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全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

  引导语:入则孝是《弟子规》第一篇,孝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下面我们通过下文来学习关于孝顺的知识。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

  {2}凊: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省:探问,请安。

  {4}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反:同“返”,指返家。

  {6}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业:职业,做事。

  {8}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

  《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 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

  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

  近几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物质奖励的做法。什么叫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现在觉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星期天他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年轻的母亲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时候这个妈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妈妈手上的这块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说:想。妈妈就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然后就看见这个孩子乖乖地、小动物一样跟妈妈回家吃巧克力了。这位朋友观察得非常细致,他看完了以后,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妈妈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上了功利的种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地增长,长大以后,这孩子很可能就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是不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就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剧就是从教育失误引发的。这位朋友还引用了《弟子规》,他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冬温夏清,晨省昏定,究竟是要求子女做哪些事情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现代年轻人,这些事情还有必要去做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夏则凊”的“凊”字,现在好多通行的《弟子规》的版本上经常把它多印一点,就印成“夏则清”,它实际上是两点水的一个“凊”字,应该读“凊”(q ng,一读j ng)。

  冬温夏凊,用的是一个我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的典故。东汉年间的黄香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冬天,他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一点,这就叫“夏则凊”。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我们有哪几个人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我想就算是有这类事情,恐怕还是父母为子女做得多。肯定是子女回来,发现房间里空调已经开好了。也许有的父母为了节省一点电费,自己的房间不开,先给子女开,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情况。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一般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而《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是有出处的,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李毓秀先生把它搬到了《弟子规》里。我们知道,大孝子黄香实际上就是按照《礼记·曲礼上》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我们今天比较难做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昏则定”。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得都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得都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如果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好好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自己去上学前,父母一般都要送孩子上学以后自己才上班,你是不是能够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比较大,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哪里去了,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往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针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都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恐怕就顾不上这些了。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是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

  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或者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会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

  至于“业无变”,确实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者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非常草率地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普遍。

  《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

弟子规入则孝全文

弟子规读后感入则孝

  今年,我们按学校的要求亲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规范着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行为习惯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孩子的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和启蒙读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熏陶气质,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尊敬师长。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的饭菜已经凉了。于是妈妈急匆匆的又为我去热饭菜……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才是人们行善业的开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意是说: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做儿女的若在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就要赶快去做,不要拖拉或延误时间,更不应该懒得不去做。父母教我们做儿女的学好、教传我们做人之道的道理时,必须恭敬而听,并且要将话听记到心里。如果我们做儿女的做错了事或犯了错时,父母责备、训导我们时,我们应当顺从父母的责备、倾听父母们的训导,并且承担做错了的事所造成的损失,且不可悖逆父母,让他们伤心不满。

  学习圣贤教诲之前,我觉得自己以前很孝顺父母,很知道疼爱父母,从不做让他们担心受怕的事情。学习弟子规后我反省到,看似很容易遵守的孝道,但我却做的不够完好,我时常问自己,现在我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回想起来还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不够孝顺。有时候对父母的问话不够精心倾听,有时侯还常以不耐烦的口气和父母说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寞机。父母不和儿女计较长短,但做儿女的做的不够孝道时真是太不应该了。

  做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和报答。也会对所有付出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感知,有所理解,进而我们也会有所付出,才会之恩图报。结合自已的家庭情况,合理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供养父母是基本,与父母多沟通交流,更能体现孝的真谛。

  知恩图报、满怀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心态,有了这个心,我们才会知道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社会,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每一人都应该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入则孝”心得体会

  引导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弟子规》中关于孝的部分内容。孝,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与准则,一个人孝顺父母,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会是一个优异者。

  孝心无价

  “孝”字是会意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着父母,也就是说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所以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都能够时时刻刻念着父母。

  安吉孝丰,相传历代多孝子,故得“孝丰”之名。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于此。安吉还有座孝子桥。此外,孝丰镇中心小学年年都会评孝子,可见学校等教育部门对孝的重视。全国在2004年还举办了“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由此可见孝的重要性。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这是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的句子,她笔下的那个学子,在家境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之时,坚持要读研究生,母亲无奈,只好卖血。试想,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去爱谁

  趁着父母健在,好好尽一下孝吧。

  论“孝”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大都怀着一片“孝”心。

  焦仲卿是一位孝子。他临死前徘徊不定就是因为记挂着年迈的母亲,担心她以后的生活。他深深懂得身为儿子的责任和义务,他的忧郁正体现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

  孝,多么温馨的字眼。因为它,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团结。孝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份发自内心的毫无点缀的亲情。“百善孝为先”,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一个“孝”字来得真切感人。

  东汉时期有一个孝子叫黄香。他年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外奔波,回来时十分劳累。黄香为了让父亲舒服一些,热天里总是用扇子先把父亲睡觉的床枕扇凉。到了冬天,他就每每早早地钻到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将其暖热了再让父亲去睡,从不间断。因此,他在12岁时已美名远扬。

  古人况且如此。在我们这个文明的时代,更应如此才是。可是子不孝女不贤,父母亲与儿女打官司的事层出不穷。这可能是法治社会的人的法制意识的“进步”吧!也可能是我们正在向奴隶退化――那奴隶主必定是金钱了。

  女儿因钱不够把相依为命的父亲送上法庭,儿女因对财产分配不满意将孤苦的母亲告上法庭……这些都是我们文明人作出的文明事。

  难道说社会进步了,文明发展了,父女母子之间的那份深情旧眼变质了吗?难道几百元的生活费就足以让子女忘记父母当年的养育之恩,忘记该孝顺父母吗?难道亲情骨肉之间,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该兵戎相见走商法庭吗?这些现代化建设的骄子的所作所为真让父母寒心,让天下人齿冷!

  孝,不应该被金钱覆盖,不应该随着时间而流逝。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弟子规读后感之入则孝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弟子规读后感600字10篇。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弟子规》“入则孝”篇解说

  父母呼 应勿缓,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父母责 须顺承,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

弟子规中入则孝的故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2006年以来,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弟子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弟子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弟子规》中入则孝说到:“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服侍母亲的故事。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弟子规》第六讲入则孝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注释】

  1. 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 茍:如果。

  3. 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

  4. 亏:亏损、欠缺。

  【译文】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故事引导

  【陶母还鱼责子】

  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送回干鱼,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四十年,勤慎吏职,始终如一。

  【今解】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主张自己去做,如果自己擅自作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坏,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父母则为人子之道就亏损。这段告诉我们不能够增长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父母我们要常常进行报告、请示,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观意识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好的、不良的后果。当我们能够培养出这样一种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而不是只主观任意凭着自己的任性爱好而去作主,这种心我们慢慢的修养,这叫孝心。如果是常常自作主张,就很容易任着自己的一己之私,为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而不顾父母、不顾他人,那就失掉了孝道。父母如此,我们对待父母应该这样,对待老师也是这样子。老师教诲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不要擅自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也是这条含的意思。我们想到父母跟老师都希望我们成才,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学的人。

  孔子的弟子颜回,这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就是他的四条戒,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就讲了,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这些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再细微的事,我们都要处处依礼行事,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是平时在起心动念生起了私心,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良心给覆盖,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循着自己的欲望而亏欠了天理。所以事情虽小,不能不重视,小事不注意,积累起来这将会造成对道德的大的亏损。

  在工作中我们如何落实“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权范围。事情无论大小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我们可以做主;如果超出了我们的职权范围,一定要向上级领导请示,切莫擅自做主,因为这是对上级领导的不敬。对上级领导的不敬,我们就亏了忠道;亏了忠道,也就亏了孝道;亏了孝道,也就亏了人道。最后我们就成了失道寡助之人,久而久之,我们的命运也会因之而发生改变。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想法和做法没错,按道理就是应该这样做”。真的吗?道理、道理,道在前、理在后;先上道、再讲理。道都站错了,我们还讲什么理呢?即便领导的决定跟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也必须先请示再行动;这叫做谦德,谦德是人生第一德。

  正如《易经》第十五卦“谦卦”中所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超越权限、自作主张,就失了谦德;人失了谦德,天、地、鬼、神、人都不会帮助我们,我们哪里会有什么美好的前途呢

  更何况位置不一样、角度不一样、阅历不一样、境界不一样,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谁敢说我们的想法跟领导的决定肯定一样呢?如果真的是这样,还要领导干什么呢?这正是曾老夫子在《大学》里教导我们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什么事情在先、什么事情在后,我们只是近道,离得道还差得远呢!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注释: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当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动刀动枪杀自己的时候,自己应该远远的躲开,跑掉,以免让父母背上不慈杀女弑子的坏名声。)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真,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fèn]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立行走;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必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我们会读,会写,会背,可是我们真的有用心去体会过这些话的意思吗?“孝”是我们作为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则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则孝”这一部分都是规范我们在家里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专横无礼;说话时要和颜悦色;冬夏季节要让父母舒适,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不好,也应孝顺父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心里想着父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们只能以此为报。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学习“入则孝”的意图。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永世难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回报父母。父母在世时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父母去世后我们要守孝三年,三年里,应杜绝酒肉,居处住所要固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我们要把“孝”发扬光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我们可以在学校认真听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父母看见我们那一张张认真听讲的脸,一张张成绩优异的卷子,也会十分高兴。这也算我们对父母的小小的回报。

  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只是沧海一粟。

  当父母说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对我们的教诲,他们说什么都应该,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当父母打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要甘愿挨打,父母怎么打都应该,因为这是他们将浓浓的爱浓缩于那重重的一拳上。

  无论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不应忘记:百善孝为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新课程标准2022版初中语文

谈谈你对思政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