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人物介绍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浅析《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

  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淌香断有谁怜?”再美的鲜花,也会有凋落的一天,正像《落花》中所唱的:“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枯萎的花儿有谁会怜惜呢?凋落的花儿或许还会存有丝丝幽香,但愿“一杯净土掩风流”,让那些花儿纯洁地去,正如她们纯洁地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是充满着矛盾心理的。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林黛玉人物介绍

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女主角之一

  红楼梦第五回,是整个小说的核心部分,预示着各人物的命运与结局,我读后感触甚深,尤其是黛玉,从那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黛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插。

  其中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写的就是黛玉。从作者细腻的手笔里体现出了对黛玉才华的喜爱与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

  黛玉是多么多愁善感,多么才气逼人,又是多么的忧郁伤感啊!

  从那婉转凄凉的《红楼梦》十二曲中,【枉凝眉】里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作者把黛玉说成阆苑仙葩和水中月,写出了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

  整本书读后,感觉黛玉性格叛逆、孤僻,处处特立独行,不喜欢巧言令色,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最欣赏的是她

  诗情画意、灵秀慧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才气逼人,艺压群芳,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只有贾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关怀备至,而她又患得患失,无限伤感,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住潇湘馆,称“潇湘妃子”,绛珠仙草转世,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孤标傲世,兼有旷世诗才,可惜红颜多薄命,为爱流尽了泪,香消玉石陨。

  她才华横溢,在初结海棠社时,以《咏菊》《问菊》《菊梦》三诗夺魁。“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棵开花为底迟?”更是将菊问得无言以对,同时又是她自身性情的体现。

  她贴心下人与紫鹃以姐妹相称,试问贾府中有谁这样做?凤姐自私冷漠多的只是使唤下人,宝钗虽深得下人心,却只因她圆滑世故所驱并未将下人平等相待,虽说香菱学诗时住处较宝钗更近,但她却向黛玉请教,因为黛玉待人更为真诚。

  她性情孤傲,叛逆,不似宝钗般做作,在周瑞家最后送她珠花时,她直抒胸臆,“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让本对她不上心的周瑞家一声儿也不敢言语。在宝玉被打过后,宝钗送药,并虚情假意地劝宝玉改邪归正,虽说黛玉只是将两眼哭肿得如桃儿般并无过多说词,却比宝钗的说辞真实太多。

  宝钗善柔黛玉善钢,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正是如此,黛玉不得姊妹,不得于舅母,不得于外祖母曲高和寡,在外人看来,黛玉尖酸刻薄善妒,但在我看来,这仅是她自我保持的一种方式罢了,于她而言,父母双亡,独自寄宿在水深火热的贾府是痛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她唯一可寄托的仅有视为知己的宝玉,她在乎宝玉,可宝玉多情,“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对于生活感情的不顾,她只能吟唱“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黛玉终是遭算计,在宝钗成大礼的晚上,焚稿断痴情,泪尽气绝,身边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

论林黛玉—一个孤独而美丽的人物

  她像一滴晶莹的泪珠,纯洁,忧郁。

  在未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总是听见别人对他有这样的评论——多愁善感,小心眼,尖酸刻薄。不错,林黛玉的确有这样的缺点,在他人眼里,她是个不受欢迎的女孩。许多人眼里,这世上需要像王熙凤这样精明能干的人,也需要宝钗这样八面玲珑的人。但我认为,这还远不够社会需求。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是不能缺少林妹妹这样痴情温柔、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

  我喜欢她的多愁善感与细腻。当落英缤纷时,没有人注意那些已调零的花瓣,只有她,带着那满腹的忧愁把他们埋葬,并为他们做出了手伤感柔情的诗——《葬花吟》。

  也只有她,如此细腻的她,才回去怜惜那些曾经绽放的美丽。

  可是,她终究不属于这个深不可测的世界,她就这样离开了,带着满腹的悲伤,无奈于深深的痴情,凄美的消逝了。

  她像是一滴泪珠,滴在每一位读者心上;她像是一个梦境,有脱离了世俗的痴情;她是一片凋零的花瓣,美丽让人陶醉。

  花瓣慢慢的从枝头脱离,一片一片汇聚;轻风拂过,瞬间——落英缤纷,唯美忧伤;仿佛那袅娜身姿,隐约出现。

红楼梦之林黛玉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她白净的脸蛋、清澈的双眸、尖尖的鼻梁、红润的嘴唇……她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就是传说中那颗绛珠仙草的化生,她生于扬州,自小就失去了母亲。但是林黛玉却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每次作诗、写词都能得到大家的夸赞;林黛玉也是个礼貌乖巧的女孩,很听老太君的话,对长辈们彬彬有礼,能与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林黛玉更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从她写的诗词里面就能感觉到伤感的情结,她喜欢葬花,有一次黛玉拿着花锄、小扫帚在大观园里,黛玉把桃花扫得一干二净,却不愿将桃花倒进水里,担心水把花瓣儿弄脏,而是为桃花做了小花冢,将花埋入土里,之后看着花冢莫名的伤感落泪了。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结局因为年幼时身体娇弱,很年轻就去世。但是我却喜欢她身上那份柔情,那份恬静。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林黛玉

  形容——犹如海棠般娇可;

  情怀——犹如菊花般傲视孤高;

  叹息——犹如柳絮般飘落;

  泪痕——犹如桃花般红绡香断……

  —题记。

  黛玉的人生是极不幸的,幼年丧母。她还太小,楚楚可怜[注: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的模样令人心疼,黛玉自小体弱多病,长年是卧病在床的。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上了一道枷锁,紧紧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只因受的伤太深。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她此生的爱恨情仇或许就凝固在了大观园之中。

  她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注: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的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注:从古到今。]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弱质纤纤,风韵淡淡,林黛玉便以这个形象走进我的视野。不知道如何直视这个世界,只能自己努力抬起骄傲的头,任凭寂寞、疼痛似紫色藤蔓一样在身后纠缠蔓延。别人都说她似只刺猬,拼命地用刺来保护自己,而我认为,她,不过是只蜜蜂,蛰了别人又何尝没有伤到自己

  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注: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锋芒毕露[注: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从不趋炎附势[注: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而且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始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执着的维护自己尊严和个性自由。蔑视功名,反对封建的黛玉一生以泪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却反常的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今生今世,黛玉的华丽而至,却没逃开死亡的枷锁,我尝遍了她这一世的所有酸甜苦辣[注: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当我去真正品味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不得不长吁一叹。

  似乎我也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悲痛不能解决一切离与分。即使结束了什么,也不要悲观将自己锁压。沉默,悲伤,痛苦,只是上天一次玩笑的终止。结束了,不必再留恋什么,找什么能够让自己宣泄的方式,而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幻想破灭,追求也许正是人生中最好的魔法,比悲伤这些令人痛心的小角色好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最后请记住一句话:昨天代表的是已消逝后的留恋,而明天象征的却是憧憬的希望。珍爱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让自己重新变得璀璨,变得辉煌!

细说林黛玉

  每每翻开手中一卷红楼,总像是透过万花筒看到了一个曲折哀婉的世界。而黛玉则独占了万花筒中的大多画面。如此简单的人儿啊,却自成了风景万千。

  透过万花筒看去,我看不懂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见林黛玉如此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定有很多人暗叹好一个小家碧玉,柔情似水吧。而我却认为不然,我不喜欢她言语刻薄,不喜欢她令人压抑的病态,也不喜欢她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就让我最喜欢的宝玉哥哥心思粉碎了数十载春秋。

  万花筒轻轻扭转,我看不懂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却终于演变得痴情一片。坠入爱河却无奈不辞而别,分路扬镳。难忘黛玉嘘嘘缓缓念出一首《葬花吟》,竟让宝玉意乱情迷,恸倒山坡,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的生命都交错了。这也使我动摇了我最初的想法,如此冰清玉洁的感情又怎会出现在一个娇痴爱妒的人身上呢

  我疑惑黛玉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原来啊,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凄神寒骨,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她叛逆独立,其实是因为排斥世俗、崇尚艺术,用赏花作诗排解困苦。“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悠然飘落。她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恨,恨那似傻如狂的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寞,蹄洒血痕,她知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终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还在流泪,却经不住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

  我一遍一遍读红楼啊,一遍一遍看黛玉啊,我却怎能说自己看懂了她呢?她像是一支常读常新的万花筒,等待着我的一次次扭转,期盼着人们一次次的品读。

特立独行奇女子—林黛玉

  悠悠千古史,岁岁《红楼梦》,这部感动了无数青年的《红楼梦》中,我最爱的人物是她——林黛玉,记得她貌美如花,记得她才华横溢,记得她多愁善感,记得她和宝玉之间的凄美的爱情,也记得她的死,曾留下了千古的遗憾。

  泪水

  记得,她爱哭,因此不管是大观园中的姐妹还是下人对她这一点都很反感,但她全然不顾别人对自己“整天不是愁眉就是眼泪”的误解,亦然不睬下人对自己“孤芳自赏,目下无尘”的批判,更不屑于后人对自己“娇滴滴,弱不禁风”的曲意理解。她,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注解在那一滴滴泪水中,为的只是虚幻境漠河畔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回报,恪守一个知恩图报的灵魂的诺言。

  葬花

  曾记得,她多愁善感,对“黛玉葬花”这一节我更记忆犹新:天空中飘着细雨,她穿着一身素衣,扛一把花锄,将满地花瓣装于绢袋中,她不忍它们随水而去,也将自己的痴情埋进土里,与粉嫩的花瓣化作他年的春泥。她伫立良久,面对小小的花冢,轻声呜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似乎已预见自己那悲惨的结局,悲叹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和”。泪水早已顺着脸旁滴落下来。

  爱情

  也记得,她和宝玉之间那段凄美的爱情;在大观园里,她和宝玉吟诗作赋,志趣相投,她爱上了宝玉,决不是为了取得贵妇人的地位,而是为了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她蔑视功名富贵,从来没有劝过宝玉去追求功名利禄。她用心去爱他,自然希望他也能真心爱她。然而,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里,这又是不能表达的爱情。爱情的火苗,只能忍在心里,积在心里,压在心里,无处诉说,只能不断试探宝玉的心,“多情女情重愈斟情”。无声的渴望,过度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她和他的爱情注定无果而终,他们终究还是过客。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她用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作最后一次反抗。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过人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她以落花自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

  林黛玉虽然死了,但这位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为追求美好爱情而丧生的少女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林黛玉人物介绍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位妙龄少女,花开花落也能牵动她的一颦一笑,温柔美丽,却体弱多病,善解人意,郁闷而多愁善感。她就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林黛玉把一切都看得太悲观。一日,贾宝玉在葬花之处闻见林黛玉的呜咽声,才得知她正为落花伤心,一朵小小的花儿也能让她如此泣汲,可见她禀性善良。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谓她全身标志,似胜天上仙子,也曾有人评价她“绛珠仙草”,“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得林黛玉清秀之美,淡雅,不比浓妆袭一身。她体弱多病,却更衬那种外在的美。林黛玉是女性中的典范,她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王熙凤与贾宝玉初见她,一个称她天下独有的标志人物,一个说是神仙妹妹,所见之人几乎都赞不绝口。

  黛玉七岁死了母亲,父亲在他十一时去世,自己又染上了疾病,遂投靠了家势强大的外祖母。毕竟母亲已逝,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寄人篱下,自尊心强的她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来是怕别人小瞧她,因而表现得彬彬有礼。二来是怕外祖母家的亲戚不喜欢她,将她扫地出门。林黛玉时时刻刻都要在人们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所作所为其实才真正体现了她的自卑与脆弱,以至在后来的打击面前不堪一击。

  林黛玉多愁善感,可她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公认为大观园中最有才气的女子。黛玉的诗词全都借物,反映自己的生活悲凉凄惨。《葬花吟》中,为花儿死去伤心,感觉这花儿凋零如同自己的命运一样可悲、可怜、可叹,于是写下了凄美绝伦的《葬花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她胜在于成功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及后宫的争纷,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悲惨遭遇、爱情故事。小说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爱情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当时,贾母很细心地观察了两位少女,她认为林黛玉自幼受环境影响,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且性格悲观,不适合于自己的“心肝儿”贾宝玉在一起。

  再看薛宝钗,大方活泼,知书达礼,性格外向,将它许配给贾宝玉是最合适的人选。林黛玉原本多愁善感,又因失去爱慕已久的宝玉而精神恍惚,让她再一次承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就在薛宝钗与贾宝玉成亲当天,她因积郁成疾、受不了刺激、伤心过度,含恨而死!这既是封建社会的恶瘤带来的悲剧,也是林黛玉自身的性格悲剧。她平时忍气吞声,又不懂得自我调整,把所有的痛苦积攒在心里,默默压抑。

  林黛玉集善良、美丽、好强、聪慧于一身,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令人动容,但她还是在伤心中度过了短暂而遗憾的一生。以她为鉴,在生活中,我会做一个优秀、聪慧却开朗、活泼的人,为自己平淡的人生天上绚烂的色彩,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未来!

林黛玉简介

  林黛玉出生于苏州,父亲是学者官林瑞海,她的父母在扬州附近的家庭大厦长大,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对文学有天生的亲和力,学得非常好,她的童年导师是贾雨村。

  童年时期,一位佛教僧侣曾提议将她带走,以免她从悲惨的命运中解脱出来。但是被拒绝了。她的体质自然很弱,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服用药物和滋补品,这使她有些娇柔的身材和飘逸的美丽。

  黛玉六岁时失去了母亲,不久之后,她被传唤到首都与她的外祖母,强大的贾家族女族长,祖母贾。她立刻与她的外表和她的祖母最喜欢的贾宝玉以及房子里的许多女孩表兄弟联系在一起。

  黛玉的父亲在进入荣国府几年后去世,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孤儿。她是贾的祖母最溺爱的孙子孙女之一。

  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贾宝玉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

  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主要人物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