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历史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典故有哪些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现多用来赞扬或激励。如:某某真是有本事,“生子当如孙仲谋”;努力做事你一定也会有所成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著名的历史故事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厉兵秣马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著名的历史典故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6、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7、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8、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9、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0、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11、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12、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13、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4、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15、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元朝的著名历史故事

  元朝的历史故事:铁木真踏上征程

  对于成吉思汗而言,他的少年时期是不幸的。在得知父亲也速该的死讯后,他便匆忙地赶回了部落。但是很快,他们孤儿寡母的处境就开始恶化了。也速该在未 死之前,凭着他个人的威望,曾经把若干同种的氏族团结在乞颜部的周围。可是他一死,泰赤乌人就希图恢复他们的首领俺巴孩所一度享有的权力。

  在也速该死去一年后的春天,蒙古人像往常一样祭祀他们的祖先,在祭祀的最后会有一个仪式,把祭祀时用的祭肉分给部族中参加祭祀的每一个人,按照身份的不 同,分得的祭肉自然也有多寡之分。诃额仑作为也速该的女人,铁木真的母亲,乞颜部当时实际上的领导者,本应分到属于她和她的家人的那一份祭肉。俺巴孩的两 个寡妇,斡儿伯和莎合台作为部族中的两位长者主持了这次祭祀,而她们却没有通知诃额仑,并以缺席为由没有分给诃额仑祭肉。目的非常明显,她们在排挤诃额 仑。诃额仑知道后,明白自己的处境,她愤怒地说:“也速该是死了,但是你们以为他的儿子们就长不大了吗?你们不请我来,不通知我,你们是不是要起营,并将 我抛下?”事实正是如此,她们确实决定将诃额仑母子抛下。第二天破晓的时候,泰赤乌族卷起营盘,遗弃了诃额仑母子。

  这一时期,铁木真在他坚强的母亲诃额仑的带领下,同他的弟弟妹妹们一起住在斡难河一带,日子过得非常穷困,甚至要靠采集野果、钓鱼捕鼠为生。在艰苦的环境中,铁木真和他的兄弟们过早地成熟了起来,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和团结的重要。

  但当时的铁木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作为长子,他懂得权力的重要,但却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团结他的兄弟们。铁木真有五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别克帖儿和别勒 古台并不是诃额仑所生,而是也速该的一个妾室的儿子。当时他们的牲畜都已经被部众带走了。没有了牛羊马匹,兄弟几人每抓到一条鱼,捕到一只草原鼠,对于一 家数口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在这种情况下,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兄弟两人却经常抢夺盗取铁木真兄弟们捕获的猎物。不过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兄弟两人也只是孩子, 他们只是因无法忍受饥饿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情,需要的是正确的教育。可惜的是当时的铁木真还不明白这些,十岁就成为一家之主的他,实行了他幼稚且无情的惩 罚——他用弓箭射死了别克帖儿,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别克帖儿死后,铁木真受到了诃额仑的严厉批评,并大约被孤立了四五年。这让这位小统治者得到了教育,而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则让他知道了朋友的重要。

  事情还是发生在泰赤乌人身上,他们确实害怕报复。四五年的时光过去了,他们又回到了当年遗弃铁木真母子的地方,来查看也速该的儿女。当泰赤乌人发现六个 儿子中的五个活下来并已长大成人时,他们包围了诃额仑的营帐,要求交出长子铁木真,也许是想要将他作为人质。那时的铁木真大概十四五岁,他的另一个同父异 母的兄弟别勒古台不计前嫌,帮助他逃入了一片密林。在那里铁木真隐藏了九天,最后为了寻找食物被泰赤乌人发现并抓住,带上了枷具,成为了一名小囚犯。

  在被泰赤乌人关押的那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由不同的人看守铁木真。一天夜晚,泰赤乌人举行宴会,看守铁木真的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铁木真就利用这个 机会用木枷砸晕了看守,脱身逃走了。看守很快就清醒了过来,并发出警报。泰赤乌人开始搜捕铁木真,但在月光下,一切都看得十分模糊,为铁木真提供了方便。 他先是躲到斡难河边的树林里面,后来他跳入河水中,只把脸露出水面。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逃过速勒都思部人锁儿罕失剌的眼睛,他发现了铁木真。值得庆幸的是, 锁儿罕失剌的心是向着乞颜部的,他喃喃自语地走过河边,用高得铁木真足以听得见的声音说:“不要动,我绝不会将你交给他们。”接着他走了过去,没有停留。 并设法让泰赤乌人听从他的话,把搜捕的事延迟到第二天进行。使铁木真利用这段时间躲到了他的家里。铁木真逃走三天以后,泰赤乌人的搜捕一无所获。“一个带 着枷具,没有马匹,十四五岁的孩子能逃多远呢?”他们开始怀疑曾经劝说暂停搜查的锁儿罕失剌,来到他的家中搜查。泰赤乌人搜遍了锁儿罕失剌家的每一个角 落,最后把目光盯在了一辆盛满羊毛的车子上。确实铁木真就躲藏在羊毛堆里。这一刻应该说是铁木真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幸运的是,机智的锁儿罕失剌用他的愤 怒解决了这一危机。就在泰赤乌人用马叉拼命刺击羊毛堆的一刻,锁儿罕失剌瞪圆了眼睛怒吼道:“这样热的天气,什么人能够藏在新剪的羊毛里面而不闷坏呢?” 由于泰赤乌人并没有证据,他们也不想和一个蒙古部族中的那颜有什么冲突,只好带着疑惑离去了。锁儿罕失剌明白,“恶狼盯上了兔子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送 给铁木真一匹雌马,一些煮熟的羊肉,一张弓和几支箭,让他赶快回到母亲和兄弟身边,离开这块是非之地。

  经历了这些变故之后,铁木真和 他的一家人移营向不儿罕山(今天的肯特山)。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博尔术。时间一天天过去,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铁木真一家的日子又好了起来。 铁木真想起了先前父亲为他订立的婚约。他带着别勒古台,前往特薛禅家里。特薛禅看见高大强壮的铁木真,“他很快乐”,不爽前言,将美丽的孛儿帖嫁给了铁木 真。不久,孛儿帖的母亲搠坛亲自将女儿送到了铁木真家,同时带去了一件黑貂皮大衣,作为嫁妆送给了诃额仑。通过这次联姻,铁木真不仅得到了一位聪明坚强的 美貌妻子,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他的家族又重新建立起了与老盟友弘吉剌部的联系,那个被孤立与抛弃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婚礼一结束,铁木 真就把注意力转到了恢复他的家族在蒙古部落中的地位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想到了父亲的“生死朋友”——克烈部的首领王罕。他亲自来到克烈部,将孛儿帖 的嫁妆——那件黑貂皮大衣作为见面礼送给了王罕。这时候,对于铁木真来说,王罕就“像一位父亲”。铁木真提醒这位首领,作为父亲也速该生前的安答,应该兑 现他先前的承诺。王罕也承认了这一请求的合理性,同意帮助铁木真招集离散的部众。得到了王罕的帮助,也速该死后离散的部众开始回归乞颜部,铁木真的追随者 人数大大增加了。

  与王罕会面回来后不久,蔑儿乞人在得知铁木真新婚的消息后,袭击了铁木真的营地。原来蒙古人有抢婚的习俗,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本来是蔑儿乞人的妻子,当年在新婚时被也速该掠走。这一次,为了报复,蔑儿乞人也劫走了孛儿帖。

  对于铁木真来说,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他向王罕和他的安答札答阑部的首领札木合寻求帮助,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在愤怒中,铁木真经过了九个月的准备,在 1184年,乞颜部、克烈部和札答阑部的联军向蔑儿乞人发动了进攻,成功地击败了蔑儿乞人,夺回了孛儿帖。这一胜利使成吉思汗掠得大量的财物,并且获得了 声望,大量部众开始聚集到他的麾下。从此他踏上了逐鹿蒙古草原的征程。

  元朝的历史故事:忽必烈对儒士的重用

  在蒙哥成为大汗之前,历史上很难找到忽必烈这个名字。而随着他的哥哥蒙哥的即位,忽必烈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1251年,蒙哥命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这一刻起,忽必烈的命运就和华夏大地上的汉室江山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事实上忽必烈很早就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管理了,只是权限仅局限在他的封地邢州(今河北地区)一域而已。这里要感谢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哺育出三位大汗, 一位汗王的非凡女性——唆鲁禾帖尼。这三位大汗和一位汗王分别是她的四个儿子: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和旭烈兀。要说明的是,阿里不哥的大汗位是有争议 的,尽管在他与忽必烈进行汗位争夺的时候,远在西方的钦察汗国曾把“大汗阿里不哥”的字样筑在了钱币上,但是他最后失败了,向忽必烈投降了。这里先不说这 些。需要清楚的是,忽必烈在邢州的封地是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在说服大汗窝阔台后才取得的。

  忽必烈对中原的经营方略有着他自己的特色。 这种特色重点表现在他对儒士的重用上。尽管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就已经看到了儒士的作用,尤其是在窝阔台统治时期,更重用契丹人耶律楚材制定赋税制度。 但从来没有一个蒙古统治者像忽必烈这样系统地吸收汉人文化,重用儒士,倚重儒士。在忽必烈周围,确实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儒士,张德辉、刘秉忠、赵壁、窦 默、王鄂、郝经、姚枢、许衡、王文统,都是他的幕僚。

  在众多的儒士中,对忽必烈起重要影响的是刘秉忠和姚枢。刘秉忠是经高僧海云推 荐,来到忽必烈身边的。他多才多艺,不仅诗文绘画一流,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天文和术数。刘秉忠对忽必烈说:“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并历数中国 历代王朝得失,指出了蒙古旧制度中的弊端,建议采用汉法,整顿政治经济体制。这些建议对忽必烈后来的施政有很大影响。当忽必烈刚到邢州的时候,邢州的状况 可用“民生凋敝”四个字来形容。在金人统治时期,邢州有80292户,而忽必烈统治初期这里最多不过700户。他再一次采用了刘秉忠的建议:减轻赋役、招 复逃移、整饬吏治,结果“不期月,户增十倍”。姚枢是一位儒士,但在众多儒士中他的主张往往十分务实,姚枢的建议总是隐含着蒙古人所能理解的逻辑。忽必烈 最初治理中原地区时,民政和军事的权力是统一的。正是姚枢建议忽必烈交出了民政权,只保留了军权。忽必烈采纳了这一建议,结果是在后来忽必烈的改革遭到蒙 古贵族的反对时,蒙哥对忽必烈的部下进行了清洗,忽必烈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保住了军事领导权。

  1252年,蒙哥正式给予忽必烈中原地 区的管理权力。忽必烈在取得了对邢州地区的治理经验后,又征得蒙哥的同意,将陕西、河南等地划出,设经略司,任用忙哥和儒臣进行治理,兴屯田、劝农耕、立 钞法、通转运、置学校,只二三年就得到了大治,帑藏有余,四鄙不警。这些都为忽必烈后来能够登上汗位奠定了经济基础,当然这一时期他并未想到这些,最多也 就是想要成为一名能够自制的藩王而已。

  从根本利益的角度说,忽必烈重用儒臣是为了能够在汉地建立起长治久安的蒙古统治政权,因此他不 可能完全信任儒臣。而在军事方面,忽必烈则主要依赖蒙古统帅的建议及辅佐。同样,由于蒙汗思想文化和生活境遇的悬殊,汉族儒士中采取不合作态度的也大有人 在。如儒士赵復就是其中之一,他只被忽必烈召见过一次,忽必烈询问他如何征服南宋,赵復的回答是:“宋是像我父母一样的国家,没听说过有人会引别人去攻击 自己父母的。”

  元朝的历史故事:忽必烈平定大理

  对于这一战役,前面我们已经进行过表述,这里我们再详细叙述一下。因为这场战役对忽必烈非常重要,使得这位日后的蒙古大汗取得了极高的军事声誉,为他成功地夺取汗权奠定了基础。

  1252 年7月,忽必烈接受了远征大理的命令,但是直到第二年的9月他才向大理进军。原因很简单,大理战役的准备对他来讲太重要了,这是他的第一项重 要任务,在36 岁时他终于得到一次进攻极其重要的军事目标的机会。忽必烈不希望看到失败,他要向蒙古人证明自己是有军事指挥才能的,而要想取得蒙古宗室 和那颜们的认可这是必需的。

  大理国是由白族人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建立起的政权,所统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是北接南宋和吐蕃,南部连接东南亚地区的交通要道。为了能够在占领大理后对这一地区进行顺利的统治,忽必烈采用了一定的怀柔政策。

  在出征前,他派出三位使者去大理要求其投降,三位使者全被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宰相高祥杀死。1253年夏,忽必烈率军10万从陕西出发,出萧关,经六盘 山、临洮至忒剌,随即兵分三路南下: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越旦当岭入大理;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经茂州趋会川;忽必烈自率中路军,渡大渡河,穿行山谷 2000余里,抵金沙江畔。同时,大汗蒙哥命汪德臣率军入蜀至嘉定策应。真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大理国王段兴智立即派宰相 高祥率军沿金沙江抵御,高通率军至会川抵御。而这时,蒙西路军已攻占丽江,大理军侧翼受到威胁。高祥无奈只得退守大理城。高祥以重兵据守龙首关,迎击蒙 军。蒙军三路军会师于龙首关下,集中全力对龙首关发起攻击,全歼大理军主力,随即乘胜攻占大理。段兴智、高祥潜逃。

  这一次蒙古军没有 像以往遇到抵抗时进行复仇性的杀戮,忽必烈下令禁止屠城。为安抚百姓,他还采纳姚枢的建议制作一幅带有禁止杀戮字样的帛旗。1254年春,忽必烈命刘时中 为行政官治理大理,留下兀良合台继续作战,自己率领一部分军马班师。同年秋,兀良合台攻占昆明,招降了段兴智,扫清了大理全境。对大理的战役结束后,蒙哥 汗允许大理国王作为“摩诃罗嵯”继续保留王位。

  就这样,忽必烈的第一次军事远征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用事实向蒙古亲贵们展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元朝著名的历史故事

  公元1323年,元朝御史大夫铁失发动南坡之变,与也先铁木儿等人冲入元英宗行官,将英宗杀死,拥立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铁失一伙之所以选中也孙铁木儿,是因为他是蒙古诸王中最强有力的军事游牧贵族首领,是保守的蒙古旧贵族的代表,都对英宗新政怀有仇视。

  而也孙铁木儿是忽必烈太子真金长子甘麻剌的长子,忽必烈早就立下遗言,要帝位日后必须传给真金太子的后人,因此也孙铁木儿早在元武宗之前就应该做皇帝的,可是元武宗海山和其弟元仁宗将皇位夺去,使得也孙铁木儿16年之后才坐上皇帝的宝座,不过,他这皇位是从曾夺取他皇位的元仁宗儿子元英宗手里夺回来的,也算是报了一箭之仇罢。

  也孙铁木儿即位后,任命也先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倒剌沙为中书平章政事,铁失为知枢密院事。失秃儿等拥立有功的人也分别被授予不同的官职。但也孙铁木儿过河拆桥,将自恃大功在身,肆意妄行的也先铁木儿等人统统杀死。改以旭迈杰为中书右丞相,陕西行中书左丞相秃忽鲁、通政院使纽泽并为御史大夫。随后也孙铁木儿又对铁失余党进行了清洗。

  大屠杀完成后,也孙铁木儿接纳了御史台的建议,给铁木迭儿当政时惨遭诬杀的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观音保等人平反昭雪,将幸存者召还录用,死者予以赠官存恤。也孙铁木儿虽不如英宗那样积极地推行汉法,但却仍旧起用旧朝儒臣,许多新政的成果如“助役法”等被他继承下来。

  也孙铁木儿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再出现皇位继承之争,便于公元1324年立5岁的儿子阿速吉八为太子,并采纳中书平章政事秃满迭儿等人的建议,四处访求名儒,教辅太子。

  不过,泰定帝却佞信佛教,曾多次令番僧大修佛事,并命各处建造佛寺,铸造金像,所费以亿万计,众僧徒也因此得势,专横跋扈,无所不为,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孙铁木儿虽笃信佛教,认为只要拜佛就可免灾,但公元1328年,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这一年,天灾接连发生:扬州路的崇明州、海门县发生海啸;汴梁路黄河决口;延安、晋宁、河南等路出现旱灾;南阳、济宁、济南等八路发生蝗灾;巩昌府通漕县山崩;碉门、凤翔、兴元、成都等地发生地震。也孙铁木儿还痴心不改,在下诏改元为致和的同时,在沿海各地建造浮屠216座,以作镇压海啸之用。

  也孙铁木儿对汉人的防范甚严,下令汉人不得私藏兵器,如被发现,立即斩首。为稳固帝位。也孙铁木儿还规定,外地诸王私自入京的,不予接待,如果带着士兵进京,则依法惩处。

  也孙铁木儿非常怀恋北方的生活,于是率皇后、太子及丞相倒剌沙等人,向北巡幸上都,不再过问朝政。到达上都后不久,酗酒好色,游猎享乐的也孙铁木儿一病不起,于公元1328年死于上都行宫之中。

  元朝著名历史故事: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故事

  公元1307年,元成宗铁穆儿病死,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海山为了感谢为在争夺皇位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便将他立为“皇太子”,从而确定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资格。

  爱育黎拔力八达年少时,祖母阔阔真便为他选定汉族儒学名士李孟做老师。在李孟的耐心指点下,爱育黎拔力八达深受儒学的熏陶。10年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学有所成,锋芒初露,这时铁穆儿身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后卜鲁罕独揽大权。她担心爱育黎拔力八达争夺皇位,于是下令爱育黎拔力八达跟随生母答己离开大都,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去居住。3年后,元成宗病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得知消息后,立即赶赴大都,杀掉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为元武宗海山的即位扫清了障碍,并拥立其为帝,因此,海山才如此感谢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才将他立为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成为太子后,在提倡儒学,招揽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他派人四处求寻儒家经典,让人节译《大学衍义》一书,赐予左右蒙古大臣。之后,征得哥哥赞同,建成了白成宗起开始兴建而一直没有建成的国子监学,培养和选拔人才。

  公元1311年,元武宗海山病死,对哥哥武宗生前的做法早就不满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决定先以皇太子身份执政,整顿吏治,振兴先祖旧业。他宣布废除武宗设立的尚书省,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并以祸国殃民等罪名,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右丞保八等人处死。接着,任命原云南行省左丞相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太子詹事完泽、集贤大学士李孟为平章政事,又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熟谙政务的老臣召至京城任职,初步组成中书省班子。与此同时,他下令恢复各地的行中书省,惩治地方赃官污吏,严禁诸王、贵戚的扰民行为。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他才即位称帝。

  仁宗即位后,仁宗认为尊孔崇儒,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统治思想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因此在李孟等汉人儒臣的辅佐下,确立了尊孔崇儒,推行“汉法”的政治方针,并一再勉励蒙古大臣了解和掌握儒学要旨和汉人政治。

  爱育黎拔力八达深知,国家昌盛的重要保证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因此他委托李孟掌管国子监,规定国子生名额为300人,另外增加20名陪堂生。并极力提倡大臣荐贤举能,广招人才,即便是出身平民百姓,只要德才兼备,也可以任命他们担任各级官职。

  世祖、成宗和武宗都有过实行科举制度的打算,但都没有付诸实施,直到元仁宗时,科举制度才得以实施。公元1313年,仁宗下令正式实行科举,规定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士、殿试三道;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在考试科目方面,蒙古、色目人试二场,汉人、南人试三场,命题则以“四书五经”为主。仁宗在位期间,共举行过两次科举考试,第一次是在公元1315年,取进士56人,第二次是在公元1318年,取进士50人。

  在推行“汉法”政治的同时,仁宗也没有放弃经济改革,但他所推行的改革,最终换来的是失败的结局。在他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废除“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恢复使用中统钞和至元钞,力图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但他的改革犹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他所进行的货币改革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爱育黎拔力八达又决定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公元1314年,他分别派官员到江浙、江西、河南三省核查田地亩数,理算租税钱粮,以增加政府财源。这就是所谓的“延佑经理”。但此项改革遭到贵族及官吏的抵制,赋税改革也告失败。

  公元1320年,身心疲惫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时年36岁。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

  1、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遁而去。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范,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12、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并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既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

  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网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夺取大权。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煜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利,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

  21、玄奘西行

  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3、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黄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黄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

  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28、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南唐后主

  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黄帝。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他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做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30、杨家将

  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世代流传。

  31、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虏,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33、精忠报国

  1128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成为我国著名爱国典故。

  34、一代天骄

  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乞颜部落可汗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公元1271年,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35、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加封子孙为王,镇守边疆。其中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以后决定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36、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37、土木之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兵败至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群臣推举其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8、东林党

  明末官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对当时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这群人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称“东林党”。后遭到阉党的迫害,东林党领袖先后被逮捕,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之称。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以后,惩治阉党,东林党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阁。

  39、清兵入关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府先后建立。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明朝将领史可法的顽强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扬州陷落。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此后20余年,清兵终于完全平定反抗势利。

  40、三藩之乱

  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的明朝将领有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清兵平定南方后,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镇守福建。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起。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朝确立了稳定的皇朝统治。

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探索古代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我们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有哪些历史故事值得阅读的

  硬脖子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在锁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起义军之后,接着又消灭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汉光武帝把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建立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或者叫“后汉”。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

  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

  当时,敢于执法的官员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恽音yùn)。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

  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

  “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

  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华佗治病

  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到许都,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着名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名声,征召他做官。华佗都推辞不去。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抓了药服了,果然病都好了。

  还有个姓李的将军,请华佗给他妻子治病。华佗去了,一摸脉,说:“这是怀孕时候伤了身子,胎儿留在肚里了。”李将军说:“我妻子已经小产过,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

  “按照我的判断,胎儿还在病人肚子里。”

  李将军不相信。华佗走了以后,过了一百多天,他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只好再请华佗来治。

  华佗说:“肯定有个坏死的胎儿在肚里。大概你妻子原是双胞胎,一个先小产下来了,一个留在肚里。”

  华佗给病人服了汤药,又给她扎针,果然产了一个死胎,病人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华佗不但能治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华佗一诊断,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康复了。

  历史书记载的有关华佗治病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诊治以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一个人管药箱。有一次,他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曹操没有怀疑,让华佗走了。

  华佗回到家里,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曹操一再催促,华佗还是拖着不去;

  曹操又命令郡县官吏去催,也碰了软钉子。

  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并告诉使者,如果调查下来,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送他四十斛(斛,音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小豆,听任华佗推迟假期;要是华佗谎言搪塞,就把华佗抓来。

  调查结果,华佗被抓走了。

古代历史故事

  我们中华名族上下五千年,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这些古代历史故事吧!

  伯牙绝弦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三年与三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fú],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

  一天,有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位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一沓子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我还急着赶路呢!”米芾求学心切,一咬牙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那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把字一个一个印在心里。这样横琢磨竖琢磨,竟入了迷。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道劲潇洒,大有长进,便故意问道:“为什么三年学不成,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他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上路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启蒙老师的苦心教诲。

  范蠡与陶朱坑

  楠溪江边的碧莲白泉乡前山,有个山头岙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勿晓得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拣块地方斫树造屋,居住下来。家长是个名叫陶朱的老人,他心地很好,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和家人在那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

  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料勿到来到他家时,整座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晓得陶朱公早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过起神仙生活来了。后来,勿晓得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白泉村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历史爱国人物事迹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