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望梅止渴与画饼充饥的故事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是两个近义成语,《汉语成语词典》将前者解释为“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将后者解释为“比喻有虚名而无实惠,或以空想来自我安慰”。它们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同学认为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换,将其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画饼充饥”出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啖:吃)刘绍棠《榆钱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他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口袋借粮。”这里的“画饼充饥”就是画个饼子来解饿的意思。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当一个人饿了时,想起吃的,看见吃的,就更感觉饥肠辘辘。所以,“画饼充饥”的结果不仅不能“充饥”,不能减轻饥饿的程度,反而只能加重饥饿感。因而,在比喻对于无法实现的事,凭空想来安慰自己时,用“画饼充饥”更为准确。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曹操带领军队作战,来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因天气炎热,将士们长途跋涉,无水解渴,个个口干舌燥,人人疲惫不堪。此情此景令曹操十分着急,于是他心生一计,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树林,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解渴。士兵们听了,仿佛置身于茂密的梅林之中,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酸梅,也似乎尝到了酸甜的梅子,都流出口水来。这个故事说明“望梅”,因条件反射,确能产生“止渴”的效果,也就是说,这里的空想能够起到安慰自己的作用。

画饼充饥的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huàbǐngchōng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画饼充饥

  成语拼音huàbǐnɡchōnɡ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或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造句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英译feedonillusions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灯谜面饼干图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注音】hua bing chong ji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灯谜】饼干图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

  【成语举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成语造句】 赵丹走过去一把抢过那画,扮了个鬼脸道:有什么好笑,画饼充饥嘛。

画饼充饥

  三国时代魏国的皇帝曹睿,准备选拔一个有才能的人到朝廷来做官。曹睿对他的大臣说:“选择人才,不能光找有虚名的人。虚名好像是在地上画的一块饼,只能看,不能解决肚子饥饿的问题啊!”

  后来人们就用“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

儿童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成语画饼充饥的故事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释义】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自慰。

  【出处】宋·李清照《李清照集·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骥之志。”

  【近义词】望梅止渴 纸上谈兵 聊以自慰 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卓有成效

  【例句】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成语故事】

  话说, 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 刘墉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 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 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 刘墉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 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 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 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 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中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画饼充饥的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武和孙邕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相关故事】

  话说,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刘庸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刘庸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中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成语故事大全: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成语故事望梅止渴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