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状及问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浅述“三农”问题亟待解决之道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由于历史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等原因造成的长期无法解决的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产生恶性循环,使得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差距,最终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不公正。“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一、如何认识“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当前三农问题呈现的新特点:主要社会群体的总体弱势化

  首先是农村的日益贫困化趋势。虽然经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90年代初的8000万下降到90年代末的3000万(按人年均收入625元计),但是还有约2000万人处在温饱线的边缘,若按照联合国人均每天1美元收入的贫困线计算(相当于农村年人均收入的水平),贫困人口则更多。而且,农村的相对贫困人口在90年代迅速增加,成为目

  前农村贫困化的主要问题。以反映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若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1999年全国按人均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就已达0.456。如果后者更符合这些年贫富差距扩大的实际感觉,以此为参照,农村的基尼系数应该超过0.5的官方警戒线了。

  其次,农村的生存状况恶化。一方面,由于农村县乡财政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的不协调,9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出现普遍的财政危机,并最终转嫁为各种税、费、摊派的农民负担,结果不仅造成农村的进一步贫困化,而且导致统治形态趋于暴力化,农民实际日常生存条件恶化。也正因为此,基层干部队伍出现债权人化,日益异化基层政府的性质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导致干群关系恶化。同时因农民缺乏自身的基层组织和政治代表,在农民个体与政府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有意义的缓冲,他们原本已很有限的合法权益也因此根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村级自治基本上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因现有的土地制度难以继续支撑农业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风险水平上升,自我保障能力下降。这等于强迫农民仅仅依赖人均有限的土地,在承担种植成本、口粮和各种税费摊派后,还要内部化所有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生命风险。反观小农经济时代,如果风调雨顺、租佃关系稳定、捐税合理,农民或可温饱。然而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农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下降,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均缺乏适当的法律制度保护,同时农民教育、医疗支出上升等社会生存条件逐步恶化。在这种形势下,本来就已经开发过度、负荷过重的土地还能为农民提供什么保障呢?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危机更加动荡。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中国农业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国家惠农问题思想汇报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来源于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

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建作文

  2.1 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XX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XX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XX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XX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农资连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发展标准农家店,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新体系;二是技术服务。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农技、农机服务体系;三是信息服务。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手机信息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

  今天我就报告中有关农业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讲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历年一号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这些:2004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在这一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今年一号文件的中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明确了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有8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抓农业,十分重视抓“三农问题”。不但有了文字的政策和要求,而且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得到落实,比如,老百姓把它们归纳为“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四减免”是指,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特别令农民振奋的是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种地纳粮”的农业税;“四补贴”是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还实行“两免一补”和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补贴等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农业丰收的原动力。

  2002年到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值从27000亿元提高到40000亿元;粮食总产量:45766万吨提高到49746万吨,增长了4000万吨。老百姓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农业年年丰收,就保证了国家粮食的安全,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的蓬勃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也不可想象。

  近来中央电视台播送了不少歌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电视连续剧,尤其这些天正在播送的“喜耕田的故事”,它的主题歌就唱出了广大农民兄弟,对党的“三农政策”和把发展农业,关心农民,建设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感激心情。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

  1惠安县设施栽培大棚主要类型

  1.1简易竹架拱棚

  该棚型一般宽6右,棚高2.0~2.5侧高0.8~1.2优点是材料易获取、成本低、搭建快、易搬迁;缺点是竹竿密集透光性差、土地利用率低、田间作业不方便、抗风雨能力差。目前这类型拱棚主要用于瓜果类种植,适合低投入的外来农户使用。

  1.2钢管拱形小棚

  该棚型与竹架拱棚类似,但更为牢固、抗压,适宜打算较长期种植的农户使用,适合种植西瓜、辣椒等作物。

  1.3钢管改善型中棚

  在钢管小棚的基础上加宽加高,一般宽8右,高3.5~4.0侧高1.8~2.2大棚钢管材料要求也更高,采用直径28~32、厚1.5的镀锌管。设施成本大幅提高,前期投入高,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及农业示范基地使用。其棚内空间大,有利于机械作业,可提高大棚冬季保温性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寿命也更长。适合种植高蔓作物,如番茄、甜瓜等。

  1.4钢管连栋大棚

  是一种类似玻璃温室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温室形式,与玻璃温室比较,具有重量轻、骨架材料用量少、结构件遮光率小、造价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调控环境能力基本上达到玻璃温室相同水平。连栋大棚造价更高,目前在惠安县应用的不多,主要由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

  2惠安县设施栽培模式

  目前惠安县设施栽培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西(甜)瓜、西红柿、辣椒为主,这些作物耐贮存运输、价格稳定。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棚栽培能提早上市,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

  2.1哈密瓜—番茄

  哈密瓜于9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上市,翌年1月上旬定植番茄,采收至6月。每667哈密瓜产量7500kg、番茄产量12000kg。

  2.2番茄—西瓜

  番茄于9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上市,翌年种植西瓜。

  2.3只种一季辣椒

  10月上旬定植,12月底采收青椒,翌年2~6月采收红椒,每667产量可达3500~4000kg,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青椒5元、红椒6~8元,销往浙江一带,以抢市场空档期为主。7~9月休田,可以连作2季。

  3惠安县设施大棚发展优势

  外省专业种植户大量落户惠安县,蚕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化种植,带动全县设施栽培的大发展。通过调查分析,在惠安县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有以下优势。

  3.1气候条件优势

  惠安县的气候条件适宜蚕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特别是利用设施大棚种植,保温效果好、成本低、早上市,能填补市场的空档期,经济效益高。

  3.2运输成本低

  种植经济作物,既能满足当地及厦门、泉州等城市的蔬菜需求,又能供给长三角及其以北城市,运输成本比从广东、海南一带节省不少。

  3.3政策支持

  惠安县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农业,加大对设施农业投入,支农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了农户设施种植的积极性,吸引到大批外来农业专业种植户。

  3.4劳动力资源丰富

  惠安县民风淳朴,具有“惠安女”勤劳能干的品质,有大量45~55岁中年妇女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4存在的问题

  4.1设施规模小

  惠安县设施大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仍以家庭式农户承包为主,投入小、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4.2设施大棚硬件待改善

  一部分大棚条件简陋,棚架受力不均匀或材料强度低,难以承受大的载荷,瓜果垂吊使部分大棚出现弯曲变形。建议用粗竹竿同向支撑或钢丝反向牵引,延长大棚使用寿命。

  4.3大棚连作障碍

  大棚瓜菜类经济作物连年种植,茄科辣椒、西红柿连作造成土传病虫害加重发生、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前人[2-4]研究表明,连作障碍会成为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5建议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引导扶持,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规模化经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种植户加强学习,提高设施栽培技能。依靠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惠安县的地理与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惠安县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

  摘要:

  为了掌握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现状,提高呼图壁县“三品”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以及呼图壁县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的建议,为呼图壁县“三品”农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呼图壁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力度的加大,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呼图壁县面临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新任务,本文提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助推呼图壁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

  1、“三品一标”农业成果丰硕。

  截至2014年,呼图壁县“三品一标”产品总数28个,占昌吉州“三品一标”产品总数的9.9%,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有机食品3个。获标企业、合作社4家,占新疆获标企业总数的3.8%,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8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个,面积35万亩,占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数的10%。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面积11万亩,占全州绿色原料基地的12%。累计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14项,从产地和产品认证的情况来看,呼图壁县的“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和产地认证规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认证成为呼图壁县认证产品的主流。

  2、“三品一标”产品资源丰富。

  呼图壁县“三品一标”资源优势突出,呼图壁县具备发展“三品一标”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四季分明。非常有利于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作物的生长;在有些乡镇农牧民大多数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牧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基本上符合“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标准,部分农产品已具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基本条件。呼图壁县的乳制品等产业发展较好,前景十分广阔。

  3、“三品一标”环境优势突出。

  呼图壁县工业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三废”污染程度来看,无论是总排污量还是单位面排污指标均较低,“三品一标”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较好,工业产业布局合理,除了部分区域是结构型污染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几乎没有污染,环境质量较好,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存在的问题。

  呼图壁县“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推进较快,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各乡镇普遍存在“三品一标”产品优质难于优价,获证企业和农民积极性不高,“三品一标”生产满足不了“三品一标”市场需求,“三品”深加工企业少等诸多问题。

  1、“三品”优质难于优价。

  目前,呼图壁县还没有建立一家专门的“三品一标”产品交易市场,“三品一标”产品市场尚待建设,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认同、需求氛围和强大动力,有“三品一标”消费欲望的消费者被搁浅,“三品一标”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三品一标”与非认证产品都在同一个市场和超市销售,尤其是无公害和地标产品没有包装和标识,消费者从感官上无法判断是认证产品,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产品不甚了解,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不强。加上有些不法商贩打着“三品一标”的旗号鱼目混珠,误导消费者,扰乱和冲击“三品一标”产品市场价格,导致“三品”的优质优价难于实现。

  2、企业积极性不高。

  呼图壁县由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品一标”市场没有形成,导致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投入多、回报少,积极性不高。

  3、“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

  呼图壁县“三品”认证的总量和产地规模已步入昌吉州先进行列,但是,“三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

  1、建立内销和外销平台。

  由农业部门牵头,其它部门配合,合力推进“三品一标”市场开发工作,变被动推动“三品一标”工作为主动解决“三品一标”销售难题,建立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内销和外销平台,以“三品一标”保障供应为前提,与疆内外客商合作建立直销点、委托、代理等关系,实现优质优价。

  2、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做好全程追溯二维码,打造企业品牌,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为目标,开发“三品一标”市场,促进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

  东部地区“三品一标”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高,但“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少,有延伸“三品一标”基地的需求,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大,但“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呼图壁县要强抓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基地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把呼图壁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斗生.“十二五”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点及推进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2):5-9.

  [2]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5-8.

  [3]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张玉香.扎实推动“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8):7-9.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

  摘要:客家硒都连城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是福建省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发展富硒农业,有力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科技创新开发不足、品牌意识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经营主体不强、产品标准缺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和总结梳理,对客家硒都连城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家硒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连城县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全县土地硒元素含量适中,含硒土地面积2567k,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6%,其中富硒土地面积853k,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3.1%,境内分布“罗坊乡—北团镇—塘前乡—姑田镇”、“庙前镇—莒溪镇—曲溪乡—赖源乡”两条富硒土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孕育了连城种类繁多的富硒动植物资源,20xx年10月被省农业厅列入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2017年2月,连城县获授“中国客家硒都”荣誉称号。发展富硒农业,开拓连城农业供给侧改革新领域,对于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巨大作用[1]。

  一、客家硒都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富硒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

  连城县是福建省仅有的几个富硒带之一,是“上天赐予连城的黄金宝藏”,优势突出。20xx年,连城县把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作为有效载体,结合连城实际,制定下发《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富硒产业列入20xx年“4+X+1”整县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着力生产“安全、天然、富硒”农产品,全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独具地方特色的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山苦瓜等富硒产品[2],成为连城富硒名片。其中,“天水间”牌连城白鸭蛋在第三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

  (二)富硒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为加快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构建,20xx年5月出台《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一是举办“众创连城富硒农业英雄会”和“富硒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班”,切实提高经营主体品牌策划、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二是指导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富硒产业协会。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县共发展硒农产品经营主体63家,从业人员5600人;发展富硒农业种植基地约1.7万亩,开发硒农产品35种,实现产值3.6亿元[3]。

  (三)富硒基础研究不断夯实加强

  2012年以来,与省农科院合作,长期开展天然硒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并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福建省富硒农产品(连城)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地方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合同》[4],结合检测结果,在重点乡镇开展水稻、地瓜、红衣花生、雪薯、山苦瓜、铁皮石斛、金线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河源鸡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种养殖技术试验,为制定富硒农产品标准化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奠定基础;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土壤硒含量状况调查方案编制及分级评价工作;联合诏安县,委托标盟(中国)机构制定富硒农产品福建地方标准[5]。

  (四)富硒交流扩大提升市场占有

  为提升富硒产品市场占有率,县政府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积极加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联盟举办的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洽谈会及产品推介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营养学会、九三学社的合作,共商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大计。组织、引导富硒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湖北恩施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广州国际富硒产品博览会、上海国际富硒食品产业展览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洽淡会、海峡两岸机械博览会等活动,在百农汇福州展销中心、闽西宾馆、古田会址、冠豸山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中国客家硒都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厅,全力推介我县富硒农产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开发不足

  一是缺乏富硒生产技术体系。目前,与省农科院、农林大学合作的种养殖技术试验与硒土壤检测分级工作均未全面完成,无法有效指导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保障富硒产品硒含量稳定。二是富硒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滞后,影响产业链延伸。已有的富硒产品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大米、红衣花生、雪薯、洛神花、山苦瓜、葛根等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同时,多数新产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的多,采用高新技术的少。

  (二)富硒品牌意识不足

  一是连城富硒农业经过5年发展,富硒农产品仅有“天水间连城白鸭及蛋品、乐硒有机大米、花丁米酒、森农良品蜂蜜、鑫菇田系列大米”等5个屈指可数的独立品牌,大部分富硒农产品尚无品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数量不多。二是中国客家硒都的发展定位,有效提升了连城富硒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但缺乏足够支撑起中国客家硒都的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缺乏一批龙头企业和一些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地特色品牌。构建与中国客家硒都相适应的富硒农产品品牌集群任重而道远。

  (三)富硒产业层次较低

  从现有产品体系看,富硒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为种养类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发展水平和产业层次还较低,富硒食品、富硒饮品以及富硒产业衍生的生物制药、休闲旅游、保健养生尚未起步,“富硒+”产业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四)富硒经营主体不强

  因为起步晚,相关富硒的科普知识、营养作用、发展前景等宣传不够,富硒资源开发价值未能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和氛围还没形成,富硒产业的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发展一直不快,一直没有形成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突出表现为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高精产品开发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推动连城富硒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不足。

  (五)富硒贴标乱象丛生

  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认证,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自认为全县土地均含硒元素,种养殖生产的农产品就都是富硒的。一些地方“富硒大米、富硒地瓜、富硒葡萄、富硒百香果”等不经检测一窝蜂地打上富硒标签,吸引消费者眼球,“想贴就贴”乱象丛生,成为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隐忧。

  三、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政府在富硒农业产业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富硒产业全面发展。一是优化富硒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二是强化富硒农业产业行业管理。对富硒产品的硒含量进行地方标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信息档案和可查询系统,形成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三是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把准入关,明确富硒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杜绝富硒贴标乱象,对不含硒的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决不允许以富硒产品专用标志、富硒产品名义入市。四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对整个富硒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并投入足够的力量,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和争取项目,通过项目资金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加大对富硒企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等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政府搭台打响“客家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和扶持富硒经营主体加大独立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建立自有富硒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以“中国客家硒都”区域品牌建设,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牌的溢出效应提升广大消费者对连城富硒产品的认知度,提高连城县富硒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注重主渠道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宣传渠道,在传统的新闻、网络、电视、报刊、广告等方式宣传富硒产业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旅游、餐饮、文化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宣传推介连城富硒产业产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认识硒功能、发展硒产品促进人人健康”公益性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民补硒、科学补硒”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二是增强推介力度。引荐、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推介会、项目对接会,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设立连城富硒农产品专营店。三是用足“互联网+”。引导企业借助“互联网+富硒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连城富硒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融合文、旅、体活动与富硒产品宣传。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特色旅游、特色体育赛区事等活动,搭建连城富硒产品宣传销售等平台,打造富硒品牌。

  (三)强化企业主体,坚持市场运作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落实兑现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激励政策;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力的新型富硒产业龙头企业,扶持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建品牌、开发产品、申请专利和申报“三品一标”;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快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引导、引进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扩大原材料供应基地,走种、养、加工一体化的路子。三是市场动作,优胜劣汰。引导富硒经营主体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支持富硒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农业“三品”证的标志。

  (四)坚持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开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向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申请,将连城县列为“2017年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县”,同时、加大与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富硒产业研究部为基础的富硒产品研发科技平台,增强富硒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富硒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解决应急科技人员紧缺问题;同时,实行委培和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富硒产品开发相关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储备人才。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富硒产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

  参考文献

  [1]伍永寿.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7,(4):1.

  [2]黄水林.温晓洁.连城全力打造“客家硒都”[J].闽西日报,20xx,(08):23.

  [3]黄宏.屏山县发展富硒农业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技新闻数据库,20xx,(8):10.

  [4]邵秀芳.富硒农业看平安[J].海东时报,20xx,(06):20.

  [5]巨拴科.推进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J].安康日报,2007,(11):12.

論我国农业发展的危机与转机

  上世纪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後,依组织协定,必须开放国外农产品进口,并且要撤除对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这对早已陷入困境的国内农业,无宁是雪上加霜;再以,农村人力老化问题严重,务农的人逐渐凋零,农事乏人问津。就在内、外环境压迫的情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浮现不可忽视的危机。

  农业,一向是台湾的重要产业,并扮演着提供全民粮食、维护生活环境及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角色。加入WTO之後,市场机能将置我国农业於物竞天择之中,过去以价格取胜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不过,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我们必须利用此一契机,将传统小农经济,整并为大规模的农场经营;再藉由机械化的耕作,来解决农村人力不足问题。另外;利用策略休耕所释出的土地,转型为“观光休闲农园”,鼓励由农村出走的年轻人,返乡经营,利用他们所熟识的行销策略,配合日益盛行的“农游风潮”,才可以招徕游客,再创农业生机。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应用生物科技所创造或改良的产品,既广泛又多元。我国生物科技的研发,早已建立良好基础,如今将生技技术应用在农业上,创造安全、健康又稳定的农产品,让大家“吃出健康、吃得安心”,势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所以,农政单位除了继续推动以休闲观光为取向的“乐活农业”之外,更应该着力於发展健康有机农产品的“健康农业”,以及高科技取向的“卓越农业”,再配合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及海内外市场的开拓;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维护,让所谓“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农业,在台湾生根发展。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民生活的保障,也是一切产业的根本。既然我们无法摆脱国际化、自由化的冲击,又必须面对农村人力老化问题,农政单位更需要加强整合与创新,辅导农民发展高价值、高效率的农业,以及推动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台湾农业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如此,当可以为台湾农业化危机为转机,开创一条璀璨道路。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

  摘要:

  泾县是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茶叶、蚕桑、蔬菜是传统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该文通过对泾县农业观光园的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形象。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发布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3.5加大宣传,广招游客

  广告宣传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主要促销手段,是市场营销的开路先锋,其重要性人人皆知。因此,要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大力开展宣城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媒体宣传活动,并可走进销区主动推介,邀请精英来访观摩,承办会议,接待参观。开园初期绝不能以高门票回收投资,那样只会让游人敬而远之,对观光园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相反,刚开始应该是低收费,甚至是免费进园,以提升人气,吸引游客,尽快打开市场,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泾县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农业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