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原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的精神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雷锋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他是无私的。他经常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把田大娘当做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孝敬。群众称颂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毛主席曾经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雷锋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就在他牺牲的那一天,他还盼望着去看看田大娘,再为乡亲们做好事。

  雷锋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他的格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他的人生宗旨。这些不仅使雷锋树立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时刻鞭策着后人像雷锋一样多多回报社会!

  在现今社会,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始终围绕着许许多多的活雷锋。他们虽没有令人震惊的大事迹,但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必定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我是一名小学生,就比如我身边老师,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忙于批改我们的作业,忙于班里差生的学习巩固。他们从没有抱怨过工作的辛苦。付出了青春与心血,孩子们一届一届地毕业了,他们却老了,两鬓的白发更密了……看到学生们各奔前程,老师含泪却欣慰地相送……老师们从来都是无怨无悔的,送走了一批学生,他们又投入到新的教育事业中去。

  我们每天都会在马路上看到交警,无论春、夏、秋、冬,不论日晒雨淋,不论风吹雨打,不论是大雪纷飞还是骄阳似火,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维持城市的交通秩序。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的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上?”每次品读着雷锋的这句话,都使我流泪、更让我心灵震动。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我看到更多的雷锋站起来,他们在我们的身边,成了用移不走雷锋的灵魂,永逝不去的热忱。因为爱心和给予早就在人们心中发了芽,这棵大树将越生长越枝繁叶茂。我是21世纪的青少年,即将展开人生最绚烂多姿的花季。我想我们更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乐于奉献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爱心,雷锋精神必将在我们身上延续!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共唱一首雷锋的赞歌,让雷锋精神永驻我们的身边!

《驿路梨花》原文

驿路梨花课件

  5 驿路梨花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驿路梨花》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描述语言中蕴含了作者浓浓的情感,并为情节的发展作好有力的铺垫。如:“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第一句就用反复的手法,感叹的语调描绘了山之大。又用“挨”“延伸”“消失”几个动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山之险,山之多。从语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赞叹边陲山区美景的同时,难以掩饰“日暮途穷”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其二,引用古诗词托物寓意,妙语双关。如结尾的引用语“驿路梨花处处开”,就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题目也化用了此句。文中对梨花的描写和对梨花姑娘的间接描写,其主旨都是在赞美一种精神,赞美一种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而又无比高尚,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种妙语双关的语句,把一种抽象的社会主义高尚的精神文明,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了。其语言耐人寻味,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把握重点:

  理解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如果按一般的写法,容易写得庞杂拖沓。为此,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方式,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同时,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地表现。这样就使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这样,悬念的设置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富于戏剧性。比如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全文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好从此领起全文。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由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念——释悬念——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新颖。

  4攻克难点:

  领悟作者旧主题翻出新意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学雷锋”是一个很早就有的主题,许多作品都表现过这一主题,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窠臼,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表现了这一主题。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如果作者只从一般的“学雷锋”这个角度处理文中所选题材,固然未尝不可,但是很难写出新意。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它们之间连续十几年从未中断的内在联系,将这些事例勾连在一起,揭示出更深一层的主题。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把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窠臼,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质询疑点:

  写“我”在这天夜里做了个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有何用意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对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驿路梨花》读后感

  大山深处,古驿道边,红红的笼火映着满天皎洁的梨花,那幽远的芬芳随风飘向天涯……每一朵花,都好像哈尼姑娘纯真的笑颜,那是从心底开出的最真最美的花。无论是谁,不由得你不陶醉在这真与美之中。

  人们很少有不喜欢花的,因为无论大小,颜色如何变化,每一种花都有它美丽的地方,而没有一种花会引起人的恶感。所以,像蝴蝶一样,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美的象征。如果要形容一种事物的美丽,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像花一样。但美往往不能长久,花儿总要凋零,自然界中花的美丽总是在开谢中不断轮回,而不能成为心目中记忆的永恒。于是,我们常常为春去花落而叹息,对这自然的规律无可奈何。

  在匆匆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受到各种困难的搅扰,大到失去了信心希望,小到走错了路。在这种时候,茫然看着身边来去的人潮,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的孤独与仿徨,是任何痛苦都难以比拟的。在这个时刻,一声轻柔的问讯,一个理解的微笑,乃至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心灵变得踏实,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有无数的鲜花在开放,这一雪中送炭的真诚的关怀,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丝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就足以融化所有困难与凄凉的坚冰。

  这才是世间最美的花朵。她化身为问讯、微笑和眼神,她开在每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里,任凭风吹雨打,永不凋零。

驿路梨花读后感范文

  驿路梨花读后感篇1读《驿路梨花》读的是一股清新之气,似梨花的淡淡幽香飘到了现实中一般,渺茫却又非常吸引人。作者试图通过梨花来表达两方面的意思,现实的梨花奉献了袅袅的幽香,而象征的梨花更是让人在大山之中感受到了沁人心脾的关怀。这两方面的结合启发读者在生活中寻找梨花,并且去充当一朵梨花。文章很像散文,其实却是小说,这也说明了作者在梨花飘香的生活之中一种明快的心情,并且试图让读者去感受这种心情,让每一个人都想做小屋子的照料者。

  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生活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是一个很小的分子。同样的一个小分子,但是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比鸿毛,为什么呢?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把握自己。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即要努力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就要在生活中争取做一朵飘香的梨花,那样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骡路梨花处处开。

  助人为乐在我们华夏族中有着优秀的传统,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教育她的儿女不要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方便别人也就方一便厂自己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此,对待别人同样也要如此;对同民族的要如此,对待兄弟民族更要如此。大山里的哈尼民族乐于助人,我们的解放军乐于主人,老猎人也乐于助人。这里边诉说的是人的品质,是优良作风的表现。“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提出了一贯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努力约束自己,告诫自己,要在生活中给人方便,要在生活中多一分爱心。如果别人给了我方便,那么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给社会。

  作者在优美的文字和特殊的梨花山林里讲述了一种美德,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梨花,歌颂了热情洋洋的哈尼民族梨花小姑娘的优良品质。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做一朵梨花,当然我们这梨花和现实的梨花是不同的,因为现实的梨花只能在春天开放,只能在泥土里开放,我们要做永远都不凋谢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放的梨花。那样的话,梨花就不仅仅只在驿路开放了,而是“祖国梨花处处开”了。做一朵梨花吧,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驿路梨花读后感篇2大山深处,古驿道边,红红的笼火映着满天皎洁的梨花,那幽远的芬芳随风飘向天涯……每一朵花,都好像哈尼姑娘纯真的笑颜,那是从心底开出的最真最美的花。无论是谁,不由得你不陶醉在这真与美之中。

  人们很少有不喜欢花的,因为无论大小,颜色如何变化,每一种花都有它美丽的地方,而没有一种花会引起人的恶感。所以,像蝴蝶一样,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美的象征。如果要形容一种事物的美丽,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像花一样”。但美往往不能长久,花儿总要凋零,自然界中花的美丽总是在开谢中不断轮回,而不能成为心目中记忆的永恒。于是,我们常常为春去花落而叹息,对这自然的规律无可奈何。

  在匆匆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受到各种困难的搅扰,大到失去了信心希望,小到走错了路。在这种时候,茫然看着身边来去的人潮,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的孤独与仿徨,是任何痛苦都难以比拟的。在这个时刻,一声轻柔的问讯,一个理解的微笑,乃至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心灵变得踏实,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有无数的鲜花在开放,这一雪中送炭的真诚的关怀,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丝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就足以融化所有困难与凄凉的坚冰。

  这才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她化身为问讯、微笑和眼神,她开在每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里,任凭风吹雨打,永开不败,永不凋零。

  驿路梨花读后感篇3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些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优秀作文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像大海的波涛你推我挤,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迷茫的暮色中了。

  这么陡峭的高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看着黄昏阴沉地张开那黑绒般的口袋,把夕阳的金色余晖一点点收起,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若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莽野深山中露宿了;何况人已经走得很疲累,我觉得两条腿又酸又木,好像要从身体上断开一样……

  我的同伴老余是在边地生活过多年的人,走山路比我有经验,脚上也有劲。他在前面走着、走着,高兴地叫了起来:“看,梨花!”

  眼前一片白茫茫,白色梨花像飞扬的雪片一样撤满高矮的枝头,好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用有经验的口吻告诉我:“看这梨花开得多丰满、漂亮,枝修剪得多么好。有这样的梨树林,前边不远也就会有人家。”

  那真是太好了,温暖的火塘、滚热的饮食,对于我们走远路的人来说,是多诱人呀!我恍惚看到了火,闻到了米饭的香味,觉得身上有了热力,腿上也有了劲……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这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也把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拂落在我们身上。

  老余兴冲冲地迈开步子跑在了最前头。突然,他又用欢快的声音喊了起来:“快来,有人家了。”

  我跟着他跑出了梨树林。

  一座孤独的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了。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我们迟疑地站住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乡!大哥!”我们乱喊了一阵,屋内还是静悄悄地没有人出来。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请进!”

  真有意思!我们推开门进去,但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干净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很清凉,不像放了好多天的污水。

  这屋内的一切,可把我们搞糊涂了,但,走累了也管不了这些,就放下东西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大笑了起来,这是哪位“神仙”的洞府?大概是“未卜先知”算准了我们要经过这里诚心招待我们吧?那就不客气了。我们搬来了干柴,烧起了火,煮了一锅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曾在黄昏前后沉重折磨过我们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舒畅地躺在那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真是有说不尽的感激。我和老余商量,明天临走前要给这没有见面的主人砍点柴,扛满水,留下粮票菜金,再写一封感谢的信。但是,没见到这好客的主人,当面说声道谢,总是一件憾事。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我想:“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他一心为公,很关心群众……”

  “是吗?”我又相信,又怀疑。

  “要相信我,我是料事如……”

  正说着,门突地一下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里提了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小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乐呵呵地笑着:“嗬!你们先来了。”

  主人回来了。我们急忙一翻身爬起来,老余得意地向我眨眨眼睛:“怎么、我没有猜错吧!”

  我真佩服老余“料事如神”,可是这时候,我也没时间恭维他,我得先感激好客的主人要紧。那晓得老余比我动作还要快,扑上去一把抓住老人的手握了又握,把准备写在感谢信上的话全部“哗哗啦”倒了出来:“大爹、真感谢你……”

  我也很激动,当然不甘落后,也凑上去一句接一句帮腔。我们两个抢着说感谢的话,就像两串欢乐的鞭炮劈里啪拉地响个不停。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也插不上嘴。我们怕他会因为客气,打断我们这些感激的话,也就说得更快更响。根本不想让他有回答的余地。心情激动的时候,不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完可难受呵!

  可是这老人却越听越皱眉头,脸上都快皱成一张网了。为了制止我们说个没完。突然,他亮开嗓门用比我们还高几倍的声音,洪钟似的朝我们大吼着:“感谢!我也感谢你们!”

  “什么?”我们一下楞住了。说实在的,从来还没见过主人这样致“答辞”的呢!

  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呵呵地说:“好同志,你们看错人了,我不是主人,我也是过路人呢!”

  这可叫我们傻了眼。“料事如神”的老余比我还狼狈,那张脸在火塘的亮光下红得像个大烧盘。有点恼羞成怒:你不是主人?唉!你该早说嘛!“

  老人叹了口气,”唉!我还没进门,你们俩就像火烧干毛竹一样劈劈啪啪响个没完,轮得上我说话吗?“

  他这样一说,把我们也引得笑了起来。

  我们抱歉地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诙谐地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对他这个“谢”,我们可不感兴趣,我们很想搞清楚,究竟谁是这小茅屋的主人

  看来老人是个很有窜山走林经验的人,不填饱肚子,不肯多说话。他低下头大口嚼着米饭,不看我们,也不理会我们的问话。等到把饭吃完了,他才笑着燃起一袋旱烟,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了。”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天哪!我真给搞糊涂了。苦笑着说:“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了几个烟圈,才慢慢说了起来。

  “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个猎。这一带路远地形又不熟,也很少来。上个月,我跟踪一条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疲了,干粮也吃完了,真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个人家。我正想爬上大树去过夜,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梨花的清香把我引到了这小屋。更妙的是这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家……

  “和今天晚上一样。”我说。

  “不完全一样。今晚上还有你们先给我烧火做饭。”

  我们想起刚才那盲目的激动劲,又相互笑了起来。

  “我从晚上等到第二天早上也不见主人来。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办个手续说清楚还行?给别人知道了,那会败坏了瑶家的名声。我急着赶路,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梁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二天再来道谢。”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你们看那东西还在梁上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底白图案怪好看的。

  瑶家老人又继续说下去:“回去后,我惦记着该怎样偿还,该怎样道谢。到处打听这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这是对门山头上哈尼寨的一个名叫梨花的小姑娘常来这里砍柴,背水,打扫房子。这小姑娘真好。她说,这大山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柴、干草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都是出自那个哈尼小姑娘的手。多美,多纯洁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赶马人还告诉我:过路人受到照料,有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谢,有的是四处打听,总要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回来了。明天,我还要去哈尼寨找找这小梨花……”

  我明白了一些,不过还没有完全明白;老人还没有告诉我,这小茅屋是怎么盖起来的?小梨花为什么要从对门山头跑到这里来照料过路人?……但再怎么问,老人也说不清楚了。

  这天夜里,尽管外边风很大,很冷,我们却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清秀的、身穿着红、兰、黄格子花边长衫的哈尼小姑娘在白色的梨花丛中跳跃、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忙着,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显得又美丽又聪明。

  我以为还在昨夜的梦境中呢!认真看了一下周围,阳光灿烂地照在梨树上,光彩夺目。这确实是白天呢!

  领头的哈尼小姑娘走到我面前,用银铃般清脆的声音笑着对我说:“昨天晚上,我见这边有亮光,猜想有人在这边过夜……”

  “她一定是梨花!”我想:“道谢的话该说给她听了。”

  那晓得瑶族老人也是个“老激动”,他使出追捕麂子的矫健身段腾地一下闪到了我们前边,像对待一位尊敬的成年人似的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说;“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么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没有笑,神情很严肃地对着那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又给我们准备了……”

  小姑娘羞红着脸听着,等老人和我们唠叨够了,才欢快地说:“你们还不晓得吗?房子是解放军同志盖的。”

  “啊?”我们又傻了眼。

  小姑娘们见我们这憨态,又一窝蜂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我们真不好意思,只能呐呐地问:“是、是哪个部队的解放军?”

  她摇了摇头;“我也不晓得。盖这房子的时候我还小呢!听我姐姐说,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这里虽然山高林密不是交通要道,但隔个十天、半个月还是有一两起人从这里路过。有一天,一队解放军护送一队马帮来到这里,也是和你们一样没法赶到前边寨子,只好在梨树林里过夜。半夜里又刮风又下雨,把他们淋得真够受了。可是解放军同志真好呵!他们说,‘这条路这么长,该在这里盖个小屋让过路人避风躲雨过夜。’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那时候,我姐姐还小,也只有我这么大,刚好来这边山上拾菌子,好奇地站在旁边瞧够了,又问他们:‘大军同志,你们要在这里长住?’大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我姐姐不懂,只会傻笑,也有点笑那些解放军‘傻’,但又觉得这些解放军心地真,就问:‘你们是哪个教的?’解放军同志笑着送了我姐姐一本小画册,说:‘小姑娘你看这个就明白。’我姐姐拿过来一看,才知道这是一本雷锋事迹画册。她很感动,也很受教育。看到这小茅屋盖起来后没有人照管,常会被大风吹歪,暴雨打坏,就利用来这里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收拾这小茅屋,扛几筒水,放点柴,放一些大米或包谷……”

  说了半天,我们才明白:她还不是梨花。我问:“你姐姐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去了。姐姐出嫁前对我说:‘小妹,我要走了,有件事叫我放心不下,这小茅屋以后叫哪个来收拾呢?’我平常就受姐姐的影响,常跟着她来照管小茅屋,就说:“姐姐,我接你的班吧!大队支书也支持我们,他说:“好事要大家做,一棵小梨树容易被风折断,一片梨树林才能互相支撑成长,你就多约几个小姑娘一起来照管这小茅屋吧……”

  呵!我才明白了!

  这天早上,我们和这些哈尼小姑娘一起,把修理茅屋的事做得很认真。我们都感到这不仅是修葺一座小茅屋,而是在建设一座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厦。

  我望着这不平凡的小茅屋,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以及那雪白的梨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一位诗人美丽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迷迷糊糊过了三岔口,却晕头转向,无可适从……

  路越走越平,经历过无数个急转弯之后,猛地回头,才发现脚下的路是如此迂回,如此泥泞。人们说生活里的蜿蜒,如果能被细细咀嚼,会发现出奇不意的甘美。难道真是这样,这究竟是怎样一句话呀?是至理,还是荒诞

  梦里的桃花源,一直以来都很朦胧,近些时日,似乎又被一些薄雾给缭绕上了,好象即将隐去……不经意间,遇上同归的人,于是,又勾起了我心里的魂……

  欲得而不得的时代,是人类最无奈的时候。沉睡中,又悄悄回到这个地方。这个没有硝烟,没有压迫,却有百般幻想的地方。在这儿,人就变得焕散,由高山落到山麓,又顺势陷入沼泽,而后便到深渊里去了。这是何等的狼狈,又是怎样的耻辱。

  不过,这也是自已一直以来精心策划的。谁叫红旗朝南飘,而我却来个逆风而行呢?背道而弛确实有点不合逻辑,这种耍性子的玩笑有人叫它叛逆,有人叫它疯狂,有人叫它个性,还有人叫它不可理喻。管它呢?叫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还是渴望春风骀荡,毕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我已经想念多时了。而它,确实也很美丽。

  有时,真感到前所未有的落寞。什么也不愿听,什么也不想写。这不,以上这些歪歪斜斜拼凑起来的字,委实让人有些看不下去,心里便反常态的萌发不安的念头,可我知道,这种冲动必须到此戛然而止,为了春风,为了那一朵朵的梨花,也为了遏止笔下生不出花的惆怅。这时,也许我的思想想局促一隅,也许,它已奔向远方,游目骋怀……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确实让人心烦意乱。但它也很好看,极富雅趣。如果你放开胸怀,终会将其万里写入……

  驻足良久,我会选择一条偏僻的小道,也许又该转折,又该徘徊了。选择它,正是由于它的独特,或许,也正是因为在这不寻常的小路上偶然碰上驿路梨花的希望。

驿路梨花

  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些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

  早在去年,金砖会议将要在厦门召开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全国各地。而我们厦门人早就开始“备战”了,不信,你瞧——

  这是个繁忙的夏日,我背着一个小包去同学家玩。在路过公园的时候,两个穿着漂亮的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们一边看着清洁工默默地将地上的垃圾扫入垃圾箱,一边说着悄悄话,还互相交换眼神,好像在做什么抉择一般。我有些好奇,刚想走上去问她们在做什么,一通电话将我拉向了目的地,这问题也就烟消云散了。

  从同学家出来已是黄昏,再次路过公园时,眼前的一幕让我再次停下了脚步,我从心底里感到无比的震撼:一群身穿志愿者工作服的人在公园里展开了一场捡垃圾的大比拼,他们拿着夹子,弯着腰夹起地上的垃圾,然后放入手中不同颜色的四个垃圾袋。袋子上贴着不同的标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他们的脸上都挂满了晶莹的汗珠,但笑容是多么灿烂。那红艳艳的志愿服和他们手上色彩缤纷的袋子,点缀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就像公园里盛开的鲜花。

  突然,我发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两位姑娘——她们也正在捡垃圾!我感到诧异,便上前问这是什么人组织的。一位姑娘抢先回答说:“我们本来想帮清洁工做分类垃圾,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毕竟金砖会议是世界级的会议,我们要给厦门增光,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强大的!”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那忙碌的人群中,我看到一种力量在传递,像春风轻轻地吹过。我不由得想起我学过的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文明之花,正在我们鹭岛处处开放。

  “能给我几个袋子吗?我也要参加。”我放下手中的书包,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

驿路梨花

  我们驱车一百五十里,来到了山东的“百年梨园”。当我们下车见到一片又一片望不见尽头的梨树和繁茂的梨花,如童话般的出现在眼前,才不觉两个半小时的路途漫长。

  我远远地望那片梨园,百年之久的树干批着褐色的外衣,仍冒出无限生机,苍劲有力,那丝丝缕缕不朽的灵魂,轻轻在枝头生出一团团、一簇簇似雪般洁白轻柔的梨花。那样多的梨花,一朵一朵拥簇在一起,盛开正旺,一些还未完全绽放出来的小花苞,张开半笼着的花瓣,娇羞地吐出阵阵芳香。梨花伴着绿叶的衬托,舒展洁白无瑕的花瓣,透露出一番静谧和美好。仿佛自然所赠之景都美如画卷。

  说起这次旅途,我们就是来与自然为伴,写生梨花。才得以遇到这场和梨花的邂逅。热爱写生的原因,不过也源自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我们常常出门写生的这种“痴迷”劲头,让大作文自然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画室”。

  简单的拉一张凳子,拿支笔、一张纸,带上一双眼睛,往大自然里一坐,就是一下午。

  眼前是树,是叶,是花,是时光偏宠爱的风景啊。

  用铅笔轻轻勾勒出枝条、花朵的形状和构图,彩铅再一点一点涂上颜色来,雪白的花瓣用油粉棒浓重的笔笔碾出一点白。如此简单,便使得一枝梨花跃然在纸上,一片安宁。

  旅程结束,挥手告别,黄昏和车上酣甜的梦作为今日的告别,然而梦醒之后,似乎人还身在梨花林中,身边梨花芳香还留恋在我的画上。

  我,陶醉于那片梨花林里,一天在梨园的时光成为了心灵驿站。过路人在此治愈好了那受伤的灵魂,又回归城市喧嚣。但花香难消逝,美好时光处处难忘。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驿路梨花

  春天万物复苏,春风绿了江南岸,却不知,驿路梨花开满山。人们走在各种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我,却钟爱路旁的风景,至于苦苦留恋,忘记了时间。

  每天早起晚睡,苦苦追求那一纸成绩又为了什么,每天晚上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看着雪白的试卷,遥望着前路的尽头,思绪飞舞,转念间,想到了那如卷子一般的洁白的如梨花一般的北国的雪啊。没到冬天,已经开始怀旧那几年前的漫天飞雪,像是一朵朵天上的梨花,飘飘然的悠然而落。

  忘记了是哪年了,大雪飘飘,路旁堆满了雪,一旁的自行车的车轮,已经被埋住了一半。天空依旧飘着雪,云却是白色的,不同的是,路上只有我一个,在铺满了雪的路上,一深一浅,一重一轻,迈着步子,走啊走啊。

  我还记得原来打雪仗时,我故意使坏,在我们班长的脸上扔了一个沙包大的雪团,扔完之后哈哈大笑。现在看来,这根把一只死蜘蛛扔到女生身上并哈哈大笑没什么区别。我清楚地记得这些梨花中承载着我的过去,我的原本的美好,我的最深的记忆。

  无意中在一个打开的网站上看到了梨花,我又想到了那纯洁的柔和的纷纷扬扬的美丽的雪。我们每个人都是每天走在两点一线的道路上,从来没变,也许你不会感觉到,也许你感觉到了却没说出来,但总会继续走,我也是。

  这种事情只能说说,就像那令我深深思念的洁白的梨花,盛开着,在我的脑海深处,在几年前的那条空无一人的驿路两旁,默默地开着,令我可以想象那时的日子和时光,以及那个早已被钢铁和生活埋没的那时……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网络弊大于利问题10个

三顾茅庐剧本简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