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1】有故事说欧阳修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2】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3】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他的母亲还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学他父亲,清正廉洁且要宽大处理。

  他三次被贬,但都不以为然,反而能在逆境中陶冶情操。他很孝顺,怕母亲一时受不了自己被贬而过艰难的日子。他的母亲说:我已经习惯过苦日子,只要你觉得没什么,我更觉得没什么。他第一次被贬夷陵,这个地方更似蛮荒之地,条件极差不说,冤假错案不少且包括师爷在内都没什么文化。他积极改善夷陵的不良现象,提高官吏的文化水平,减少冤假错案,受到百姓的称赞。第二次贬官到经济较好的地方,不与富商与其他官员来往,反而开发旅游,有空饮酒作诗自得其乐。第三次被贬已是晚年,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欧阳修的品德很高尚,离不开他有一位贤德的母亲。他做官敢于谏言,离不开他母亲的熏陶。他做官宽大处理,离不开他有一个清廉的父亲。他耿直敢得罪权贵,所以才三次被贬。

  拓展阅读:

  欧阳修词的特点

  欧阳修的词,大致的面貌就是既有意义的深深隐藏而又非常的含蓄不轻易透露的别具一格的审美。

  欧阳修词作同时留有的红尘烟花之地的花间遗风、高雅恶俗并存的现象,以及涵蕴的疏隽、深婉等多层次的审美要素,为后人的接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欧阳修的艳词,有些人称呼他为一代儒宗,一代文章冠冕。描写的一些艳词,词章幼眇,温纯雅正,温柔宽厚,温润秀洁,风流闲雅,风流自命,风流蕴藉。

  欧阳修词整体上还是基本保持着五代词风,只不过带上特有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气质秉性,体现出雅俗并存的特点。其词的雅与俗,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词史上是一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例。

  欧阳修虽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人,他的一些词中豪气也是是很少见到的,不过却用清新峻洁的语言抒发疏朗放旷的豪放情怀,不会刻意去铺排辞藻,也不会使用典故去写这个事情,他所写的词的意境遂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朴素明鲜明。欧阳修词之所以形成这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格调,大部分是因为词中有些一些豪放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欧阳修小词是以文章来选取而写下来的,不经意间就会将士大夫的情趣与感慨寄托在词的整个词意中去,通过小词来反衬自己的想法。小词所占用的空间境界和情感境界的变化,让这个词都呈现出别种美学的面貌。

  欧阳修的书法特点

  我们常常都说,“字如其人”,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字就是他性格、心性的反映。一个人心正,他写的字笔画就是直的。欧阳修的字迹非常好的反映出了欧阳修的性情,他所写的文章又非常好的反应出了他的生平。他的文章,字迹隽秀、清晰刻骨,非常好的显现出了他严谨的风格和对人对事沉稳的态度。他跟颜真卿的笔迹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所以许多人说他继承了颜真卿笔迹的真传,但是他的笔迹是跟颜真卿不同的。不同与颜真卿,他的笔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是他的韵味。诚如苏东坡评价的那样,“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一笔一划,隽永清秀,一丝不苟。他虽然笔迹形似颜真卿,但是他的笔迹却有自己的风骨。

  欧阳修的书法比起他的文章,虽然是沉默,但也是闪光的,如星星一般在广大的夜空静静的闪亮。欧阳修的书法不仅是颜真卿的继承,更是发展。笔尖未露锋芒,一笔一划都蕴藏着深厚的功底,进退自如,如同已经进入了书法的世界。

欧阳修的故事50字

欧阳修母亲的故事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故里,永丰县沙溪镇泷冈西阳宫旁,曾耸立着一座雄伟的楼房叫“荻楼”,这座“荻楼”就是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画荻教子”而建造的。

  郑夫人,名失考(980——1052),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知书达理,恭敬勤俭,宽仁慈爱,贤惠孝顺,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修的 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政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埴”,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郑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就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用父亲欧阳观处世为人的风范对幼小的欧阳修进行教育。

  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夫人为减轻叔父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 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欧阳晔家境也较窘迫而无力聘请私塾,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茎杆坚韧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上河沙,用从河边带回来的荻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欧母便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母亲郑夫人:“亮节失青春,叹离鹰苦鸣,别鹄凄呤,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三十年回首尚辛酸。”

  现今“荻楼”历经沧桑巨变无存,但欧母甘守清贫,崇尚节俭的品德和“画荻教子”的感人故事却世世代代被传诵。郑夫人因此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典范。后来,人们为讴歌郑夫人不被贫穷所困,毅然以沙土为纸,荻杆为笔的艰辛教子精神,在欧母的墓碑上写下了“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的赞联。

古代名人故事:欧阳修以地为纸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有一天,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来交学费,怎么让小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

  “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好吧。”欧阳修有些失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去上学啊,听了母亲的话,他静静地走到一边不说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又问母亲:“妈妈,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母亲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怎么办?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啊!妈妈内疚地对欧阳修说:“我们交不起学费啊,怎么办?这样吧,妈妈教你写字好了。”

  “好啊,”欧阳修懂事地说,“妈妈教我,一定比学堂里的老师还要好。我一定好好学习。”

  于是,妈妈开始每天教欧阳修学写字,家里又得多花一些钱买毛笔、纸还有墨,妈妈很为难,有时候就背着欧阳修暗暗地流泪,可是,这可躲不过欧阳修的一双眼睛。有一天,欧阳修一天都没有学习,而且还不在家里,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跑到哪里去了?天都黑了,妈妈就外出找他。

  妈妈走到池塘边的时候,看到欧阳修正在池塘的地上蹲着,正在专心地干什么。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啊,这么认真?她没有喊欧阳修,而是悄悄地走到了他的后面,原来,欧阳修正在用芦苇秆子在地上练字呢!

  妈妈很感动,这是个多么热爱学习而且懂事的孩子啊!欧阳修发现了妈妈站在身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好几个字,而且您看,我发明了这种芦苇笔,以后就不用再花钱买纸和笔了。”

  后来,欧阳修一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

名人故事:欧阳修整肃文风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欧阳修的故事

  一天中午,身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与朋友悠游山水回来,已错过了用膳时间。于是,他带朋友来到一家挂有“杏花村”酒旗的普通酒店。瑟瑟秋风中,酒旗猎猎飘动,“杏花村”三字显得特别醒目,但酒店生意却显得很清淡,只有三五赶集的农民就着炒花生喝酒聊天。地上的花生壳伴着阵阵北风缓缓地往屋里挪动,酒店里显得很静。

  欧阳修正是看中这里的安静,便于同朋友交流写诗体会。欧阳修没有官架子,平时经常深入百姓,了解民生疾苦,所以很多人都认得这位慈眉善目的父母官。今天看到欧阳修大人光临寒舍,店主人受宠若惊,赶紧把欧阳修请进僻静的房间,斟了二钟酒后,恭请欧阳修点菜。欧阳修点了三个下酒菜后便虚掩房门,与朋友频频举杯。让店主人纳闷的是,上菜后不到二柱香时间欧阳修便唤店主人结账。店主人问:“欧阳大人,敝店酒菜如何?”欧阳修沉吟道:“酒还不错,不过菜呢……”他从店主人手上要过纸笔,题了首打油诗:“大雨哗哗飘过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店主人看后,脸胀成猪肝色,为何?原来这四句诗分别说的是“无檐(盐)”、“无算(蒜)”、“无缰(姜)”、“无将(酱)”。这无盐、无大蒜、无姜、无酱油的菜怎能让客人满意

名人故事:欧阳修百里追文

  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欧阳修百里追文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名人成长故事荐读:欧阳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成长故事: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的故事

  宋代一纨裤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但因他家颇有些权势,大家表面上还是恭维他,夸赞他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以同唐代的李白杜甫,当时的欧阳修相提并论。经人一夸,酸秀才心花怒放,轻飘飘地不知道自己的轻重,竟打定主意要去寻访欧阳修,同欧阳修比试比试。

  扬名趁年轻,酸秀才整理行装便带着家僮上路了。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他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认为是诗人幸会,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

  说话间,来到了河边,枇杷树渐行渐远。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续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这下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文坛佳话。于是,酸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续道。原来,无巧不成书,这老者竟是去寻访佳山胜水的大文豪欧阳修!

欧阳修整肃文风的故事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阁本有《六一词》,略同《近体乐府》。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欧阳修故事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佑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文学家名人故事:欧阳修指教秀才

  一秀才爱写诗,然而文采却欠佳。

  一次与欧阳修同行,看到路边一枯树,

  按捺不住,便念念有词地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

  秀才听了,也就绞尽脑汁地使劲想。

  欧阳修见他想的挺苦,知道他渐有所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作花。”

  秀才顿时感慨万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

苏轼定风波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