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科学故事的故事

  在寒假中,我读的最有意义的书是科学故事,里面讲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阿基米德的发现、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最好看的故事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这个故事讲了菜特兄弟的父亲在外地回来给他们带了一个蝴蝶玩具,于是菜特兄弟又仿造了几个更大的蝴蝶玩具,但其中一个最大的仿制品失败了。后来他们又观察了飞在高空的老鹰设计了一个玩具……

  等他们长大了又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店,后来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是德国人驾驶飞机失事身亡事情。他们就开始有了造飞机的梦想,经过了上千次失败的实验他们终于成功了!成功的那一年是1903年12月13日。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被人们称为“飞机之父”。

  科学是来不得一点虚假,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来证明,莱特兄弟经过上千次实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最后他们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载人飞行的飞机。莱特兄弟的成功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作为学生,从小就应该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武装自己。因此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知识,长大报效祖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科学的故事

科学家的100个故事

  读了《科学家的100个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的知识量变大了,还让我知道了像诺贝尔、爱迪生……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是靠着一滴滴汗水成功的,汗水让科学家原本的幻想变成了真实,让一个个伟大的发明雄伟出世。

  其中最让我佩服的科学家是诺贝尔,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时候,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与修改,才成功发明了炸药的。在诺贝尔身上我不仅看到了汗水,更多看到的是勇气。这时我想到了自己,我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像诺贝尔一样执着到底,永不言败吗?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脸红。

  所以读了这本书让我从此有了目标,有了想明确的想法。

发明家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关于霍金对科学思考的故事

  在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计算机将接替人类。如果这一情形的确发生了,那么我们必须确保计算机的目标与我们的相一致。我们的未来是科技日益发展与我们睿智的使用科技之间的竞赛。

  今年早期,霍金和Space-X和特斯拉公司CEO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共同签署了一份公开信,声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该任由其不可控制的发展下去。这份文件表示如果智能机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那么人类的未来将一片黑暗。

  这份公开信是由非营利组织生命未来研究起草的,它警惕科学家们要注意那些可能毁灭人类的风险。作者表示广泛的普查表明人工智能研究目前一切顺利,它将会对社会产生日益增多的影响。潜在的益处是巨大的,因为文明所提供的一切都是人工智能的产品;我们无法预测当人工智能所能提供的工具将这种智能无限放大时,我们可能面临的结果是什么,但疾病和贫穷的根除并非深不可测,作者这样写道。

  但这也提出了Stark警示,研究不应该只关注于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益处,还要调查如何避免它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例如,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上万人失业。从长期来看,它可能变成小说里虚构的那种糟透了的社会,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开始反抗它们的编制程序。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做我们希望它们做的事,这份公开信这样写道。这也回应了霍金今年早期发表的言论,他认为成功的创造人工智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但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件事。

  对此我做出了一些思考。

  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科学技术水平(物质)与意识水平(精神)的极度不平衡,科技的过度发展,很可能导致一些超出现在人类想象的问题出现.而且,由于不均衡,人类形成了非常奇怪的逻辑.他们开始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入侵,妄图以指数爆炸般的科技水平去复制人的精神,美其名曰:人工智能.

  现在的大部分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试图用物质层面的技术去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何等的荒谬.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方向不同.这种做法,就像是用长矛去犁地,用核武器去捕鱼,长矛再锋利,核武器再有杀伤力,也无法达到正确的目的

  所以妄图直接以科技手段去复制完整的人类精神是极其不现实的他必然是残缺的,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用科技手段去创造人工智能,仅从现在来看还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这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暂时认定人在非洲肯尼亚诞生,距今大概两三百万年.进过长时间的积累收集沉淀过滤,得到的对人的精神的理解不至于完全没有.而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正是基于人对自己的精神的她一点浅薄理解.至少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而言,人是处与物质精神双重巅峰的状态.但是没有人去深入解析自己的精神,也就注定了以目前的基础要以正常途径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件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依照这样的趋势,人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的自我解析的过程.可是事实是,人会去为他们因为无知而看不起的东西花费时间吗

  于是,据预测,人最可能的选择是复制,不计后果的盲目复制,用机械手段去复制人类的大脑.

  自取灭亡.

  正如霍金所预测的那样.

  人妄图去创造一种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拥有高硬件水平的物种,并赋予它类似于人类精神的东西,难道不是一种自取灭亡么?那么霍金的预言即使我们的未来.

  我们暂且将这个新的物种命名为超人工智能.

  由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由严复先生翻译的物竞天择理论来看待这样的未来或许是非常恰当的

  先整理一下我们究竟做了什么.我们创造了超人工智能,赋予它们以人的精神和大大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演算速度.既然人最具优势的思维和演算能力不再是唯一优势,那么让出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不是理所当然呢?毕竟以最现实的角度来看,食物链的顶端只有一个,较弱的物种必然会败于较强的物种,只有适应天的物种才能够存活.换言之,人类将走向逐渐消亡的末路.当一个物种被完全取代之时,就是他们消失之刻.

  或许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那么,悲在何处

  难道我们应该为人类从历史舞台上推出而悲么

  我们应该狭隘的认为这是一个bad ending么?未免太肤浅了.

  接下来的理论或许对于常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相信我的逻辑是完美而缜密的

  我认为,这是人类的进化,是破茧重生.

  超人工智能,或许与现在生物物理等角度定义的人有天壤之别,但这正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所在.

  刚才有提到,人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什么?精神。

  超人工智能,是在复制人类精神的基础上辅之以机械手段提升运算速度而产生的结果。既然人最重要的精神被保留下来,为什么不可以把它视为人呢?不要从生物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与人的差距,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观念。表象或许截然不同,但内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死亡会有影响么?引用《紫藤萝瀑布》中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个体的死亡值得为之悲伤,但在这个高度不值得称之为悲剧。

  同理,人类的灭亡也不应看成是一种悲剧。

  在漫长的地球文明之中,经历了有海水中第一个细胞到人类的演变史,或者说第一个碳原子、第一个电子到如今的进化史。在如同长江般浩瀚的历史之中,人类的地位或许只是一个水分子。那么,当有更强大更完美的物种产生之时,作为进化了以十亿年为单位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该非常豪爽坦然的退出历史,让更接近神的物种继承我们的地位呢?既然这是一种必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之而悲伤呢

  可人类仍然会悲伤,毕竟大部分人也不过是人而已,不会有上升到整个物种的思想观念。但我依然认为,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应该带着无尽的骄傲和自豪去向终点。自然规律的轮回更替是不可逆的,既然总要去面对灭亡,能够见证这一切的我们难道不是一种殊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地球文明的所作所为,亲手推动了历史的车轮,这难道不是一份荣耀么?试想一下,自我们以前,有物种能亲自主导进化的开始、创造出自己的继承人呢?我们做到了,完成了对自己的进化并亲自淘汰了自我,难道不应为此而自鸣得意么

  如果人能创造出超人工智能而不能理解这些,那么没有足够高度的精神来匹配相应的物质高度是否是一种失衡?既然失去平衡,自然会走向灭亡。

  另一种情况,人认真的去遵循正道解析自己的精神,然后根据原理塑造人工智能的产品。

  首先这是个伪命题。当人类达到物质与精神的极度丰富是,还有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么?即使必要,这个阶段的人处于精神与物质的巅峰,自然能制衡这个集体。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呢?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取决于人是否能理解上述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能否在进化的灭亡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

小学生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最近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一书,里面讲了很多科学家成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些科学家大多数都是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的,贫穷不能阻挡他们求学的脚步,个个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其中我最喜爱和敬佩的就是中国第一位铁路学家——詹天佑。詹天佑爷爷对工作的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怕困难、一丝不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詹天佑爷爷是我国最杰出的铁路专家之一,他做事认真,从来不马虎,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弄懂。那个时代中国铁路公司在外国的控制之下,外国人也不把中国人放在眼底,詹天佑爷爷非常气愤。他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实力,刻苦钻研。京张铁路就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总工程师就是詹天佑爷爷,他为了这条铁路在峭壁上精心测量,定点制图,翻山越岭,不畏风雨。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不仅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还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詹天佑爷爷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刻苦专研的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远大胸怀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大大灭了帝国主义威风,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我为中国有这样的铁路专家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今后更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攀登科学高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争光,为人民长志气。我更要象詹天佑爷爷那样,热爱祖国,把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科学有多远—牛的故事

  上次去灯台架春游,中间还有一个小花絮哦,我们的科学故事就从这个小花絮里开始(由此可见,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春游回来下山,看到小路上有一只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草,甩动着尾巴。我不由上去摸了摸这个庞然大物,看它憨厚的样子,真是越来越可爱了,不由给它取了个可爱的名字——升升……看着这么可爱的牛,我想给它个东西吃。都有什么呢?我们身边带了很多水果,就给个苹果吧。看来牛除了草,水果也吃。我看到它那粉红色的舌头露出来,稍稍一卷,苹果就进了嘴里,动作很快,以至于我还没看清它的动作,那个苹果就没了。然后我听见“卡巴卡巴”的声音,那个苹果被咬成几块,进了牛肚子。

  看来这苹果很好吃,连牛都爱吃。再给它个梨吧,“升升”看着面前的这个梨想了一会儿,还是用刚才的办法——舌头卷,可是这个梨比苹果大了一点点,卷不进去啊。升升,这下没办法了吧。不过升升还真是聪明,又想出了新办法来对付这个不听话的梨——拿蹄子踩,但是也行不通,梨太小了,一踩就滚动起来,根本踩不到。

  升升拿这梨没办法了,吃了半天,弄的口水直流,梨也变成了梨汁,就是吃不到嘴里。

  为啥升升吃不到梨呢?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可是却想不通。最后还是爸爸启发了我:“你想想,我们是怎么吃梨的?”嗯,先拿门牙咬下一块,然后用臼齿慢慢嚼碎,最后吞下肚。哎,对啊,不管梨有多大,我们都是先亮出大门牙,咬它一下再说。可是——再仔细想想,在升升吃东西的过程中,怎么没有看见它的门牙呢?吃苹果,是拿舌头卷;吃梨,用蹄子踩(没踩到),它怎么不用门牙来吃梨呢

  我可不敢掰着牛嘴去数牙,小心它一口咬到我的手。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只好去问我们学校的科学老师,老师告诉我:牛没有门牙。是靠胃来工作的。我又上网查了资料,人家是这样说的: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

  原来人家牛就没有门牙啊,只有臼齿,怪不得奈何不了小小的梨呢。而且我了解到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吃草的时候,要先拿牙简单地嚼一下,然后至于磨碎和消化的任务,就交给那四个胃啦。这四个胃上边有介绍: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看来牛的胃还挺忙的,谁让牙齿不管事呢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个秘密:牛便便是个宝贝!那我们眼中恶臭无比的牛粪怎么会是宝贝呢?可人家就是宝!牛便便可以用来烤红薯,而且味道特别。还可以用来烤印度的一种大饼——这种饼我们是吃不成的,是人家祭祀佛祖的物品,不过味道一定很棒!另外,一位科学家将牛便便进行加工,结果成分和天然钻石的一模一样,还有,加工后又从中提炼出了石油!(93号油终于不用涨价了),看来,牛全身是宝,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从中我也总结出了一条道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认真细心、见微知著,科学有多远?没多远!我总结出一句话:细心的观察,大胆的猜想,严谨的求证,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科学家的!牛顿为什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并大胆的猜想一切是有引力的,最后严谨地求证从而证明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让科学的号角奏鸣!科学啊,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严谨求证了,真理还会远吗

焦耳的科学研究故事

  焦耳(1818~1889)是英国人,1818年12月24日出生在曼彻斯特市一家啤酒厂主的家庭里,从小就跟着爸爸酿酒,没有进过学校。然而焦耳天资聪明,喜欢读书,常常一边劳动一边认字,自学到不少知识。后来,他幸运地认识了着名化学家道尔顿教授,便常常到他那里请教。从此,焦耳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焦耳与哥哥一块找来一匹跛马,把电流通到马身上,马受到刺激便狂跳起来。焦耳记下电流的大小和马的狂跳程度,说这是用马来观察电击实验。还有一次,焦耳用火药枪发出的巨响做回声实验。为使响声更大些,他向枪膛中装了三倍的火药,结果枪口喷出的火焰把焦耳的眉毛都烧光了。

  24岁时,焦耳开始对通电导体放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把父亲的一间房子改成实验室,一有空便钻到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焦耳首先把电阻丝盘绕在玻璃管上,做成一个电热器。然后把电热器放入一个玻璃瓶中,瓶中装有已知质量的水。给电热器通电并开始计时,用鸟羽毛轻轻搅动水,使水温度均匀。从插在水中的温度计,可随时观察到水温的变化。同时用电流计测出电流的大小。焦耳把这种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大量数据使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焦耳把这一实验规律写成论文《关于金属导体和电池在电解时放出的热》,并于1841年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上。然而,论文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在一些学者们看来,电与热的关系不能那么简单,况且焦耳只是一个酿酒师,又没有大学文凭。一年后,俄国彼德堡科学院院士楞次也做了电与热的实验,并得到与焦耳完全一致的结果。焦耳的论文才得到重视,后来人们把这个定律叫做焦耳定律。

  外界的冷落与赞美都没有影响焦耳对真理的追求,他仍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工作。在完成电流热效应的研究之后,焦耳又进行了功与热量的转化实验。焦耳认为,自然界的能量是不能消灭的,消耗了机械能,总能得到相应的热能。因此,做功和传递热量之间一定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那么1卡的热量相当于多少焦耳的功呢?(今天,人们把这一换算关系叫做热功当量。)焦耳想用实验找到这一关系。为此,他精心设计了量热器,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从1843年起在近40年当中,焦耳做了400多次实验,终于得出了比较精确的热功当量值1卡=4.15焦耳。这一数值与今天公认的热功当量值1卡=4.18焦耳比较起来虽然小了些,但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却是件了不起的事。焦耳的热功当量值曾保持了30年没有变化,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焦耳准确地测定热功当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客观真理。这一定律的确定,在理论上,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它给制造“永动机”的幻想做了“不能实现”的最后判决。总之,它使我们在扑朔迷离、千姿百态的物理现象中,不再无所适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为了纪念这位物理学家的伟大业绩,物理学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科学知识作文 我的科学故事

  科学,其实无处不在。我从小就爱不停地问为什么。

  有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出去看风景,坐上了爸爸的车就走。在半路上,我看见一些人在卖气球,这时候,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大问号:为什么他们的气球能飞到天上,而我们吹出的二氧化碳的气球却不能飞到天上去?我们玩过了也看过了,回到家里,我一下子冲进了我的房间,翻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这本书。书上写着:气球里面是氧气,氧气比二氧化碳轻,也比空气中的氧气轻,能托着气球向上飞。所以他们的气球能飞上天空。哈哈!我终于解开了一个我心中的谜团了!我太高兴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这个问题可能有许多小朋友甚至家长都不知道:水精灵到底是什么?这时我看到小摊上卖水精灵时的一个问题。我在电脑的资料中知道:水精灵是一种吸水性树脂,一般是用淀粉混和丙烯腈的,丙烯腈属于高毒类。看来以后不能玩水精灵了,但我又了解了一个知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的科学问题,就算是一颗小小的瓜子,也值得我们去观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科学故事作文

  童年时期,我有许多科学故事,整天在我脑海中飘来飘去,那可多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一个暑假,我回到外婆家,帮她打苍蝇,我打了一会,苍蝇像雨点一般掉在地上,这时我看见一只苍蝇翅膀没了。心想:“人类要呼吸空气,苍蝇需要空气吗?”于是我找来一个塑料杯子,把它盖上,过了几个小时,我将杯子拿开,让我大吃一惊,苍蝇趴在那一动不动,死了。这让我明白动物也需要呼吸空气。

  还有一次,妈妈买了几只螃蟹,放在卫生间里。晚上,妈妈让我把螃蟹抓给她,我卷起衣服袖子,螃蟹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我手一伸,但是没拆到,反而被它给夹了一下,这回我有点怕了,三番五次把手伸出去,又缩回来。我鼓起勇气,手再次伸了出去,这次可抓住了,我拿到半空时,它又准备向我进攻,我手立刻松开了,螃蟹掉在了地上,妈妈见我这样子,只好亲自出马。这让我明白动物们是有自己生存的办法的。

  我的科学故事讲完了,是不是很有趣,下次有机会再讲新的故事吧!

神秘的科学故事

  科学这个神秘的代名词,简单而又复杂。几千年来,人类从无知到成熟,从落后到发达,无不是科学为我们拨开重重云雾,是科学为我们披荆斩棘,是科学让我们自由驰骋。 提到科学家,如雷贯耳的定是牛顿的大名了。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从小就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总喜欢刨根问底。

  一日,小牛顿正在树下休息,一个苹果落了下来正好砸在头上,他立马惊奇的跳了起来,一个想法顿时飞进了他的脑海,“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不飞上去呢?”紧接着,一连串的问题似流水一样涌进了他的脑际,“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不往天上飞去呢?是什么力量支配着它呢?”他问了许多人可是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有些人还给他泼冷水,说他是吃饱了撑的真是没事干。在人们眼中苹果落在地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谁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而牛顿却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就这样他凭着自己非凡的意志和才能,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论证,终于提出了“万有引力”这个震惊世界的观点,随后又开创了一套经典的力学理论。由此,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 提到发明,相信没人会不知道爱迪生的。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的米兰小镇上,他小时非常木讷笨拙,不好辞令。一日上手工课,老师让大家做手工—小板凳,每个人都做得非常起劲,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小凳子就呈现在老师眼前了。每一件都令老师赞不绝口,可是轮到了爱迪生,他却迟迟交不上作品。只见他涨红了脸,正眼都不敢看老师,双手使劲的在底下摸挲着,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不成形的作品恭恭敬敬地递上来。一看到那作品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起来,“看那,他有多笨!”“你还能会做些什么?”嘲笑声、指责声如雷雨般砸来,老师高高举起他的作品,轻蔑地说:“瞧,世上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吗?”“有的,”爱迪生怯怯的说,边又拿出了两个更为难看的作品,“这两个是我先做的,我以为那个比这两个要好。”几句话说得老师也哑口无言。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坚持,引领着爱迪生在失败了800多次后,最终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人类使用的电灯就此诞生了。 多少科学家的故事和进取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科学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紧握着善于发现、勤于探索、坚持不懈这三把钥匙,科学的大门就会永远为你而敞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科学小作品 简单

北京故宫十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