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解密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

  1.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2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3.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4.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5.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6.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7.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介绍万里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介绍长城

  长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代,全长六千多公里。

  长城横亘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群山之颠,气势磅礴,庄严雄伟。那为什么要修建长城呢?原来战国时明灭元后,为了防止蒙古人卷古重来,从建朝第一年起,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基本完成建筑长城工程。长城非常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大约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两个小口,供了望和射击用。没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时可以互相呼应。

  据说长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别急,听我一一道来。孟姜女的丈夫被秦始皇抓去造长城了,为了这件事,孟姜女哭得像个泪人似的。过了几年,她丈夫没有传话给她,孟姜女决定去找丈夫。孟姜女一路上费尽了千心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她找呀找,找呀找,还是没有找到丈夫,她问了工友们,工友们说:“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首被拉去镇城脚了。”孟姜女听了,一阵心酸,大哭起来,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长城倒了,范喜良的尸首露出来了。孟姜女非常伤心,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大海。大家一定要保护长城,给以后游览长城的人作榜样。我介绍完了,大家尽情的去玩吧!

万里长城的介绍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万里长城有三条巨龙:一条是群山的巨龙,一条是长城的巨龙,还有一条是人流的巨龙。三龙交叠:那青灰色的巨龙伏在翠绿跌宕的巨龙之上,而五颜六色的巨龙则在灰龙上缓缓蠕动。近处,用大块花岗岩条石和灰色城砖砌成的城墙,很少风化,依然坚固,白色的灰浆线条清晰可见。年屹立于此的长城,你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

  长城你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长城,我为你自豪!

历史的奇迹-关于长城

  长城,相信只要是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它历史悠久,闻名至今。在1987年12月就被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个古老的建筑了。那时,因各国争霸,互相防守,因此修建了第一座长城,到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秦始皇让人们继续修缮长城。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都是明朝最后一次修建的。它全长有21196。18千米,经过了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1省,156个县。建造长城时,创建者运用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用了夯土、块石、片石等材料,在沙漠地区,还巧妙运用了红柳条、芦苇、沙粒。建长城时,还运用了夯筑的方法,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长城上,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地。还有《晾经石》的传说也是其中之一。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石头,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一天,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从印度取经回来,途经此地,天气炎热,个个热得汗流浃背,身上还背着沉重的经卷,八戒累得不行,边走边说:“要是能下场雨就好了。”话音刚落,天空乌云密布,“轰隆隆”一声,倾盆大雨顷刻间下了下来,师徒四人和经卷全淋湿了。雨后,玄奘命悟空寻找可以晾晒经书的地方,悟空刚出去不久眼前就出现了一块黑色的大石头,很适合晾晒经书,于是师徒四人便决定把经书晒在上面,不料,等经卷晾干后,有几张经书竟紧紧粘在石头上,怎么也拿不下来,没办法,玄奘只好用纸重抄。不久,这块晾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了白色。后来,人们就将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传说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当然,长城还有许多有趣又奇妙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历史悠久,更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与智慧。而当我感叹古人智慧的时候,我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走遍祖国的每个角落,更深入的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长城介绍

  长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北方向,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又称万里长城。它以历史悠久、气势雄伟壮丽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站在山脚下,仰望长城好像一位巨人横卧在高大的山体上。古老的城墙,都是用巨大的石板砌成的,大约一米多高,顶上呈“凹”字形,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沿石级而上,道路狭窄而陡峭,游客们只有手扶两边的铁链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怪不得人们称“爬长城”。大约二十分钟,才可以爬上一号烽火台。高大的烽火台宛如一座长方形的小城堡,防守严密。烽火台是古代打仗前传递信息的设施,在上面可以点火发送消息。

  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远眺四周,蓝天下,白云间,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一眼也望不到尽头。四周的小山像一个个蒙古包,相互簇拥着。漫山遍野,绿树成荫,如大海中起伏的波浪向远方延伸。

  回首遥望,山脚下,停车场的小汽车如同一只只小甲壳虫,在列队阅兵。游客们像一只只小蚂蚁排着队伍向上爬。再往上走,石级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难走,一路上每隔三到五公里就会有一座烽火台,一般人也就能爬到好汉坡,就再也爬不上去了。

  长城真雄伟啊,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好了,这次旅游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长城的介绍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介绍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它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以一览长城为平生快事。凡到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的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是两三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如楚率先在南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规模远逾秦代。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在黄河套以北东至辽西地区,修筑了多重的长城,纵横交错,总长也上万里。隋统一全国后,在黄河中上游由云中经五原、榆林、宁夏至陇西,筑长城四五千里,与北朝在东部的长城正好构成又一体系。

  唐代国势强盛,长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归附通好,因此未筑长城,仅在阴山内建“受降城”三座,东西互距四百里,并连以城障;在甘肃西部复筑瓜州故城。这时,东部的高丽为了防唐,在我国东北由扶余、开原、新宾至朝鲜大同江口筑长城二千余里。

  朱、辽、金时期,华北的燕云十六州尽归契丹、河西已属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门险阻。以后辽金相继强盛,深入淮汉、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无力去修筑长城。北方辽金政权却因与蒙古和其他各族间的斗争与矛盾,在今东北内蒙等地兴筑濠堑长城,总长也上万里,称明昌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并且为抗击外国入侵,在东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长城。明长城之多,是历代之最。主要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在北京和山西偏关间,分成南北两道长城。在许多地段上长城除主城墙大边外,还有二边、三边、外边、内边、护边等多道的城墙,如雁门关外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三道。其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间的一万二千七百里的主长城保存较完善,特别是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经戚继光重新督筑过的长城最为壮观。

  清朝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对古长城也局部修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长城也遭到许多损毁。但是,总长十几万里的中华巨龙,仍然是人类古代最巨大壮观的工程。并且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

  一、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二、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三、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 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四、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五、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六、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七、跑马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饿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八、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详文: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宫涅骄奢淫逸,自从得到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后,封为宠妃,整天沉溺于佳丽之中,朝政荒废。褒姒生性不笑,面对宫中玉宇琼楼,锦衣玉食,她毫无悦色。褒姒美艳无比,但整天愁云密布成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们想尽千方百计始终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游骊山,佞臣虢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拙劣计策,幽王决意一试,遂命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见烽火报警,以为京城出现敌情。迅速整装带兵而至。见君臣安然无恙,且游兴正浓,感到莫名其妙。问其原因,对方笑而不答。“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史记·周本纪》)。看到这种场面,褒姒忍不住一笑。看到褒姒终于开了笑口,而且笑时姿态更美,昏君乐得忘乎所以。风尘仆仆的诸侯终于明白,烽火报警,调兵遣将,原本为博宠妃欢心。王命如山,无可奈何,只得怏怏离去。为讨褒姒再开笑颜,幽王故伎几度重演。后来褒姒生了儿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公元前774年,幽王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同时重用善谀好利的奸臣虢石父为卿,国人怨声载道。申王后和宜臼把这些情况告诉父亲申侯,申侯非常愤概,毅然联合两个诸侯攻打西周。兵临城下,宫涅慌忙命令点燃烽火报警。屡受戏谑的诸侯以为又是昏君在讨好美人,按兵不动,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300年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像。古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认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并发出女色祸害之大,足以亡国的哀叹!他们还把“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以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认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西周从强盛到灭亡,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它的灭亡与褒姒之笑无直接因果关系。美女褒姒笑的是昏君愚昧,佞臣丑陋。幽王荒淫昏庸,不爱江山爱美人;大臣阿谀好利,不为百姓为君主;举国上下人心所背,危机四伏,这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正如史学大师郭沫若所述:“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万里长城—中古世界七大奇迹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最雄伟的建筑物。他东起渤海海边的山海关,西至甘肃西部沙漠里的嘉峪关,全长四千七百里,所以人们称它“万里长城”。

  长城的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中部住着华夏族,北部住着匈奴族。匈奴族经常南下抢劫华夏族的财物,还把人抓去做奴隶。当时的华夏族建立了秦、赵、燕等国,他们各自在自己国内的边境筑起了城墙,以此阻止匈奴的进攻。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把这些城墙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就成了“长城”。而现在的长城,是五百多年前明朝重新修建的。

  长城是一道巨大的围墙。它的厚度相当于我们普通墙的十几倍呢!围墙上还有许多缺口和垛子,原来这是古代打仗的工事,防城的人可以躲到垛子后面,以免受到别人的攻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缺口里侦察敌人或向敌人射箭。

  长城上有许多小城堡,这叫“烽火台”。古时候,人们没有电话,遇到敌人怎么向上级报告呢?于是卫兵就在小城堡里烧起了烟火,这样一站又一站地传递开来,远方的上级就可以知道敌情了。

  万里长城又是谁建筑的呢?那当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哪!这么伟大的工程需要用多少砖和大石头啊!需要多少智慧和力量啊!

  长城,你不愧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介绍中国奇迹—长城

  每一个名族都会拥有自己的奇迹,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他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但它未雨绸缪,一往无前,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依然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长城,几乎横跨中国,长达8851。8千米,是世界七大古代奇迹之一,秦朝时期,秦始皇铸造了这个代表这黄炎子孙的长城;之后,各个朝代开始了铸造长城的竞赛,在明朝,长城几近被摧毁,但是,在元朝,朱元璋修复了这庇护这华夏大地和黄炎子孙灵魂的长城,神奇般的给中华带来了新生机,新财富,新的希望。

  说到中国,有些外国人也许不知道,但说道万里长城,世界各方人民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长城又名万里长城,据科学证明,一里等于0。5公里,这么来说,万里长城远不止万里,而且,这么讲,万里长城即有17703。6里了。

  到北京的旅行团去得地方都不同,但有三个地方是必去的:天安门、故宫、还有长城,旅行团的导游会对游客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爬上长城的人都是好汉”这而且是人们奉劝人们到长城所说的一句顺口溜,是啊,我们都是中国人,长城是我们的标志,也可以说是我们的血脉,我们国家的标志,我们身体的部分,也是我们的家,怎么?连家都不回了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旷工保证书50字

山海经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