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汉字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汉字的小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太阳山,住着一位太阳老人,常年种着太阳瓜。老人为人正直,祥和慈悲,对任何人都热情善待,就是对要饭的也关怀备至。

  太 阳山下住着一对贫穷兄弟,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时常忍饥挨饿。兄弟俩听说太阳山上的太阳老人忠诚善良,可怜穷人,兄弟俩就准备投靠太阳老人。于是这兄弟俩跋山涉水,不辞劳苦,走了好些日子,终于上了太阳山。兄弟俩说明来意,老人听了,满心欢喜,答应了兄弟俩,并安排了太阳山上的活让他俩做。太阳老人说: “太阳山上的太阳瓜,是神瓜,它得种七七四十九年,需要用水和鲜血来浇灌,到山下清泉担水,一担水两滴血,滴在两桶水里和匀,等到四十九年后,瓜熟了,每人一颗瓜,只要辛勤劳动,它们会给你带来幸福的,你们去干吧。”太阳老人说完就去干自己的活了。

  兄弟俩每人挑了一担木桶,就跟大伙去担水 了。起初,老大也和大家一样挑一担水,咬破中指,在每个桶里滴一滴血,后来老大想:这样又滴血又担水,不得累死?老大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担满水,在半路倒掉一些,又从山坡上弄些红土当血放在水里一搅,这样又省力又省血。而且还在背后说别人偷懒,不好好干,他如何卖力,还要太阳老人分个大的瓜给他。太阳老人 只是笑呵呵的说:“小伙子,好好干,定有幸福的。”

  再说老二,到瓜地一看,这太阳瓜已经长了好多年了,一共七七四十九个瓜,原来共有四十七个人,加上他兄弟俩 ,正好四十九个人,每人一个。他一边干活,一边想:人家干了许多年了,付出了多大辛苦,自己也得个瓜,真不好意思。老二越想越脸红,就暗下决心,别人挑一担,他挑两担,别人滴两滴血,他滴四滴血,别人还没起床,他就起来干,别人睡下了,他穿好衣服偷偷再比别人多挑几担。这样,他才觉的配得太阳瓜,才心安理 得。

  转眼四十九年过去了,眼看黄澄澄,金灿灿的太阳瓜成熟了,不过有大有小,有熟有生。一天,太阳老人把众人叫到太阳瓜前,说:“大家辛苦了四十九年,付出了心血,就要换得成果。瓜有大有小,你们各自去找你们的主人吧。”说完,太阳瓜满地飞快的滚动起来。老大心想:那个大瓜快来到我跟前。可 是眼巴巴看到那个顶大的瓜慢慢的滚到了老二跟前,那个最小的瓜却来到了老大跟前。这时只听太阳老人说:“你们只要想吃什么想用什么,向着太阳瓜说一声,就会送来。”

  王婆卖瓜

  王婆从农村搬到城里,迫于生计,找了块地盘,和丈夫王麻子做起了西瓜买卖。当时,女人们很少在外抛头露面,上街做生意的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当王婆打扮的花枝招展时,很快引来一大批看稀奇的人,再加上她的伶牙利齿,对自己的瓜夸大其辞的宣传效应,很快便销售一空。

  尝到甜头后,王婆很快又从乡下贩来一批西瓜,想着再挣一笔钱。谁知因先前卖出去的西瓜,与她所说的味道相去甚远,做坏了行情,买瓜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街上卖瓜的女人嘴上说得好,卖的瓜却不怎么样,还在秤头上做手脚,所以再也没有人来买她的西瓜了。不久,这些卖不出去的瓜便全部烂掉了。

  虚假广告是不会长久如愿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以说是开了虚假广告的先例。

简短的汉字小故事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图解汉字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字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以及有关于字里怎样发生的汉字的一些小故事

  汉字古代人根据现实事物演变而来,现有我们说一下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吧例如一壶酒与一活鹅的故事。因为壶和和同音,所以地主要穷人还他一湖酒,后来王羲之后用一活鹅和一河鹅反击了他这个故事讲了汉字当中的同音字很多汉字也是多音字。

  还有个故事仓颉造字讲的是汉字是怎样造岀来的仓颉每天俯目敢鸟兽山川,察现日月辰星不就仓颉就把人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字造了出了,他通过现察事物摸拟事物造出文字后来人们也学会了怎样造字的方法

  汉字真神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有关汉字的知识很多要写好汉字要学好汉字。

简单汉字小故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不可获缺的书法瑰宝,它整齐却又灵动:相互变换,便成了谜语,相当相对,便成了对联.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变化无穷;在诗人的纸上,它们陶醉人心.当我阅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就像领略着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一阕阕跳动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一天中午,我坐在桌旁仔细阅读,耐心钻研.当我读到“天下第一味”的时候,心里不禁打起了问号,“这是什么怪迷啊,单指书面上的意思?不大可能,结合字词,似乎也不行,那又会是什么呢?”我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仍没有答案.再一看书,原来,“天下”为大,第一又称“头”,味也指“菜”,连起来就成了“大头菜”.你瞧,这些淘气的小精灵稍一“变装”,就将一道家常便菜变成了天下第一味,多么有趣!

  我乐了,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这是一个对联故事,讲得是一个家境贫寒却又求学心切的牧童,碰上了个不可一世的秀才,秀才为了刁难牧童,出一上联:贱狗过道嫌路窄,我一看,暗道“这分明是在嘲笑牧童家境贫寒,还妄想读书”,哪知,牧童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我一见此联,赞叹不已,短短七个字,便充分体现了小牧童对求学之路的满怀希望与高远志向,让任何人读来都为之一震.

  我越读越起劲,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挥笔记录……阅读这一篇篇故事,丰富了我的日常生活,充实了我的课余时间,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

  导读: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四个汉字小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第五个汉字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有趣的汉字故事作文

  记得小时候学汉字,我经常平翘舌不分,把说话的“说”读成“梭”,因为这样,我闹了不少笑话。

  在一次母亲节的时候,我写了一张贺卡,但是我祝福的祝不会写,便用拼音代替,哪知道,我由于平翘舌不分,便把zhu写成了zu,我把这张贺卡完成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放到了茶几上,妈妈回到家,看到我送给他的贺卡,十分高兴!可不一会儿,它又眉头紧锁,我看到了,连忙跑过去,踮起脚一看,发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原来,我把拼音写错了,致使妈妈读不懂这张贺卡,我赶忙一手抢过贺卡,红着脸,耷拉着脑袋,羞愧的跑回房间里改正错误。改完了,我看着这张美丽的卡片,又破涕为笑了。便昂起头,挺起胸,踏着方步,把贺卡郑重地放在了妈妈手上,妈妈看了看我严肃的面孔,又看了看这装满爱的贺卡,摸了摸我的小脸蛋,欣慰地笑了!

  为了不再闹笑话、被别人嘲笑,我便天天听广播,看电视,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和妈妈聊天时,我故意多说一些有平舌或者是翘舌的句子,我说错了,妈妈就会及时帮我改正。在学校里,我经常举手读课文,课文中有读错的字,同学们也会帮助我改正。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我的平翘舌区分的越来越好,我也不再为说话不标准而苦恼,这样,我和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了。看!说好普通话的好处真是太多了!

  现在,我已经没有任何毛病了。这就是努力的结果,可见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经典的汉字小故事

  “木”字是个象形字。最早时这个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树,上半部分很像树枝和树叶,下面就像是树根。这个字在古代被用来作木本植物的统称。现在的意思是“树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大军驻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听闻东晋士兵不堪一击,于是派使者带八千士兵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欢迎浏览!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延伸阅读】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读到《会意识字》后评价说:"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研究出的“快速快乐”识字法,使人耳目一新。目前尚未看到同类的识字字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王银忠老人花了十年时间编著的《会意识字》,就会发现:这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本字典都不相同。其对每一个汉字的拆解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并且赋予了每一个汉字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年研究汉字的漫长时光中,王银忠老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我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找不到《会意识字》这样的字典,汉字走向世界,没有一本拿到世界上用的书怎么行啊!"

  涵盖面广

  常用的字都能看到

  王银忠表示,《会意识字》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的含义,也就是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简言之,是解释包括简体字在内的现行汉字的书。

  "这本书总共有3678个字,主要选择的是小学课本生字表中的字,又增加了一部分与那些字相关的字,基本涵盖了常用字,其覆盖率达99.48%。每个现行汉字的后面首先列举出能检索到的繁体字、异体字和隶书、缪篆、小篆、金文、甲骨文等,便于读者在字形上互相参照。另外,通过字形结构、本义、字义演变、组字等,对每个汉字分别予以解说。这样,为独体字提供了其古象形字,便于人们开发右脑,加强记忆;对合体字则提供了“会意识字”的范例,便于人们掌握这种识字方法,达到生字过目不忘"。

  王银忠透露:"为了弄清每个字的本义,我把所有名家的说法都查出来,他们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正确;哪些不正确,我得证明为啥错,都得有个判断。更重要的汉字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本身的文化、结构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另一个还有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这个费工夫,涉及面很大。凡是中华民族用得到的知识,它都能体现出来,这些东西都得弄透。"

  十分有趣 每个部件都有故事

  王银忠透露,他研究汉字,是在学习、尊重汉字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每个汉字所反映的事物。汉字是由部件构成,部件是字中的表意单位,每一个部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透”字,由“辶”和“秀”组成,其中“辶”表示与行走有关,“秀”表示谷子果实或花,本义为去察看谷子如何开花结果。为什么表示“暗地里告诉”,“穿透”,“显露”,“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现代字义呢?请教了研究谷子的专家,方知谷子是闭花授粉作物,察看谷子花或进行人工授粉,需先将其花颖拨开。这样,由闭花授粉引申为“暗地里告诉”;由拨开花颖引申为穿透;由拨开花颖而花暴露出来引申为显露;由弄明白谷子如何开花结果引申为透彻;由经过人工授粉而谷粒饱满引申为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

  "再如“渐”字,由“氵”和“斩”组成,其中“斩”表示造车,为什么加“氵”呢?为什么表示“浸、流入”和“事物发展的开端、慢慢地”等现代字义呢?古代造车一般用硬木,于是就到红木家具厂参观,才知道用硬木制造器具,首先要浸泡硬木料,这是硬木除脂的第一道工序,而后还要经过煮、蒸、烘干等工序,使木料中的油脂排出,以防变形。由浸泡木料引申为浸;由液体进入木料空隙引申为流入;由浸泡木料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开端;由浸泡木料的过程引申为慢慢地。"

  "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我找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他给我讲一上午,然后又用一整天的时间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看,最终弄清了缘由。为了弄清“羟”一类的字,请教化工专家,弄清其化学分子式."

  非常实用

  让你快乐地迅速识字

  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的初衷就是要"教小孩儿识字",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着其实用性。

  王银忠表示,"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说中国话的,首先要把汉字搞清楚,这是个基础。我相信《会意识字》会越来越有用。相信50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教材,中国汉字教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在谈到这本字典时表示:"《会意识字》一书,是一部具有特色的新颖快速快乐识字字典。人们都觉得汉字难学,作者倾10年心血潜心研究,追寻汉字的繁化、简化背景,探索出汉字的最大特点是“义寄于形,形义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有关于汉字小故事

  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团和圆的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因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因错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经典的汉字小故事

  “月”字也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古人发现月缺的时候多,月圆的时候少,所以用一个弯弯的形状来表示月亮,也为了与“日”字区别开。有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儿,来强调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点儿的。现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晋武帝时期,有个叫满奋的人,他是三国时魏国名将满宠的孙子,因为叔叔满伟被削去了官职的事而忧虑重重,做事特别小心谨慎。

  一天夜里,继位不久的司马炎叫满奋入宫议事。议事时司马炎发现满奋神情紧张,嘴唇都在发抖,就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满奋回答说:“外面风很大,我觉得很冷”司马炎笑着说:“外面虽然风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进来,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不由得红着脸说:“我就像是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还以为是太阳,就忍不住喘起气来。请陛下宽恕我的失礼。”司马炎因为满奋说了实话,所以并没有怪罪他。

  后来“吴牛喘月”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导致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字一故事20字

走出校园为话题600字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