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山水画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作文
文画/小王子悦悦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
飞翔在童年记忆里的蜻蜓
胡雯萱
绩溪县桂枝小学503班
童年就像一个百宝箱,装满了欢乐,装满了笑声。现在回忆起来,每件事情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连在一起就像一条美丽耀眼的项链,闪烁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小时候,我很喜欢蜻蜓,那轻盈的身影、透明的双翼是多么惹人怜爱!可妈妈不让我去河边捉蜻蜓,怕我掉入水中。暑假中的一天,妈妈带我回乡下,路上,我看见一些红色的、黄色的东西在空中飞舞,仔细一看,正是蜻蜓。蜻蜓三五成群地展翅高飞,密密麻麻地盖住了一大片天空.我入神地看着,直到妈妈再三催促才移动脚步。
到奶奶家已是中午,吃完午饭,妈妈让我睡午觉。可我哪睡得着呀!脑海中尽是蜻蜓飞翔的样子。想着想着,我再也睡不着了,我翻身坐起,趁妈妈不注意,溜出了家门。
我来到河边,扫视了一下,发现那两棵柳树旁的台阶上,立着许多红颜色、黄颜色的蜻蜓,我一步一步地靠近,目光落在一只粉红色的蜻蜓身上,暗暗地说:”就它了!”我离蜻蜓越来越近,只剩一步之遥,我慢慢地蹲下,但还是被警惕的蜻蜓发现了,”呼”,蜻蜓大多数都飞了起来,只有一只黄蜻蜓还静立不动,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嘿!下一个目标就是它!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慢慢蹲下,它现在翅膀下垂,尾巴往上翘,好像在表演倒立,也好像在跟我玩游戏,我的手慢慢伸向它的尾巴,它却毫无察觉,说时迟,那时快,我立刻捏住它的尾巴,成功啦!我捉到了一只黄蜻蜓,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渐渐长大了,知道蜻蜓是益虫。我还是经常去河边玩,小时候捉蜻蜓的经历仿佛给我的童年画了一条美丽的弧线,但我不会去捉蜻蜓了,我喜欢看他们飞来飞去。有时遇到小朋友捉蜻蜓,我会制止并告诉他们,蜻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指导老师;王凌云)
走进金色的稻田作文
夏姑娘悄悄地走了,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稻子换上了一件金色的外套。站在田埂上放眼远眺,一大片稻田展现在我眼前。仿佛所有阳光都聚在这里,又仿佛灿烂的朝霞降落人间,微风吹拂着,一串串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金灿灿的稻田变得格外显眼,稻子随风摇摆,发出了清脆的沙沙声,好像在说:“农民伯伯,您养育我到现在,可以吃到新鲜的白米饭了!”
走进稻田,低头俯视,近看,一粒粒饱满的稻粒,就像一个个大肚子阿姨,正忙着生宝宝呢!小小的稻穗越长越大,越长越多,把细长的稻杆压弯了腰,弯着腰的稻杆既像在跟土地妈妈说着悄悄话,又像细心的小朋友在低头思考;更像被批评的小孩子低下了头。熟透了的稻穗高兴极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溜溜尖的米粒。这时你摘下一个稻粒,剥开外皮,就能看见里面又白又胖的米粒娃娃!
突然,我听到一阵轰隆声,以为是打雷,被吓得心惊胆战!原来是一辆威武的收割机驶进稻田里。只见同学们欢呼雀跃地喊叫着:“收割啦!收割啦!”“好酷呀!”我情不自禁地称叹着。还有一部分同学好奇地走进田里,用手捧起一大把一大把稻草。老师担心地喊着:“不要靠近收割机,小心!危险!”只见收割机的大嘴巴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颗颗尖利的钢牙,卷起稻穗送进它的血盆大口,津津有味地嚼了一阵后,送进了又白又大的肚子里,尾巴下还排放出又硬又难吃的稻梗,活像一条凶猛的猎狗,一边进食,一边排放出对身体没营养的东西。不一会儿,农民伯伯开着大卡车来到稻田里。收割机把它的“朋友”仔细打量了一番,便从鼻子里把成千上万粒饱满的稻粒装进了卡车肚子里的储存室里,农民伯伯看到此景,笑得乐开了花,心满意足地开着大卡车走了。
漫步在金色的稻田旁,同学们玩得开心极了!我们张开双臂,迈开双脚想把稻田团团包围,可是只围了稻田的一半少一点,真是异想天开呀!我可能是累了,整个身子倒了下去,好心的稻谷娃娃们把我支撑了起来,我才没有被摔个四脚朝天。我望着碧蓝的天空,沉思在一片幻想当中:蓝天上突然露出了稻谷娃娃的笑脸,它好奇地问我:“我住在这里可舒服了,你住在哪里呢?你想不想和我们住在一起呢?我们可以天天陪伴着你呀!”“我不能住在这里,我要上学的!”就这样,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来。眨眼间,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我身边闪过,我知道队伍走了,依依不舍的离开稻田时,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把稻杆连根拔了起来,一阵风地去追赶队伍。
同学们笑着,跳着,奔跑着,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连在大巴上也不停地谈论着。
(这篇课堂习作得了优加五颗星)春天,植树去!
浙江省温州鹿城区南浦小学一年级小鹿中队徐同聿325000
周日的一大早就去坐班车,我们去干什么呢?你们猜?原来我们小鹿中队要去临江小花朵基地,种树添绿啦。
开始植树了,先把旁边的草通通铲掉,然后挖个坑,我们还发现了一只蚯蚓,但是老师说它们会给树苗松土,我们就放过了它,温茜发现一只小虫子,白白的,肥肥的,我想抓住它,说不定这虫子会吃我们的小树苗的根,可是它一钻进土里就不见了。忙乎了好久,终于把坑挖好了,我们把树苗放进去,最后再把土埋起来,给它浇了点水,然后再把土壤弄平。
最后还挂上了亲手做的名字牌,真希望它快快长高!
然后我们还栽了向日葵,小花朵基地的老师教我们怎么栽向日葵,我们先把向日葵的土装好,然后装个三分之一,再把向日葵的种子,也就是瓜子埋进去了,这样就可以了,接着就等着它开花啰。
后来,我们还玩了很多项目,磨豆浆、挖荸荠、拔河,看鸟窝、抬水比赛等等,还去看了美国火鸡,它的嘴很长很长,比所有鸡的嘴巴都长,它的身体很大很大,脚却很短,我真怕它那细脚支撑不住它那肥胖的身体。
时间不知不觉在开心中溜走了,太阳都快下山了,我们小鹿中队只好恋恋不舍地坐车回家了。
指导老师:李宗明关于写第一次植树的作文关于植树的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国画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中国的国画作文
有一种画,它不像水彩画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颜色;也不像动漫一样,有许多生动可爱的造型,这种画只有黑、白、灰这三种简单的人简单的颜色,却能表达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这,便是国画。
这幅国画放在我们国画老师家中,画面虽小,表达的事物却很多。
在这幅画中,有气势磅礴的高山,有汹涌澎湃的江河,有展翅高飞的鸟儿,还有潺潺的山涧和蒙蒙的薄雾。
站得远处些看这一幅画,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一做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峰旁是一片云海,隐隐约约看得见瀑布飞流直下。走近一点,你就会发现,山峰上有几颗星星点点的树木,几只鸟儿在山峰边盘旋。半山腰处有一座凉亭,两三个游人在里面悠闲的谈话,亭子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泉,细看那股清泉,你会怀疑水是否在那里游动。
这便是中国的国画,虽然没有亮丽的色彩,虽然颜色单调,但能表达的却有很多很多……
人生山水画
山和水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就是山与水的至高境界。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山和水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映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山水画便强调了山与水的交融。泼墨挥毫,渲染出一座座敦厚的大山,山崖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下流淌的正是那灵动的清泉。没有了水的灵动,大山会显得呆板;缺少了山的沉稳,流水会变得很随意。山和水是一体,构成的便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水的灵动和山的厚重不仅是构成水墨山水画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人生至高境界的重点所在。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灵动的水充满了机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厚实的大山包含了坚定、沉着和细致。而这聪慧和沉稳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总渴望所办的事能够取得成功,那么这些愿望的实现就少不了山与水的融合了。
灵动的水告诉人们,要充满激情与智慧,要让智慧的波光闪动。沉稳的大山也告诉人们,人生需要厚重,做事需要沉着、细致与认真。当人们把水的灵动与大山的沉稳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生和办事的准则,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是一幅出色的!
古人懂得山水融合的魅力,当诗人们有感而发,尽情抒写时,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治学的严谨。而今天,当“神舟五号”搭载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飞向蓝天时,杨利伟的所做也证明了这些。在“神舟五号”升空前,技术人员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杨利伟不要在驾驶仓(舱)中有“太大的动作”。杨利伟不愧是优秀的航天员,当他在纸上写完祝福语后将手中的笔轻轻抛向空中,感受了一番“失重”时笔在空中飘浮的趣味。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在地面控制中心引起一片掌声,一阵会心的笑声……之后,他又认真投入到工作中。
这便是山与水融合的出色表现,杨利伟的认真和稳重体现了大山般的沉稳,而他机智的举动为首次飞天增添了乐趣,闪烁的是水灵动的波光!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一幅人生的山水画。
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文
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我画的国 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 就是葡萄。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 地上的葡萄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
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 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 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 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 知道:哎呀,太难了!
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 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 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 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 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
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
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
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篇二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
我画的国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
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地上的葡萄等等。
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
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哎呀,太难了!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
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
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作文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国画是笔墨造化的艺术,虽无西方油画色彩的绚烂多姿,但是她以笔墨的变化万千、意境的深远并富于历史悠久的艺术而屹立于绘画艺术之林。她重意和神,而非形,并以意取胜。就意而言,国画中蕴含着人们理性的思考,所谓中国画的理性。
一、 笔墨造化的艺术,自然的理性美:
国画注重用笔用墨,以毛笔落墨的轻重徐疾,造成线色的刚直、柔和、飘逸等的不同变化,同时水墨的浓淡随画家的情感变化而出现微妙的变化。强调物我一体的境界,需通变,且有法可依,但求变化。法,即法则是前人的完整的经验总结。
《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唐代的释亚栖道“风书通则变… …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称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就是要求书画要求变。
王羲之善于博采众长,学别人的而能求变,故而创立了千变万化的书法。王寅的《梅兰竹谱》云“凡绘画之初作工巧,… …久则熟,熟则精,精则变,变则一片化机,皆从无中出,是为超脱极致。”苏轼也说过“山石竹木水波烟云无常,故而有常理”。提醒人们:自然界中万物的状态有变化,中国画也一样讲求变化。但万物有本来的规律,必须不悖常理。总之,通过笔墨之变化来表现出追求自然、效法自然的哲理。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蕴含的哲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之美。
二、写意重神,虚无的理性美:神本虚无,意本虚无,而国画体系中却蕴含神与意之论,赋物以神。这正是与西方注重色彩的明暗,追求散点透视的写实主义迥然不同之处。该论断,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神’反映的是人们追求的风度,魏晋时的谢赫倡导“气韵生动”,顾恺之的在实践中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物正在阿堵之中”,点明了绘画中的风神、风骨、风度,反映了魏晋玄学中的哲理。
庄子的《庖丁解牛》的寓言进一步展现了对神的关注。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最终达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的地步。强调的是神,从而很容易地引导了中国画从写实走向写意,写意由此萌芽。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画的写意重神必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而发展的,写神国画中人物画有尤重视而写意画无处不在,也无处不美。实际上神,意,虚无的哲学思想似乎含有唯心主义的哲理,并不是完全的虚无,也不乏对宇宙的探讨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故而神、虚无是充满理性的,画中有大美而不言,意、神在也,理性之美常驻。
三、艺术的融合,统一的理性美:
国画不仅仅是绘画的艺术,而且还包含了书法、文学、篆刻艺术,是多艺术共同发展融合的艺术,并十分讲求各艺术的协调统一。如画中之题款,须讲究“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他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空虚,款印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技法上,而且也包含在其它艺术的协调统一。如果款题的不当,而国画注重空间的伸展与气势的恢宏时,无疑对画本身而言是一大惋惜。各艺术对立统一的特性,始终贯穿着国画创作的始末,蕴含着儒家和而不同的哲理,这是中国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四、诗文并茂,哲思的理性美:
诗文并茂始盛与唐朝。在宋朝,时人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的是文学美与诗的绘画美,表现出画美的主题。诗言简练,即能反映绘画的主题,也能流露出画家内心的情感与哲思。梅、兰、竹、菊历来作为画家广泛创作的题材,是国画家对中国传统的君子典范的追求。如赵孟頫的《岁寒三友图》、张无咎的《四梅图》。而题画诗更丰富了其内涵,反映出理性的光辉。郑板桥的一幅《兰竹图》题词曰:掀天揭地之文,震地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故不再寻常蹊径也。表达了画家的大无畏的精神,是画家反封建传统启蒙思想的反映。
同时,题画诗对于意境的构造也功不可没。总之,中国画充满着理性,并继承着中国传统的穿越时空的哲理思想,绚烂致极,有大美而不言。虽然国画中充满着理性美,同时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部分。如明清时期,“扬州八怪”的画作,有些偏于怪诞,不说常人无法理解,甚至连画家也琢磨不透其中的真正含义,意境过于玄妙,寓情于画却远于画外。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我们当以理性的头脑去加以判别、并果断地摒弃,进而将国画发扬光大,并继承国画纯真的理性美。
版上语文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还完成了在中国画论中居于首位的理论著述,为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画大家的出现准备了历史条件。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甚至省略山水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视为点景,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决不忘表现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感情与愿望。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形貌上的,仅能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会生活环境的侧面,但或者通过有限的取景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了对国家乡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写自然景物的外貌及其丰富变态,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不同意境的构筑,实现画外意与“意外妙”,去吸引观者,感染观者。为创造动人的意境,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观赏了解认识、感受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之总和酝酿为胸中丘壑,胸中意象,按写境与造境两种意境构置方式诉诸笔下。所谓写境,即寄情于实际存在的景物,更强调审美对象的实在性与具体情。所谓造境,即对现实景物进行更大胆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与艺术幻化,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理想与愿望。二者境象虽有具体与宽泛的不同,却无不以情与意为主导。
在形象的描写上,中国山水画强调留影,亦即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而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同时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既反映树石类别的特点,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则的使用上,则反对依样葫芦,主张灵活变化,实际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要求“以小观大”,“折高折远”,游动视点,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比之人物、花鸟画更重视“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所谓“势”也就是具体形象间的联系,所谓“开合起伏”,则是这样联系中的节奏变化。对“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的高度重视,是在静止的画面或简或繁山水的形象组合中体现大自然内在联系与运动的重要手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一般的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者有“染”,干者有“擦”,趋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对人物、花鸟画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色彩的使用,及书画的结合则具有相同于人物、花鸟画的特点。
美丽的山水国画
中国的山水可谓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各领风骚五百年啊!
首当其出的便是有名的桂林山水,具有“甲天下”之称。这儿的山十分奇特,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却又连绵不断,环绕四周,令人摸不透。人坐在竹排上感到像是进入了一个由山水构成的一个巨大的迷宫,往往“山穷水复疑无路”,但却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能划出去。
黄山,中国的山川之王,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黄山的奇特与壮丽。清晨登上山顶,一眼望去,四周全是云海,层出不穷。东方的太阳正在慢慢升起,云朵一片一片地变成了红色的了,美好的一天就是从这儿开始,是多么的壮观呀!当秋高气爽之时之时登上黄山,四周万里无云,远处的山像连绵不断的小丘,被自己踩在脚下,更给人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处感觉。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虽然在世界上不是最长的,但水势却十分汹涌。它不知哺育了多少的华夏儿女。河水像是奔腾的骏马咆哮着,追逐着,它们踏着昆仑山脉,跃过黄土高原,直入渤海的怀抱。这是多么的澎湃啊!
最后,还有那美丽的梦幻般的湖,青海湖。因为青海湖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的晶莹明澈,没有一点暇斑。青海湖,被称为“青色的海”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古谚。青海湖还是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鸟飞到这儿来安家落户,一派繁荣昌盛之景。
中国的山水,自古便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每一处风景都释放着自己的魅力,吸引着游览者的目光。中国的一切山一切水,相聚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巨大的,壮观的,美丽的山水国画。
中国山水画-五千年的魂
山,那高大巍峨的象征,雄伟挺拔的化身,就犹如坚强无比的中国脊梁,屹立于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不倒,毫不变色。
那是个阴沉的午后,沙场上,肃杀的气氛让每个常人都感到害怕,旌旗上的“杨”字格外醒目,可令人吃惊的是挂帅的竟是一个老妇女。杨门虎将誓死为国战到最后哪怕是一兵一卒。泪洒祠堂,血染沙场,为的就是一个忠字。忠于朝廷,忠于天下百姓。哪怕与此同时皇宫里淫声刺耳,酒气熏天。身为高山,岂能因为浮云的潇洒而随之飘荡,因为风吹雨打而低头
天下人笑了,杨家将为了一个昏君而伤的伤死的死,值么?先人屈原说值!后人岳飞说值!为了天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和灵魂,值。
水,那精灵的肉体,活泼的替身。在溪涧还是小调轻哼,可一入江河就引吭高歌,流入大海更是连喊带号。这巨龙的血液,为了巨龙的腾飞,它拿出了所有的本领。
全国上下,病态尽显。洋枪打来一个接一个死,洋炮打来一片接一片死。这是什么祖国啊,他的同胞都被称作“东亚病夫”。于是,他踌躇满志,身赴远洋学医救人。可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竟麻木到面对自己同胞被枉杀都无动于衷时,他知道他要救的不是躯体,而是灵魂。于是,他又毅然放下手术刀,拿起笔,奔赴战斗的最前线。从此,一个个躯体在他的文字中站起,支撑着巨龙的腾飞。
他变了的是工作,坚守的始终是那颗赤子之心。就犹如1978年夏天的那个伟人改变的只是手势,坚守的是巨龙腾飞的方向。
有山无水,中国山水画只显呆板,有水无山,中国山水画颇显空洞。只有山水俱在才是佳作。善变者尽其智慧,坚守者尽其力量,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画的生动。
变其应变者,守其该守者,这,就是中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