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1.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

  “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

  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

  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

  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

  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

  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

  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

  “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

  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

  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

  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

  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

  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

  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

  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

  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

  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

  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

  “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

  20.

  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

  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

  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

  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清明)

  25.

  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

  寒食节过后一两天是什么节气

  27.

  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8.

  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9.

  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30.

  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1.

  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2.

  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3.

  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4.

  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

  35.

  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

  ,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6.

  “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7.

  谷物颗粒已经开始

  3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

  39.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

  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

  又忙种)

  41.

  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2.

  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3.

  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4.

  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

  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

  ,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

  46.

  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

  47.

  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

  48.

  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

  49.

  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

  是鹿角的时候。(脱落)

  50.

  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

  51.

  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

  52.

  小暑时节,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的习惯?(饺子)

  53.

  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

  54.

  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

  55.

  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哪个节气?(大暑)

  56.

  有一首诗名字为《大暑》,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做的?(宋,曾几。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

  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57.

  萤火虫飞舞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大暑,萤火虫在草丛中飞来飞去,预示着凉爽的秋天

  不远了)

  58.

  天气热得喘不过气,但是农民伯伯还是要想办法把稻子收回去,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

  (大暑)

  59.

  进入秋天后,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炎热,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立秋)

  60.“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立秋之后,天气不会立即凉爽,会有短期的回热现象)

  61.“贴秋膘”是什么意思?(经过炎热的夏季,人们没有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体重大都

  要减少一些,秋季到了,希望多吃点补偿夏季的损失,进补各种各种的肉食,也叫“贴

  秋膘”)

  62.

  乞巧节也叫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节日还哪个节气相近?(立秋)

  63.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躲藏,终止)

  64.

  桂花飘香是在哪一个时节?(白露)

  65.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是什么意思

  66.

  秋分以后,雷电逐渐减少,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西方)

  67.

  有两个节气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是哪两个节气?(春分、秋分)

  68.

  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这是哪个节气?(秋分)

  69.中秋节是在哪个节气?(秋分)

  70.

  重阳节在哪个节气时期(寒露)

  71.木芙蓉在什么时候开花?(霜降)

  72.

  “霜降”杀百草什么意思?(一场霜降,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霜降一过百草枯)

  新华社快讯】中国“二十四节气”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必将成为明年中考高考关注的热点命题选材。

  惊蛰

  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2016年大寒节气知识

  1月20日)大寒。

  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一年的终点。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之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以后便是立春,时光虽然匆匆带走了岁月,却总能给人以春的希望。

  大寒时节,回望悄然而逝的一年光阴,感悟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温馨与感动,难免会感慨:“逝水流年,逝者如斯!”是呀,时间就像流水一般永不停息、无声地流逝,而生命不过是一滴清露,在晨曦中短暂闪耀之后,便被河流裹挟而去。流年似水,从容静默。

  【物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做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大寒时节,春气萌发,可以孵小鸡了;五日后,鹰、隼之类远飞的鸟,更加厉猛、迅捷,盘旋于空中到处找寻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再五日后,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上下冻透,寒冷至极。按照物极必反的原理,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就要开始走向消融了。

  【花信】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中,信风带来花期,瑞香、兰花、山矾次第开放,散发着阵阵清香。

  【民俗】

  大寒迎年: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烹制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撒在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喝鸡汤:大寒已是“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江苏南京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到了腊月,老南京人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

  【禁忌】

  民间认为,大寒时节忌天晴不雪。农谚云:“大寒三白定丰年。”“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意指下三场大雪。大寒节气忌天气不冷,所谓“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说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赏鉴】

  村居苦寒

  白居易(唐)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纼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养生】

  从“大寒”到“立春”这段时间,气候特点将由“冬藏”转至“春生”,在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中,若保养不当,极易引发各种疾病。

  适当早睡晚起:中医认为,气血通畅是一个健康的标志。到了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不少人都存在气血不通畅的情况,此时就特别需要养气。除了饮食调补之外,适当早睡晚起也是养气的好方法。在冬天,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比在其他季节更大。

  避免剧烈运动:冬季需静养,要格外重视养心静心,不过,静养并不意味着不动或少动。冬季进行适当运动还是有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的标准是指出汗,因为大汗淋漓时,寒气容易通过张开的毛孔侵入体内,容易使人生病。

  睡前热水泡脚:“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以达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尤其是对那些经常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

二十四节气

  芒种(grain in ear)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 ” 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 芒种忙忙栽 ” 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每年的阳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75 度时开始。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黄梅季节。

  梅雨的一般天气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我国东部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约有 1/3( 个别年份 1/2) 是梅雨季节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一般出现于 6 月后。这时,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旺盛,需水较多的季节。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结束后,冷空气强度削弱北退,南方暖空气相应北进,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这时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势力,于是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相峙,形成准静止锋,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一段时期后,暖空气最后战胜冷空气,占领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结束,雨带中心转移到黄淮流域。这时江淮流域都在抢种。

  梅雨对庄稼十分有利,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梅雨过少或来得迟,作物就会受旱。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 ( 莳指移栽植物 ) ”。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 4 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 5 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 ? 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 354 或 355 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 10-11 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 ( 有时是两年一闰 ) ,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 4 月,有时在 5 月。我国农民深知 4 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 6 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芒种糜子急种谷”,糜子是一种生长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种 80 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种,也不超过 100 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后播种的庄稼。所以华北地区遇到天早无雨,其它作物误了节气时,多用它来弥补,同样能获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况下,芒种种糜子时,种谷也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长期长,有可能遭受冻害,因此说“芒种糜子急种谷”。

  棉花的有效花期,长江流域在 9 月上中旬,也就是说棉花能在霜前吐絮、成熟的开花日期,一般需要 50 - 70 天,到 11 月中旬前后就要霜冻。所以要使棉花霜前吐絮、成熟,确保优质高产,必须加强苗期管理,使棉苗的长苗期缩短,早现蕾、早开花。这就需要早查苗补种,早中耕锄草,早间苗定苗,早防治病害虫,早施追肥。

  芒种各代表区的主要农事,分述如下:

  东北区:冬、春小麦灌水追肥巴。稻秧插完。谷子、玉米,高粱、棉花定苗。大豆,甘薯完成第一次铲耥。高粱、谷子,玉米两次铲耥。棉花打叶,水稻锄草,准备追肥,防治病虫害,做好防雹工作。

  华北区:一般麦田开始收割。夏收夏种同时抓紧。加强棉田管理,治蚜,浇水,追肥。西北区:冬小麦防治病虫。春玉米浇水,中耕,锄草,追肥。谷子中耕锄草,间苗,糜子播种、查苗,补苗。

  西南区,抢种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抢晴收获夏熟作物。随收、随耕,随种。华中区:抢晴收麦,选留麦种。抢种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发棵末期结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强单季晚稻管理,认真除杂。

  北部地区麦茬稻、江淮之间单季晚稻开始栽插。双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虫害。林地培土锄草。

  华南区: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种,早玉米收获,早黄豆收获,晚黄豆播种。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虫。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678,20世纪=6.5。

  举例说明:2088年芒种日期=[88×.0.2422+5.678]-[88/4]=26-22=4,6月4日芒种。

  例外:19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24节气

  昨天是四季变化的24气节之一——春分。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植树。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曰: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时节,在我们岭南地区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的习俗。因为春分前后,雷震大地,万物标长,正是吃春菜的好时节。

  春分时节,一个美丽的时节,大地因你而变得更加迷人。

关于二十四节气

  今年春分在3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有关24节气小满养生知识

  小满小麦粒渐满,收割还需十多天。

  收前十天停浇水,防治麦蚜和黄疸。

  去杂去劣选良种,及时套种粮油棉。

  干旱风害和雹灾,提早预防灾情减。

  芝麻黍稷种尚可,春棉播种为时晚。

  早春作物勤松土,行间株间都锄严。

  稙棉擗杈狠治虫,酌情追肥和浇灌。

  麦前抓紧把炕换,炕洞砸碎堆田边。

  早修农具早打算,莫等麦熟打转转。

  果树疏果治病虫,及时收理桑蚕茧。

  畜禽管理加措施,怀孕母畜要细管。

  鱼塘昼夜勤观察,做到防患于未然。

  养鱼犹如种粮棉,管理得当夺高产。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写作知识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立秋知识介绍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天象变化与气候特点

  在本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

  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的白昼时长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不过,此时天气通常依旧很炎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公众仍旧要注意防暑。

24节气的文学知识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小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黄道位置及意义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介绍

不同角度看问题议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