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好词好句摘抄读书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父与子优秀读后感

  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们都读过《父与子》。虽然整本书没有一句话,但作者简单易懂的画面使我们觉得十分清新,有趣,一翻开它,就迫不及待的想读完整本书,马上就上瘾了,实在很好看!它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幽默可亲的人。

  书中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趣事,有时候有趣的故事不一定要用文字来表达,用美丽的画面更使我们入迷。慈祥、又令人发笑的父亲,调皮、特别会动歪脑筋的儿子,他们的形象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想感叹一句:父子情深啊!这对怪异的父子的性格也十分相近,他们有着对事情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处理方式,使读者们看着看着就不禁大笑起来。书中有讲到一个故事,父子俩在一次乘船旅行时救了一个“人”,结果救上的却是一个指路标,却不幸使自己漂流到了一个小岛上。面对困难,父子俩还是相依为命,他们甚至都没有感到绝望,这种心态令人佩服啊!他们努力在小岛上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父子俩不但没有颓废,还过得十分有乐趣。读着这个故事,我甚至也希望有一次这样的漂流经历了!

  儿子的调皮使我们欢笑阵阵,他为了不做作业、不上学,想了许多有趣的办法。一次失火,他顺便把自己的作业全都扔进火里烧了,还有一次装病,父亲为他请假,但他其实活力十足,还在床上荡起秋千了呢!

  是的,这是一位奇怪的父亲,这是一位奇怪的儿子,合起来就是超级奇怪父与子!这是一本让人忍俊不禁的书,这也是一本讲述父子俩真挚感情的书,一翻开,便喜欢上,这是我最喜欢的漫画书!

父与子好词好句摘抄读书笔记

浓浓父子情—《父与子》读后感

  在我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绿色的书,它就是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父与子》。作者卜劳恩用漫画的形式、夸张的手法展示了他们父子之间的一个个生活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我非常喜欢它。

  书中的父亲非常爱儿子。例如《哄儿入睡》,儿子睡不着时,父亲陪儿子玩、给儿子表演,儿子还是睡不着,父亲就陪儿子睡,高个子的父亲躺在小小的床上,只能把两只脚挂在床架上。《误把光头当足球》中,球掉进了窨井里,父亲下去捡球,上来时,心急的儿子以为父亲的头是足球,就使劲踢了一脚。父亲责骂儿子,儿子哭了,父亲马上又安慰儿子,抱着他亲亲热热地回家了。

  书中的父亲有一颗“童心”。儿子把墨水打翻在地毯上时,他和儿子一起巧妙地把墨迹“变”成动物图案,感受《艺术的魅力》。他还和儿子玩在一起,在浴盆里用玩具军舰“打仗”、扮小孩陪儿子玩儿童专用跷跷板、……。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应该看看《父与子》。

  有时,书中父亲的爱是愚蠢的,愚蠢中透着可爱。比如《差透了的家庭作业》,父亲帮儿子写作业,结果第二天老师来家访,狠狠地打父亲的屁股。《孩子吵架大人闹》中,儿子和小朋友打架了,“搬”来了双方老爸,爱子心切的老爸动起了手,孩子却和好如初,开心得在一起玩了。

  读完这些,我们都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是呀,天下的父亲没有一个不疼自己的儿女,都在时时刻刻地关心儿女的健康成长。我的爸爸也很爱我,如果我犯错误,也会像书里的父亲一样,耐心地和我讲道理。俗话说:“人无完人”,“打是疼,骂是爱”,如果爸爸妈妈打我们,也是关爱我们的缘故。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事情,将心比心。

  如果你要看一本能让人大笑的书——选择《父与子》,没错的!

  这本绿色的小书,至今我还时不时地翻看它。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通常都是由六幅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的父亲与儿子发生的趣事,让你自己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个可爱又有趣的小故事。

  我最喜欢书里的孩子,因为我和他在某些地方就像照镜子似得一模一样。他善良、可爱,我有爱心、天真;他调皮、勇敢,我也一样。虽然他也犯过错,比如打碎花瓶、弄坏玩具,不过世界上没有一个物体或人是完美的,所以我还是非常喜欢他。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看天鹅”。一天,父与子去看天鹅,儿子给天鹅爆米花、火腿肠,它都不要唯独想要父亲的烟斗。只见他大摇大摆的游到父亲旁边,一伸头咬住烟斗游走了,父亲在岸边大发雷霆、怒发冲冠,急的直跺脚。可儿子却在一旁若无其事的玩气球,真让人哭笑不得。除了这个故事还有许多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舞猪、长高。

  这本书讲了一对普通父子的一些平凡的事,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了父爱的伟大。

《父与子》读书笔记

  我喜欢读《父与子》,每当读它,我总是觉得内心像拂过一缕春风,轻轻的、暧暧的;每当读它,我总是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爱意。

  《父与子》是德国大师奥·卜劳恩创作的漫画集。他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记录了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无言地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忘不了父子俩的形象:脑袋扁圆,总穿一件马甲的父亲,一头乱发,小不点儿的儿子。

  《父与子》的每一副漫画都很有趣,其中有一篇叫《寻找逃走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看见儿子又打破了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这一抱,深深的父子情流露出来,让我特别感动。

  想到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宠爱有加,但从不溺爱我。他经常和我谈心,就像朋友一样。无论白天我和父亲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晚上的饭桌旁,我们依旧谈笑风生。即使我说错了话,他也不会责怪我,只是淡淡地说“下次注意就行了。”他似乎永远那么深沉,如山一样耸立在我身后,高大威严。

  每次有困难,他虽然从不帮我克服,却永远是第一个来激励我的人。考试考得好,他很少夸奖我,只是拿着试卷一遍遍地看;我成功了,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句“继续保持”,饭桌上却能听到他更多的话语……。其实父亲的爱我们有时感受不到,因为它藏得隐蔽,藏得深沉。

  我喜欢《父与子》这本书,因为它告诉了我:父爱深深,我是父亲的宝贝,父亲是我这辈子要恩谢的人!

《父与子》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名言。我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喜欢看课外书的人。

  我喜欢看《笑猫日记》,爱看《格林童话》,但是我最喜欢看《父与子》了。

  有一天,我在做作业,妈妈并不在家,我心里痒痒,便拿起了一本书——《父与子》拿出来看。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看到了“挑衅失败”之后,我便一下子入了迷,开始周围的一切全部都不知道了。妈妈从店里打电话问我在家里作业做得怎么样了,我没去管理。我的两条腿麻得很厉害也不知道。当我看到“宫殿中的嬉闹时”我便哈哈大笑。故事中的内容是:父亲和儿子在一个宫殿中玩耍着。在一所卧室里,儿子不小心把床的支撑木架给折断了。

  父亲看到了,脸气得特别红。儿子看到了,就跑到了别的卧室里去躲避父亲利用细鞭给自己的红烧屁股。父亲连忙跑到儿子所躲在的卧室门前,手拿着鞭子,叫儿子出来。这时,那扇门开了,但是从里面走出来的并不是儿子,而是一副铠甲。时间慢慢地流了过去,妈妈也回来了,看见我正在如痴如醉地看《父与子》这本书时,便大发雷霆;把《父与子》这本书给没收了下来,并且向我说道:“好啊,你不接我的电话,原来是在这里偷偷地看书啊!这种闲书有什么好看的呀?”接着,她就罚我写字帖。像这样的情况何止一件,有时我忘了吃饭,有时我忘睡觉。

  你们有没有被我的窃读感动了呢,我是不是个书迷呢

优秀的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晚期的作品,主要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一复杂的形象。巴扎罗夫同周围的人——同学和信徒阿尔卡季、父辈、爱人以及平民的互动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故事主要发生在三处农庄:阿尔卡季及其父辈在马利因诺的农庄、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在尼科利斯科耶的农庄、以及巴扎罗夫自己的位于一个小村的农庄。

  巴扎罗夫出身平民,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从事科学工作,崇尚“虚无主义”。贵族知识分子帕维尔之侄阿尔卡季是他的同学和信徒。故事从两人毕业回到马利因诺开始写起。巴扎罗夫同帕维尔在观念和信仰上的诸多差异使得二人起了口角冲突。阿尔卡季同巴扎罗夫替父辈赴约进城,通过商人之子西斯尼科夫认识了伪社会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库克什娜,他们又通过后者结识了孀居的贵族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两人到奥金佐娃家做客,先后爱上了她,而奥金佐娃有意于巴扎罗夫。然而“浪漫主义”的情感同“虚无主义”的相悖;巴、奥两人在人生观的距离令这场爱情在巴扎罗夫痛苦而激烈的表白后宣告无效——奥金佐娃又退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巴扎罗夫当即决定离开。他带阿尔卡季回到了故乡的小农庄和父母团聚,因为忍受不了故乡的空虚生活,他和阿尔卡季又回到了马利因诺。帕维尔更加厌恶巴扎罗夫,终于因为后者和酷似他年轻时的爱人P公爵夫人的费尼奇卡的亲昵举动引起了一场决斗。巴扎罗夫虽胜利了,却由此离开了马利因诺。路过尼科利斯科耶,巴扎罗夫得知阿尔卡季向奥金佐娃之妹卡佳求婚,他与阿尔卡季分道扬镳;同时他自绝了和奥金佐娃的爱情。巴扎罗夫回到故乡,日复一日地感到孤独和无聊,并在一次手术意外中感染伤口,很快地死去,这剩下年迈的父母无尽的悲痛。

  在小说中,巴扎罗夫是军医之子,和阿尔卡季一同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他从事的是有关科学的工作,包括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他知道许多关于化学的名著、他捉来青蛙和甲虫做解剖、他知道病理学,会给人看病。一方面,他是博学的,另一方面,巴扎罗夫自称自己是个虚无主义者。“虚无”是他的主要思想。所谓“虚无主义”,在巴扎罗夫身上主要表现为在对价值的虚无态度。他否定一切,包括权威、艺术、原则;当然包括他常挂在嘴边的,被他评价为“滑稽荒唐”的“浪漫主义”。

  “虚无主义者是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受人尊敬的”[1]他的门徒阿尔卡季如是说。虚无主义的否定一切,有一种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充满了力量,甚至有时显得凶猛。“我为什么要依靠时代?还不如让时代来依靠我。”[2]也正因为如此,巴扎罗夫显出“魔鬼一样的骄傲”(帕维尔语)。但虚无主义者只是“破坏”,并不“建设”,他们的否定甚至只是表现为谩骂。

  而父辈的代表帕维尔·基尔撒诺夫对此十分不感冒。小说交代了他和尼古拉的过去,尤其是帕维尔的令人同情的经历。作为老派贵族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对生活和艺术的品味极高,注重礼节,恪守既定的原则。这和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虚无主义者”完全相反。帕维尔所恪守的,正是巴扎罗夫所反对和嘲笑的。二人在见面之初即充满了敌意。巴扎罗夫第一次到马利因诺,二人有两次正面的冲突;第二次见面,二人最后发展到要以决斗的武力方式来一决高下。帕维尔不满意巴扎罗夫在行为上粗鲁无礼,而巴扎罗夫嘲笑他的繁文缛节;帕维尔说巴扎罗夫“不相信原则,却相信青蛙”[3],而巴扎罗夫也曾下过“一个好的化学家比二十个普通的诗人还有用”[4]的断语。由于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他们诸多隔阂。这正是那个时代父与子的难题。“我们的下一代……现在轮到我们了……”[5]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无不感慨地说。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的“多余人”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以前是黑格尔主义者,现在是虚无主义者”[6]

  正如小说的题目《父与子》所表达的那样,作者触及了一个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父与子的难题。在本部小说的语境中,作者更是着力描写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对于政治时局和俄国社会走向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对农奴制的态度。虚无主义者大喊:“我们要破坏,因为我们是一种力量”[7]包括破坏他们父辈坚持的自由主义和进步。虽则父辈们所坚持的未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虚无主义者的破坏甚至不承认“历史的逻辑”。

  巴扎罗夫和帕维尔的矛盾最终因为费尼奇卡事件演化为一场带有象征性的决斗,时间在巴扎罗夫离开家第二次到达马利因诺。彼时,巴扎罗夫的恋爱受挫,回到家中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因为忍受不了无聊和空虚又回到马利因诺,狂热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帕维尔对巴扎罗夫的厌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人的决斗以巴扎罗夫胜利、帕维尔的受伤告终。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旧的时代已经过去,帕维尔在经历过生死关头后也解开了心结,于是“他也确乎是个死人了。”

  巴扎罗夫虽是“胜利者”,但他无法在马利因诺继续呆下去,他选择了离开。这似乎是一个隐喻,毕竟在小说中能让他发挥才智的唯一一个地方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父与子名著读书笔记

  感动天地的父子情——《父与子》这本书,真实完整的向我们刻画描述了一幅幅作者卜劳恩与爱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画面。作品中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的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虽然这些日子很短暂,但却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流连往返。

  虽然这本书中没有一个文字,但却让我们一看便懂:懂得父亲对儿子那种一起玩一起乐的友谊与快乐;懂得父亲与儿子那种可以用心灵沟通的美好状态;也懂得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爱子情深;更懂得作者想要向我们描述的那种内心深处的爱子情怀……这是一个粗心的父亲,他不同于其他父亲的一丝不苟;这是一个贪玩的父亲,他不同于其他父亲的严谨认真;这是一个深爱着孩子的父亲,但他却不会像其他父亲那样逼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而又正如我们所说,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儿子也是一个真实的孩子!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又多许伤感,又有更多复杂的感受交织着我的心:这个结局虽然让我感觉不够完美,但却又很真实;虽然让我感觉有些伤感,但也许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结局,任何事物都不会有完美的结局,上天总要让它在完美的情况下掺杂着些许瑕疵。我似乎看到了卜劳恩为了反对法西斯在监狱里那绝望而又坚定的眼神中,透漏着一种永远的东西,这东西叫希望,永远的希望。

  虽然真实的父与子走了,但我们心中的父与子却永远留在心中。那是永远的父与子,那是永远的父爱象征!

父与子的读书笔记

  伟大的漫画大师矣。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欢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塑造了一对善良、正直、宽容的父子,文中流露出纯真的父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书中的父与子就是取材于作者本人与儿子,整本书充满着智慧,深深地吸引了几代的读者,至今仍满全球、风靡世界。更让我们全家爱不释手,增添了我们的生活情趣。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父亲真的很爱他的儿子。我最喜欢其中的一片漫画《给儿子的惊喜》。漫画中写了放暑假了,父亲想给儿子一个惊喜,在一天早晨,儿子还没睡醒的时候,父亲叫了一个人帮忙和他一起把儿子的床搬到了汽车上,途中并没惊醒儿子,把儿子的床搬到了野外。当儿子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已竟然置身在美丽的田野之中,有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可爱的动物陪伴着他。儿子感至幸福极了,他惊讶地说:“哇哦!我一定还在做梦吧?”

  看,多好的爸爸呀!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这样爱儿子的爸爸,那这世界将会多美好啊!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知识分子与自由贵族之间的冲突。通过父辈的顽固保守与子辈的自由新潮的冲撞,表现了当時俄国农奴制的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人物较少,情节也不复杂,读来比较轻松,是读外国名著中少有的感觉。

  掩卷而思,却总也抹不去巴扎罗夫的父亲对巴扎罗夫的那份挚爱的真情。虽然认识与观念不一致,伊万诺维奇对儿子的关爱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害怕儿子走了,害怕儿子吃住不好,不忍伤着,爱到“毕恭毕敬”的地步。有一种“惹”不起的意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言语过重了,儿子便不理他了;关心得过繁了,儿子觉得麻烦也关门不理了。儿子一有点高兴,两口子也高兴不已,让人觉得他们一切都是为儿子而活,为儿子而忙碌。儿子得了传染病死后,还一直在儿子的坟前祭奠,其悲苦,其哀痛,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与现实中的父母有何区别啊,儿女们上了二十多,有几家不是凑乎着批评与凑乎着关心?把小时明明白白的爱都转入隐蔽与地下,惹不起的儿女们一一一一他们敢顶撞,敢笑你老古董,敢离家出走。父母只能握着风筝轴,看远近得放线,怕飞远见不着,拉太紧怕线断。一颗悬着的心经常牵挂着,爱得更加艰苦,更加酸楚……

  读后深感作者对小说整体的把控。每每是情节高潮时,便也戛然而止了,让人回味无穷,和诗的那种张力一般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一种余韵未尽、玩不尽兴的感慨!使人想起“花未开全月未圆”的话来,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就是文学作品的穴位所在

  一书一得,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就是对心田的一次浇灌。其中的美妙与惊喜,不读者何以知之?古今中外多少伟人大家终生手不释卷、孜孜苦读,苦耶?乐耶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亲先来到了这个世上,后来儿子也来到了这个世上。

  人生的路上多了一个同伴,也多了一个挚友。父亲从此再不孤独,父子俩一同匆匆赶路,一同去走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或许曲折或许平坦的人生之路。当父亲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是儿子,当儿子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儿子小时父亲是他的呵护神,儿子大时父亲是他的智囊和参谋;儿子小时是父亲的开心果,儿子大时是父亲的顶梁柱。父亲因为有了儿子,儿子因为有了父亲可使两人曲折的人生路程变得平坦,平坦的路程变得更加顺畅,父亲因此有了加力器,儿子有了航标灯。都说儿子是父亲的未来希望,其实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因为有了儿子,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后顾之忧,儿子因为有了自己的父亲,对未来生活更加自信,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儿子做事的参谋,也是儿子远行的后方;儿子是父亲的未来,自己未竟的事业就在儿子身上。

  儿子需要父亲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儿子还小,父亲需要儿子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父亲已老。儿子小的时候,眼中的父亲是天下最能的人,是英雄;等儿子长大了,眼中的父亲总是那么传统,很保守。等儿子快老时,才发现原来父亲是那么英明,自己有很多不如父亲的地方。

  世俗的眼光总归是世俗的眼光:三十岁之前看父敬子,而三十岁之后是看子敬父。父亲有父亲的优势,有经验,老道;儿子有儿子的优点,有朝气,创新。父亲的成功不一定是儿子的成功,而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有一个超过自己的儿子。

  每一个做父亲的都是在自己父亲的陪伴下,走完自己的前半生;而自己的后半生则是在自己的儿子陪伴子,这是一条永不间断的人类繁衍的链条。家族是这样发展,民族是这样振兴,人类是这样生息。儿子总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走好他的前半生,父亲总是在儿子的陪同下走完他的后半生。当父亲做成功了一件事,人们会说:“那是由于父亲的经验丰富,”当儿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人们还会说“那是由于后生可畏,年轻有为”。如果父亲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那是廉颇老矣。”如果儿子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还太年轻,不成熟所至。”

  人生的旅途总是要伴随着成熟和稚嫩、欢乐和懊恼、成功和失败,之所以这样才使得人生更加神秘和丰富多彩。

  其实,父与子原本就是一个人,儿子是父亲的裂变,儿子是做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的委托人。儿子会为有一个成功的父亲而自豪,父亲会为有一个成功的儿子而骄傲!

  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儿子超过了自己。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