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的分论点及论据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漫谈取舍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从文明出现起就一直存在着“取舍”的例子。取舍是一对反义词。“舍”顾名思义“舍弃,抛弃”,“取”即为“获得,获取”。如此矛盾的事物合作在一起还真是创意的很呢?这不,一个商人将这两个小冤家聚在一起还成功了咧!

  “这样精美的鱼缸怎么会卖不出去?”商人反复思索着。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买些鱼苗投入到穿镇而入的水渠里,人们一定疯狂的捞鱼。这样,我的鱼缸不就卖出去了?对!就这么干。”

  果然像他想的那样。鱼缸被抢购一空。

  好一个精明的商人,利用人们贪婪的心理,舍弃小额资金,获得巨额利润。“抛砖引玉”竟然得到如此神效。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话一点也不假,正确的利用取舍的关系真的可以成就梦想。

  舍弃不仅是舍弃不好的也包括舍弃好的。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舍弃君王故有的尊贵与权势,为国报仇,十年生计,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为一代最让人钦佩的英雄霸王。

  演员明道,努力工作舍弃卖鱼仔出身的自卑与懦弱,为圆梦想,奋力拼搏,最终获得大多数人的肯定,成为当前最让人称道的影视新贵。

  古今的成功人士都晓得取舍的重要性,而正确的运用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造诣。那么,我们应当从他们身上悟到什么呢

  一、但凡出色的取舍行为都是建立在有了理想目标之后,而理想目标轻易不能得到。

  二、每一个取舍的过程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努力不仅是体力上的,代价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你所舍弃的不知有坏的也有好的……

  所以呢,对症下药,处于摸索成功路线的我们就应当从问题的根源处着手。正确的取舍才是成功的前提。

  正确的取舍告诉你:你应在人生的不同时段,不同的位置确定你拼搏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日子里你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奔头儿。浑浑噩噩的过活,稀里糊涂的度日你愿意么?虚度大号的光阴,忍受年华的老去,你甘心么?知道自己干什么才好,给自己努力的方向,给人生一次兑现的机会。朋友,好好想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舍弃旧日的盲目才能获取此刻的忙碌。

  正确的取舍告诉你:奋斗的过程中你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取舍。而这其中的取舍又让你觉得不舍的,也有让你感觉很厌恶的。对于不舍得的,如果你有把握一直拥有它,那么你可以不舍弃。但如果你觉得不能得到。你可以选择放弃一小下子以求长久的拥有(比如商人的事迹和勾践复国的例子)。对于你厌恶的(比如像明道一样的自卑与懦弱等),当然只要你不刻意去想,积极乐观一点就可以做到取舍。

  “君子爱名,取舍有道”。生活中适当的取舍可让你尝尽人生的苦乐。发扬取舍精神抵制阻碍前行的诱惑与苦闷。放长线钓大鱼的方法会让你觉得取舍的神奇与魅力。

取舍的分论点及论据

“取舍”,艰难的选择

  “取”与“舍”是两个微不足道的字眼,可是它却代表沉重的意义。同样如果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你的生活将会改变很多很多。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她一位默默无闻的保洁人员。就在这天这位朴实的女工在扫地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黑色的皮夹,她捡起那个皮夹,她不假思索,就把钱包拿到里物业办公室,问物业办公室主任,怎么处置?物业办公室人员立刻在黑板上写出失物招领的公告。过了一会儿,失主肖先生发现掉了钱包便立即掉头,回到小区,到物业办公室认领了自己的钱包,数了数里面的钱,物品一点儿也不差,肖先生一听说是这位女工李秀芝拾的钱包很是感动,立刻赠送她了一面锦旗,并夸赞了单位的培养了如此优秀的员工。就是一位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工因为自己选择了舍,因为她做到了拾金不眛,所以拥有了市民的赞扬,获得了拾金不眛的荣誉。

  而他恰恰相反。一天,一位年轻人,在某处捡到一个包包,正在考虑要不要还给失主,可惜最终被邪恶占据了心灵,把包包悄悄揣进口袋。年轻人自以为会干得神不知鬼不觉,谁知,竟被失主发现,报了警。这位年轻人就被民警逮捕了。被警官判了个十天的拘留和2000元的罚款。你看这就是取与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舍”,虽然失去了东西,但是你会获得比这些还更要珍贵的东西。如果你选择了“取”,不仅偷鸡不成蚀耙米,还被世人唾弃,没有一个好名声。这就等于一举四失。选择“取”与“舍”的机会确实少有,但我可亲身经历过。那是一个中午,下着不大的雨,风正在呼啸,王老师将五六年级的小记者召集在一起。来了个取舍测试。

  老师先让我们在纸上写下三个自己最离不开的物或人。这下给我难堪了。我喜欢这么多的物品,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好伙伴该怎么写才好?在一次又一次的犹豫寡断下,我筛选出了:[1]亲爱的姐姐[2]盛馨怡[3]书籍。王老师下命令了从自己最喜欢的三个物或人中选择一个删去。选什么好呢?我咬紧笔杆,冥思苦想。没办法为了友谊和亲情只好把我的最爱——书给删了。我的心好痛,本以为王老师会到此为止,可……这可怎么办?一个是我共患难的好朋友——盛馨怡,一个是最疼我懂我的亲姐姐——陈婵。我该怎么选呢?得!亲情比友情浓!我姐就我姐吧!我万万没想到第一次选择竟如此艰难!

  人生宛如一个大考场,在普通的单项选择题前,让大家选择“取”或“舍”,是在测试一个人的心理素养,可是在并不普通的选择下,如你选择“舍”也是为了你更好的“取”。俗话说得好:有失必有得。人生是一本难以看透的书,只有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品读,相信大家都能找到成功的支点,获得更好的生活。

舍与取

  革命先烈李大钊说过:“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生命很精彩,而人生却充满着追求与探索。对于追求美好的生活,谁都有权力,但应该懂得怎样辩认事物的“舍”与“取”。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文章中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与“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生”和“义”中,更多的是表现在生活中。

  就如千古美谈的诸葛亮娶妻和令人心酸的普希金择美悲剧,也都向我们昭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取”与“舍”的关系。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却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在他运筹帷幄时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却很肮脏的女人,以致这个伟大的诗人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亡……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和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如果一味去贪图美色,最后剩下的都只是后悔。

  而有时候舍与取也表现在“生”与“义”之间的取度,只看所对的人能否有正确的所取观。

  生,谁不想?革命先烈李大钊说过:“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这里的“发展生命”是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就是我们所说的“义”。为了“义”,可以舍弃“生”,不仅许多革命前辈如此,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如此。

  现在也有许多人根本不明白“取”与“舍”的含意,有钱的“富二代”花钱如

  流水,对于社会没有一点贡献,也没有一点对金钱珍惜的意思;而那些在国外读书却心系家乡建设的“穷学生”,却时刻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奉献。对于这两种明显的比,“富二代”的行为不可取,我们必须舍掉。

  在“取”与“舍”面前,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时间观的不同。对事情的理解不同,有的人对事情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才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在利益的面前,谁都有得到的机会,但是,索取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能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原则,那么,在探索生活的同时也能丰富人生阅读。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取舍之道

  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数学上,当遇到一个除不尽的数时,我们要去取舍;有时为了事情的必要,也要去取舍;在选择题前,也要为了最恰当的答案进行取舍;同样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人们常常苦恼——是舍人情取公道,还是舍公道取人情?!

  人情不可少,公道不可无啊!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找人情、拉关系帮自己办事,由于亲情关系,难以拒绝,只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否则别人说你假正经.那么你将出卖了你的良知。

  相反,有些人并不会因私事找人情拉关系,也不会因私事帮别人办事,只知道做为一个有一定权势的人要我国家出力,要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但是,他会我了自己的良知失去“人情”,让亲友们“刮目相看”.

  人情——通过亲友关系,做一些违背良心事的工具。

  公道——为正义而坚持自己的诺言去做一些对得起良心的事的一颗火红的心。

  唉!公道啊,人情啊,你曾让多少人染白了双鬓让多少人违背了自己的良心,让多少人迈入死亡的陷阱……

  若不是你们,也许他们不会染白双鬓,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不会走向绝境.

  但,正是因为你们,人们才发现一大批的所谓的“好人”和一大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人世间就是这样,为了必要性必须选择,因此,不同道路是行人,他们的目的地也不会一样。

浅谈取舍之间

  3岁的托尼不愿丢弃哪怕一颗糖果,最终只能被瓶口卡住,进退不得。20岁的托尼放弃搬不动的最大水果筐,却得到了一篮力足以至的小堆水果。58岁的托尼明白舍得之道,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不同年龄段的托尼在取舍之间做出不同的决定,便有着不同的境遇与结果。

  “吾以皓皓之身,安能蒙俗世之尘埃乎?”屈原一生命运多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颠簸流浪数余载。楚国破亡之后,秦国力邀他辅佐秦皇,许他荣华富贵的生活,然屈原却不愿做秦皇的走狗,毅然自投汨罗江。不以浩然之身覆俗世尘土。取舍之间,屈原放弃了荣华富贵,得到了一颗纯洁之心。他的忠,他的义,无愧于天地,流芳百世。

  五岁能诗,七岁扬名,十五泯然众人,仲永一波三折的少年岁月,只因天赋异禀便不愿多加学习,沉溺于被奉为神童的日子而不愿更上一层楼。若是仲永思进取,更加努力学习,以那样的天赋,只怕是管仲姚崇之辈,然而取舍之间,仲永选择了眼前的大利而放弃日后累累而至的小利。一代天才,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古往今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名利脚下踩,逍遥天地间”的苏轼,取舍之间,他们都选择放弃眼前的大利,只求顺应自己的内心,无愧于天地,什么名,什么利,皆为飞絮,不如做个清笃郎,挥洒散漫与疏狂,游荡于山水,布衣粗食又何妨?他们有舍,才能得到那般怡然的心境,他们是入世的俗人,却在一番取舍之间,得到出世的超然。

  取舍之间,空中飞鸟放弃了海而得到无边的天,取舍之间,水中游鱼放弃了天而得到无底的海,取舍之间,关外野马选择驰骋于无垠的草原而放弃带着精美马鞍踯躅于华丽大道。

  是澄澈的天空让鸟儿入不了深海。

  是湛蓝的大海让鱼儿触不到苍穹。

  是无垠的草原让野马踏不上大道。

  取舍之间,更有另一番天地!

正确取舍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一年后没有除掉,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有来。但他们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欲无杂草,须种庄稼。

  日益繁荣的物质生活像万花筒般五彩缤纷,多少人因此迷离了双眼,再也找不着生命的航线。

  有人对官员腐败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最后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出于贫寒的家庭,学习、创业格外刻苦,参与政治之初,恪守职责,成绩显著,官衔也节节高升,但在他们身居要职、功成名就、甚至将离任之时,却开始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最终成为金钱、权力、美色的俘虏,陷入腐败的泥淖。

  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无争,去奢,知足”的思想,这对于战胜生活中四面潜伏的诱惑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人们都做到行走河畔不湿其鞋,那么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局面便指日可待了。

  钱钟书曾对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十分推崇,他说:“人生苦也罢,乐也罢。”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清泉里不能有污渍。

  日辉如何在心灵的清泉里永不飘散?淳香的野花如何在心灵的田里永开不败?让如花的笑靥永恒持久,不妨在心灵的田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精心浇灌,开出惊世骇俗的奇葩。焕发无穷无尽的熠熠光辉,驱散周身的阴暗,大吃一惊感染世人。

  求学同样需要一棵永葆执着精神的种子,学习是一个精力有限、痛苦的过程,要战胜种种诱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心中不宜装的东西太多,多败乱,多败不堪重负,只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静心至学,才能有所收获。

  历年高考状元在讲述自己的心得时,都提到了用心专一,心有旁鹜的重要性,把求知的信念根植于求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对知识的渴求,战胜对外界的欲望,守住一份宁静,永不懈怠,奋斗以成。

  如何正确取舍,理智取舍,这就需要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在心的田地里种上庄稼。保持心灵之地常青,用这一底线衡量我们取舍的价值:少年时取其事,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少年时舍其不当有,壮年时舍其不能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取舍

  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因此学习应该有所取有所舍。人有好有坏,有忠有奸,因此做人也要学会选择。

  学习懂得取舍的人,往往能成为人才;不懂得取舍的,往往只能成为庸才。而那些想成为全才的人,往往只会成为庸才,纵观古今,横看中外,那有什么全才,庸才倒是有一堆。

  怎样取怎样舍,取适合于自己的,舍掉不适合的;取自己有兴趣的,舍自己没感觉的。取舍只决定于你自己。

  取与舍之间,我们要的是了解自己,就如是鱼,我们就不要羡慕天空的蔚蓝;是鸟,我们就不要贪恋大海的波涛,因为鱼不可能成为鸟,鸟也禁不起大海的波涛。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该舍的花费时间,浪费精力。要成功,我们就只有做得更出色。

  人生往往就像一道单选题,你必须有所取有所舍,只是选择它所用的时间不是一分一秒,也不是一天一夜,而是一生。做选择题你可以不想,但怎样选择人生之路,你必须得想,毕竟它将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该走什么样的路。

  面对与逃避,选择面对的既是勇者也是智者,毕竟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逃避也许会更好,但那是弱者的行为,逃避也许会好一时,但终究不是一世,也只有那些肉食者会认为逃避就能解决问题。

取与舍

  漫长的人生,不仅仅是一场用岁月当筹码的赌注。其间,更是常常会出现许多决定人命运走向的考验。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我们无法摆脱抉择这一问题的纠缠。古语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双重利益的诱惑,往往只能忍痛留住一方,舍弃未曾选择的另一方。当人生的树林中出现两条路,我们谁也无法同时去涉足。

  溯望历史,古今中外智者取舍的例子不胜枚举。著名的导弹研究专家——钱学森,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美取得了声誉极高的博士地位。本可以拿着百万年薪,与家人就此过上安逸的生活,但面对锦衣玉食的美国和百废待兴的祖国,两相取舍,他却毅然选择放弃良好的待遇,毫不畏惧美方的通缉,带着全家回到刚刚结束战乱的祖国。大好的年华里,他就那样默默地在祖国大后方的广袤沙漠中,为氢弹的研究奉献出自己宝贵的余生。他的选择,换来的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飞跃。随着那朵蘑菇云的冉冉升起,我们终于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也再不会被那些一心欺压新生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轻视。而钱学森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获得

  西汉时期,匈奴南下。汉匈边境经年烽火连天,百姓不得宁日。宫廷之中,那名为昭君的女子,主动选择了与匈奴联姻。舍尽宫廷荣华,一世黄沙为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荒凉的北国,成了人面桃花最后的归宿。她舍弃自己原本顺遂的人生,换取了汉匈两地数十年的和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家得以韬光养晦。

  也许,今日我们所面对的取舍,大多不涉及家国命运,但以大局为主、舍轻求重,甚至舍生取义,仍无疑是选择时的第一要务。

  不仅人类如此,大自然中的动物也面临着这样的取舍问题。鹰,一种极其长寿的生物。可当鹰到中年时,它们必须扯下身上所有残破的羽翼,在岩石上击碎不再锋利的趾爪,以近乎自杀的方式,换取一次新生。如若不能安然度过这一劫,便就此死去了。它们放弃了碌碌而终的结局,选择用一次残酷的赌局,让自己得到再一次凭风凌云的辉煌。这,就是鹰的骨气。

  人生的取舍,即是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抉择。你是选择弃尽功名利禄,换来一世清闲;还是选择就此停滞不前,安稳度日;或是一鼓作气、放手一搏?取舍的权利,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但取舍的意义,往往需要你经历时间的研磨,才能寻找到答案。取,不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是一门智慧的修行;舍,不是无谓的消极,而是一种果断的率性,让你的心灵突破桎梏。学会合理的取舍,为人生找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

学会取舍

  鲁迅先生曾对“拿来主义”做过一番评论:“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他好的一面,如鸦片,可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如‘姨太太’,我们要‘舍’。”

  上述的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取舍。的确,当今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要学会取舍,正如同打开一扇窗,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止飞虫进入。对于好的要取,对于坏的“糟糠”便要舍。

  先前,我去姨妈家,祝贺她迁新居,屋内上下两层,装饰得几乎富丽堂皇,不过我在沙发上发现一商标:“Pigsoy”(猪圈),我不禁问其原因,姨妈

  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在商店里捡到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现在流行‘洋’文呗!”顿时,我觉得屋内黯然失色。匆匆告别姨妈回家去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是少见,现代人喜欢包装自己,将自己包成“洋”货,自以为很前卫,很“酷”,却不知其实不过是取别人的糟糠。这还令我联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报导:一家方便面厂用几百万向国外购得一套制造方便面的流水机器,结果却安装不了,一问才知道是国外已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机器。如此“取”的损失可真是代价惨痛。所以,学会取舍就显得更重要了。孔子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呢?如果说我姨妈的“取其糟糠”只是让家中失色的话,那么,那家厂的“取其糟糠”便是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此“借鉴”我们要不得。我们要学会取舍。

  在现代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会有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而我们青少年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各方面不够成熟,且模仿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取舍,取其精华,舍其糟糠;不要好坏一齐接受,一不小心,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终身悔恨不已。

  但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再出现上述两例的事情,多一些“取其精华”,少一些“取其糟糠”,做到取舍得当。

谈取舍

  人往往很难在“取”与“舍”之间作出明确决定而徘徊不前。“取”:斩钉截铁地喊着“一切都不会过去!”宁愿终身在这名利场中浮浮沉沉,也不愿错惜一次“登上高位”的机会。“舍”洋洋洒洒地念着“一切都会过去”于是,两袖清风,远离这个是非之地,纵情地游览田园风光。取也罢,舍也罢,到底是“一把辛酸泪”还是“自鸣得意不后悔!”恐怕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一代枭雄—项羽,在四年楚汉之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可结果却落到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这与他为人的刚愎自用,不得民心有很大关系,然而在他逃到乌江时,在“取”与“舍”的抉择中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因为就在当时,乌江亭长有意让他渡江,到江东称王,倘若项羽选择了“舍”:一切都会过去。现在姑且不谈颜面,逃到江东,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再与你刘邦争夺天下!然而,项羽却因无脸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取”:一切都不会过去!可结果却取了自己的命!在我们后人眼中,项羽的这个抉择无疑是愚昧的,然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或许只有我们这些常人接受吧!项羽,此乃西楚霸王,盖世枭雄是也。在他眼中,“失败”就是“失败”,他绝不会苟延残喘,低声下气地活着。正如李清照所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个抉择中,项羽选择了“取”,没有抛开羁绊他的一切,然而,他无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领略到了陶渊明逍遥恬静的田园生活,这位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志之士在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放弃了“大济沧生”的初衰,归隐田园。他选择了“舍”,决心抛弃一切利益,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开始了自己的“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的生活。然而,他既成为了一个农夫,还更是个诗人。在他的《桃花源记》中,那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憎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了他仍心系天下的心情。他的确“舍”了,舍弃的是名誉地位,可难舍的仍是他大济沧生的情怀。陶渊明,他做不到“舍”的洒脱,更无法“取”的干脆。在这场抉择中“一切都会过去”他让“过去”的是名利,而“一切都不会过去”让他“过不去”的是朝廷,是国家!

  是取是舍,是对是错,是让“一切过去”,抛开所有羁绊;还是让“一切过不去”,仍留恋于世俗。这样的抉择,只能由我们自己决定。“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令我们选择“取”,而“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又会使我们走向“舍”。正所谓取也罢,舍也罢,只求自己“无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谈谈你对苦与乐的看法

转换思维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