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和应对措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8心理辅导: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提醒大家,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和应对措施

2018心理辅导:生需提防两大心理问题

  中考考生中80%以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心里问题,尤其是对于即将由初二过渡到初三的学生来说,越早适应对以后的学习就越有益处。以下的两类心理问题,是众考生最值得引起注意:

  1.心理浮躁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对于学习是恒心不足,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的态度随心情变动,常会显露出自以为是,浮躁的学习情绪,故成绩起伏较大。成绩掉下来后,就更会自暴自弃,最终一坠千丈。教育专家指出,初三竞争更加激烈,父母的期望值更高了,中考也不再遥遥无期,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因为自我加压太大而丧失了应有的活力,也有些学生因为过于紧张而搞得身心两乏,考试发挥失常。对于这样的同学,老师、家长不应再给他们施加压力,应该多和他们谈心,帮学生缓解紧张情绪,让消极情绪得以释放,拿起鼓励的武器,帮他们看到光明的前景,使他们平静的投入学习。

  2.力不从心

  这类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也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勤奋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这类学生多集中于女生,她们常为自己的成绩不能提高而苦恼不已。这类学生其一:智力因素相对不佳;其二,对问题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其三: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类推的能力相对较差;其四:没有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会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很危险的,厌学是初三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资深心理咨询师提示,出现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适应不了初三的节奏,灰心放弃,如因反应较慢、基础太差怕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如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还有的同学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坚强、青春期情绪躁动而产生厌学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课本、作业本、试卷,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觉得缓解学生厌学必须先帮他们减减压,从学习兴趣的激发入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先把功利心收起,给他们的标准暂时降低一下,让他们在够得着的范围内品尝到成功的愉悦,慢慢缓解厌学心理。

  另外,老师和家长还应该注意帮孩子处理同学关系和父母关系,生活在学校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一个大问题。我觉得作为英语老师可以利用日记这个桥梁和学生沟通,也可以在观察出问题后和学生个别交流,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朋友的角度帮他们出谋划策,让学生脱离人际混乱的漩涡;

  生活在家里,父母就应该起主导作用,初三中考生十分敏感,逆反心理相当强,如果此时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心灵伤害还有的学生因为初三了,在学校开始掩饰自己的脾气、缺点,掩饰太累,回家将父母作为发泄对象,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协助处理家庭问题可采用真诚交谈等方式,帮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是可以解决的,让学生消除疑虑,轻松投入学习。

  调整心态很重要

  我们都说对待考试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但是这件事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的同学不自信,自己的成绩一直就不算特别好,考前的一些模拟考啊,小测验之类的成绩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情绪,课上总会想着“没考好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事情,心不在焉,神游四方,情绪低落。

  到了上考场前,想到一场考试决定了接下来三年学习生活的地方,甚至会对以后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哪里能平常的下来!考试中会畏畏缩缩,一个答案改了又改,本来正确的答案最后又改成错的。

  这里我想说:做一件事如果态度消极,那就一定做不好。

  其实天分不如别人没关系,智力不如别人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在气势上就输了,那整个人就输了。(不仅在中考中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是如此)既然最终考试的结果还没出来,为何不趁现在加紧努力,超越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呢!

  有的同学非常自信,平常难一点的考试总是能名列前茅,也常常赢得老师的夸赞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他们天资聪明,一点就通。没事的时候喜欢研究高中的或者大学的内容。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本来中考就不是考察智力,题目也不算太难,南京中考更是如此。在平常有难度的测试中,他们能占到便宜,但是到了中考中,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优势,拼的就是谁细心、谁踏实。

  如果小看中考,觉得自己随便做做就能满分。只要有这样的想法,最终结果也一定是不好的。你们比别人聪明、有天分,上不到好高中的话不是很亏。

  对于这样的同学们我有个建议:希望大家在初三下半段能学会这样一种能力:在钻研与中考之间的状态切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钻研高中内容时你好好的钻研,但是一旦到了要努力攻克中考时,请把心放低,和大家一起,把老师布置的内容完成好,即使有的时候觉得太枯燥无味,也请静下心来做做好。

  如果能努力做到不卑不亢,不仅仅是中考,无论什么事都能做的很好。

大学生情绪特点及调节

  我们的生活与情绪息息相关,上学迟到会感到紧张,考试结束会觉得轻松,获得表扬会快乐,遭到批评会难过,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处于生理日趋成熟的青年期,同时心理方面也在走向成熟,表现为注重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来增长才干获得成功。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如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等。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压力,会引发大学生一些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生理发展特点、社会角色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情绪有其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丰富性、冲动性、压抑性、理智性、迁移性等。

  大学生处在情感最为丰富以及强烈的青春期,告别了高中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在大学中他们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环境自由,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新鲜的刺激充实了大学生情绪活动的对象以及内容,使得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冲动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迅速而强烈,易受到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快乐与愤怒常常一触即发。由于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缺乏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容易因不良情绪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如打架斗殴、自杀等恶性后果。

  大学生情绪的压抑性表现在情感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诉求,生活中又有很多适应性问题无法解决。大学生的高感情需求不能满足使得他们感到孤独、空虚、无归属感。他们内心充满爱,不只是异性的爱,还有对朋友的爱等,但是现实中无法为这种感情找到寄托,只好压抑在内心。

  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理智性也在逐渐的增强。具有一定的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较为理智的对待事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冲动,理智应对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较明显的迁移性。大学生不自觉的会把情绪困在两个极端,情绪跌宕起伏,可能一天中就会有较强的极端体验。当对某一对象产生情绪时,会将情绪扩散到其他的对象,转移到别的事物上。

  2大学生常见负性情绪

  2.1焦虑情绪。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当面临一些情境如困难、挑战、危险时产生的担忧的反应倾向。当个体预测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时,内心中会产生不安、紧张、思维不顺畅、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等表现。

  引起焦虑的原因。对环境的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由于环境所引发的大学生焦虑的现象较为常见。大学与中学环境不同。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宿舍间成员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另外大学前,生活中往往是父母照顾子女,而入学后,事事都要靠自己,很多同学就会不适应。在学习方式上大学也与中学有所不同。过去都是老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而大学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注重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引起的焦虑。有些大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等过分关注,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自己的尊严、形象等联系得过于紧密,如果没有取得第一名就会极度伤心,自尊心受挫,无法原谅自己,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焦虑情绪。这类大学生多敏感,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2自卑情绪。自卑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由于认知歪曲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贬义性评价,并由此产生自我否定的态度,同时伴随着害羞、不安、内疚、失望等。

  引起自卑的原因。自我评价较低。一些大学生自认为在容貌、身材、学习、交往等方面不如他人,因此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类学生总把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作比较,继而泛化到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他人。

  悲观的生活态度。自卑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态度悲观,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先天条件,不能理智客观的分析成败的原因,长期形成了悲观的自我暗示。

  3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3.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大学生要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优点给予肯定,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对于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如容貌、家庭等,不管自己喜欢与否,要承认它的存在,接受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真正悦纳自己,才能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

  3.2树立正确的目标

  不论是生活中的目标还是学习上的目标,要结合客观以及自身的条件,树立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避免因目标设定的太高未能达到而引起的对自我的怀疑以及失落情绪。

  3.3合理的宣泄负性情绪

  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通过与朋友、师长、家人的倾诉而达到释放负性情绪的目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和师长的交流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朋友的谈心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被负性情绪困扰的时候,大学生会表现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等自闭的倾向。这样不但不会缓解负性情绪,还会引起恶性循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在音乐中陶冶自己,听舒缓的或轻松愉悦的音乐来放松自己。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河北大学071002邮编我的电话是152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期。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人生的“多事之秋”,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感情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又称为情感发展的“疾风怒涛”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使青少年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那么,一旦学生的心理冲突解决不好,就会使其内心紧张加重,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甚至悲剧的发生。现就几种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神经衰弱

  西医认为是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而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中医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感会诱发疾病。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为易疲劳,因此本病也称为疲乏综合征。正常人的疲劳是在劳动后出现,但神经衰弱患者就不同,他们在不参加劳动或只经过极轻微的劳动后就会出现,比如你叫一个神经衰弱的学生拿支笔来,不得了了,他一定累坏了。他们疲劳的程度和劳动的程度极不相称,症状可归纳为:

  ⑴至少具备下列四组症状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①衰弱症状: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②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

  ③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

  ④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⑵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

  目前关于引起神经衰弱的病因仍不十分明朗。一般认为神经衰弱与下列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诱发因素

  学生脑力活动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重大考试受挫时,常常会造成神经负担过重,成为学生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

  (2)易感素体因素

  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神经衰弱发病也是如此,为什么在同样的生活学习环境下,有的学生患神经衰弱,而多数学生都不会。这里就有一个易感素体因素,包括遗传和人格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

  神经衰弱与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保守、安静等特点,易患神经衰弱。这些学生往往是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几乎没有很高兴的时候。对改变生活习惯很敏感,过分注意自身的感觉,喜欢看医书,容易受医书影响而感到不适。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和中间型的人,易患神经衰弱。这类个体往往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紧张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纳粹集中营被长期拘役的幸存者们,几乎百分之百地患有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神经症症状。如一个人搬迁到一个语言不通,习惯不一样的地方,也可使他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有些还会产生神经衰弱。这便是

  (3)维持因素

  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有些神经衰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竞争压力过重的情况下,神经衰弱很难治愈,可一换个环境就会痊愈,比如考上大学之后,哪里还会衰弱,心境好得不得了,再回到学校学习,不行了,又要衰弱了。

  神经衰弱的治疗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此病的知识,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和抑郁情绪,认识到神经衰弱的原因是精神创伤,而不良的个性是发病的基础。帮助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乐观精神,消除任何紧张情绪及思想顾虑。要求学生妥善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文娱活动,既注意消极的休息(睡眠,安静的休息等),更应注意积极的休息

  (文体活动等)。这些措施也可预防患病。

  2、失眠

  在咨询室经常会接待因失眠而烦恼、不安的来访同学,他们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性格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固执、完美主义,易担心、焦虑。对偶然的几次失眠大惊小怪,常感到头痛、注意力涣散、记忆下降忧心忡忡。他们每天上课时无精打采,抱怨一晚上没睡好觉,可到了晚上同样是干瞪眼,越想睡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形成对睡眠的正确认识。

  首先,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分重要。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练同样是让身心放松的最佳方式。假如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可以在早晨起床后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会儿,一样精力充沛。失眠者往往不理解睡眠是为了保证健康的真正含义,毕竟睡眠并不是人生的目标。要知道,如果人真的睡不着觉,三天可令人精神崩溃,五天可以导致死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嚷嚷着睡不着觉,可真正因失眠而死的人却很少呢?他们都睡觉了,只是他们没意识到。事实上,许多人的失眠问题并非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般严重,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其次,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就想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应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在你觉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如能做到不胡思乱想,认为睡不睡都无所谓的话,也许20分钟后你已经自然入睡了。对于害怕和焦虑情绪也是一样,有的人特别害怕睡不着或半夜起来无法入睡,实际上这都是没必要的。要做到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使自己彻底放松下来。到时猪都没你睡得好。

  睡不着时候还可自我安慰一下告诉自己你这样是多么幸运。别人只能利用白天做事,你却白天夜晚都不浪费,你等于比别人多活了一半的时间。睡得着,睡不着,他都不在乎,照样愉快的工作学习。

  第三,许多失眠者总认为自己缺乏睡眠,一有时间就想睡一觉。可白天睡得越多,晚上越睡不着,更没心思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连业余爱好都因没时间而放弃了。就好象有些学生,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打瞌睡,越是打瞌睡,晚上越是睡不着。为什么?因为白天你都用来睡觉了,难不成晚上还要睡?正确的做法是,多做户外活动,劳其筋骨才能放松心情,尤其是睡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体力上的疲惫,会促进睡意的来临。让学生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对治疗失眠很有效。

  3、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怯场,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由三种基本成分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第一种是认知成分,以担忧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继续下去,多次强化,就会形成习惯化的思维定势,如,有的学生一到重大考试,甚至有些学生小考也会,又或者是象有些学生说的那样,小考小焦虑,大考大焦虑。他们会有各种语言暗示:比如“惨了!”“糟了!”“完蛋了……”,又或者各种各样的担心,比如,考差了,他们会担心同学老师或父母怎么看,考好了,他们也会担心,担心下一次考差了,或被对手追上来怎么办。你们说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就好象有些班主任,担心班上学生的成绩,考差了,担心,考好了,更担心。他们会担心老师要是出了我不会的题怎么办?他们就不想一想,总有自己会的题啊!这种学生已形成负面的思维方式。第二种是生理成分。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肠胃不适,尿频多汗,头痛失眠等。这些现象很容易看出,比如在监考时,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做着做着题时满脸通红,或直搽汗,又或者手脚颤抖。生理现象的反常,导致焦虑加深,情绪浮躁。第三种是行为成分。常以防御或逃避性反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方式上。如考前惶恐不安,多余动作或思维负担加重,草率答题,严重时逃避考试,以各种生理上的病痛为借口不参加考试。焦虑状态使考试不佳,而考试失败又加剧了焦虑状态。于是,考试与认知偏差,焦躁不安,成绩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

  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一般来说,怯场现象常常发生在那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和性格内向不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考生身上,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解决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认清考试焦虑与学习的关系。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许多研究业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是,考试焦虑与学习效率并非都是呈正相关的。紧张的动机和学习成绩呈“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焦虑的增强而提高,但过强的动机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

  其次,消除学生对考试的各种忧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有忧虑的同学和那些天掉下来当被盖的同学在一起,将自己的忧虑通通吐出来,相互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仔细的分析各种担心是否合理,从而形成学生对考试及成绩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合理积极看法。

  再次尝试从学习成绩以外的地方鼓励评价学生,让其自信乐观!

  最后,正确对待考试失败的学生,不要一味的指责批评贬低或鄙视学生,以免造成考试的阴影。

  4、压力

  无论是失眠神经衰弱还是考试焦虑,归根到底是由于种种压力造成的。今年6月,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个不良压力,排序依次是:

  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家长压力;未来就业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过分关注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被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社会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暴力事件预期发生压力;被强体力者欺负的压力;来自于学生之间的性骚扰压力;来自于不良教师的性骚扰压力;来自于社会环境的意外性骚扰压力。

  该备忘录还指出,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学校、学生中,这20个压力具有太典型的普遍性。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负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承负得更多,甚至是全部。

  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为学生减压,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不过,过重的压力从反面看,压力会引起不安、暴躁等情绪变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这里向你介绍一种"3R原则"。

  "3R原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减压原则:即放松(relaxation)、缩减(reduction)、及重整(reorientation)。换句话说,是将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放松自己、重新调整要求或期望值三者结合起来,在已有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与过度的压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比如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怎么办呢?首先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减负,作业量适度,让学生从主观上树立热爱学习的精神,排除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其次教会学生放松自己,坚持运动,注意饮食,有计划地多吃一些能促进健康的食物,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合理。扩大交往:努力扩大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适当放松:雕刻、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试一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给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留些时间。接着就是重整,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要跳死了连皮毛都没摸到!

  二、青春期特定心理问题

  据报载,99年9月,江苏扬子市一个叫李伟的少年用斧头劈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在社会上引起震撼。那天李伟逃学在家,被父亲发现,逼他做作业、上学,听候老师处分。李伟越想越气。第二天早晨5时许,父亲给儿子准备早饭时,李伟将平时用来剁排骨的斧头拿出来,轻手轻脚走到父亲背后,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砍了五斧头。

  5、就业机会和问题分析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十五六岁时,总和自己对着干,这种状况持续二三年。“作对”,有的孩子表现明显,有的孩子表现较弱,但一般老师都能感觉到这种“作对”。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在上海,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商铺应运而生,并且在重要商圈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投资经营地铁商铺逐渐为一大热门。在人民广场地下的迪美购物中心,有一家DIY自制饰品店--“碧芝自制饰品店”

  1、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开了连锁店,最大的好处是让别人记住你。“漂亮女生”一律采用湖蓝底色的装修风格,简洁、时尚、醒目。“品牌效应”是商家梦寐以求的制胜法宝。第一、超限逆反。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比如老师总要反复唠叨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1)政策优势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就比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文明,自己却在班上大讲粗口,告诉学生不能乱仍垃圾,自己吸的烟头却随手往地下一扔,一踩。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古希腊传说中,伊甸园中的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禁食的果实分外甜,由于禁止,人们尝试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饰品文化,将这些饰品汇集到一起再进行新的组合,便可以无穷繁衍下去,满足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需求。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

  4、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是否会经常去光顾?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他们希望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想要开始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老师和父母又把他们当小孩看,于是就出现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喜欢与人争论等等。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但在否定时注意彼此之间相互平等尊重,“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切不可武断蛮横,强迫对学生指手划脚,命令式口吻。以此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

  在上海,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商铺应运而生,并且在重要的商业圈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投资经营地铁商铺逐渐成为一大热门。在人民广场地下“的美”购物中心,有一家DIY自制饰品店---“碧芝自制饰品店”。2、早恋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厕所文化,那简直就是21世纪爱的宣言,什么“Iloveyou,一生一世”、“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没有你,我的世界将是一片冰冷和黑暗”----如今,此类“滚烫”的话语堂而皇之的写在厕所的门上要么就是公用书桌里,或床板上。在众多的“爱情白皮书”中,有的几个大字外加一个卡通画就“直抒胸臆”;有的百余字的蝇头小楷“情意绵绵”;有的单刀直入,如“某某,我已经向你表白心迹,嫁给我吧,我爱你!”;有的温婉含蓄,如“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情感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感情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调研要解决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真情告白”都是我们学校几界又或者是十几界莘莘学子心血的凝聚啊。而且以前用的多是铅笔或钢笔,写完后还能擦掉,而现在用的笔写完之后很难清洗掉。真的是爱是难以磨灭的。

2016心理辅导:四种不良心态必须克服

  面对考试,学生们通常会存在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求胜心切型心理。这类学生大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很大潜力,通常兴趣爱好广泛,表现欲很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入学后的第一场考试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突破以前的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扞卫尊严型心理。这类学生通常是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在升学考试中成绩突出。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一贯视自己为最优秀者,希望通过考试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实力,强化自己在新的班集体中的地位。

  •自卑胆怯型心理。这类学生以前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或者在某一学科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很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明显感到仍然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于是对期中考试十分焦虑,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影响自己在新集体中的形象。

  •盲目应试型心理。这类学生思维状态还比较幼稚,没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带给他们的兴奋感还没有消退,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太关心,认为时间还早,一次考试不能说明大问题,对考试表现出松散应付的态度。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备考状态呢?下面就为大家提示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降低期望值

  以理智的态度面对考试

  有表现欲望、希望快速转变个人形象标志着学生开始走向成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您的孩子对考试抱有很强的期待心理,您应当及时进行鼓励。但是,家长应当注意引导孩子认识到任何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论期中考试成绩如何,并不代表今后一贯的发展趋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理智地对待考试,避免遭受过大的打击或者因为一次成功而放松努力。

  放下思想包袱

  以平稳的心态应对考试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第一次考试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担心考不好会给老师、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担心成绩会给自己竞选班委、评选“三好生”等诸多事情带来不良影响。其实,这种担忧往往是不必要的,家长应当提示孩子考试成绩只是个人能力中的一部分,并不是综合能力的标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以平稳的心态面对考试,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复习中去。

  培养自信心

  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考试

  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适当鼓励他们在第一次考试中有所突破。但是,最好制定出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只要与以往相比有提高就可以,不必强求。家长的关注可以提醒孩子更加严谨地对待考试,合理目标的制定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家长还应引导孩子从新的角度审视考试的意义,理解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测,找出弱点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不要对考试存在惧怕心理,只要能够战胜自己就是胜利。

  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起点,当我们走入新校园的时候,每个人也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让我们用努力与汗水一起浇铸成功的花朵。

2018心理辅导:学生前调整心理的方法

  考试心理障碍分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带来难以消除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表现是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偶发事项等外来“刺激”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对考试正常发挥带来干扰等等。

  考前心理准备

  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

  动机适当。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进入考场,便会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以致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出来。当然,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也是考不好的。所以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转换视野,保持乐观情绪,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加强锻炼。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自我激励。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至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科学作息。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所以日常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科学作息,劳逸结合,最好是制订一份科学的作息制度,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不打疲劳战。这样才能保证考试时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

  心理调适。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如经常在考前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考试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紧张焦虑。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

2018心理辅导: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

  进入初三,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容易出现对对学习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中考产生不利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初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节方法。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又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克服急躁情绪,对学习要有耐心。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后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上初三了,按理说应该努力学习,可有的同学上课不能注意精力,有的同学也想上课好好听讲,但就是控制不了我自己。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些同学因初三学习任务加重,因此,一到晚上便大搞“夜战”,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以便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其次要学会自我减压。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法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又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再次做些放松训练。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驰,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到头部、脸部全部放松。这种放松训练的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而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技术,会使你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很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考试常常失败,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们从这门学科中获得的全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减少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潜能开发,所以,学生们应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善于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对于此类问题,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第五个易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其次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父母的不良暗示造成的影响,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变压力为动力。再次要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如何应对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较强,往往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自以为是,比如仪表、着装、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态度都不太好,应该怎样应对

  最佳答案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 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 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参考资料:

大学生心理问题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经过半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心理课的房老师上课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处理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上这样的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师讲过自己或是从媒体上见过的案例,让我感同深受。

  上心理课,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忍一尺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特别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

  我记住了老师的一句话:不能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误会家长,要多和家长沟通,多谈心里话。让家长多理解自己,也让自己多理解家长。

  通过上心理课,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通过上课,我变了很多,希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

  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虽然老师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丝毫感觉不到她与我们之间存在的任何代沟,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我第一次上心理课,开始很紧张,以为要把自己的心里话当那么多同学的面说,有些不好意思。后来我明白了,大家都很友善,不用有顾忌。以后有什么事情,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或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能只顾自己,而不想想他人的心理是否受伤。我很高兴,现在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我又多了一笔财富。

  心理健康课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在心理课上,我学到很多知识,也回答了很多问题,我还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上心理健康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通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

  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

  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体现了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考试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3)在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光环效应和心理脆弱。(4)大学生通常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体。[4]以上心理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去寻求大学生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表文章中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准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诸多悖论,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所以没有专业人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师、德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自然难以设计出合理高效的课程,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发生改变,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既要做到课程设计合理又要做到与时俱进确实非常困难。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校专门招募一个专业教师团队设置设立一个专业学院似乎更加不现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条短时间内难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鼓励学生加入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做具体工作的过程,积累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的经验。虽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协助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走出心理问题。

  二、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

  对于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由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导其接受治疗。目前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5]这类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病情遭到延误甚至加重。与生理疾病类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应该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让思政教师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借助专业机构

  学校的师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学校应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做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其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类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接受专业机构的诊疗。

  从长远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从目前的情况出发,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程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现实、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本方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以较小的成本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对于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较少的学生,我们采用了鼓励学生自我调节的方式。对于少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让思政教师扮演了类似校医院医生的角色,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不需太多专业设备,只需要帮助学生判断病情,之后的问题交给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而在利用专业机构的过程中,我们也很重视学校在各方面的桥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如何尽早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缓解甚至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团队团建活动方案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