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管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

  这是一个将聋哑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的伟大父亲周弘讲的陶行知的故事,很感动,很感谢,感谢周弘讲了一个这样好的故事,更感谢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他说,他不讲方法,他讲“方法它妈”,“方法它妈”是谁?是态度,家长首先要改变态度,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赏识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向错了,方法再多也没有用,方法多而方向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周宏说:“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伟大的伤病员,他们做什么,家长都看不惯,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训斥和抱怨声中成长,根本感受不到爱,家长总以为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就是爱他们,其实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爱’而不是‘物质的爱’,一旦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泪流滚滚,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周弘对中国的家长说:“你所有的成功都难以弥补你教育孩子的失败。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赏识中长大的。还是那句话,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用赏识来教育孩子,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方法定出奇迹。”

  教育重在因材施教,育人,做人,启发人。

  润物细无声,我们的早期教育也该孕育这样的启发元素,在教育知识之前,先启发做人,启发式教育带给人的影响将会伴随一生,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即使几个月的婴儿,他也会懂得用心看世界。

  如同一个学生,目睹正在静静弹奏钢琴的老师,这样美好的画面也许会启发学生终生对美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世界的坚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对美好事物的第一反应,都会说:哇,这么美!越是简单,越能共鸣,人性由内而发的美,激发人最初心底里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什么人们向往柏拉图,美是无限延伸的,是不断修为的,人们所追求的柏拉图圣境,是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读后感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今天看到了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欠缺的就是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在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闹出的种种怪状后,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简单的训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块糖”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另一男生,于是马上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这个男孩早早来到校长办公室门口等低着头等待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给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果是奖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了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在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你的,因为我叫你不再砸人,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男孩更加惊疑了,睁着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果还是奖你的,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个男生是不遵守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正义、善良,敢跟‘坏人’做斗争,应该奖你啊!”男孩忍不住了,流着眼泪呼喊:“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校长笑了,又掏出一块糖:“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多么感人的一幕!学生打人,校长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体罚学生,而是用四块糖的方式肯定了学生守时、尊重人、正义和勇于认错的四个优点,从而使学生一步步认识了错误。我很赞叹陶行知这种高超的批评艺术和教育方法,这种循循善诱的方法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深思。

  而我们一些老师面对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或者犯一些小错误,常常不经过调查又不耐心听取学生的陈述,不是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的说服,而动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常举动,甚至导致学生身心的异变。学生处在人生特殊阶段,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社会的关心爱护老师的精心栽培,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我认为批评也是要讲究艺术的,只有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寓批评于肯定和表扬中,通过告诫、谅解、理解、宽容、暗示等艺术手段,给学生以内疚的心理体验,才能诱发学生悔改的动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育人的最高理想。

四块糖的故事

  语文课上,韦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叫王友的同学正在用泥巴砸自己的男同学,便立即上前阻止,并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硬着头皮来到校长室,准备挨训,谁知,陶行知看见王友,竟站起来,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王友;“这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疑惑不解地看着陶行知。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放在王友的手心上:“这也是给你的,当我上前阻止你的时候,你就停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王友更吃惊了,他不知道陶行知要干什么。“这也是给你的”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我已经调查清楚了,你是因为那几个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才用泥巴砸他们的,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和坏人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不禁失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拿出一块糖:“因为你能知错就改,所以这块糖也奖给你。”“陶校长……”王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陶行知说:“好了,现在我已经没有糖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陶行知更增添了几分敬畏,有的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犯错时,不问清情况,只知道打孩子,却没有一点儿效果,而陶行知的四块糖和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一定会让王友受益一生。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作文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事例内容

  陶行知是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校长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后,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并且和颜悦色地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认,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这颗糖是奖励,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无论是教育小孩,还是与人相处,微笑总是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往往比批评更有效果。

教育家名人故事: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延伸阅读】

  人物生平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1]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7]

  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8]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1936年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9]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刻舟求剑的故事

囊萤映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