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的名言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性的真、善、美

  徐弋凡“人之初,性本善。”古老的三字经,一开始就道出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对于真、善、美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渴求。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过度追逐物质,却迷失了自我。

  一只蝎子掉入了水中,一位印度人试图救它伸出了手指。可两次救它,两次被蛰。第三次伸出手时,旁边的人看不下去了,劝他:“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可他的回答却值得我们深思,“蛰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蛰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一句简单的话,却深奥的如同几百年前沉重的钟声,穿过了历史的浓雾,直逼心间,引发无限的思考:蝎子蛰人是它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人的天性不就是为了爱吗?!

  天性于人类,即是最本源的爱。印度人反复地被伤害,却绝不停止施救。他的自我,是真实的;他的坚持,是善良的。他的天性,是美丽的。但更像《诗经》中纯朴的风,不加礼节的束缚、不加世俗的诱惑,只为了心中的真、善、美,只为了爱。而我们现代人类的天性,却在物欲横流中不断地被冲刷,消失殆尽。生活当中的失败、挫折;各种各样的眼神、话语;不同的观念和信仰,以及令人眼花瞭乱的物质,不正如蝎子蛰人一样,在不同程度地刺激和消耗着我们的天性吗?人们常常在问自己:我为了什么?我又得到了什么

  有人想要一个温馨和美的家。认为家就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房子和足够方便的交通工具。于是为了这个梦想,拼命工作,勤俭生活,放弃了与家人孩子共享天伦之乐。或许有一天,你成为了“成功人士”,拥有了这一切,也许会感到这并是想象中那般温暖的家。因为你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被物质充斥的家的躯壳,家的内在却在有意无意之中丢失了。只有明白自己的天性,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来坚持自我,否则我们就容易迷失自我。付出努力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时往往悔之晚矣。

  有人喜好学习,这天性是伟大的。但原应是在字里行间、走南闯北中历练的博大,却越发狭隘、尖利自负,甚至功利。这天性的最初是伟大的,但对于学习来说,应该是与不同想法进行摩擦,激发火花,是进行创造,特别是对于一个高速发展而又缺乏一定理性的世界来说,不是排挤,而是了解、理解再包容。是对每一个敢于提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的肯定与包容。不是你不曾有过纯朴的天性,而是你不懂得如何坚持,如何在这个时代诠释天性。

  真、善、美才是我们的天性,也是值得推崇的精神。

  天性的产物是精神,物质只是我们伟大时代的赠品,这赠品不抵沧海一粟,却惹得多少人为它放弃不同程度的真、善、美。

  只要你对每一件事物都报以爱,它们也会报以最纯朴的天性。坚持天性,不是故若清高,是为了保持自己,它是我们的本质,也是我们的软肋。真、善、美的天性一旦被放弃,就像冬日撕破了的皮囊,无数寒风汹涌地涌进,那时,又有什么能抵住呢

人性的善与恶的名言

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

  近来翻阅了《三字经》一书,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由于该书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文来谈谈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就是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就是善良的。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人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是善还是恶?从古至今,关于人性的问题众说纷纭,丰富多彩,仅先秦的儒家学派中就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恶的。为什么呢?比如一个小孩刚出生,饿了就要哭,要吃奶,他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吗?不能。从这一点上看,人性本身是恶的。

  另一派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而其中又有“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两说。而如今的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孟子主张“人性向善”。为什么呢?因为在《孟子》一书的《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言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告子·上》一篇中亦有相关的言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或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都有的,没有这“四心”的就不算人。并且由此“四心”产生了仁、义、礼、智“四端”,而“四心”便是“四端”的萌芽。孟子还说,仁义礼智不是别人教给我的,而是我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萌生出来的。

  因此,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他没有说过“人性本善”的话儿。

  说到这儿,也许有些朋友会问了:孟子和荀子不都是儒家学派的吗?他们不是一脉相承的吗?为什么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因为时代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那时候虽战火连天,烽烟不断,但还没有到人如禽兽的那种地步,还是可以讲“仁义礼智”的,可以提出“人性向善”的思想来要求人们遵从本性向善的。而到了荀子的时代,就不同了,战国末期,已经无法再来和人们说什么“仁义道德”了,荀子必须提出一种思想,从而让人们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那就是“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关于人性的说法,看似相对立、难容水火,其实这两种说法又是相辅成的,因为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即是希望人们能够向善、从善,从而实行儒家所主张的“仁政”。

  既然 “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说法,“人性向善”是孟子的思想,那《三字经》为什么会说“人之初,性本善”呢

  其实,《三字经》的作者也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不可能成立的,正如钱文忠老师所说:“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这无疑是对“人之初,性本善”最好的解释了。

  人性的问题,看似十分复杂,其实并不需要弄得十分明白。因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一个和平、没有战争的年代,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做亏心之事,与人性“善”或“恶”并无关系。

美丽源自于人性的善

  盘古初开天辟地,世界不再混浊不堪,但仍是死气沉沉。直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这种生物,才变得绚丽多彩。人,这个独特的生物开始以最原始的方式统治世界,并以其特有的光辉润泽了每一片土地。

  这特有的光辉就是人性的美丽。人性的美丽源自于人性的善,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

  儿时还未踏入学堂,母亲就整天以《三字经》上的句子教导我,让我在懵懂间知晓了好多道理。母亲最常念叨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的美丽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出来,也源自于人性的善。年青军官孟祥斌勇救落水女子,却因体力不支溺水而亡。他去救落水女子,是出于人的本能反应,也就是人性的善。而他的举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人们都称他为英雄,以他为榜样,他的举动彰显了人性的美丽,也让沉醉于金钱世界的人们传递着这人性的美丽,就像奥运火炬手一样,在每一个传递站点都有着不同的美丽,来自于同一光辉的美丽。

  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就像二月的春风,吹绿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吹暖了人们的心房,吹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以忠诚感动中国的衡阳消防官兵,为救身陷火场中的人,二十个消防官兵牺牲,仅有一人幸存。英雄试飞员梁万俊,在飞机失去控制的危机关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奇迹。还有勇斗歹徒的女司机石东,杰出民警鞠俊瑞。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品质。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但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却让人们知道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他们。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他们也无处不在。

  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整日听着母亲念诵《三字经》的孩童了。但我仍常念诵“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是想让人性的善,人性的美始终陪伴在我身边,让我自己在小事上尽显人性的美丽,即使那特有的光辉在我这儿是如此微弱。但我相信,万事积少成多,总有一天,我会拥有足够的光辉,去照亮每一个人,就像他们那样,让光辉照亮大地!

人性向善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老实善良就是傻”等,影片中的好多大实话,不正是对现实的一种写照吗

  被骗之后,只能无奈地说:“生活就是这样。”

  想做个好事真难呀,不小心惹火烧身,自找麻烦,只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所以做事也要分策略,如果事物是你所不能控制的,那么就要训练自己不要让它们控制你。

  影片里有这么一群人,或只有侧面,或带口罩,或戴头盔,不会光明正大地见人。这帮人,让社会变得复杂,让老实人变成了傻子,让守信变得奢侈,让社会成本提高。这帮人怎么约束?见不得光的人,怎么样让他们见光

  在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泱泱大国,如何为自己多争取点资源,让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不逼着自己搞点关系,不用戴着虚假的面具示人,除了做骗子之外,像善良的拉央子为代表的这类人,还能在骗子横行的社会里混得久吗

  人性向善,人心有恶。人是社会人,既然不能像道家一样脱尘出世,仅用儒家的德治教化是不够的,骗子不遵守规则,就得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对待,当然谁来监督使用刑法的人也是个问题。象影片里拉条子的儿子如果是被公关减刑的话,那不又是骗子得逞了。

  摘一篇寓言,拉条子一类人就是被吃的低级动物,会不会早晚被高级动物吃掉?有更好的办法吗?感觉很悲观。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社会生物链中的各类“生物”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也得有个度,否则就有灭亡的危险。

人性之善,人生价值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今,论人生之道,写我之心声,悟我之感触。

  ——声明

  人之根本,在于其之价值,亦在于其之善。有此两点,善者矣。

  ——题记

  总有人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忘了为人之根本。

  人生于世中,给家人添之一希望;给国家添之一栋梁;给世界添之一生命。足可看出人之价值。或许,在众多人潮中,你会认识到生命的渺小,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或许,生之缺憾,令你无可奈何而感到失落及遗憾;或许,无形压力,更让你喘不过气来,从而产生死之欲望。但请你在人生的路上,回头看看吧!也许,你会为之找到动力,找到人生之启迪,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你的家人以你为荣,你是家庭的顶梁柱;你的国家以你为荣,你是国家的忠臣;世界也以你为荣,你是世界的一员。因此,你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你有资格辜负他们的希望吗

  人性本善,可为何被染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是长辈之错,长辈教导幼童何为善何为恶,这是最初的启蒙。人之初启蒙,尤为重要,这决定着人的一生。长辈对幼童的初启蒙十分重要,但,长辈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重要,因幼童之幼,行为举止受周围人影响,会不由自主模仿,可见长辈们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言行举止与思想品德,是一个人幼时长辈们的指导成果,也是长辈们的最好体现。人误入歧途还有一大原因:父母。父母之间若不和,便会引发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使其性格变得极端,被孤立,更易误入歧途。

  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更不在于其拥有什么,而在于其人生的精彩。试问,一个人生精彩的人,难道有愧于自己的生命么?人性本善,一个善者更为世人所崇敬。善,不仅是一种慈善的行为,这还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之善,人生价值。此为人之根本,为人之道。以善开道,以人生之精彩为由,以慈悲之眼看待,普度众生,乃善者本性。

人性的本善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里,人性的本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我看来,生活的人的本善,只不过似白水的味道那般平淡无奇。然而我却错了。

  将垃圾桶低0。3米以让愿意自食其力的拾荒者得到应有的尊严。公务员丹尼尔真聪明、想得这么周全。真的如此么,我认为正因为丹尼尔有心关怀身边,才使他聪明的。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他更有人情韵味。不仅如此,日本铁道公司为一个偏远车站,一名需要上学的高中女生坚持运营一趟列车,直至其毕业。不为利益冲突,把友善的关怀传递四面八方,我们才得以过着非常安逸幸福的日子。他是一个坏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他“坏”吗,“坏”坏得让人恨之入骨。

  如果“坏”是专指他的行为举止,那么你就大错特错。虽然他的行为举止很是让人不理解,但你真正的有在更内心深处去了解他们。往往我们只是果断的为他人下定义,然而无法从另一方面重新定义。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真相。然而人性的背后,也有一个被我们大家所忽略的谜底。人的本性不会因什么而改变。

  父亲常常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和坏孩子在一起玩,要不然要被他带坏了。”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不正是紧扣“人性的本善”主题吗?他的本性是不坏的,只是被身边的人忽略,用爱的方式对待。放学后,他吊儿郎当的回家,显现出令人厌恶的样子。恰巧路过两个垃圾箱旁,便听见猫的叫声。他向四周望去,终于发现了它。一只黑色幼崽流浪猫。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仔细的打量它,露出有些邪恶的笑容。本想上前阻止,可却忘却了。大概是我想多了。他便把流浪猫带回家细心照顾,表现出他真正的人性的本善。我就知道他不是那样子的,是我太愚钝了。他刚才的行为行为举止,不足以表现出么。

  他不是一个坏孩子,然而,我们不能也无法去定义一个人的本善。无论如何,人的本性不会因什么而改变。那么,生活的人的本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里,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关怀。因为性本善,所以生活才是更温馨美好。

浅谈人性向善

  报端网络上屡有一些穷凶极恶之徒仅为区区几十元而抢劫杀人或邻里为区区小事拔刀相向甚或残忍灭门的报道,在它们眼里杀个把人竟好似碾死只蚂蚁般微不足道!深为那些漠视生命的愚昧凶残冷血无知所震惊!生命竟然可以如此轻贱地被蔑视?生命本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值得每个人尊重任何人都无权剥夺的最为神圣的生存权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到底怎么了?诸多怪现状,不禁令人疑惑:我们这个一直以传统美德自傲的民族,难道竟已深陷道德泥沼

  人之初,性本善在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下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历史沿袭也使许多人的不择手段的强势凌驾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

  人性向善变得象弱不禁风的悬崖边上的一株花。

  在一些一夜暴富的煽情宣教下,在人们开始以金钱多寡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时候,许多人为了钱,偏离了生活的本质,变成为物欲所驱使,为物质所奴役!继而道德失范:是非善恶混淆,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极致表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司空见惯,诚信沦丧、欺蒙拐骗屡见不鲜,以权谋私、贪腐堕落见惯不怪。凡此种种,当这些问题成为遮掩社会的黑暗时,传统的价值观就没有了立锥之地,也必然地会引起社会的迷乱和阵痛。

  相信每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都会痛心疾首,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正致力于改变这一切。

  究其根源,道德缺失来自于对一切道德规范的漠视,而这种漠视又是上个世纪以来摧毁旧有的一切的结果。百多年来,我们不仅把旧有的制度推翻了,同时也误把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宝贵财富当成旧制度的附庸和产物从而摧残得荡然无存,这无异于掏空了人们的心灵,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的道德规范至此所剩无几。

  而文化精神,恰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先人孔子就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说明文化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支撑。道德缺失源于文化精神的失落,而最艰难的又莫过于文化精神的建立。窃以为,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各种新的规范的同时,更要紧的还是我们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愿我们的民族精神永存!

人性向善

  人心向善,从缘而行,所得即是应得。下面是,快来围观吧。

  “人之初,性本善”在“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下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历史沿袭也使许多人的不择手段的强势凌驾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

  人性向善变得象弱不禁风的悬崖边上的一株花。

  在一些一夜暴富的煽情宣教下,在人们开始以金钱多寡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时候,许多人为了钱,偏离了生活的本质,变成为物欲所驱使,为物质所奴役!继而道德失范:是非善恶混淆,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极致表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司空见惯,诚信沦丧、欺蒙拐骗屡见不鲜,以权谋私、贪腐堕落见惯不怪。凡此种种,当这些问题成为遮掩社会的黑暗时,传统的价值观就没有了立锥之地,也必然地会引起社会的迷乱和阵痛。

  相信每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都会痛心疾首,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正致力于改变这一切。

  究其根源,道德缺失来自于对一切道德规范的漠视,而这种漠视又是上个世纪以来摧毁旧有的一切的结果。百多年来,我们不仅把旧有的制度推翻了,同时也误把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宝贵财富当成旧制度的附庸和产物从而摧残得荡然无存,这无异于掏空了人们的心灵,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的道德规范至此所剩无几。

  而文化精神,恰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先人孔子就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说明文化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支撑。道德缺失源于文化精神的失落,而最艰难正是对现实的一种写照吗

  被骗之后,只能无奈地说:“生活就是这样。”

  想做个好事真难呀,不小心惹火烧身,自找麻烦,只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所以做事也要分策略,如果事物是你所不能控制的,那么就要训练自己不要让它们控制你。

  影片里有这么一群人,或只有侧面,或带口罩,或戴头盔,不会光明正大地见人。这帮人,让社会变得复杂,让老实人变成了傻子,让守信变得奢侈,让社会成本提高。这帮人怎么约束?见不得光的人,怎么样让他们见光

  在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泱泱大国,如何为自己多争取点资源,让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不逼着自己搞点关系,不用戴着虚假的面具示人,除了做骗子之外,像善良的拉央子为代表的这类人,还能在骗子横行的社会里混得久吗

  人性向善,人心有恶。人是社会人,既然不能像道家一样脱尘出世,仅用儒家的德治教化是不够的,骗子不遵守规则,就得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对待,当然谁来监督使用刑法的人也是个问题。象影片里拉条子的儿子如果是被公关减刑的话,那不又是骗子得逞了。

  摘一篇寓言,拉条子一类人就是被吃的低级动物,会不会早晚被高级动物吃掉?有更好的办法吗?感觉很悲观。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社会生物链中的各类“生物旁激动地加油喝彩。突然,站在我旁边的运动员小雨手里的矿泉水瓶一扬,倒在了草坪上!她脸色通红,眼睛好像在翻白眼。“小雨——小雨——”旁边的同学看到这一幕,都吓坏了,不停地呼唤小雨的名字。同学们手忙脚乱地将小雨抱起来让身体健壮的小艳背回教室,可是这个时候小雨变得软绵绵的,刚到小艳背上突然向后仰,后面的同学眼疾手快及时扶住了小雨,真是有惊无险。一路上,小艳背着小雨走得好艰难,平时我们想走就走,想跨就跨的楼梯变得好难走,原本近在咫尺的教室变得好远。

  周围同学一个都不愿离开,陪小艳背着小雨去教室休息,心里牵挂着瘦瘦高高又营养不良的运动员小雨。终于到了教室,小艳气喘吁吁地将小雨放在椅子上,小雨一坐下变软了下来,闭着眼趴在桌上。同学们端水的端水,扇风的扇风。一会儿,小雨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坐了起来,对我们笑了笑。“小雨,你没事吧。”“我没事了。”看到小雨安然无恙,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这时班主任问讯赶来了,关切地对小雨问寒问暖。

  我想,同学们的团结友爱就是向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馨,最美丽的一缕。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人性本为善

  我,奉上帝之命,来人间寻找真情与温暖的使者。上帝听闻,人间的现实社会过于黑暗,勾心斗角、违背良心的事到处都有人在做。这让我不禁打了个冷颤,难道真如荀子说的那样,人性本恶吗

  我苦恼着,游走在人海中,寻找着自己最满意的答案。思考的自己总是会两眼放空,走到人行道红绿灯前,我也并没有停下脚步,哪怕是亮着的红灯。突然,一只手拉住了我,我回过了神,只晓得我再向前走一步将变成“万车辗”。许多车从我面前呼啸而去,离我的距离仅仅只有几厘米。死亡近在咫尺,好在有人把我从死神手里夺过。

  转身看了一下救命恩人,却是一张似曾相识却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的面孔。我道过谢,便没有在意地离开了。我问着自己,这算是一个满意的回答吗?心中那片雾里,我仿佛看到了斑驳光迹,我朝着那光亮奔去,也许那就是出口。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车站旁,那个我平时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我看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强壮的大汉抬着一大包看起来很重的东西向某地飞奔;有西装革履的男人打着电话,神情焦急地搭上了一辆出租车;也有看起来特别幸福欢快的一家三口走进售票厅,看上去可能是去某地度美好的周末;还有一些看起来吊儿郎当的青年,让人看到就不想靠近……就在我将眼光从那群青年身上抽离时,我瞥见一个背负重物、步履蹒跚的老婆婆从他们面前走过。心想,他们不会去帮忙吧。我向老婆婆走去,却不由地停止了脚步。我果然是在门缝里看人,把人都看扁了,那些人特别热情地帮助老婆婆,我看见老婆婆感激地笑了。

  心中那些光斑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从我脸颊划过,我想起了那则故事,那个被困在冰库里的工人,以及那名去解救他的保安,只因没有听到那句“明天见”。

  “善人有善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俗语,但都表达出了人间的温情,为何我会被那些不良作风蒙蔽了双眼呢?擦亮眼睛,我看到的是许多感人的细节:鞋垫奶奶为行人指路,垫钱哥为病人垫钱,最美老师在车轮下救孩子……帮助他人的细节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而我却没能看见。

  心中那些光斑终于被我捕捉到了,我觉得浑身上下都有种幸福感。

  黄昏时分,当我走到了平时最爱去的那个地方时,我听到了有人在对我说:“你来了。”转身而望,我想起了那张面孔,那个今天将我拯救的人。

人性—善乎?恶乎

  人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呢?是善?是恶?这个问题棱模两可,在古时候也未曾解开,从孔子不谈人性到孟子的人性向善,再到荀子的人性有恶,最后到韩非的人性本恶,都未能说明。几千年后,人的本性,又该如何定论呢

  有一次,我与在书店度过一下午的好友回家。由于天色较晚,有事回家的高峰期,再加上路段的繁华,使原本就不甚大的车厢变得拥挤了,当我和好友上得车去,早已座无虚席了。汽车在开动前又上了一位老伯,他大约四五十岁罢,花白的银丝掉得没有剩下多少,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车门合上,汽车徐行,但老人只得攥紧栏杆稳住身子,可是汽车的颠簸仍晃得老伯东歪西倒。此时,司机在车中播出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录音。尽管如此,仍无人让座。看着那些整日沉浸在红灯绿酒、繁弦急管的年轻人们正安逸地坐在凳子上并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我也只能抓住扶杆低头惭愧。我在惭愧,生于“礼仪之邦”的我们,竟不知“百事孝为先”的含义;我在惭愧,那些平日里自语聪明、明礼之人,竟连最基本的常理都忘得一干二净;我在惭愧,广播整整响了四遍,却无人起身!当时,我很想问一句,你们的良心,难道都被工作金钱腐蚀了吗?你们的本性,难道就是这样的吗?一直到我下车,依旧是无人让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人性的句子 经典语录

红楼梦葬花吟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