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生《十二公民》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电影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电影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就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这些人并没有决定这些人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就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电影虽就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就是小段落还就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就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就是通过这些人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就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就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就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电影也就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就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就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

十二公民大学生观后感

  在电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张人物宣传海报上,我们都能看到同一个关键词:拍案而起。

  这是一个形容人十分愤怒的词语。

  电影开始五分钟,当一号陪审员团长因为众陪审员不愿认真对待这次模拟讨论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时,这股愤怒便一直游弋在了影片当中,让这部全片都在围着桌子辩论的影片也变得张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悬疑动作片一般引人入胜。

  8号陪审员,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时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面对另外十一人的质疑谩骂时,拍案而起,愤慨地说今天这场模拟讨论往小了说是决定孩子们的考试通过与否,可是往大了说这些即将成为中国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司法的是否公正!

  这是片子里第一处让我觉得振聋发聩的地方。有一句话说,「认真你就输了」。刚从学校毕业,对各种所谓的生存规则带有强烈抵触的年轻人们最常听到这种话。这些人告诉年轻人别太较真,社会有它的一套规则,要是太过较真吃苦头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这些人是即将退休的父母,是谆谆好意的上级,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但最后这些人也变成了你自己,变成了自己对自己行将甘心的挽词。

  认真也许会输一时,但不认真的人会输一世。这是认真者对不争者的愤怒。

  第二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愤怒来自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赵春羊。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商人在面对“穷人”再三讽刺他的恋人为其干女儿时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对这些质疑者说“我致富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是傍大款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肮脏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总是以偏概全,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那他也永远不配见到高尚。这是规则对阴谋论的愤怒。

  9号是第一个改投无罪票的陪审员。这位空巢老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赞同何冰,想再讨论讨论的想法,却在大家争论提供证词的老头是否撒谎时拍案而起,解释了老头缘何撒谎的动机:「重视」。

  太久没有这么多人听他说话了,而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全体网民逐字剖析,成为案情的关键线索,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享受这样的重视,他也因此不再是那个没用的瘸腿老头,于是他恨不得多说两个字,让更多的摄像机把他包围起来,听他说起那天晚上的经过。不惜编撰假话。这样的动机,在场的陪审员里只有9号米铁增能够一眼识破,因为他也是一个无人重视的空巢老人。

  这是孤独者对自己的愤怒。

  10号陪审员老北京张永强可能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了。开口闭口的地域歧视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赶快投完票收房租,还控诉外地人抢了他儿子的大学名额…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开口都要带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劲儿,但却没有一次让人同情。

  这是无能而引起的愤怒。

  被老北京屡次侮辱的11号陪审员河南保安也算脾气够好。这个勤奋读书两次考读政法大学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学校当保安听课的河南人,在听到北京人对河南人如此蔑视时并未狠狠还击。却在讲起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拍案而起,这是在对命运抗争时的愤怒。

  同样是小人物的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钱波,除了要面对维护秩序的校园保安堵截,还要无时无刻给那些掌握着这些人经营权的校领导笑面相迎。校领导责问起要他准备的水在哪里时,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马上就给大家把矿泉水送了进来递到桌子上,看到校领导走了又大摇大摆地把水一扔,“谁口渴谁自己拿”,吊儿郎当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摇起扇子,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但当他拍案而起说到自己的无人问津,讲起自己为了给学生送方便面时那滑稽的情形时,电影院里却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了。这是弱者对权利的愤怒。

  5号陪审员话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却是全片中最让人深思的“证据”:他曾是蹲过冤狱的人。当3号陪审员轻描淡写地提起那万分之一能让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时,他几乎是咆哮着说,「你的万分之一,对他来说可就是全部!」。8年冤狱让他的人生无法逆转,即使洗脱了冤屈,但终究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可是蹲过大牢的人」。

  这是受伤者对施暴者的愤怒。

  直到最后才改投无罪票的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韩童生,也一直憋到了最后一刻才将他偏执的愤怒原因倾泻而出。与儿子的矛盾让他的人生从此分裂,儿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出租拉活儿是为了什么。他市侩,易怒,可又懦弱,将「有罪」毫不犹豫地加诸于这个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实是他内心自私的报复。

  这是面对真理却犹存侥幸装腔作势者的愤怒。

  随着韩童生颤抖着举起手投出最后一票,这场愤怒的讨论的由此落出结果。众人走出密闭的体育馆,在柔和的光线下回归生活。12个陪审员,为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愤怒会带来偏见,但8号陪审员何冰为公正缺失而产生的愤怒却更为有力,愤怒也带来真相。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一针强心剂,也能催生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毕竟最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更有力的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十二公民》观后感

  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实际上漏洞百出,全是破绽,就这样一部没特效场景不变甚至演员都屈指可数的电影,引来了我们一阵一阵热浪般的掌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一个又一个“屏奴”抬起了头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这部电影,引起的不仅是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全神贯注,更多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若像电影中一样,突然有一天,我也有选择的权利,而且还是针对另一个人的生杀大权,我们会毫不加思考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做出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的选择吗

  影片中所展现的十二个人的行动与表现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死亦大事矣”,这是从孔孟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训言,想必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但这十二个人在第一轮投票时,仅有一个投出无罪,其余都投有罪。他们的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又在何处

  我想,面对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种大问题一,我们应该保持绝对的冷静,消除偏见,以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一个真正正确的选择。

  但现在的我们,是一支为祖国行使权力、为法律维护公平、为公民主持公道的武装力量。假如我们不能像剧中那个检察官一样,冷静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人民的公道甚至国家的威严也就无从保障。我们,也就不能背负起保卫祖国、守卫人民的重任,倘若不能冷静、正确而公正地做出判断,我们和那些犯罪的人也就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他们所做的更要令人发指。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我们军人的基本要求。在执法时,我们必须秉承着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不可在其中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更不可以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再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行为注定是愚蠢的。剧中体现了许多对于有钱人的偏见、对外地人的不信任、对犯罪或犯过错的人的不体谅、对不孝的错误定义,先入为主的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看电影不光只是看其中的热闹或是什么,要从其中学到什么才是关键。放下一切偏见,抛开自己之前的认知,真正地从零开始思考、去调查,这样才能真正的作出公平而又正确的决断。

  其实不光是断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该这样,学会倾听但不去相信,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判定某一件事情的性质,当然,固执己见只会让你越陷越深,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行越远,真正地迷失方向。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一颗公正的心,一颗能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心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是一种必需品。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我想,我要把这八个字送给更多更多的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哈姆雷特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红岩读后感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