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本质是吃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道德绑架

  魏晋时期的大名士阮籍秉性孝顺,但听闻母亲去世脸上却没有悲戚之情,灵堂上其他兄弟都痛苦流涕,他连一滴泪都没有掉。

  阮籍的冷漠遭到了众人的不满,纷纷指责他薄情寡义。到了母亲快要下葬的时候,他却因为悲恸过度吐血数升,几乎死去。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礼法,悲伤有很多种形式,泪水往往是最直接的演绎。

  但内心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只是表情,不是表演。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花了大半辈子也没弄明白什么是真的道德。

  道德是用来约束有错的人,不是用来禁锢无辜的人。

  制定自己的准则,绑架别人的道德,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

  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不一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就像我不爱狗不代表我冷漠无情,我不让座不代表我不懂孝道,我不发朋友圈不代表我不重视友情……

  而站在所谓道德据点的你们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慷别人所慨,强别人所难。

孝道的本质是吃人

别让孝顺停留在口头

  古代有“二十四孝”“沉香救母”感天动地,孝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美德,更有朝代以孝廉来选拔官员,可以见得孝顺在古代人心中地位之重要。而今在电视上越来越多的节目报道“某某某的母亲无家可归孤苦无依”还有的让父母亲住在路边从不照顾他们。试问,他们还有良心吗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是有对夫妻把母亲安置在门外的大棚里,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年事已高,有没有工资没有积蓄,没钱吃饭就只能去捡垃圾卖,捡别人的剩饭吃,有时好心的邻居会送来一些热汤热饭可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这位老人据说是患有精神疾病也就是所谓的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所以他的儿子和他的儿媳妇就嫌弃她怕她把家里弄脏弄乱,所以就“丢弃”了她。我对于这件事感觉颇为震惊,是想我们当年刚出生的时候也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养活自己。父母也从未有一秒放弃过我们,如果我们被放弃了,也不会有今天了。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你十几年并不是为了图你什么东西,而是爱纵使他们如此而他们的孩子却把爱当做理所应当,视而不见,甚至丢弃,请问他们于心何忍

  另外有一种做法比起上述稍微好一些,那就是他们身处外地,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忙碌,忙得连回家看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父母不开心他们不知道,父母生病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什么时候给他们寄钱。可父母真的是为了他们的钱吗?父母不过想看看自己的儿女,问问他们的近况是否开心。还记得上次和父母谈心是什么时候吗,去年?前年?小学?还是初中?难道忘了小时候刚上学时候缠着父母问来问去的样子吗?父母不厌其烦,从不抱怨。可如今他们的嘘寒问暖在你看来是那么的多余。请你将心比心即使你再事业有成你也永远是他们眼里最爱的小孩子。

  父母不求你大富大贵只图你平平安安,不求你天天对他们关怀备至,只图你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少浪费去一次派对的时间,去一次商场的时间,少浪费买一双鞋子,买一瓶名酒的钱,用这时间和金钱回一趟家,看看他们。问问他们是否过得开心,身体健康。如果有条件就把父母接在身边,即使你忙得无法照顾,但他们看你一眼就会很满足。

  我如今是一名高中生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但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忘了父母忘了初心,哪怕忘了自己。我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没有理由叛逆和胆怯。我将会对父母的爱表现在分分秒秒中,每一件事情上。

从《水浒传》中看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枝奇葩。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失去了孝,就像千年老树失去了土壤和水分。一个社会,一个人如果逃离了孝道,必将成为被世人深恶痛绝之辈。孝,是无价亲情,不能以任何地位和金钱标价。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但是最能感动人的,却是梁山好汉李逵的“孝”。

  让我们来看看李逵的孝吧:那天,公孙胜因思念父母,下山探亲,李逵也触景生情,放声大哭。尽管宋江担心他下山后会惹事,李逵仍执意要去,宋江只得与他约法三章。在半路上,他遇到了打劫的人,这人利用李逵的威名“黑旋风”来吓跑路人,以夺取银两。这人名叫李鬼,他本以为可以吓跑李逵,没想到来了真正的“黑旋风”,反而被制服了。情急之下,李鬼只好骗李逵说:“大爷啊,小人也不愿拦路,只因家中有九十岁老母,无人养活,才不得不假冒爷爷之名吓人,其实没有杀过一个人。爷爷今天如果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死。”李逵是个忠孝之人,虽是杀人魔王,但也起了怜悯之心,给了李鬼十两银子,让他去做些小本生意,李鬼便千恩万谢的走了。当李逵得知李鬼是骗他的,怒火万丈,直接割下了李鬼的头,扬长而去。李逵母亲的眼睛瞎了,他只好把母亲放在背上,连夜背着母亲去梁山,半路上,母亲叫着要喝水,李逵把母亲放在石板上,听话的去找水了。李逵找到水回来一看,母亲没了,这可急坏了他,突然看到了地上有血迹,大吃一惊,忙顺着血迹寻过去,发现了一个洞穴,进去一看,发现两只小老虎正舔舐一条人腿,旁边有一个人头,正是他母亲的,李逵又怒又悲,抄起朴刀,几下杀了两只小老虎,大吼:“你们吃俺老娘一个,老子杀你一窝!”这时,一只大老虎冲进来,李逵根本没放在眼里,拿起刀,一刀便砍下了老虎的头,哭着把老母亲的尸体埋葬后,就回梁山去了……

  李逵杀老虎为母亲报仇,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听母亲话,给母亲找水,也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在梁山,想到带母亲上梁山

  享福,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他是背着母亲上梁山的,可是在半路上,母亲被老虎吃了,他怒杀老虎为母报仇更体现了对母亲的孝。

  黑旋风李逵,这个人留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印象。他的事迹,堪称孝敬父母的典范。

  当然,我们绝不赞成:“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思想,也不提倡“卧冰”“沉渊”的愚昧之举。今天的孝道,理应打上崭新的时代烙印,那就是:孝不逆情,孝不悖理,孝不违法。

  提倡孝道,势在必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早已为蒙童所知。孝道并非玄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并非难事,关键是身体力行。让我们孝敬父母吧!不要像李逵一样,留下终身遗憾。

孝道即笑道热点

  日前,小区内一退休老人因受不了子女的冷眼冷语,老人无奈选择极端,走完了八十三年的坎坷人生。且不论子女的孝与不孝,对与错,良心道德的指责,社会舆论的谴责等等。就老人留下的遗言就够小辈再世也内疚的;“只要你们过得好!”

  传统的“孝道”,单从“孝”字形上看,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是用扶持老人之走之形,以示”孝“。“孝道”是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是中国人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孝道”的繁荣和衰减及其实践行为;既有知恩图报的自然天性基础,也有深刻地经济根源。

  在古代和解放以前,是因为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社会保障系统,只是在家族,家庭层次上的养老保障。因此,“养儿防老”尽“孝道”的许多内容是家庭保障系统的一种非制度性的安排。子女不尽“孝道”你可状告他们犯有“忤逆”之罪。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特别是现代社会保障系统的逐步完善,现实意义上的尽“孝道”已不在是“养儿防老”的层面上了。

  我认为;首先“孝道”不是功利性的。不是买卖,收进多少付出多少,你要明白父母今天付出是没有功利性的,不曾有图回报得到多少。如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孝道”的表现是多种多样,有时只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每一次温馨的团聚。

  其次,“孝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谨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人一向视为最高的美德。做人连这个道德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德可言? 其实,“孝道”中最难做到的是给老人好脸色,我认为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孝道”中最基本的“笑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说到底“孝道”在我眼里应是“笑道”。道德的基础是能给人心灵愉悦的,传统是能让人感受美好的。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给他们经常的“笑道”,让老人感受到其乐融融发出笑声的“笑道”。如果家庭没有愉悦和美好,只有沉重和折磨,因而这种传统的尽孝也会被社会抛弃,也不再有提倡的意义。所以,如今你要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给一个好脸色,是“笑道”!

  真是:

  世人皆有风烛年

  劝君莫把老人嫌

  中华美德你我写

孝道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来而不往非礼也”。既只父母的苦心,却不知回报,就是违背天道。因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古人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关系搞得很紧张。因为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原因,他们独立自主的愿望逐渐强烈,对父母的关照.嘱咐和种种限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更多应该体现在爱心和责任心之间。对自己的父母尚且不敬,还能奢谈其他吗?我们不但要领会父母的苦心,更要孝字当头,不但要懂得从情感上安慰父母,为他们排忧解难,更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

浅谈孝道

  我们都说我们的民族是礼仪之邦;仅仅关于孝道,就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感悟。

  我们都知道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关于孝道,在自然界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作为我们人类真的需要反思。

  涉世未深的我们,还不很明白孝道的真正含义。孝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每天被许许多多的事物困扰着,每天我们除了学习、睡觉还有吃饭和玩以外似乎再也没有其它的可以做的事了,也许我们偶尔会为某个好朋友准备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而弄得自己好几天心绪不宁。可是,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可曾如此关注过?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除了无休止的索取之外,可曾记得帮他们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懵懵懂懂的我们准确无误地说出某个明星的一大堆信息,我们还可以清晰地记着某个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的生日,可是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口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想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人应该占绝大多数。血气方刚的我们,可以因为自己朋友而与别人大打出手,可是,我们中又有谁注意到父母为自己擦拭伤口时眼角偷偷流下的泪水?情窦初开的我们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可以大献殷勤,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为妈妈洗碗,为爸爸捶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是啊,当我们知道父母年龄之后,首先感到的是庆幸,庆幸我们的父母如今还健在,可接下来感到的便是那隐隐的伤感了。我们感伤父母又苍老了许多,感伤怕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们。有时想到自己正处于困境而感到自己不够孝顺时,便不觉潸然泪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一时间引发了许多思考:从前,有一棵果树,一个小男孩几乎每天都来果树底下玩,每当果子成熟后,小男孩就摘下果子拿到城里卖了,他便买了文具。所以,有很长时间小男孩不来果树这里,因为他上学了。有一天,长大了的小男孩来到果树这里,原来他正为没有木材而发愁,果树便让小男孩砍了它的树枝去盖房子……又过去了许多年,以迈入中年的小男孩又来到只剩下树干的果树这里。他正在因为没有船出海而苦恼,果树便让小男孩砍了它的树干去坐船出海……就这样,小男孩好长时间没来只剩下树根的果树这里。有一天,拄着拐杖的小男孩来到这里,他坐在树根上休息。果树很内疚,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给予小男孩了。可小男孩却说:“不,我已经老了,有果子也吃不动了,有树枝也爬不上去了,我只想坐下来休息,因为我累了。”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知道索取,而我们的父母却毫无怨言的给予…….

  我们往往因为日常琐事而使自己忙碌,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可是,我们心灵的空间真的无立锥之地了吗

  有一位老师拿着一个装了一块大石头的瓶子问学生:“满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还可以装沙子。”等到在瓶子中装入沙子之后老师又问:“满了吗?”大家齐声回答:“满了!”可是,令同学们意外的是,老师又向看似已满了的瓶子中加入水,这才真正填满了瓶子。

  日常琐事就像装入瓶子中的石头和沙子,它们看似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生活,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孝敬”这两个字很难装入看似无立锥之地的生活这个大瓶子之中。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只要我们对父母心存孝敬,其实那时“孝敬”早已融入点滴生活了……

孝道

  孝与不孝的界限,从来没有人丈量过,却始终立于人们心中,像一根与生俱来的标杆。但或许是年数太久了吧,其上锈迹斑斑,摇摇欲坠,也难怪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曾经一度坚信,孝道的泯灭只是娱乐媒体们的夸大其辞,以此引起人们日渐分散的注意力,然后就这样理所当然的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茁茁的成长着。然而,时至今日,当身边亲近的人也开始上演所谓的‘财产争夺战’,忽然惊醒,不孝,已经像一场流行大感冒,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大肆蔓延,好治却也易复发。

  诗经,相对于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确实充满了理想的乌托邦色彩,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两者的理想之处就在于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描述。那是一个温情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是慈眉善目,所有的物都是天然无公害,甚至连空气都好闻上很多,脉脉流动的事大爱的力量。居于其中,幼小的孩童与年迈的长者自然受到信心呵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的今日,孩童成了学习的机器,老人竟成了免费的保姆与财源,赤裸裸的不是爱,是利益纠纷。或许这样说有些偏激,但却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顽疾。究其病灶,罪不在社会管理,只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只是再强大的社会管理也无法扭转的巨大的细微的力量.

  怎么才能让社会驶会回正轨呢?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我开始想一些人一样开始干着急,坐不安寝不寐,甚至嘴角都起了泡。然而看着一群自得其乐的人,心里还是暗暗叹气,却也忽然明白过来,只要做好自己,不也就够了吗?等到长到父母这个年岁,不要忘了将爱与关怀给予他们,就像他们现在给予我一样。但我深知,这绝不是一次等价交换,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远远多于、深于我们所能回报的,毋庸置疑。但我们仍要尽力去做。

人之根本—孝

  百善孝为先,这是人之根;饮水要思源,这是人之本。只有守根本,才会明孝道,只有明孝道,报父母才不愧,对父母恩。

  敬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是孝之根本,也是孝道,只有守孝道,才会明白父母恩德重如山,只有明白父母恩德重如山,才会懂得孝敬父母。

  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万里;父母倚窗靠,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堆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惭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母女连心,父子连意。父生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不成器。要多行孝道,父母恩一辈子报不完,所以要对父母孝顺,才对得起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你敢说你百分百做到了吗?行孝道,不仅仅是嘴上说,心里想,手上做,态度也要端正。对父母孝顺,是天经地义,是人之根本,并不是为争夺名利。要守根本就要记住一个字,那就是孝。

道德之本在于孝

  一直以为道德是一个很抽象的词,看不见也摸不着,更没有具体的实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么解释的:道德是社会意识之一,使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我释然。这就是所谓的道德啊。

  学习道德能让我们明白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走出黑暗,一步步走向光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各种道德中最重要的。孝是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对于父母付出的爱,不少儿女一味地索取,却不知回报,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父母的感受。当年的哺育,当年的恩情,当年的教诲,全部被利益蒙蔽,置之脑后。自古以来,那些不孝亲敬长的人受到的千古骂名还少吗

  那是一个铺满浓雾的早晨。一位慈祥的老人笑着离开了我们。村里的人都哭了,也包括他那不孝的子女。老伴俯在他的身边,哭得撕心裂肺。房子依然是那么破烂,风可以灌得进来,雨可以落得下来。他的孩子也年过半百,只因一场矛盾便和父母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呢?只能望着老人的遗体,哭……老人活着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一定要等到失去才会后悔,才会珍惜,这其中的代价太大了!他们都不曾记得,小时候,父母为他们奔波,为他们担心,他们只记住了父母的不好。带着仇恨过日子,能快乐吗

  再来反省我们自己,我们又做了什么?父母辛苦赚钱供我们读书,我们学会了抱怨,学会了攀比,学会了自私!试问,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将来何以在社会上立足?我很茫然,我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吗?每一次,都是父母因我而伤心,他们不知为我掉了多少泪?那一滴滴泪啊,折射出我所有的不是。

  当爸爸下班时,你是否会递上一杯扑满茶香的热茶;当妈妈生病时,你是否会端上一杯开水和药;当爷爷吃饭时,你是否会夹起他最爱的菜放到他的碗里;当爷爷奶奶休息时,你是否会给他们盖上一条暖和的毛毯。不仅如此,在社会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招呼,都是道德的体现。老师也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真正做到是要完善好多方面。而一切道行的根本就只有一个字“孝”。试问,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何以在其他方面践行道德呢?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尊重老师,为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不要丢失你最基本的信条“孝”,只有把握这一信条,才能在各方面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现在有些明白,什么是道德。也许它太深奥,但至少,“孝”是我们要懂得的且一定要懂,不然我们何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是一个亘古如一的话题,它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应该没有那么简单。

  用心灵去感受道德的存在,寻觅真善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后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以道德为主题的标题

虚伪的父母:表面上很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