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苏轼励志故事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50字

苏轼和孔融的命运励志人物故事

  北宋嘉佑二年,苏轼考中进士。他在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判卷官梅圣俞也算学富五车了,却从未听说过尧与皋陶有如此之对白,翻了半天书也未及见。一日,他将心中疑惑问及苏轼。苏轼笑道,那是我编的。

  还有三国时的孔融。曹操攻下邺城之后,烧杀抢掠。儿子曹丕还私纳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看不惯,就给曹操写了封信,言及“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之事。曹操有些不明白,回家翻书也没找到,便问孔融,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说,以现在攻入邺城你们曹家父子的所作所为来推断,武王差不多也这么做过吧。曹操一听,原来孔融是编一个故事来讥讽自己。

  这两件事,如出一辙,但后人谈及,前者可谓美谈,后者却难免沉重。原因是,当苏轼把真相道出后,梅圣俞一笑而过。不仅如此,梅圣俞以及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都特别欣赏和推崇苏轼,把他的试卷判为第二名。欧阳修如此乐观地预见苏轼的未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还写道:“欧阳修有一天对他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言外之意,将来的文坛必将是苏轼的天下。

  孔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后来,曹操找了一个借口,把孔融杀了。当然了,孔融是跟曹操作过几次对的,虽言语也侮慢,但其所劝讽,都不无道理。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后汉书·孔融传》是这么说的——“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虑鲠大业。”大意是,曹操怕孔融说得太多,妨碍了他的大事。

  苏轼与孔融,学问都很大,人生际遇却大相径庭。一个遇上了梅圣俞,一个遇上了曹操,一个一瞬间花开,一个一瞬间寂灭。任性知识分子的幸运和不幸运,跌宕与浮沉都在这际遇里。

学海无涯,勤奋为先-读苏东坡励志故事有感

  近日,读了由孙曙主编的《永远的勋章——励志故事点亮童年》的书本,颇有感触,我尤其对书中苏东坡的励志故事印象深刻。

  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众人的夸奖之下,有点自傲自大,并为自己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自命不凡,但受“高人”教诲,终于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惭愧至极,改写对联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发奋图强,永不满足,永不自傲,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了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及闻名于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后这故事,我感慨万千,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海无涯,知识无尽,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不断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将来出人头地,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东坡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与他本身资质和家庭背景有关(他本身聪明、他的父亲享誉文坛),但更重要的是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及时地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是浩大无穷的,只有不断努力学习,谦虚不骄傲,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试想如果少年苏东坡沉溺于已取得的成绩,骄傲自满,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此荒废学业,恐怕就难以获得“唐宋八大家”之美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充分说明,只有付出辛劳,永不满足,才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识养分。记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现代文学家矛盾也说过,“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这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况也说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也是教育我们学习要锲而不舍方能成功。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缺少勤奋的精神,哪怕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羽翅望塔兴叹。有了勤奋的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雷,渺万里层云。苏东坡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和他勤奋努力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为沧海之一粟,为了将来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奉献,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要抱着谦虚求知的态度,知识的海洋是无穷尽的,考试成绩优并不代表所掌握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而是要更上一层楼,永不骄傲和满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蜗牛精神,勤奋学习,坚持到底。只要我们坚持永攀高峰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功就会属于我们。

苏轼励志故事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遭遇”王安石励志人物故事

  世间是一物降一物,苏轼才高,偏又遇上更高一筹的王安石,多次交手,他始存轻慢,终落羞惭。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描写了王安石为难苏学士的一些细节。

  有一天,翰林学士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草稿,只有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反复琢磨,“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可延斗秋霜,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便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悦,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闷闷不乐,想起这个心胸狭隘的前辈与上级就恼火。他在黄州已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秋风刚歇,苏东坡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落,满地铺金。他忽然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登时没了赏菊的雅兴,羞愧难当。

  王安石也曾出对子为难苏东坡这个大才子,他出了一副上联,要苏东坡对下联。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确实是两度春秋;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对仗,难度可想而知。

  苏东坡是奇才,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却也搜肠刮肚对不出来,只好傻呆呆交上白卷,极为难堪。不过,王安石本人的下联,好像没有传世的记载。这个千古难题,直到清朝中叶,对联大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凡人苏轼的励志人物故事

  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篇《游兰溪》,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苏轼的历史小故事

苏轼人生豁达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