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表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心灵的孤独随笔心情

  孤独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人类是群居动物,一旦长期独处,就感到孤单、无助、失落……这绝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状态。但人们往往还是不得不陷入孤独。

  孤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失恋的孤独、失亲的孤独、身在异乡的孤独、被排斥的孤独、无依无靠的孤独、失去权钱后的孤独以及由性格所致不合群的孤独等等。它的外在标志是独处,心里感受是落寞。这种孤独以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的无助感最为典型。当然,这种浅层次的孤独感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容易消除的,消除后继续在肤浅中徘徊。

  深一层次的孤独者是思想者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来自外界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是灵魂的孤独。因为人的灵魂只有一个,有这种心境人的灵魂又都是头一无二的,永远“独处”的。他们即使面对喧闹和繁华也孤独,狂欢后会陷入更加盛大无边的孤独,甚至比在荒漠中更甚。这种灵魂又往往缺乏明确的主张,左顾右盼,不知走向何方,只有找到同道者的时候,孤独感才能慢慢消失。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谓 “知音难觅”就正是指这种情况。有幸寻到知音后将幸福地一同走向前方。

  神话电视剧《古剑奇谭》中,有一种叫做“梦幻枝”的植物,能消除人的孤独。使用方法是:用法术把人催眠后,给睡眠者含上梦幻枝,他就会长眠不醒,在梦中他的一切理想都能实现,一切愿望都能满足,处于快快乐乐的状态。但当他醒来之日也就是死亡之时。这种方法即使有,大约也没人愿意用。它是用虚假而残酷地方法告别孤独,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引导人走向前方。

  我们读书人无论是在环境上还是心灵上,独处的时间都要比一般人长得多,会经常体会到这种难捱滋味。

  但是,这种孤独也有好的一面:是灵魂生活地展开,它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内在的整合,实现外来印象的自我消化,拓展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时独自面对事物能获得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启示:一次我到山东威海的成山头旅游,那里的大海礁石很美,最后我把目光停留在佛像上。我长久的注视着大佛的面部表情:那种平静、恬淡、慈悲、深邃……让我久久的思索不忍离开,渐渐地使我深深的醒悟、震惊。刹那间,我好像读懂了好多好多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东西似懂非懂,更有好多好多读不懂的东西,这是一本深奥的大书,需要慢慢地去研读、体悟、咀嚼、消化……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独处可以增加灵魂的深度,不能忍受孤独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还有一种孤独是真正的孤独,是曲高和寡的孤独,典型的是尼采式的孤独。

  历史文化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出现的,未必是最明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达到我们的眼睛。尼采就是这样一颗星。一百多年前,这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漂泊于南欧的山水之间,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纵横奔驰,携雷携电。然而,这个世界却把他遗忘了。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的生前身后为他的诗做了诠释。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孤独的。

  尼采1844年生于德国,他的祖父是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文学。这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是一个反叛。他,得罪了整个家族。

  1869年,25岁的尼采在李契尔教授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在推荐信里不无夸耀的说:尼采“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尼采的就职演说也令同行叹服。但这位前程无量的学者不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而是用“酒神精神”去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使他在德国语言学界被孤立。

  接着,他又批判了最好的朋友,德皇威廉一世推崇的大音乐家瓦格纳等人,并和其彻底决裂。这次他不是像上两次那样只是得罪了某一部分人,而是彻底的被时代放逐了,陷于彻底的孤立。他不断的走向孤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他总是不断地在寻找。

  他寻找什么呢?他在探索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这样的人,在他面前没有禁区,他向一切传统思想挑战。他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也就越来越少。最后,他将自己逼进了沙漠。他要将自己的全部,连同遇到的一切,都化作烈火和光明,他在为自己的思想而战,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对人生和世界有独特感受的他,当然十分渴望被理解,得到支持和爱。可这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和爱的。这一点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尼采说自己是新世纪的“早产儿”,他是在为未来写作,到那时他会有读者,会受到赞美,会得到支持和爱。

  他果然一语成谶。

  他孤独了一生。孤独又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避难所,长久的孤独会使人精神沮丧,意志瓦解,会使人病弱、奥伤、屈服,乃至毁灭……尼采自己最后也疯了。他去世后,他所希望的一切,都来了。

  这就是孤独者。但他们不后悔,这条路永远断不了,永远有人走。

  真正的探索者天性是最坚强的。这样的人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这样的人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给人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他们有探索的真诚和勇气,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和悲欢。爱的火焰在那里燃烧,智慧的光芒在那里照耀。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某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而激动,他们为此会奋斗不息……

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表现

孤独的人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经常会有一种情绪难以释怀,那就是孤独。

  真正的孤独不是温饱后的无病呻吟。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

  在人流中,在暗夜里,一种脱尘绝世的凄美,经常伴着淡淡的苍凉向我走来。

  思想的独舞者是孤独的。真正孤独的人,一定喜欢静悟,善于思考,见地深刻,独辟蹊径,所以,经常高处不胜寒。他不想只为自己的心灵和彻悟而活,却很难融入喧嚣。即使没有太多的理解和应和,也不会刻意去奢望可怜的一致和相通。

  喧嚣里的独行客也是孤独的。也许越是纷繁越成空,越是孤独越丰富。一个人未必孤独,人多时,也许更茫然。月亮仅一个,却有众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谁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闹中的慨叹,热烈中的冷观。

  独处时,才有时间思考;静思时,才有机会感悟。

  能专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也许才有奇迹的诞生。那些超前的理论学说,往往都在长久煎熬后,方被后人体悟和理解。很多科学发明,也经历了痛苦挣扎,才被人们认可和推广。那近乎黑暗的埋没,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

  融入喧嚣,就难逃纷扰,经常身心疲惫、憔悴不堪。为功名利禄明争暗斗,为爱恨情仇恶性角逐,几多不害他人,又几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别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个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难找回真实的自我。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脱脱的自我。

  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

  学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才能享受孤独的时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

  挤一点时间,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惬意

  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暗夜里,独守一盏心灯,凝望苍凉无垠的夜色,便没了痛苦,没了压抑,静静地品味着那份空旷开阔和寂静清远的孤独。漫步于自我的心灵旅途,就把平日里那颗焦躁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宁静,在追忆和反思里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处,触摸飞舞的灵魂,让虚无变得富有,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三年级稻草人的故事

以盼为题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