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500个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成语故事及典故

  义无反顾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 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另有一说,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气候不比中国,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带,天气很热,生活简单,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够了。我们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天竺”。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泰国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

  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 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

  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光彩夺目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 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 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发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

  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 自然是没有考上了。

  这诗句后来就简化成了“名落孙山”。用它来比喻未被录取或榜上无名 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个夜晚,夫差把三万军*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军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在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伯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

  吴王做了首领。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

  “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荼花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声势浩大的场面。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 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

  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

  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 人。

  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两败俱伤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为汉字和古汉音的脱离,一般不再用本字记录,而是用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这些现代普通话注音的汉字来标注;或者用现代的“这个”“那个”“是”“……的东西”来代替“者”的语法提示词功能。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500个

儿童成语故事

  成语一《天经地义》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二《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着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成语三《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四《假道伐虢》

  美妙的乐曲声从王宫深处传来,婉转悠长,然而这绝妙的音乐却让大夫宫之奇打了个冷颤。

  疾步向内宫走去,宫之奇的步伐早已丢失了礼仪,却浑然不觉,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先生来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说,“晋公真够意思,不只送来了美玉宝马,还送来了美人,先生可随意带几件回府。”

  宫之奇冷冷一笑,对虞公说:“晋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国,使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不会存在了,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谚语中说的:车厢与车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说:”先生多虑了,晋国是大国,虢国是小国,自古以来,只有听说依附于大国而攻打小国,有哪里听说过与小国结盟而得罪大国呢?而且,我与晋国国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宫之奇反问道:”难道虢国国君与晋国国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气了,怒道:”岂有此理,我将丰厚纯洁的贡品献给了神灵,神灵难道不会庇佑我么?“

  宫之奇对道:”神灵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难道晋国不会在灭亡了虞国之后奉上更丰厚的贡品么?“

  虞公彻底不耐烦了,责令宫之奇退下,并派遣内臣告之晋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晋国的王宫之中甲士充盈,刀剑的寒光给了这中原大国特有的尊严,晋献公在内室中听取大夫荀息安的汇报。

  ”事济已“荀息向晋公祝贺即将到手两个国家。

  当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军队得胜回师,便顺手俘获了虞公,灭亡了虞国,此时的宫之奇,早已不见了踪迹。

成语故事及其寓意

  故事一

  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故事二

  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的意思是: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故事三

  扑朔迷离

  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

  木兰织得一手好布,每天,她总是天刚刚亮,就把自己关在织房里精心地纺线织布。

  有一天,她却一直留在自己的闺房,坐在窗前叹气。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有什么心事。

  木兰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不得不说:“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小弟弟年龄又小,不能代替。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

  停了一会儿,木兰又说:“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亲去从军。”

  母亲为难地说:“可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去从军呢?”

  木兰坚定地说:“我有办法。”

  征期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随大军到了边塞作战。

  战争中,木兰表现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

  战争终于结束,木兰胜利归来。论功行赏,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并封她为尚书郎。

  但是木兰说:“感谢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

  木兰回到家,立刻来到自己房里,换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辫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

  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木兰诗》,诗的最后几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如果两只兔子贴着地面并排跑,谁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这个成语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难以看清真相。

  扑朔迷离的意思是: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现代常用成语故事

  【成语】: 害群之马

  【拼音】: hài qún zhī

  【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传说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到一个牧马儿童,就问:你知道具茨山往哪走吗?牧童答到:知道。黄帝感到这小孩不简单,就问他如何治理天下。牧童答到: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只要去其害马者(除掉害群之马)就行了。黄帝一听,赶忙叩头致谢,称牧童为天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常见成语大全及解释1000个

阿甘正传内容50字简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