性银行是为了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贷款,承担农产品收购的政策性银行是:

  A.中国农业银行B.中国国家开放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中国进出口银行

  7.在前一阶段的抗灾救灾工作当中,保险业在努力做好保险赔付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活动。中国人寿保险为奋战在一线的190万名公安干警和170万名电力员工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已经向因抗灾牺牲的8位烈士家属支付了160万元赔偿金。关于这种商业保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商业保险一般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B.商业保险是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项措施

  C.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及单位意志的体现D.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

  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以来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

  ①有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②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银行风险③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④是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表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0月24日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回答

  9.中央电视台首次直播“嫦娥1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场景,广告效应惊人。能入选航天航空的产品,对于企业品牌及形象提升将事半功倍。新老品牌之所以抢搭“航天车”,是因为:C

  A.消费者通过广告宣传获取服务的知情权B.广告宣传可以使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

  C.消费者容易受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D.广告宣传可以提高促销商品的价值量

  2008年11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252元,较2008年10月10目的l美元对人民币6.8327元,略有小幅上升。根据材料回答24~25题。

  10.材料说明了:

  A.人民币汇率下跌,美元购买力增强B.一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了

  C.一元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D.美元贬值,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2008年以来,陕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现,经济运行又好又快的局势得到强化。初步核算,前三季度,陕西全省生产总值4603.2l亿元,增长16.1%。全省财政收入85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增幅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11.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B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财政牧人增加的重要因素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③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奠定陕西经济强省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④陕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不会出现财政赤字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正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会继续下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将愈加困难。2008年10月8日,我国税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政策在一起出台。央行决定:从10月9日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日国务院决定,自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0月30央行再次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2—14题。

  12升降利率是央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此次“三率”齐降,有利于:

  ①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②刺激居民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③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④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这次降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表现在:

  ①有利于刺激消费②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③不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④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上述材料也说明:

  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③“三率”齐动,体现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职能④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会直接减少我国财政收入,这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经济手段。一般来讲,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存贷款利率②降低存贷款利率③减少税收④增加货币供应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十项促进经济增长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些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回答16——17题。

  16.2008年第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这表明:

  A.财政支出可以形成货币购买力B.中央财政将会带动社会总需求

  C.现金流通量会影响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D.财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7.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中,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250亿元,这属于国民收入:

  A.积累中的扩大再生产B.积累中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C.消费中的公共消费D.公共消费中的社会保障

  2009年1月1日,我国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回答18——19题。

  18.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将逐步建立以___________为主、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分配体系。

  A.税收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C.国企上缴利润D.债务收入

  19.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意义在于:

  ①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③规范政府收费行为,改善政府服务水平④造成财政减收,各级财政部门要妥善安排财政预算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刘女士一家三口,2008年底夫妻双方月收入13000元,每月日常开销在4000元左右,另外还有20万元活期储蓄存款。刘女士家有20万元房屋贷款没还,每月要还贷2000元。刘女士的儿子半年后上大学,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大概是15000元。回答20题。

  20.刘女士比较合理的理财方案是:

  A.15万元炒股,5万元购买三年期国债B.15万元购买金条,5万元选择活期储蓄

  C.15万元提前还房贷,5万元购买社会保险D.15万提前还房贷,5万元选择半年期储蓄

经济学心得体会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xx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学习经济学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这本书的上篇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上课讲的是比较详细的,但是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节课的课堂发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给我们自己看了。不过作为一门通识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是很不错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当繁琐的数学运算,学完这部分的内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等等,让我对微观这两个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这本书的下篇,相比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总体上面,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名词,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是学完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

  这本书只上了短短的八周,虽然作业论文考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很多同学包括我很害怕闭卷考(现在已经改成开卷了),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能够选上这门课,老师的讲课以及带来的课外信息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

  今天开始我们讲一个全新的模块——宏观经济学。这可是我们全年课程的一个分水岭。在今天以前,我们讲的都叫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经济理论开始风行以后,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才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呢?远远地看、粗略地看,微观经济学风平浪静,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翻天覆地的革命,它研究的核心简单地说,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需求和供给。

  你回想一下,我们前面所讲的内容,选择、歧视、成本、产权、产权的冲突、产权的治理,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的需求的一个深入的研究。

  交易、比较优势原理、贸易自由化,厂家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各种不同商业模式的兴起,这些都是对供给的行为做深入的分析。

  需求和供给这两大块非常的清楚。有时候我们把这两个大的概念用到一些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商品上面去,就成了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比方说,把供给和需求用到劳动力这种商品上面去,就有劳动经济学;把供给和需求的概念,用到不同时间点的商品上面去,这时候就有了所谓的利息理论,也就有了对金融市场的研究。

  但万变不离其宗,微观经济学讲的是供给和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建立在个人选择上面的。记得吗?我们曾经有过一讲专门讲“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这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任何一宗交易都是以个人的偏好和选择为依据的。

  宏观经济学就很不一样了,后面这几个单元你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宏观经济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研究的是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所考察的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比方说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指数、总失业率,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当前市场的利率,整个国家的失业率,这些都是汇总的指标。宏观经济学试图研究这些汇总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的规律。

  接下来在宏观经济学这一部分,我要重点给你解释的,是这些不同的宏观经济学学说,它们究竟在争什么、在斗什么,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难点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先给你提纲挈领地介绍几点宏观经济学为什么难的原因。

  但不管宏观经济学有多难,宏观经济都是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就接受这个挑战,看看宏观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宏观经济学家到底在争论什么,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

  请你告诉我,在你印象当中,经济学家对经济未来的走势预测最准的是哪一次?请你举一个例子。

  我不记得有过这样的预测。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其实就是货币的问题,而货币所牵涉的核心问题,两个字——协调。整个社会怎么通过货币来达成协调和合作

  一个国家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的多少,究竟是根据某个客观的标准来定,还是根据货币发行人自己的意愿来定的呢

  今天我们首先讲了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我们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往往劣币,也就是使用真实资源的货币比较少的货币,本身就是有效率的货币。今天我们已经不用金银铜铁这些真正的资源来做货币了,我们用纸币更省、更有效率,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

  今天我们还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遇到两类困难:第一是流动性的困难,那是商业银行体系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类的困难是资不抵债的困难,那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

  对第一类困难我们应该出手相救;对第二类困难我们可能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哪种困难,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这是为什么学者和官员,经常就金融问题进行争论的原因之一。

  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叫“大而不能倒”,用到银行业中说的是,越是大的银行,我们越是不能让它倒闭。但问题是,那些银行家越是知道有这个保护伞,他们就会越不顾风险为所欲为。今天我留给你的问题是,你赞不赞成“大而不能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为什么

  基本赞成。

  大银行倒闭极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并不知道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我们看不清客观事实,只知道“银行不够钱来兑换了”,我们只会被恐慌所裹挟,从而引发更多银行的倒闭。

  我觉得,即便大银行经营不善,也不能任由它自生自灭,而是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问题。

  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是这个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谁发行货币谁就能够凭空地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经济学上称为铸币利差或者铸币税;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一个基本的任务,那就是控制和调整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同时还要充当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它的意思是:当商业银行需要资金的时候,它就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可是如果中央银行总是这么做的话,那商业银行会不会就滥用中央银行所提供给它的资金呢?为什么。

  我觉得滥用的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但总的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借贷,而不是赠予。仍然是一种市场行为,商业银行仍然会努力把自己的盘子经营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