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美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传统美食粽子

  端午祭屈原,千载意未歇。

  街巷飘粽香,又逢端午节。

  每当拿起粽叶包粽子的时候,我就想起儿时,家乡端午节大人包粽子的情景。那时候北方农村没有糯米,只有农民自己地里种的黍子,秋收后晾干,脱糠后叫黄米。每年端午节家家都包黄米粽子。

  在端午节的前两三天,家家将最好的红枣,最好的黄米,到苇子地里打上又宽又大的苇叶(粽叶),再到山坡上刨上野生的马莲(捆粽子用)。一切都准备好后,将黄米浸泡一天一夜,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在农村包粽子的时候,左邻右舍,叔叔大娘,全都 到一起,围在泡黄米的缸前,手不停,嘴不闲,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小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钻在大人们的缝隙中,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粽叶围个兜,抓把米,放两颗枣,粽叶包住,马莲缠绕,一个粽子就包成了。包完一家,大人们又到另一家,小孩子们也跟在后面,大人们一次次哄撵,小孩们跑了又回来,终想听听大人们从古到今,谈天说地的谈论。

  当时农村用的还是灶台碳火。粽子包好后,妈妈和爸爸将盛有五六拾颗粽子的大锅用劲驾到火上。妈妈将火通透烧旺,一会锅中的水沸腾了,香喷喷的粽子香飘出厨房,飘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飘香了大街小巷。那种只有在端午时令,粽叶才能独放特有的清香。我用嘴吸鼻闻,生怕漏掉一丝丝飘过的香味。

  粽子煮好后,妈妈把它浸泡在刚从井里打上的凉水中,数小时后,剥开粽子叶子上没沾一粒米,一股新鲜的粽叶味加上红枣黄米的粽香沁入肺腑,凉丁丁,甜丝丝,在夏天的中午吃一顿爽透啦。

  我现在退休了,每年端午节都要在市场上买好粽叶,红枣,蜜枣,长糯米,圆糯米给全家包一次粽子,我包的粽子不漏米,四角分明,家人都夸我手艺很好,这就是小时候跟大人学的。

  如今女儿也学会了包粽子,让中国传统文化像粽子飘香代代传承。

中国的传统美食

中华传统美食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尊重为先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

  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美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菜系,如:东北菜、京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帮菜、赣菜、客家菜、清真菜等等。

  但现如今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吃到很多其他国家的美食,这无疑是他国在发扬他们国家的美食文化,而我们的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外来快餐业的疯狂掠夺。

  外来快餐业为了在中国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光推出他们本国的传统美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传统美食是不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中国人吃了几千几百年的传统美食自然成了首选。

  就以肯德基为例。我们如今到肯德基不但能吃到带有美国本土特色的炸鸡汉堡,还能吃到我们中国传统的油条。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肯德基对我们的传统美食是进行改进后才进入市场的。传统的中国油条是长而粗大的,肯德基就把它改成短而细小的,这样就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为了持续生存发展下去,肯德基不断的掠夺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然后加以改进,肯德基推出另一款美食“嫩牛五方”当中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食的影子。不知道肯德基下一个盯住的又是哪一种中国传统美食。

  怎么吃,吃什么,这个也全凭人们的爱好。可是长期照此下去,我们的传统美食都被外来的快餐业加以改进,然后我们又去消费。那么说不定若干年之后我们在中国就吃不到带有中国传统物色的美食了。那样的话我们还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吗?身为中国人却每天吃着带有外国特色的食物,使传统的美食文化变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一些富商招待客人时的宴会都采用西式宴会来招待客人,这样略显得有些崇洋媚外了,既然我们是中国人,就有义务让传统的美食文化绽放出原有的光彩。那为何不选用我们的中式宴席——“满汉全席”来招待客人呢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会。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耀眼的光芒不能让外来的美食文化给掩盖给掠夺,要把传统的美食文化保护起来,发扬起来。当然,我们的传统美食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才更能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让传统的美食文化绽放光彩!

中国传统美食

  你喜欢吃中国菜么?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到中国人很注重吃。中国美食多,不同地方的菜有不同的味道,自成体系。

  中国菜有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扬菜,和京菜。川菜来自于四川一地。它的特色是有麻辣的味道,做菜的时候,不仅用辣椒,还要加花椒。这样一来,菜特别香。有辣又有麻的味道。有名的四川菜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另一个菜系是粤菜,来自于广州福建一带。粤菜的特色是讲究原汁原味,味道清淡,汤煲得特别好。一些有名的粤菜有佛跳墙和龙虎斗。第三个菜系是扬菜。扬菜是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它的特色是咸中带甜,做菜时一般要多加一点糖。几个有名的扬菜是红烧狮子头,白斩鸡,和糖醋排骨。最后一个菜系是京菜,起源于北京一带。它的特点是味道很浓,加很多酱油。几个有名的北京菜是京酱肉丝,木须肉,和北京烤鸭。

  四大菜系的菜用料多种。川菜和京菜用的料比较重,会用辣椒和酱油,所以菜的颜色比较深,很多菜有深红的辣椒颜色。粤菜讲究原汁原味,菜做出来一般比较清淡,没有浓厚的颜色。扬菜的味道比较清淡,但是也有些菜用酱油,糖,和醋,所以颜色也会浓重。

  作为一个住在美国东海岸的华裔,每一次我嘴馋的时候,都想着去纽约的唐人街找一家地道的中国餐馆大吃一顿。中国美食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可以一边享受美味的食物一边学习中国文化,也算是人间一桩美事。

家乡的传统美食

  第一步要先和面。这和面可大有讲究,要在面粉中加适量的水、糖、酵母、土鸡蛋、芝麻。加好之后,就需要用七八分力进行揉搓。接着用湿纱布把面团盖起来,等待两个小时左右。

  第二步是擀面、切面。将面擀成一张张厚度约3毫米的圆圆“大饼”,把大饼切成一个个手掌大的正方形!

  第三步就是翻花了。将切好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沿着两条边开始由外而内切五、六刀,形成几个三角形,将靠右的边向左上翻,再将靠左的边向右上翻。这时,麦花就雏形初现了!

  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炸麦花。相比前面的步骤,这一步算是最简单的了。在自家的土灶里生好火,锅中热好菜籽油,轻轻放进做好的麦花,开炸喽!炸的过程中,要记住火不能太大,要不停地翻动麦花,让它们像一个个游泳健将似的在热油中自由泳,受热均匀,这样炸出来的麦花才是金灿灿的。

  炸完后,一个个金灿灿的、香喷喷的麦花就出锅喽!这些麦花如此之黄,如一块块金子;如此之亮,胜过打了蜡的水果。

  我刚拿起这麦花,就闻到一股香味,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开始抚摸我的鼻子,让我心满意足地微笑起来,情不自禁地张开了嘴巴,轻轻咬一口,“咔崩!”酥酥的,脆脆的,如一颗炸弹,炸响了攻占味蕾的节奏;慢慢嚼一嚼,鸡蛋的鲜,白糖的甜,芝麻的香,(小作者放慢品尝的动作,将麦花的滋味写得很具体。)让我不禁高歌起自创的《麦花大合唱》:“牙在嚼,嘴在叫,麦花在‘咔崩’,麦花在‘咔崩’,我的味蕾在舞蹈……”

  你要不要也来试试做麦花呢?诸暨欢迎你!麦花也欢迎你!

中华美食

  我们美丽的祖国地域辽阔,我没去过的地方不少。可我以为,北方人的日常饮食,大概都是离不开面食的吧

  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大蒸馍!陕西的羊肉泡馍!山东的煎饼卷大葱,我都曾吃过的,那都是各有风味!颇具特色的地方名吃,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回味无穷啊!

  在炎热的夏季,北京城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50℃,当你大汗淋漓地跑进一家干净!清凉小餐馆里,向服务员要一碗炸酱面,里面还需要配有青绿色的黄瓜丝。这当儿,慢慢地品尝着清绿色的茶水,等着吃炸酱面,颇为安逸呢!

  消费既简单,且价钱又不贵,吃起来却是相当可口的。慢慢地,汗水也没了,肚子也饱了,甚是惬意啊!

  人们的生活好像是乏味的。平日里粗茶淡饭的,却有利于自身的健康,而在喜庆的日子里,宾客溢门!高朋满座,又会美酒佳肴地铺张一番。这样跌宕起伏的生活,又似乎是充满了诗意!

  人们的生活确实是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都离不了,锅碗瓢盆交响乐,唱响着人生的七色音符。朴素!平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人生,越简单越好。就如同那些地方名吃,只要是具有它们自己的特色或风味,也就足够了。如果缺乏了其中的材质与工艺,便可能会是无人问津了。

  如是,每个人若能做出他真实的自己,尽可以满足了!真诚地做人!踏实地做事,谦虚谨慎!以礼待人;清心寡欲淡定从容,就如同品尝那小葱拌豆腐一般,既价格便宜,且清爽可口,吃在嘴里凉丝丝的,咽到肚里美滋滋的,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都会在节假日里与亲朋们互道祝福说:祝你平安!仔细地想来,这极为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呢!

  平安即福,此话确是千真万的。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质量!幸福的指数等等,全靠平安作为基石!作为天平!作为人生篇章得以续写的文房四宝。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不论是谦谦君子,拟或是卑贱下人,只要质地优良,且又有先进!合理的工艺,就不愁滞销,不愁没有市场!

  请铺就笔墨纸张,大胆书写自己的美食人生吧!

家乡风味美食

  “民以食为天”,说起美食,哪个人的家乡没有自己独特的一道特色美食?我的家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老友粉,螺蛳粉,烤香猪,糍粑,猪血肠……这些东西,无论哪一样,都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无论哪一样,都能让你回味无穷,且赞不绝口。

  当你来到广西,不吃上一口那酸、辣、鲜、爽的螺蛳粉,你可就白来咱们大广西了!别看它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那味道可真不赖。当你看到了它的卖相,就一定会馋涎欲滴,那晶莹剔透的粉条,金黄的腐竹,嫩绿的青菜,大颗大颗的螺肉,加上配菜辣豆角、炸花生,让你光看一眼就食欲大增,改变对它的看法。

  但当你吃入口中,这碗螺蛳粉又是别有的一番风味。爽口又有嚼劲的粉条,包裹在浸满鲜辣汤汁金黄的腐竹里,吃上一口,这搭配可真是太“A”了!再吃上一口那麻辣的青菜,配上一口鲜香麻辣的汤,真会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也真会让人回味无穷啊!

  看到这,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的奥秘吧——为什么会这么好吃?当然是因为它那鲜香,麻辣一应俱全的汤。这个汤可不容小觑,要想煮得好,可得下一番苦功夫。要先给螺肉吐沙,这样熬出来的汤,才能有清甜的味道。再将它于辣椒爆炒之后,让它和秘制的酱料一起在锅中遨游两个小时以上,让汤中又有配料的香,又有螺肉的甜。汤煮好后,再把那刚烫好的,晶莹的粉条,嫩绿的生菜放入其中,再让腐竹花生酸豆角一起来报道,这碗苦心熬煮加精心配菜的佳肴——螺蛳粉,就出锅了!你说,这能不好吃吗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我们广西,我劝你可一定要尝一尝这螺蛳粉。不然,你可会后悔的哦!

传统文化――美味中国菜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春节、国画、书法、茶、丝绸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菜文化,因为生活中我们人类最少不了的就是吃,没有吃的就会饿。中国菜分为“八大菜系”,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菜系,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一号菜:鲁菜

  鲁菜是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是宫廷最大的菜系。以孔府为龙头。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八大菜系之首。

  二号菜:川菜

  川菜是四川菜系,以成都菜为代表。四川菜各地风味比较统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菜馆,是比较大众的消费餐馆。川菜是最有特色的,主要特点是麻辣,我从来不敢吃。川菜也是民间最大的一种菜系。

  三号菜:苏菜

  苏菜是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的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四号菜:粤菜

  粤菜是广东菜系,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很大。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

  五号菜:闽菜

  闽菜是以闽东、闽南、闽西、闽中、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妈妈说沙县小吃就属于闽菜。

  六号菜:浙菜

  浙菜是我们浙江省的菜系,以杭州菜为代表,主要以海鲜为特色菜。

  七号菜:湘菜

  湘菜是我妈妈家乡湖南的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也是很辣的,不过不像川菜有麻的感觉。与川菜一样,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湘菜馆,它是民间第三大菜系。

  八号菜:徽菜

  徽菜是安徽菜系,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三种风味,以皖南风味为代表。

  我们的中国菜除了这八大菜系,还有其他的菜,比如京菜、豫菜、鄂菜和沪菜等。中国菜的烧法更多,有炒、炸、熘……你看,我们的菜文化非常丰富吧!

中国传统美食粽子作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家包粽子。

  开始包粽子喽!昨天晚上,妈妈把粽子叶放在温水里泡。今天,粽子叶就变成又松又软的粽叶了。妈妈把米淘了几下,先用温水泡了几个小时,米就变大。拿着粽叶握了一个小三角形的小兜兜里,再把米放在小兜里。里面放一个红枣,和上糖。然后把叶子对着口折起来,就这样最后缠上线,就做好了。

  一开始我包粽子还很简陋,简陋的粽子都要散架了。妈妈哈哈大笑。我得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这次妈妈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的过程。从丑陋的粽子变成了现在的立立体体的完好无损的粽子。一个比一个包的好看。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包下去。姐姐夸赞妈妈包的真好。妈妈笑眯眯地说:“你再仔细看看。”姐姐说:“这就是你包的呀!”我对着姐姐说:“这是我包的。”姐姐竖起大拇指说:“你和妈妈包的真是天衣无缝。”妈妈和我笑了笑。我的心情无比的快乐。

  蒸了大概十五分钟,我掀起锅盖,一闻,啊!香气满屋,一股香喷喷的香气扑鼻而来,爸爸说:“我吃的粽子是大枣馅的。”我也尝了一下,粽子香甜甜的。

  我们一家四口吃着粽子,看着电视有说有笑的。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中华传统美食作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去旅游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