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课后的收获和感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课堂上的收获

  课堂,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神圣殿堂,在课堂上,我们会收获许多许多。

  记得三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跟我们做了一个叫“给笑给添鼻子”的游戏。

  上课铃声响了,大家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立刻喧闹起来,老师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只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丑的脸,脸上的五官唯一缺少的就是鼻子。同学们正纳闷呢,刚想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就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给笑脸添鼻子’的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同学们按组分别到黑板前来蒙上眼睛转三圈,再给笑脸添鼻子。老师还让一个同学做了个示范,看来大家都会了,游戏就要开始了。

  同学们摩拳擦拳,准备就绪。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有节奏地走到黑板上去玩游戏。大家都很遵守秩序,游戏进行得很愉快,有的同学把鼻子添在笑脸的脸蛋上,像是小丑脸上的一颗小痘痘,有的同学把鼻子添在笑脸旁边,像是一个会飞的精灵在与带笑的小丑谈笑,有的同学把鼻子添在小丑笑脸的嘴里,像是在吃什么好吃的,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同学把鼻子添在了耳朵上,像耳朵上的一只耳环……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到我了,我紧张极了,手心里直冒汗,我蒙上眼睛,转了三圈,把鼻子画了上去,我听见了同学们的笑声,我摘下蒙眼睛的布,自己也不禁笑出了声,原来我把鼻子添在了眼睛里。

  我们班的教室里,传来了一阵又一阵欢乐的笑声,那笑声,似乎能把房顶欣开。

  我在这课堂里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欢笑,这堂课让我至今难忘,若童年是书,它将是我童年中美好的一页。

上完课后的收获和感受

上课心得体会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良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这是启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联想、记忆力等。

课堂上的收获作文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使我知道了怎样理解和宽容别人。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了古时候宰相张英的一件事:讲的是宽容的宰相张英有一次修房子,他的邻居也正在修房子,当两家把墙围起来时,中间的小巷窄得连人都走不进去,而双方都不愿意往后退。张英的母亲只好写信给正在外地的张英让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张英看了信,写了封信回家。母亲看信后很感动,于是就按照张英的意思把墙往后移三尺,邻居家看见了,也把墙往后移了三尺。从此,这条“六尺巷”就成了宽容和理解的佳话。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宽容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故事还真让我懂得了这句话。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几个小品,小品中有凶巴巴的“陈老师”、受打小报告的李双建、温柔的母亲……这一个个小品使我更深地体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理。老师还让同学们说名言。同学们滔滔不绝,一个比一个讲得好,有的说:“容人乃大。”有的说:“得绕人处且绕人。”还有的说:“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我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这节课,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大家对宽容和理解别人会有更深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收获

  今日,余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是关于“不懂就问”这个主题的。

  上课了,同学们都挺直了身板,坐得十分端正,侧耳倾听老师为我们讲解“不懂就问”的意思。老师通过一句话,一些例子.为我们解释,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懂,怎样找出问题,怎样问问题。她在黑板上列出许多的方法和答案,把这个问题讲的让我们明明白白。上了这一堂课,使我知道了怎样找重点问题,该怎样地去问。列如:“今天的阳光可真明媚。”先给这句话分分类,分成字和词这两类。“今天”、“光明”、“明媚”是词,“的”、“可”、“真”是字。一个一个去弄懂这些词和字的意思,找出不明白的某个字或的某个词,去问别人或查字典。比如“明媚”这个词我不明白,“明媚”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就是不懂之处。为什么会不明白这个问题呢?是不明白它的定义,还是不明白它的原因,还是不明白方法呢?自己先问问这几个问题后,确定下自己的问题再去找别人询问。这就是用“析词法”找问题。

  有了问题又应该怎样去问呢?当然不是走到老师的身旁,说:“老师,我这一道题不懂?能不能教我一下呢?”老师当然会教你的,可比较麻烦些,要先找出你不懂的地方。要问,就要问的准确、明白。

  列如一道数学题,知道了数量间的关系,问题也很清楚,就是怎么做也做不出来。这时,就该抽出你不理解的公式数量,一个一个地慢慢找,最后找到一个你最最难以理解的数量,再去问老师。这样就问到问题的重点,就不用老师一点一点去帮你找问题,解决问题了。

  使用以上的方法,问问题也就方便了,也省时间。如果有很多的同学要问问题,不要等半天,只要一两下就好了。这可真是一个好方法呀!

课心得体会

  上周到湾李小学听了李晓艺老师的美术课,李老师的课使我感到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急切的想把一些好的做法也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

  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虽然平时听过看过这些观点,但都不如这次听课时感悟的深。李老师课堂上做到了。李老师的课,特别注意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在刚开始,为了活跃课题气氛,他让学生先想象家乡美丽的春天,才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李老师精湛的画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⒉及时丰富的评价语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小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肯定,李老师这点做得很好。我们作为教师,要拿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的肯定,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活课堂气氛。

  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美术。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美术,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不是重复一次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

  生真正理解美术、走进美术,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

上自习课的感受作文

  夜晚即将结束,而我的自习课同样即将结束了,对于今天晚上上自习课我是感触颇深!

  上自习课的确对于学习很有帮助,在安静的教室之中根本就没有吵闹,这种吵闹是指那种使人心烦意乱的吵闹,所有的学生在教室里都是小心翼翼的,在这里你甚至可以听见教室外面电器嗡嗡作响,这是我在宿舍里从来没有感觉到的情况!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里可以真正的努力学习,这里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所以根本就没有议论,因此一个人就可以安静的做题,在这里不会有人影响你的思绪,这是最难得的情况,因为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思考一下,然而很多的人在吵闹之中根本就无法思考,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不为外物所动,所以在安静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就可以思绪飞舞,手中拿着一支笔不断的勾勾画画!

  这个夜晚我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我也知道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看来书本上的知识我还是不熟悉,因此我在此时此刻决定明天晚上继续上自习课!

关于上课的心得体会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春天,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段。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海洋那样浩瀚。一个人无论天资多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学到手。有的同学总想学到一切,要蔷薇也要雪。他们希望在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边又开放着朵朵鲜花,可是,知识大海的守门老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呀!

  知识时常需要更新,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又可能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国维有段为世人常常引用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景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景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景也。"第一景说的是要有信心,"独上高楼",非信心不可;第二景说的是要有决心,"终不悔"实在是最大之决心了。第三景说的是要有恒心,"众里寻他千百度",没有恒心,如何达得到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遇则废。"智力相同的两个学生有无学习计划,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学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应把握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抓好课前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简言之,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步是掌握听讲的正确方法。

  处理好听讲与作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

  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

  第四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课的总数大约有二万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时间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1、带着问题听课;

  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

  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这样基本上掌握了听课的要求。

  第三步是课后复习应及时。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真正达到排疑解难、巩固提高的目的。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便,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记一节课上的收获作文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反复读着这句话,总觉得每读一遍,都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说起这句话,我还得从下午最后一节课说起。

  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陕老师让我们接着早上的数学题继续往下讲。讲题是不难,但要达到老师的标准恐怕是无米之炊——难做喽。陕老师要求我们做到把题讲清楚、讲透彻,还必须有条理,声音洪亮,把这些全部做到,才算真正会讲了,真正理解这道题了,不然光会做讲不出来还不是白瞎吗

  刚开始简单的几道题,同学们还讲得八九不离十,但在原晨博同学讲题时,出现了一只“拦路虎”。这只“拦路虎”别看文字少,原晨博却分析了好大一会,而且还全是废话,没有一句在点子上。要说他可是我们班数学界的尖子生,怎么会被一道不太难的数学题难住呢?他便低头沉默了,似乎是在思考,又似乎放弃了继续讲解的机会。陕老师见状,便教育我们:“你们看,光会做,却讲不出来,是不是说明理解得不够透彻呢?我们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原晨博,请你理理思路,再讲一次”。可是,原晨博同学依旧没有说话。过了几分钟,老师便叫其他同学试试,大家思考了一会,就有两三位同学举手了,并且讲得也非常正确,同学们也听明白了,老师非常满意。她又对原晨博说:“这么好一次锻炼的机会你不把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做题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思考,并把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才说明你把知识理解透彻了”。原晨博点了点头。

  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回到家,我就是上网查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既要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学习就应该这样,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小呀!我要牢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不辜负老师的良苦用心,扎扎实实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做学习的有心人。

上课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感悟。

  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是课堂的支配者,但也不能失去对课堂的控制。运用评价语言的导向作用,可以巧妙地组织课堂。比如,“xxx说得可真完整!”其他同学就知道,下面再回答问题要像xxx同学那样说完整。再如,教师不经意地说一句:“第x小组行动得可真快!”其他小组听到后就知道要抓紧时间了。教师在发挥组织作用的同时,又没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一个管理者,既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评价是珍贵的,而不是“例行公事”;要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而不是模式化的套话。好的评价语言能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你说到老师心里去了,老师就想要这个方法呢!”“你真厉害!高年级的知识你都知道!”“虽然你这道题做错了,但是不要泄气,你在老师的心里还是很棒的!”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唤起了学生激动、振奋、羡慕等多种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和教师的导评,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是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不仅有成就学生的发展,也能成就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不断积极研究、优化评价内容和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上完课后的收获和感受

上课心得体会

  今天参加了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颇有体会。现特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下来。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再次,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传统教学中,文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做了例文。教师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须从文本中获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识。而新课程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为一种“引文”,作为借以引出教师教学目标的桥梁。这种文本本身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他面对了一篇新的课文时,他就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本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思想。

  教师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正因为这种决定性,所以,它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专题讲座

大学生创新创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