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巜岳阳楼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散文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他的四世祖范隋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丽水县丞,中原战乱不便回归,其子孙便定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在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6),随吴越王投降北宋,被任命为武宁军(即徐州)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于徐州掌书记的官舍中,系范墉的第三个儿子。在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其母谢氏贫困无依,遂改嫁于时任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的山东长山(今邹平)人朱文翰。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却使自己受到了磨练。继父先后在湖南、安徽等处数地为官,范仲淹和他的母亲跟随继父生活,勉强得以温饱。北宋景德元年(1004),朱文翰调任山东淄州长史,官职五品。范仲淹和他的母亲便定居在继父的故里长山朱家村,当时他15岁,改名叫朱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离家为官。他呈请皇帝恩准恢复原名范仲淹。范仲淹在邹平生活的12年当中,留下不少传说。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在澧泉寺读书,拜僧为师。他的生活极其贫穷,每天只煮两升米,装入盆中,待其冷却凝结成团状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他到山上挖些野韭菜切碎加盐,做为佐餐的菜肴。清贫的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秉性和奋发进取的雄心。

  宋庆历元年(1041)四月,53岁的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因烧焚元昊书,被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职如故。五月又被调往庆州(今甘肃庆阳)担任知州。庆历三年(1043

  任参知政事,他以敢言知名,建议行新政,遭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罢官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病逝于赴颖州途中。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他擅长散文和诗词,俱有名篇传世,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的词善写塞上风光,充满豪迈气概,流传至今的只有5首。《疆村丛书》中收录有《范文正公诗余》一卷。

  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5-1048),范仲淹由朝廷正事任上改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府。期间,他的同榜滕子京嘱托他为改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勉强应允下来。滕宗谅,字子京,他和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范在反抗西夏用兵时,曾推荐他任一方军职。不久,宗谅遭人陷害,被贬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知州,这个地方当时俗称巴陵郡。宗谅上任的第二年,这里政事顺利,人民安乐,宗谅便决定重修岳阳楼,扩大原来的规模,把唐朝和北宋的名人诗赋都刻在楼上,请范仲淹作文记述这件事情。

  岳阳楼始建于唐初,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城西,登楼鸟瞰,洞庭湖尽收眼底,气象万千,景物壮观。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唐开元四年(716),张说担任岳州刺史时,经常邀请文人雅士来到这里游览观光、聚会饮酒、吟诗作赋,岳阳楼的名声渐渐显亮起来。后来,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相继来到这里题咏,为她增色不浅。范仲淹接到朋友的相约后,他本来不想为此落墨,因为,他没有登过岳阳楼,被朝廷贬官,自己的心情也不畅快。但是,毕竟都是天涯沦落人,并且和自己一起担任过军职,他不好推辞,就应承下来。在布局谋篇时,他想宗谅一再被贬,却仍然豪迈自负,不受人言,何不借此机会对他作些规劝,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范仲淹虽然没有亲自去感受过岳阳楼的变迁,但是,他小时侯长期生活在苏州的太湖边,对湖中的两座洞庭山和太湖的惊涛骇浪以及秀丽景色烂熟于心,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他格外熟悉。后来,继父被朝廷派往湖南安乡任职,他和继母随继父来到洞庭湖边生活,这里的旖旎风光和雄伟壮丽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他后来成就千年名篇《岳阳楼记》的生活源泉。

  北宋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完成了这篇优秀散文。他在文章中,扬长避短,没有把重点放在岳阳楼改建的过程和它的建筑体貌上,而是通过描写岳阳楼周围气象万千的景色和对“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的批判,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从写作动机来看,他对宗谅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这些箴言显然是针对宗谅而言的,但是,这种做官做人的志向,这种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对天下志士仁人普遍适用,数百年来,她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成为历史绝唱。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面世后,岳阳楼更是闻名于天下了,成为人们心目中情景交融、物体与思想相得益彰的经典和丰

范仲淹巜岳阳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书法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范仲淹岳阳楼记

  qìng lì sì nián chūn ,téng zǐ jīng zhé shǒu bā líng jun4 。yuè nián ,zhèng tōng rén hé ,bǎi fèi jù xìng ,nǎi zhòng xiū yuè yáng lóu ,zēng qí jiù zhì ,kè táng xián jīn rén shī fù yú qí shàng 。shǔ yǔ zuò yǐ jì zhī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yǔ guān fū bā líng shèng zhuàng ,zài dòng tíng yī hú 。xián yuǎn shān ,tūn zhǎng jiāng ,hào hào tāng tāng ,héng jì yá ;cháo huī xī yīn ,qì xiàng qiān 。cǐ zé yuè yáng lóu zhī dà guān yě ,qián rén zhī shù bèi yǐ 。rán zé běi tōng xiá ,nán jí xiāo xiāng ,qiān kè sāo rén ,duō huì yú cǐ ,lǎn zhī qíng ,dé yì hū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ruò fū yín yǔ fēi fēi ,lián yuè bú kāi ,yīn fēng nù hào ,zhuó làng pái kōng ;rì xīng yǐn yào ,shān yuè qián xíng ;shāng lǚ bú háng ,qiáng qīng jí cuī ;báo ,hǔ xiào yuán t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qù guó huái xiāng ,yōu chán jī , xiāo rán ,gǎn jí ér bēi zhě yǐ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zhì ruò chūn hé jǐng ,bō lán bú jīng ,shàng xià tiān guāng ,yī bì qǐng ;shā ōu xiáng jí ,jǐn lín yóu yǒng ;àn zhǐ tīng lán ,yù yù qīng qīng 。ér huò zhǎng yān yī kōng ,hào yuè qiān lǐ ,fú guāng yuè jīn ,jìng yǐng chén bì ,yú gē hù dá ,cǐ lè hé j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xīn kuàng shén yí ,chǒng rǔ xié ,bǎ jiǔ lín fēng ,qí xǐ yáng yáng zhě yǐ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jiē fū !yǔ cháng qiú gǔ rén rén zhī xīn ,huò yì èr zhě zhī ,hé zāi ?bú yǐ xǐ ,bú yǐ jǐ bēi ;jū ào táng zhī gāo zé yōu qí ;chù jiāng hú zhī yuǎn zé yōu qí jun1 。shì jìn yì yōu ,tuì yì yōu 。rán zé hé shí ér lè yē ?qí bì yuē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 ”hū ?yī ! sī rén , shuí yǔ guī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shí liù nián jiǔ yuè shí rì 。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一、先看看作者其人

  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此文一出,便被世人争相传诵,誉为“岳阳四绝”之一。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

  《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写出了“喜不忘忧,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实。“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写的是想象;岳阳楼增旧制,临洞庭写的是现实。

  在抒情上,以景带情,以情托景,十分自然。

  在议论上更是奇特,情到而论发,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毫无牵强造作,矫情夸张之感觉:写霪雨霏霏,为的是表“去国怀乡”之悲情;写春和景明,为的是述胸中追求之喜意。而这一悲一喜又只是为抒仁人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抒仁人之情其实是为壮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简洁而自成系统,增一字则觉多,减一字则觉少,堪称散文之典范。

  三、后省省吾人自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共产党宣言》的誓词亦不过如此,但范公此志却早了八百年。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确实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士人,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确实汗颜不已。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人,为学习,范仲淹跑到山中的寺庙里去苦读,每天里就煮一瓦钵粥,放凉后分成四块,早晚加点咸菜吃两块就算一顿,如此过日子,他却毫不在乎,怡然自得。长大后,远离家乡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同学见他生活清苦,日日食粥,便做些好吃的食物送给他,谁知他竟然拒绝不要,理由是怕现在吃了好的,以后就吃不得苦。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戍边时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再看看当今的现实社会,这种有着济世情怀的士人是少而又少,甚或于无了。即便对范仲淹,人们不理解,甚至会有人说他“矫情”。以致于钱学森离世前曾有此一问:为何我国当代不出大师!徐锋在2011年9月26日《广州日报》撰文分析缺少大师的原因:一是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急功近利;二是考核制度的压力,只求出成果,堆数量;三是把学术与权术联系起来[3]。甚至有教授说“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见2011年5月22日《长江日报》)

  所以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应重读《岳阳楼记》,认真学学范文正公的士人情怀。2013年12月7日《广州日报》在第一纸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试图解开“士的价值困惑”。作者李芳指出:“‘士’的价值,是自我内在磨练,而非闪耀的外在标签”。“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一行,就理应承担起经济上的贫瘠和待遇上的冷淡,着眼点永远是家国、民生,绝不应该仅为一己的生活或者本阶层的生存状况奔走呼吁”。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生前也曾对他的夫人讲过:“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四、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其“士”人的风范,可以用如下四点来概括,堪为我辈后人学习之典范。

  其一曰:谋道不谋食――甘于淡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孔夫子也对“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赞叹不已――“贤哉,回也”。即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也说:“淡泊可以明志”。所以说“君子甘于淡泊”是很难得的。《庄子 秋水》第十七篇记载: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有两个楚王的使者来拜访,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你说,它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打滚好呢?”“它一定愿意在烂泥里打滚”庄子说:“那你们可以回去了,我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好”。这就是一种境界,为了世俗的尊贵和权利而丧失自己的本性,这是最大的迷惑,甘于淡泊,就是明了自我的本性,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甘者,是心甘情愿,毫无委屈的感觉,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而范仲淹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日食一粥,清苦如此,却怡然自得,毫不在意。   其二曰:修德不修禄――不阿权贵。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格,从三国的弥衡击鼓骂曹,唐朝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到现代的国学名家梁漱溟宁死不批孔,都反映了这一点:不阿权贵。也印证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那句话:骨头要硬,心肠要软。士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心中有所坚持和操守。春秋时期有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抗战时期有朱自清宁死不买日货,都表现了这一种不屈的风格。明朝“仁宣盛世”中“三杨内阁”的首辅杨士奇,与范仲淹一样,岁半丧父,随母漂泊,途中宁弃行李,而怀中始终带着《大学》,随处诵读,后来母亲改嫁姓罗的高官而被迫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祭祖,士奇却另寻别处撮土为香,跪拜生父,此举被后父发现,十分感慨,叹曰: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不忘其祖,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范仲淹与杨士奇一样的遭遇,一样的有志气,小小年纪便不依附于人,独自在深山苦读。长大出士后,同样不畏权贵,在“庆历新政”中,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即使被逐出朝堂也绝不屈服,范文正不愧为文正,“文”是他的才华,“正”是他的操守。而这一点正正是当今人士所缺失的。多少人因为“名”而出卖了自己的原则,因为“利”而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

  其三曰:为国不顾身――牺牲小我。“苟为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当年林则徐择张居正句送给左宗棠的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历代名士的那种为国为民,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精神。记得于谦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等若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再看着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也一样可以看出他的牺牲精神。尽管被欧阳修笑他是个“穷寨主”,但他临危受命,以文士之身而担任军中统帅,面对虎狼之兵,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四曰:敢表真性情――自然真我。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真名士也一样是敢爱敢恨的人。在这一点上范仲淹也做得毫不逊色,他以官宦之身,放下身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范仲淹被贬江西鄱阳期间,妻子不幸亡故,独身的范仲淹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却与一青楼女子恋爱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动了真性情。即使是被调往边关打仗的时候,在军旅生活的百忙之中,他仍然要写信回鄱阳:“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还不忘送上一盒上好的胭脂。最后甚至动用自己的人情和关系,替这位姑娘赎身落籍。再看他的《御街行 秋日怀旧》:“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眼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位已过中年的大叔,在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大环境中,还有如此缠

  绵妥贴的爱,确属万难之举。与当 今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婚姻一定要“高富帅”,一定要“白富美”的现象相比,情操之高下,自然是天渊之别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鉴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 显示全部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 北... 显示全部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 显示全部

  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 显示全部

  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第二段,格调振起... 显示全部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 显示全部

  概述

  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显示全部

  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罢宴岳阳楼记

  《范仲淹罢宴》体现《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罢宴》有哪些不同呢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

  〖乙〗范文正公守?(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译文: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参考答案:

  24、(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 (2分,每空0.5分)

  25、(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近即可)(2分)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

  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27、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

  岳阳楼记原文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译文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本人)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它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亮一泻千里,(月亮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欢乐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的著作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范仲淹是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练习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然则:

  ②去国怀乡:

  ③南极潇湘:

  ④连月不开:

  6.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

  7.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答案:

  5.①既然这样,那么。②离开国都。③尽。④放晴。

  6.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感极而悲。

  9.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范仲淹-《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没。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7)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乎

  (20)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淫(yín)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5)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26)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27)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8)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9)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30)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31)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辞)。

  (3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35)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36)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7)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9)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40)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41)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互答,一唱一和。

  (42)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43)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4)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5)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6)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7)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49)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5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对应“居庙堂之高”。进:在朝廷做官。

  (5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退:不在朝廷做官。

  (5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

  (5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