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给我的人生启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钱学森》读后感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钱学森给我的人生启示

观《钱学森》后感

  看完《钱学森》这部影片后脑袋里出现了一个词——震撼。

  钱学森,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了20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样优越的待遇,并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试验的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

  从东风二号的发射失败开始,钱学森带着愧疚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儿女,但是,他的妻子和儿女对他理解,也正是这样,他圆满地完成了东风三号的发射。

  从钱学森的身上我看出了一种中国人久违的热爱国家,为国献身,舍生取义精神。

  在中国那段走向崛起的道路上有多少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献身,为中国之富强而牺牲许多的仁人志士,是他们用精神、躯体搭成走向富强的道路的地基,正是因为有了这 “地基”才使得后来人能向更高的台阶走去。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年的“地基”才开创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中学生,要学习他们热爱国家、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在钱学森精神光环的照耀下奋勇前进!

读《钱学森》后感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

  在周末的时候,我利用空闲的时间把《钱学森》这本书给读完了。读完之后,我的感受颇深,让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位伟人,他非常了不起,是一位爱国人士。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新中国诞生了。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的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的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当他正准备回国的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他感动了。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的。他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原来他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从这,可以看出钱学森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的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读了《钱学森》一书后,我发现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

读《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钱学森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他的决心也一刻没有动摇,终于,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还一定要回中国,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钱学森要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而钱学森为了回国奋斗了五年之久,从这里我体会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江自尽的屈原,临死也要牵挂祖国胜利消息的陆游……他们不都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吗

钱学森的作文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这位伟人毕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艰辛历程,为每一个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理想的课。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追逐心中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代人都在谈论自己的理想。虽然我们很清楚,梦想之于理想的区别在于能够实现梦想的几率远低于理想,但是我们却很难弄清楚,将梦想转变为理想的要点是什么。

  最近,所党委组织观看《钱学森》,电影讲述了这位伟人毕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艰辛历程,为每一个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理想的课。

  每天在茶余饭后读报上网的时候,总会听到和看到很多的抱怨,抱怨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仿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于是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现在的人们只有梦想没有理想。但是,电影《钱学森》用这个伟人一生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理想与梦想之间最大的鸿沟是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真正的行动。

  这部电影看似是在讲述钱学森老先生的事迹,但它实际上向我们展现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他们就是在那样一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没有来自名牌大学的科学家,没有基本的航空制造技术、没有风洞、没有研制导弹的基本参数,他们有的只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和“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仅由信念与行动搭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在我们“痛心疾首”地空谈我们的梦想时,是否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为这个梦想做过什么。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我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积累,而成功就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

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他出生名门,小时候就聪颖过人,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他熟读经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就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公费留美,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

  他一旦觉得知识不够用了,就跑进图书馆里“充电”。他曾经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现在的钱学森。

  在他20多岁时。在海外他功成名就,但从没忘记报国的理想,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国。30多岁时,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带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真是了不起。

  晚年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放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激励下一代人成材。

  他是科学的巨人,更是爱国的典范,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

《钱学森》读后感

  传记前言中有一段:钱学森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航空系教授MartinSu说:“在科学的预见性上,钱学森不像冯.卡门、爱因斯坦和特勒等科学巨人一样,富有远见卓识。他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计算工作,成为他们的左膀右臂,但却无法成为大师。我认为,钱学森的长处在于复制,复制大师们所创造的东西。”

  在第7章又有一段:冯.卡门即使在大庭广众下也能解答难题,事实上,群体的互动和在众目睽睽下顶着压力解决问题的情景甚至能够让冯.卡门兴奋起来,从而思如泉涌。与之相反,钱学森可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绞尽脑汁,他会把问题带回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周全后,才得出答案。

  在第9章有一段:钱学森和他的学生会去旁听冯.卡门的讲演。冯.卡门有时会在黑板上推演一些他从来没有做过的理论,钱学森埋头抄录下来所有内容。在快结束时,冯.卡门会看着表,说:“我认为结果可能应该是这样的。”然后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大约在一周后,钱学森会走进来,把整个计算做完,然后说:“冯.卡门是对的,结果就是这样的!”钱学森对自己老师冯.卡门的天资卓越深为叹服。

  说实话,看了这些,让我感到十分沮丧。钱老是我心目中的大师,但是,在他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看来,他与冯.卡门这样的大师有非常大距离。尤其“长处在于复制”深深地刺痛了我。中国的大师与国际大师到底差距有多大?现在再回想“钱学森之问”,我们应该怎么想?!我们正在尝试办的“尖子班”应该怎么办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有着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伟人,我不禁肃然起敬。

  他曾激动地说过:"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曾说过:"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

  他曾说过:"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他就是那位一个人顶五个师的顶天立地的男人!

  初回祖国怀抱的他,家庭生活条件和美国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美国的房子有花园、有草坪,还有高级的木地板,是亮堂堂的别墅。但一心决定回来报效祖国的他,对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从未动心。于是,经过努力,他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虽然毛主席亲自给他安排了最好的住处,但是却不及美国别墅一半的好,伙食也很差,一个星期才能吃一两次肉,那时的钱学森可以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钱学森的妻子蒋英生活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她与钱学森虽是夫妻,但是钱学森的工作性质保密性强、经常出差,而且常常一出去就是几年,蒋英不仅要照顾着孩子们,还要照顾父母,更时刻牵挂着不知身在何处的丈夫,每天的日子都是在煎熬中度过,蒋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默默地在幕后支持钱学森,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脸上写满了祥和与平静,他脸色蜡黄,几根雪白的银发静静地贴在头皮上。这位为深爱着的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科学巨匠,留下了他创造的另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他对科学严谨、创新、求实的精神,留下了他谦逊的做人态度,他安静地走了。他的妻子蒋英也老了,被人搀扶着,颤抖着,流着泪向钱学森走去,最后一次轻轻拥抱了钱学森。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圈红了,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钱学森的事迹在我的眼前闪现着,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心中默念:钱学森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读《钱学森》有感

  可他却要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遗憾就是到临终前也没能看到在创新能力上真正超越了他们这一代老科学家的年轻一代。他把这一切归责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出不了有创新思想的人才,真的只是大学的责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顾雪林先生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认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我们自己的教育思维上”。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思维上,这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初进校园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活泼。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都想去弄个明白。他们每一天都很快乐,为一点点小小的发现而快乐。然而,一年,甚至一个学期后,你很难每天都能从他们的脸上找到笑容了,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每天六七个“40分钟”他们都要规规矩矩地“端坐”、“恭听”,目光随着老师移动,脑子等着老师“灌注”,随之而来的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讲课的老师不能说不辛勤,听课的学生不能说不刻苦,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失去童真,失去快乐,失去创新性思维就理所当然了。对于顾雪林先生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和“赏识教育”我非常赞成。因此,在每天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所给是学生的所需,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的灵光在快乐中闪现,让在快乐中学习的孩子们得到更大、更多的收获。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自始至终地相信他们,欣赏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帮助。会思考的孩子才会有创新,有快乐的孩子才会更愿意去思考。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思维,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快乐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创新,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地涌现,让带着遗憾告别人世的老科学家含笑九泉。

钱学森给我的启示

  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忘初心。

  在美国生活地无忧无虑的钱学森一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连忙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到祖国,却被美国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扣下,但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尽管当时我们的祖国还是一穷二白的,可他却无怨无悔地回来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钱学森为什么就可以放弃金钱、荣誉、地位,带着满脑子的知识回到了在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因为他始终心向祖国,因为他有着一颗爱国心,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可纵观我们现代,为什么总有一群群游客偏偏喜欢去日本旅游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记性不好?忘记了当年有着这么一群日寇,踏上我们中国的领土,蹂躏着一群平民百姓,无情地杀害一个个中国人民,完全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忘记了当初那场九一八事变就是由日本人发动的?忘记了甲午海战就是由日本人发动的?忘记了日本人到了现在还抓着我们中国不放,企图夺走我们的钓鱼岛……

  以前,亲政府腐败无能,让中国落入贫穷的境地。可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位列世界前三的大国,日本想要抢夺钓鱼岛,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他们有什么理由抢中国固有的领土?难道想仰仗着他们那比地还厚的脸皮?还是那种死皮赖脸的性格?非也,很大程度上,日本就是仗着中国人善良的性格,以及看准了中国部分忘记初心,忘掉过去的人好欺负,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要不忘初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长城简介50字左右

简单介绍中国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