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正确顺序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太极拳、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什么

  (1)立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2)雨水: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3)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

  (4)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春分。这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5)清明:雨水增多,春暖花开,草木繁茂,天空清澈明朗。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6)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7)立夏: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

  (8)小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

  (10)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就要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11)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12)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3)立秋:我国把这天作为秋季开始。

  (14)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15)白露: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16)秋分:“秋分秋分,日夜平均”。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17)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象征,表示开始进入深秋。

  (18)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19)立冬:“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20)小雪: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21)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小麦进入休眠期。

  (22)冬至: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23)小寒:寒即寒冷,表示已进入严寒时期。

  (24)大寒:同小寒一样,表征天气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是以春、夏、秋、冬为周期的,而这正是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反映。由于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正好运转一周,通常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分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等分成二十四段,每段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了15度),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此为定气)。太阳走完每段所用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几乎不变的。

  3、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与十二节气之分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气,也称为十二节。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也称为十二气。

  4、二十四节气配四时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冬。

  5、二十四节气配月份

  古人总结了一下规律:

  (1)〔正月寅月〕立春经雨水到交惊蛰为止。

  (2)〔二月卯月〕惊蛰经春分到交清明为止。

  (3)〔三月辰月〕清明经谷雨到交立夏为止。

  (4)〔四月巳月〕立夏经小满到交芒种为止。

  (5)〔五月午月〕芒种经夏至到交小暑为止。

  (6)〔六月未月〕小暑经大暑到交立秋为止。

  (7)〔七月申月〕立秋经处暑到交白露为止。

  (8)〔八月酉月〕白露经秋分到交寒露为止。

  (9)〔九月戌月〕寒露经霜降到交立冬为止。

  (10)〔十月亥月〕立冬经小雪到交大雪为止。

  (11)〔十一月子月〕大雪经冬至到交小寒止。

  (12)〔十二月丑月〕小寒经大寒到交立春止。

  为了便于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一首:

  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及春分,

  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方,

  五月芒种与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

  七月立秋兼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

  九月寒露还霜降,十月立秋小雪张,

  子月大雪共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

  以上可以说明,每一个月中只有一个节和一个气,一年十二个月合起来为二十四节气。

  我的手机2017-07-2217:45:58

  二、二十四节气在太极拳与养生中的应用

  《杨禄禅太极拳谱》说:“当洪濛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浑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虽说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人身也如天地之浑圆,人身无处不浑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也有三直,即头脚身;天地有四顺,是寒温署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是数,亦不停亦是气。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不过未免有少混,所以吾人本太极,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做起是练拳。洪濛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浑圆一变既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

  《杨健侯太极拳谱》说:“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

  《杨式太极点穴秘谱》说:“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太极拳文化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天地为分,混混沌沌之时为无极。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一阴一阳即成太极。太极中纯阳为天,纯阴为地,天地即是两仪。两仪在运动着的气,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就构建成了运动着的气,这种气在运动中的气候的自然变化,就体现出了温热冷寒,即春夏秋冬四象。有四象逐渐分为四立、两分、两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即八卦。纯阳为天,纯阴为地,半阴半阳为人,此为三才。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上拳谱和太极拳文化都在讲人与天地是相合的,这并不是在强拉或硬往一起拼凑的。只要弄清什么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很容易理解练太极拳为什么要顺四时,养生为什么要顺四时这个道理了。既然说“道生一”,那什么是道呢?《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在运动中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这个太极就是一。《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保养,冲气以为和”,万物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它们“阴阳”再看不见的其中得到统一。《黄帝内经》讲:“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逐渐上升形成了天,阴气逐渐下降就形成了地,这样就形成了二。太极拳文化中认为天和地就是二,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和天气下降构成了一种运动着的气,而这个运动着的气就是三,正因为有了这个三,才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特出的环境,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地球上才会产生万物。《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就是说,人是天地的产物,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这个法则来完成人自身的生长壮老的全过程。《黄帝内经》还说:“虚斜贼风,避之有时”。中医中将在一个时令中的气候不正常就叫做“虚斜贼风”。太极拳文化是依照以上理论在行工,在养生。

  太极拳文化在行工与养生中,是严格遵循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构建的一切生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自然规律。

  春天,草木发芽,说明万物复苏,草木的营养从根部向外走。人也如此,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是从内向外走,这个时间的气血是内外平衡的,在这个时令内,太极拳文化认为是适合人们下功夫练拳的,是出功夫的好时机。养生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讲:在这个季节里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期”就是夏天天一黑就睡觉,早晨早早起床。春天晚上早一点睡觉,有助于阴气的闭藏,因为这个时令是体内的气血由内往外走的时候,不至于使气血消耗得太多。“广步于庭”就是早晨起来散散步,当然,最好是练练太极拳。

  夏天,枝繁叶茂,说明万物成长,草木的营养都标露到外面。人也如此,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了外面,这时候外面的气血非常充盈,而里面的气血是很虚弱的,所以,在这个时令中,是不宜多做剧烈活动的,尤其是在夏至前后几天,最好是休息,因为夏至是阳气最盛,阴气刚刚复来,阴气刚刚初生,还很弱小,所以说夏至的前后几天要多休息,不宜多练拳或做一些剧烈的活动。养生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讲:在这个季节里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晚卧早起”就是说夏天要晚上要晚一点睡觉,晚不要超过十一点,早晨要早一点起,晚上少睡不一点,中午可以补点觉,太极拳文化在养生中很讲究睡“子午觉”。“无厌于日”就是早晨五六点起床,跟着太阳走,跟着这个自然规律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

  秋天,籽实叶黄,说明万物成熟待收,草木的营养也由外向里收。人也如此,秋天的时候,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这时候的气血是内外平衡的,在这个时令内,太极拳文化认为是适合人们下功夫练拳的,是出功夫的好时机。养生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讲:在这个季节里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早起”就是秋天的晚上要早点睡,早晨要早点起。“与鸡具兴”就是象鸡一样,天一黑就睡觉,天一亮就出去活动。因为在这个时令中,人的气血是从外面向里收,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如果能够按照与鸡俱兴,早卧早起,就符合气血往里面逐渐储蓄的自然规律。

  冬天,花凋叶落,说明草木已进入冬眠期,把营养都收蓄到根部。人也如此,冬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了里面,这时候里面的气血非常充盈,而外面的气血是很弱的,所以,在这个时令中,是不宜多做剧烈活动的,尤其是在冬至前后几天,最好是休息,因为冬至是阴气最盛,阳气刚刚复来,阴气刚刚初生,还很弱小,所以说冬至的前后几天要多休息,不宜多练拳或做一些剧烈的活动。养生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讲:在这个季节里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卧晚起”就是说冬天要晚上要早一点睡觉,早晨要晚一点起床。“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在起床。因为气血在冬天时应该闭藏的,太阳一落山就应该休息,不因该在做剧烈的活动,早晨等太阳出来后再出去活动,要跟着太阳走,跟着这个自然规律有助于气血的闭藏。有人在练功中讲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而太极拳文化认为在练功中要“夏避三伏,冬避三九”。

  太极拳文化中在顺四时方面对太极拳行工和养生还有很多知识要讲,譬如:太极拳文化认为,人必须依靠五气才能生存。由于,自然界的四时五气完全渗透到人体中,从而总结出: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人体五脏还能产生五志,相应地五志也与自然界五气相联系起来。其中怒为肝志,通于春风;喜为心志,通于夏暑;思于脾志,通于长夏湿;忧位肺志,通于秋燥;恐为肾志,通于冬寒。因受文章篇幅的局限,不能面面俱到,待后文再续。

  总之,太极拳文化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十天干,十二地质,二十四节气无不在人的肌体上留下“印记”。故人们在太极拳行工和养生中,一定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顺从自然。

二十四节气正确顺序表

农历二十四节气名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liuxue86.co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

二十四节气时间介绍

  立春315°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330°2月18——20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45°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4月4——6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4月19——21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45°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75°6月5——7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90°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120°7月22——24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135°8月7——9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8月22——24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9月7——9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180°9月22——24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195°10月8——9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210°10月23——24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225°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240°11月22——23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255°12月6——8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270°12月21——23日(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1月5——7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300°1月20——21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查询表

  20xx年二十四节气表 24节气交节时间表

  立春

  02月04日 17:46:00

  雨水

  02月19日 13:33:41

  惊蛰

  03月05日 11:43:30

  春分

  03月20日 12:30:08

  清明

  04月04日 16:27:29

  谷雨

  04月19日 23:29:23

  立夏

  05月05日 09:41:50

  小满

  05月20日 22:36:26

  芒种

  06月05日 13:48:28

  夏至

  06月21日 06:34:09

  小暑

  07月07日 00:03:18

  大暑

  07月22日 17:30:10

  立秋

  08月07日 09:52:58

  处暑

  08月23日 00:38:26

  白露

  09月07日 12:51:02

  秋分

  09月22日 22:21:05

  寒露

  10月08日 04:33:20

  霜降

  10月23日 07:45:30

  立冬

  11月07日 07:47:38

  小雪

  11月22日 05:22:20

  大雪

  12月07日 00:41:05

  冬至

  12月21日 18:44:07

  小寒

  01月06日 06:08:21

  大寒

  01月20日 23:27:04

二十四节气介绍

  一、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依据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归属

  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5日。

  四、古时候的叫法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中国24节气

  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有人认为中国24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西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因为中国24节气的产生与应用,首先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在其他地区,二十四节气的时期或许有一些差异。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二十四节气计算方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霜降节气的古诗

实践对人生的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