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美名天下扬

  我们祖国源源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他七次南下西洋,每次航行几万余公里,与3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历时28年,完成了这项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没错,他就是明成祖时期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正因为他在晋靖之变立下功劳,明成祖便一眼相中了他,由于他懂航海,信封伊斯兰教,又担任内宫大太监,明成祖决定将下西洋的任务托付于他。郑和不负众望,他曾先后七下西洋,每次出海人数约有2。7-2。8万人,船数有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其规模宏大可以见得。

  不仅如此,船上的设备也很现今,航海图,指南针,这些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船队到达的范围之广令人称赞:其东临马六甲海峡,西到非洲东海岸,南至印度洋南域,北靠阿拉伯海,每次航行的路程都更加遥远。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地区,都向当地居民表示问候,传扬大明王朝的繁荣与友好,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至今,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正和船队留下的足迹。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对郑和——这位永垂千古的航海家产生由衷的赞叹:赞扬他为开发南洋做出的贡献,赞扬他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和平交流,赞扬他的勇气与品质。我们将永远记住郑和这个名字,他不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种文化象征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进军云南。在战乱中, 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28年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9万里波澜壮阔的远航,七下西洋的郑和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长驶远驾的郑三保的身影。如今,关于郑和的研究和纪念在世界掀起了波澜。

  说到郑和的文化贡献,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支船队沿途撒下的文化种子,也会满怀敬意地说到,600年前的浩荡征帆是如何定格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丰碑的。然而,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竭力张扬的中华民族关于文明交流和国际关系的独特判断,是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

  因此,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是怀想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追忆在这个伟大的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在郑和随带的永乐帝国书中,明确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面对周边国家的冲突动荡,强大的大明王朝想到的是“和平使者”,而不是武力霸权。之所以派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郑和率万人舟师,七下西洋,不仅是“示中国富强”,更是要传播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理想,展示止戈为武的和平发展思路,宣讲“共享太平之福”的天朝理念。正是因为将远征的目的定为“宣德化而柔远人”,才能在“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理念下,创造出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崭新外交局面。

  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一个和平的国际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对于一个强盛之国和强势文化而言,这样的姿态和作为,在以国家利益为准的现代解释中,很难被想象和理解,但穿越历史云烟,面对当今现实,却更令人觉得珍贵。

  今天,当人们一次次为当年那次远航给沿途带去的和平与文明所震撼时,这些文明与友谊的种子,依然生生不息。郑和所到的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中国文化的点滴遗存在经历六个甲子之后依然绽放着美丽。这一切,让“郑和下西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寄托着中国人的回忆与荣光,也寄托着人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想象与期望。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尊重和对话,在世界多极化、国家冲突民族争端连续不断之时,在国际关系日益跌宕的新格局中,纪念郑和七下西洋,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世界历史的走向。它告诉我们,只要调整一下姿态,人类可以书写另一种世界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黄河水文特征

小学几月份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