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作者是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山行的作者是谁

《山行》读后感

  我读了两首题目都叫《山行》的诗,一首是杜牧写的,一首是姚范写的。

  杜牧的诗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得是,秋天到了,杜牧坐着马车去山上看风景,走在石头小路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他想那里一定有几户人家正在做饭呢,走到一片枫林旁边,杜牧叫车夫停车,杜牧下了车,看见了霜后的枫叶,那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他喜欢极了。

  姚范的《山行》是这样的,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这首诗写得是:春天,姚范去爬山,看见山边有几百道泉水像雨珠一样喷了出来,路边的绿草被春风吹得摇摇摆摆,山边的稻田里,水涨满了,秧苗像针一样地长了出来,一路上,姚范一边看着夕阳、一边听着鹧鸪鸟的叫声。

山行的作者是谁

《山行》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

  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山行记诗歌

  1  开门见山

  欲坠的天穹

  四合空野

  那一座谨遵山神教诲的门楣

  谦卑着,吐故纳新

  一个旅人孤身前来

  在山门前久久驻足细细打量

  眼前山山中山

  梦里人空处空

  2  山石开路

  旅人穿过门楣

  跌至浅水底

  青天

  在松竹藻上翻出鱼肠白

  在夏天挖的缺口上

  雪雾

  尘封过一个自己

  山石开路

  走进了九曲记忆

  山阴处的雪

  够否堆积一个你

  3  迎客松

  那个护松人

  臂长过天

  总在无人处爱抚这一株松

  雷公看过

  风神看过

  为何旅人来寻他时他不见

  这株迎客松

  疲惫不堪

  总在众人前不解眉心的锁

  山风欲来

  山雨欲来

  为何闭门羹专为旅人他而设

  4  作壁上观

  壁上观山

  云中莲

  花开祖母绿

  始信

  绿笔生花

  作壁上观

  青峰梗上的那块仙石历

  几世劫

  几世缘

  才坐峰忘情

  5  星石

  归入北海的河岸上

  宝石成堆

  仙鹤曾捡到一颗据为己有

  一只小松鼠

  捧起松子在同心锁上炫耀

  旅人脱鞋作舟

  乘谷风跋涉

  误入松涛布下的迷阵中还浑然不知

  守阵的黑虎

  伸手摘下天上一颗星

  却点化不开

  面前这个痴人

  6  日出东海,落于西海

  天之蓝

  远山隐约

  日之微

  花树突兀

  忘情峰的那个情种

  物我两忘已太久了

  情之深

  云雾缭绕

  缘之浅

  风淡云轻

  东海门日出

  落于西海门

山行

  雨是俗世最后的哀怨,将入山的门槛压低

  我们未经修炼,就轻易遁入山林

  路自城中而来,成了累赘

  叠了又叠,叠出青石的褶皱

  才留出依山而行的余地

  它随山势俯仰,学会隐讳和婉曲

  我们不谙修辞,露出山色空濛隐不去的直白

  或许因此,飞瀑一路随行,宁肯纵身一跃

  匿身于密林,忽远忽近

  也不肯与我们谋面

  直到疲乏,我们不约而同,静止于彼此的孤寂

  方从金玉相击的清越里,收到一份邀约

《山行》的鉴赏

  杜牧《山行》原文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杜牧《山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杜牧《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山行作文

  “行至姑苏忽雪重,雪掩青扉万山空,来人不识山中客,泠泠弦音动。流云访友落山头,山头明月眠梦中。扣长扁,孤云拂过心尖红……”

  苍蓝壮阔之下,林涛翻涌了几层,用轻浮的茂盛掩盖住深沉。奇崛的峰峦,成全了风肆意的张狂。云深不知处,隐约有琴音飘出,我踏着细石随风而往,身影消匿在林海之中……

  山路蜿蜒攀附于山腰间,烟雾飘渺成一片薄纱虚虚遮掩住这一山的好风光。

  沿着石阶向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水潭,晶莹的水滴顺着岩石壁缓缓流淌,周围一片静谧。我继续向前,泉声自石后飘出,愈发地响了,待泉完全显露时,我方知“山水有情。”

  “淅淅沥沥”的落泉与它一见面就向我撒一把清凉,落于发梢的化为幽然。林中不见光,即使是在正午,漏出的二三许光也似月光柔和,顿时眼前便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泉旁倚着另一位妙人,看上去庄重大雅的“碧溪亭”其实是一位履历颇丰的老人了。不知多久前粉刷的红漆已被仆仆风尘覆盖,过去的故事也被紧紧锁住。

  脑海中隐约有一个身着白色道袍的男子,静坐亭中,品一杯香茶,怀抱一张古琴。忽间,一曲《忘机》从指尖流淌而出,化作一股清泉落入潭间,后又拂尘离去。

  可否去往云深不知处,寻你

  紧接着,深入山林,步伐也灵快了起来,我随风流浪寻那云深不知处,青竹摇曳。

  脚下的泥土渐渐湿了鞋,前方是一面镜湖,路旁岩石刻着“芳菲”二字,许是风景别有风味

  水饶是一位美人,碧波荡漾,潋滟粼粼,为这禁欲的深山凭添一抹旖旎,却偏没有外山的烟火脂粉绕指香,是一种独有的气韵。

  湖上漂着一只船,直觉告诉我我要找的人就在里面。踩着松软的青苔,信步走过小木桥,靠近真相的面纱。踏上舫,手握住门把方知内心有多紧张,轻轻推开……什么也没有。

  怀揣着失望掩门走了。

  走到出口时,回头一望。仿佛真真有一个人身着雪袍背着张琴,立在舫边,含笑用唇语对我说了什么,大抵是看走眼了。

  “下次,与你同行此山,去那云深不知处。”

  孤枕笛声绕长街,提灯春秋间,年年拾得落叶,是故人走远,尘埃染了绣鞋。

  山行路漫漫,下次,还会有下次吗?云深不知处可真能到达

《山行》作文

  “哎呀,可真撑啊!”杜牧摸着他那圆球似的啤酒肚,又去称了一下体重,更是让自己崩溃,180斤!杜牧一个人在墙角边抱怨道。最后他终于决定带着自己的“肥牛一号”去寒山锻炼锻炼。

  在途中,杜牧坐在牛车上,东望望、西望望。一股浓浓的秋天味道聚集在杜牧的鼻边,让他不禁赞叹道:“啊!秋天真美,我这次算是去对了地方。”往远看,杜牧看见了一张害羞的太阳姑娘的脸,她正悄悄躲进山伯伯的身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展现在自己的眼幕,仿佛是铺着的金色地毯。一张张农民的朴实笑脸深深地印进脑海。再往近看,一朵朵花儿如同绽开的笑脸,山茶花、桂花、野菊花……百花争艳,这一幅幅美丽画面看得杜牧应接不暇。

  忽然,一团红红的东西像一团火点燃杜牧的心,他立即掉头向那赶过去,原来这是一片似火的枫树林,杜牧下了牛车徒步进了寒山枫林的怀抱。远处红的、绿的、黄的颜色夹杂在一起点缀着高耸挺立的山川。旁边飘着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像似给山伯伯穿上了一件白棉袄。杜牧又往旁边走去,那里的景物更让人流连忘返:一座白晃晃的石桥横跨河两岸,河里更是清澈见底,就像一面镜子。前边的石头小路崎岖难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灰色的飘带。这里的一花一草美丽极了,小草碧绿如翡翠,花儿在草丛中千姿百态,站在高处看就像花儿为小草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套,美丽的景色看得杜牧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杜牧转进了一条长龙似的曲折小径,小径上面铺满一层薄薄的落叶,他有点好奇就踏着落叶往前去,周围的参天大树数不胜数,奇花异草随风摆动,好似在向杜牧敬礼。旁边的小松鼠好奇地望着杜牧,似乎在问:“你是谁?你是谁?”,然后一溜烟向前奔去。小松鼠在前面跑跑停停带着路,杜牧拐弯走到了小径的尽头,眼前居然出现一间掩着门的茅草屋。

  这次出行,杜牧的眼眶里一定装不了这么多的美丽景色!

  “啊,130斤了!”这声音是从杜牧家传出来的。原来经过杜牧的坚持锻炼,他的体重已经减少了50斤,杜牧笑嘻嘻地写下了《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深秋时节的一天,杜牧驾着马车,沿着一条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去爬山。

  一路上,四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在一起举行跳远比赛,几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远处还不时传来了狗叫声。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直冲云霄。在半山间,有几户人家,杜牧心想: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他往山上走,发现草木枯黄,没有一丝生机,还有一丝凉意。这时,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他,他连忙下车,发现是一片枫树林,那枫叶是那么热烈、迷人,比春天的花还耀眼,此时,大诗人杜牧仿佛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看着这美景,杜牧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去矣云边雁,孑然遗白沙。

  山秋连肃霭,岁晚尽飞花。

  花落期谁问,风来共我嗟。

  前行多陌路,举目夕阳斜。

山行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读书的一段话50字

童年难忘的情景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