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脸谱48张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京戏脸谱的自述

  各路朋友,老少爷们儿,请听咱说一说……

  瞧,咱刚一张嘴就有人说咱是天桥儿的把式。这呀,也难怪,咱的名儿就叫京戏脸谱,咱和京戏分不开,京戏又怎能和北京城分开呢

  咱和京戏的交情可算深到家喽。自打一有京戏,咱就跟着它,无论风吹雨打,总和它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也算"铁"了!

  瞎!说起来呀还真有些感慨:当年老百姓是真爱听京戏,也就喜欢上了咱。好多的"票友"都磨着演员们给他们"勾勾脸",即把咱画到脸上来过过戏瘾。可在过去,唱戏的是下九流,咱呢,也跟着"掉价儿"。今儿不同了,京戏是国粹,咱也就成了艺术珍品--扬眉吐气了!

  今儿个,咱就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京戏的角儿分生、旦、净、末、丑,咱呢也就分成了这几类。

  您瞧,那鼻梁子上总有片白的脸不是挺逗人的吗?那是丑角的脸,也叫"小花脸"。"小花脸"又分文丑与武丑,模样差不多。

  像那些演生角的,咱就得变变,因为他们有老生、小生和武生(末角儿算老生一类)。这些角儿的脸可不像"小花脸",得通过脸的不同显示出岁数、性格、人物的不同。

  净角儿呢,称"花脸",都是些性格粗暴或刚烈的人物,咱要是千人一张脸,那就没什么劲了。说实在的,咱的真正魅力还就在净角儿上。您不是总也忘不了豹头环眼的张飞,脸墨黑、额上一弯明月的包公,红胡子蓝脸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蚕眉风目、面如重枣的关云长吗

  凡是在您心中留有印象的戏剧人物,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不是咱在"装门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说到旦角儿,她们分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刀马旦、武旦。这些角儿的演员本身就天生丽质,咱再大显身手,就更使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让您流连忘返。

  无论是谁,想要画画咱,也得琢磨一番。虽然看了现成的谱儿,若不根据演员本身的脸型和模样,画出来就不像。对于演员来讲,你行头再好,做派再棒,脸要是不像呀,总好像张僧繇没给龙点上眼睛。

  像"花脸"(净角儿)就得剃个光头,因为这脸得勾到头颅的中缝处。否则一戴上行头,总让您觉着是个窄脑门儿,显不出豪气。如果要勾个山大王的脸,得上面稍窄下面稍宽,就是常说的"倒大脸",否则显不出霸气。

  若是花旦,不连鼻翼,不贴鬓发,您就会看见一张扁鼻梁的大脸盘儿,显不出秀气。

  所以说,咱也不简单,还有那么一套。可是这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完的,咱只能给您说个皮毛。

  现在,连外国人都对京戏感了兴趣。咱也跟着沾光,一下子身价百倍,正所谓"越具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可咱心里边儿总有个遗憾,那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京戏的不多,喜欢咱的就更少。

  咱多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热爱国粹,千万别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呀!因为咱毕竟还是中国人创造的。

中国京剧脸谱48张

介绍京戏脸谱

  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吗?告诉你吧!有五颜六色的泥人,漂亮而精致的窗花,大家爱看的皮影,男孩爱学的武术,过年要提的灯笼和老人们爱看的京戏。我喜欢的是“京戏脸谱”。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脸谱的画法吧!(往脸上画)假如要扮演包公,先拿黑色的泥团把自己的脸全揉成黑色,再用毛笔蘸上白色,最后画额头上的月牙和条纹,包公的脸谱就画成了。在京戏脸谱中,有一种脸叫作破脸,意思就是他的脸上面涂成黑色,下面涂成白色,互相不对称,所以又叫破脸

  在京戏脸谱中,每种颜色代表的都是不同的性格。比如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代表曹莽英雄,黄脸代表凶诈,金脸代表神娇(神秘)。不管是哪种脸谱都是那么精巧别致。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想今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发展的更好。

中国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瓷器、剪纸、皮影、京戏脸谱、中国结、刺绣、国画、对联等等。

  这些当中我很喜欢中国京戏脸谱。通过我的收集,我得知京戏脸谱的来历有四种:

  一是古代打仗用面具吓唬敌人,后来直接将面具上的图案勾画在脸上,就成了现在的脸谱。

  二是演员扮演哪个角色就得像哪个角色,所以将角色画的眉鼻眼口画成那个角色的样子,后来就演变成了脸谱。

  三是以前画妖魔鬼怪就按豹精画豹头,猪怪画猪头这种方法来画。这种方法推广到画其它角色,逐渐形成了脸谱。

  四是古代的盗贼为了防止别人认出来,常常将自己的脸涂的乱七八糟。于是在演戏的时候,遇到凶狠的角色也在脸上乱勾乱抹,就形成了脸谱。

  我家就有一盒京戏脸谱,它们分别画的是赵匡胤、孟良、呼延赞、周德威、余洪、洪崔子建等十个人物形象。这其中我熟悉的孟良和呼延赞,他们都是《杨家将》这本书里出现过的英雄人物。

  盒子里的人物个个挤眉弄眼、奇形怪状。有的画了长长的胡子,有的把脸涂成了五颜六色,还有的把头画成各种没见过的图形。多么神奇啊!

  原来脸谱这么有趣,我越来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戏脸谱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观察豆芽发芽过程记录

中国著名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