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比目标远一点点励志故事

  掌风所至,半寸厚的木板应声而断。这是跆拳道功夫中的劈技,练功人可以用肉掌砍断木板。高手讲,其实,多者几天,少者几分钟,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练成这样的“绝技”。

  道理何在

  当你准备劈木板时,你的眼睛肯定是盯着木板的上面,对么?那么你的手掌与木板接触时,掌力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假如你的眼睛盯的是木板后面半尺的地方,你的手掌劈到木板时正好力量的峰点,因为你的目标还在半尺之外,所以,手掌会穿越木板的阻碍!

  把目标定得稍微远一点点,你可能做出让其他人惊讶的结果。

  很多企业都在讲“愿景”,专家们为经理人作职业规划也在讲“愿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

  三星中国公司经常组织员工去做公益活动。

  有一次,他们到北京香山公园,爬山兼收集垃圾。香山公园的环卫工人是比较尽职的,路上包括树林里的垃圾很少,许多三星的员工空手而归,只有两位韩国籍高管,每人都收集到满满两大口袋的垃圾。

  在员工们惊讶的目光面前,他们讲:你们为什么只盯着脚下呢?原来,他们发现公园里有个不大的水潭,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不容易打扫的垃圾。

  这两位高管脱掉鞋,卷起裤腿就下到水里,把水面上漂浮的垃圾都收集了起来。

  其实,其他员工未必没有看到水潭里面的垃圾,只是没有想到要去做、或者不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而已。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视线和思考的焦点不到位。比如掌劈木板;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我们没有“敢于”或者“愿意”去想。比如“能否下到水里去收集垃圾”?那么,我们能否把自己的目光看远一点点,能否把自己的心理承受边界扩远一点点

点石成金的故事

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石头也能发光励志故事

  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只高飞的鹰本来就在那里,我只不过把石头中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一块石头,只要把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就能飞起来。这使我想到了人,人哪怕像石头一样愚笨,只要能舍弃多余的东西,也是能够飞起来的啊!

  而人生的诱惑,就像一块石头多余的边边角角,如果面对诱惑,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不舍得放弃,那也不舍得放弃,人生就会成为一块沉重的石头,永远成不了展翅高飞的鹰。

  要想人生飞起来,只要放弃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行了。

《点石成金》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沿路求乞的书生遇到了一位仙翁,书生向仙翁祈求帮助,仙翁欣然答应,叫书生看看地上的石块,接着用右手食指轻轻一点,石块立即变成了黄金。仙翁叫书生拾起黄金变卖为生。书生俯身拾起了黄金,恭恭敬敬地交还给仙翁,说:“这块黄金我不要,我要你的手指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生知道一千块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一个能让石头变成黄金的“手指头”,因为有了这个“手指头”就相当于有了无限的财富。

  故事中的书生很聪明,他要仙翁的手指头就是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方法,因为掌握了这种方法他可以一辈子受用。如今,我重新提及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对我们做学问有很大的帮助。时下,我们有的学生做学问,就没这个书生聪明,而是只满足于老师给的现成答案,并不去深究得出问题答案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只想着吃鱼而不想要捕鱼之法,以致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同类型的问题,照样解答不出来。这岂不悲哉!其实,我们做学问就要像这个书生向仙翁要方法不要金子一样,不能只满足于向老师讨取个问题的答案,而应想方设法地让老师指点得出问题答案的解题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独自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不再依赖于老师。

勤奋能够点石成金奥里森马登励志故事

  在偌大个宇宙中,只有人才会游手好闲,才会无所事事,其他所有事物都会按着各自的规律永不停地运转下去。左拉曾说:“工作是世界上最有用、最伟大的法则,只有工作,有机事物才会向各自的目标前进。”工作就是生存的法则,无论哪个地方,一旦停止工作,那它只能退步,最后灭亡。如我们一旦不再使用我们身上的某个器官,那么这个器官就要退化,渐而失去作用。只有我们正在使用的东西,才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而那也是体现我们意志的唯一东西,养成勤奋工作的习惯无异于学会了点石成金的法术。那些做出过不凡业绩的人,那些把勤奋工作当成金钥匙的人,世界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而获得了长足发展。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足可以使一个人的万丈雄心泯于无形,旺盛精力缩成一线,使人们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成为时间的奴隶。

  《闲话集》说得更不客气,它把没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归于死人之列,只有那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算真正活着,这样,有的人20岁才算出生,有的30岁才算出生,而有的人六七十岁才算出生,更有甚者,有的人在世上走一遭,却从没真正活过。在爱弥尔·左拉的小说里,有两个洗衣女工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这两个女工同是巴黎一家洗衣店的女工。一天她们谈论的话题是假如拥有10000法朗的话,她们准备怎样。这两个女工的回答惊人地一致,那就是什么也不干了,回家呆着。这不能不叫人悲叹,这也许是她们永远是洗衣工的原因吧!

  卡莱尔认为:工作是有着莫大神圣性的,而且这种神圣性无以言表。他说:“工作着的人是最有幸福感的,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能令自己和别人快乐的方法,他会一直坚持干下去。这就像一条从苦涩贫瘠开凿出的一条运河,不管前方有多少险阻,它都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奔流,荡尽草根底的苦咸的盐碱水,把蚊虫肆虐的沼泽地还原成碧草青青的绿地。我始终把工作看成我的全部生活,工作中的知识才算真正的知识,才算有价值的知识,其余的知识都不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那些早上7点起床的人是会获得上帝青睐的。”瓦尔特·司各特写道,“如果我早上7点还赖在床上,那我将会一事无成。正由于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我才得以有时间写我的文章。”司各特的朋友们对于司各特能做出那么多成绩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其实,他们不曾想到,还在他们甜美地做着梦的时候,司各特正在笔耕不辍。

  工作可以产生许多奇迹,它可以擦亮人的眼睛,强健人的肌体,增添面颊的红润;它还可以使头脑更敏锐,使思想更集中,使脚步更矫健。工作可以奇迹般地治愈多种身心疾病,工作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人。

  工作在三个方面使我们受益:一是使我们得以有价值地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二是能使我们的梦想成真;三是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心灵深处的艺术家,所以说勤勉工作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勤勉工作的人最幸福。

  罗斯金把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出息的衡量标准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他努力工作吗?这是个前提条件,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一切免谈。

点石成金

  在一次偶然让我看到了一个故事,使我坚信每个人都是一颗用石头包裹的金子。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了起来。”

  每个人都是这样一块未经雕琢的普通石头,之所以有的人变成了“石鹰”,而有的人还是一块“石头”,是因为他们没有用信念来雕琢自己;没有用磨难来打磨自己;没有用努力去升华自己……而亵渎了自己那被包裹的金子,那被自己的懦弱无能埋没是“黄金”。

  人生如此短暂,留给这金子“开光”的时间机遇也是短暂而灿烂的,不必后悔过去的机会,那样永远无法把握现在;不必害怕现在的磨难,勇敢的面对他,他能使你更加耀眼;不必为未知的未来而茫然,把握好现在的每分每秒,准备坚强的面对未来。我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历史名人王安石点金成铁的故事

  王安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当时的诗人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

点石成金

  晋朝的时候,天上有一位神仙,他长着雪白的,长长的胡须和眉毛。有一张大嘴巴,穿着红蓝相配的衣服,看起来很严肃。

  一天神现在看《晋朝民间年报》,上面写:凡人过得很苦……所以十分伤心,说:“今天我要到凡间去看一看,阿云把我放到凡间去吧!”神仙到了凡间想:旌阳县人民过得苦了,我要去看一看。又自言自语地说:“可是我会被误认为贼啊!”说完神仙念咒语变成一条灰色的小狗。又说:“这样就不起眼了,可以到处看一看了。”于是神仙进了城看见的都是骨瘦如柴的百姓,眼泪都浸湿了眼眶。神仙又走到衙门前,看着衙门,想: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破烂的衙门。当神仙转过背时,一位饥饿的人想抓神仙来吃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于是百姓都来捉神仙。这时县官许逊走了出来,他头戴官帽,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像百姓一样骨瘦如柴。说:“住手!狗也是有生命啊!不要捉它,我这里有些食物,你们进来吃吧!”神仙想:这县官挺不错的,我也进去看一看。到了县官那儿,县官拿出一些番薯,说:“我只有这些东西,你们分这吃吧!”百姓说:“不要了”。这时,两个官差来了,说:“我们是朝庭派来收税的,赶快交出五万担”。县官说:“我们这里旱灾失收,请宽容一下”,官差又说:“这是你们的事,我们不管,如果三天不交,就抓你封城”。县官又说:“别说五担了,连五担都没有。”正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神仙突然变回了原样,许逊和老百姓大吃一惊。神仙说:“你们不用怕我是神仙呀!我会帮你们度过难关的”。神仙还对县官说:“我赐你点金术,你看看你的手指。”只见许逊的手指立马变得闪闪发光,他一溜烟跳到一块石头边,用手轻轻一点,石头立刻变成了黄金,像早上的太阳金光四射。神仙笑着回到了天庭一个人问:“这只是石头的一半呀,够交税吗?”县官说:“一半就够了,如果全变,你们就不会做事情了”。

点石成金的成语故事

  【拼音】diǎn shí chéng jīn

  【成语故事】晋朝初年,南昌人许逊被朝廷任命为旌阳县令,他看到很多老百姓的租税交不了,非常同情他们,用点石成金的法术,免去百姓的租税。他上任不久,看到官场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顿生厌倦之情,于是辞去官职到各地去游历。

  【出处】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孟浩然》

  【释义】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相近词】点铁成金

  【反义词】点金成铁

  ◎ 然而一粟改变了沧海桑田,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可以点石成金!

  ◎ 那手艺真成了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生的年轻人,家里很穷,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可是他特别信神,尤其是对吕洞宾更是虔诚。在他那间破草房里,家徒四壁,却供着吕洞宾的神位。虽然穷得摆不上果品,可是他天天都烧香磕头,从来没有间断过 吕洞宾被王生的诚意感动了。王生的家,只见一间茅草屋破旧不堪,屋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吕洞宾见此情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决定帮助他。可是屋子里徒有四壁,吕洞宾只好来到院子里。他环顾四周,发现院子的角落里有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于是,他念起了咒语,然后用手一指,那块石头顿时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元宝

  王生看到眼前发生的奇迹,感到非常惊讶,不由得睁圆了双眼,张大嘴巴,呆呆地愣在那里

  吕洞宾走上前去微微一笑,慈爱地说:“年轻人,这个大金元宝你喜欢吗?从现在起,这个金元宝就是你的了……”

  王生急忙跪倒在地上,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垢说:“不行!不行!我不要!我不要!我真的不要啊!”吕洞宾一见心中大喜,觉得这个年轻人心诚,人虽穷,但是有志气,便连忙上前去搀他:“快快起来,你房元片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穷到了这个地步,仍不为金银财宝所动心,可见你是非常虔诚的,实在难得!看来你是非常虔诚的,实在难得!看来你是真要学道修道啊。那好吧,我就把真道传给你!”

  王生一听,慌忙从地上爬起来,一把抓住吕洞宾的袍袖,两眼瞪得圆圆的,大声喊起来:“我不学道,我就是想要你的这根手指,求你把这根手指给我吧!”吕洞宾听到这里,再看看眼前这个年轻人,愤愤地叹了口气,然后驾着祥云飘然而去

  “点石成金”这一成语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而来。后人一般用来比喻变废为宝,或把别人不好的文章,略加修改、润色,成为佳作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