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例如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例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的语录。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A、事实论据:

  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受。

  B、道理论据: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

  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中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2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一、知识点复习: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一是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二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一)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着之点。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着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1(安徽省,20x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着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淮阴市,1999)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着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着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项说法正确。

2017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岳阳楼记》中考知识点梳理

  朝代:宋代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重点字词整理

  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过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全都兴办起来。废,各种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现代(宋)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好景色。一:全。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通:到达

  17)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到,到达。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会。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看,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20)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1)开:原意指解除,本文中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4)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坏话。讥,指责。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感慨。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至若,像那。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照耀。

  30)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澜。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3)岸芷(zhǐ)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一种香草。汀:小洲。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碧玉一般。璧,圆形的玉。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穷尽。极: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3)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考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中考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中考很重要,数学不简单。下面是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考前过一遍记忆更深刻!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sin260°+co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o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2017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例1(安徽省,200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着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淮阴市,1999)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着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着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项说法正确。

  【说明】这类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知识库存量,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时的课外积累,应该可以回答。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文学常识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 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 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 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 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三个名句是:

  29、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 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0、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 上 去 入 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2.主要内容:

  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3.阅读感受: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4.人物及特征: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5.小说特点: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

  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

  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6.部分情节: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

  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

  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7.资料链接:

  ①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②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③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④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怎样学好数学的方法技巧

安全责任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