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面的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管理心得体会

  6月xx年级,记得当时看的书是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展涛主编的《管理学》,这也算是本人管理学的启蒙教材吧。

  由于本科就读的是行政专业,后来就陆陆续续学习了多门相关课程,也阅读了不少的管理学专著和教材。下面就管理学的教学和教材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想法吧。

  一、关于教学

  (一)教学方式

  可以说本学期的课程中,管理学是最能够吸引我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其他一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本科时并无显著差别,旧调重弹的痕迹相当严重。我想研究生的教学首先是要找准定位,要分析教学受众——即学生的心理,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照本宣科不行,海阔天空也不行,要理论联系实际,原理结合案例。当然,这最终考验的是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是比较特殊的,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刚刚跨入研究生阶段的新生。我们这个群体,绝大部分年龄在22——25岁之间,绝大部分经历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轨迹,这是特别渴望自我实现的一群人,也是特别需要有效引导的一群人。因而在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上,有两块领域特别重要:一是对自我心态的管理,一是对职业生涯的管理。这是研究生最为关注也最感兴趣的内容。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研一的学生刚刚进行完角色的转换,不可能很快很容易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学习、生活、感情、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还不能通盘考虑、合理取舍。另外,大部分人对自己两年半后的发展取向认识不完全明晰,存在明显的摇摆、犹豫、观望心态。因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态调适和职业规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管理学学科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关于教材

  目前市面上管理学的教材汗牛充栋,当然也是良莠不齐,并且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从我们学生的角度而言,希望能够看到一本“更加写实、更加亲切”的教材。在我看来,现在管理学的教材往往太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权威性,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很像是一幅老者的面孔,而不是朝气蓬勃、睿智风趣的青年形象,然而学生总是更喜欢后者的。莘莘学子是教材的最终评价者,这个市场的份量无疑也是无穷的。

  具体而言,教材的编写可考虑在宏观布局上遵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板块,在微观结构上,可设置基本原理、典型案例、个人体验、学生感怀等几个栏目。基本原理要是权威、经久不衰的;典型案例要是新鲜、众所周知的;个人体验主要结合作者学习、生活、工作经历,阐述与原理和案例相关的想法和故事等,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感怀主要收集管理学学生的真实语录、作业等,要有可信性,如可让学生做一些关于职业规划或生活习惯的SWOT分析,然后收录其中,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人每天都生活在管理之中:分配时间、调整心态、作出决定、与人交往,大事小事,概莫能外,然能做到卓有成效之管理者,实乃罕见。

  很感谢在研一前半年短促的流光中领会到了管理学的魅力,让我回想起过往的点滴,也让我畅想值得期待的未来……

管理方面的论文

作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心得体会

  5月11日,我有幸被单位选派到合肥,参加了百郎教育举办的“企业车间主任生产管理实务与现场基础管理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两天的培训时间虽短,讲师董玉川通过理论的阐述、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现场学员的互动,使我更深一步理解了现代企业对现场管理干部的要求,以及一线管理人员如何转变思维提升现场管理能力。

  培训开始,讲师先让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服务的企业是做什么的,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做为企业的员工,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到企业的目标,然后有着为这个目标去坚持和热爱的态度,我们的企业目标才能实现。在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现场生产管理责任人,要想管理好现场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方式,才能改进以往固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学习,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现场管理人员工作开展如何,对于企业的战斗力至关重要。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是现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生产顺利运行的保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打破惯性思维,遇到问题能举一反三。培训中,讲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在一个有九个点组成的正方形上,用四条直线将九个点连起来。开始大家按照正常的思维去做,始终会有一个点连不上。讲师给大家一点提示,直线可以划长一点,思维不要局限在九个点上。通过讲师的提示,大家都完成了题目,也使我明白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进行思维的突破,从多方位去看待问题。

  做为现场管理人员,我们要带领员工对待工作有着积极和热爱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开始。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工作很累,工资很少”,“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他挣的钱比我多呢?”“领导为什么只重视他,委以他重任呢?”诚然,这样的情况实际中确实存在。带着情绪工作,肯定不会有出色的表现。试想,左手边站着一个态度积极向上、凡事都抱着必胜信心的员工,右手边站着一个灰心丧气、凡事都摇头的员工,领导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车间现场管理起源于日本,也叫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清洁为中心,平时工作中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最终提高员工的素养。其目的并不是只希望员工将东西摆好、设备擦干净而已,最主要的是在于通过细琐单调的动作中,潜移默化,改变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中,5S管理看起来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全体员工遵守整理、整顿、清扫的规定,而且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才能成功。

  善于总结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要经常总结自己的班组工作,每个阶段每件事情都要及时全面总结,从中发现成功和不足、经验和教训,通过反思、总结继而提炼出对工作有帮助的东西,然后加以推广和发扬。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等等。出外学习和邀请专家教授授课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这就有赖于自己平时就树立学习意识,虚心向前辈请教,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还要善于思考。思考应当是全方位的,做事情之前的构思、计划与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分析与比较以及事后的检查与总结,都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俗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要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有的放矢,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深刻的体会到,现场管理人员是生产的组织领导者和指挥者,也是直接生产者,他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影响班组管理的成败。所以,现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善于沟通、执行力要强、具有影响力、关注细节、带领团队等管理能力,还要掌握足够的技术技能、与人共事的人事技能和思想技能。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创新新思维方式来改进以往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今后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管理的心得体会

  差生顾名思义便是差等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遵章守纪等方面比较差。在众多的老师心里,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在以往的教育中成功的体验很少。因此,教师们在平时的交流中,只要提起这些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叹气,并对他们“屡教不改”的厌学、早恋、无羞耻感、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深感烦恼和无奈。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学生外在的不良行为表现,教育时也只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没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内在的兴趣和需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作,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依然免不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差生的管理。作为学生的管理者——班主任,不能只抓优等生而放弃差生。“教育应该给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权利”。特别是差生的管理更是要多花心思,多花精力。

  如何管理好差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其原因,掌握其特征,抓住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环节加以引导,使他们进步。根据笔者十几年的班主任经验,差生或者落后生,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一)思想上不求进步,失去前进的动力。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上差,在思想上处于落后状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关心集本荣誉。

  (二)行动上不循常规,经常闹上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违反纪律是家常便饭。由于他们成绩差,课堂上听不进,搞小动作,恶作剧等是他们的特长。常常搞得上课的老师啼笑皆非。在课外,汹酒吸烟视为“英雄气概”。把老师的批评当耳边风,或者当着老师承认了错误,可背着老师又一个样。

  (三)学习上困难重重,处于绝望状态。由于他们的不爱学习,成绩自然就差。上课教师讲的内容他们听不懂,作业完不成。即使完成了,也是抄袭,甚至请别人做。他们的想法是:反正不能升学,这些东西学起来又不能当饭吃,不如趁现在好好玩一番。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不能简单而粗暴的责罚。而应当充分的了解学生,分析其原因,做到因事利导,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的管理经验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管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一是对学生要宽容。

  作为教师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一定就是很笨,就无药可救的了。切忌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差生。其实只要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差生,他们的心灵也很脆弱,有上进的心理需求。有的甚至远远超过其他人。他们迫切需求老师的信任与关爱。所以对差等生一定要从宽。所谓“宽”,一方面是指老师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要真正关心爱护。作为班主任,应经常下班,了解学生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差生要热情的帮助,加以关怀,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温暖。这样,他们便会与老师成为知心朋友。以利于老师的管理。

  另一方面,就是对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缺点、错误和行动上的某些反常行为、以及对他们在前进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作为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身上的缺点不是天生就有的。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有的是由于社会原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不要一见到错误就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一般情况下,更不要翻老账。要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想法,寻找他们错误的根源。以宽容的心态去处理,用关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就事论事的简单指责,经常使他们没法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经常批评就会摧毁他们身上隐藏的强烈的自尊心,因而他们便对教师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紧紧地关闭自己的心扉,阻断老师与他们联系的通道。这时老师对他们一切工作便成了“对牛弹琴”。

  第二就是对学生要“严”。

  所谓“严”就是老师对他们的行为、想法、要求要严密观察,密切注视。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变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歹”,也可以运用在这上面。对于差生,他们的缺点往往是隐蔽性的,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性很强,如果你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是绝不会轻易认错的。所以对于他们所犯的过错不能轻易的批评指责,应该深入的调查,了解,做到证据确凿,这样他们才会心服口服。

  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粗暴的责罚。一是要严格管理,控制他们的行为。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行为,你才有条件去管理他们,转化他们。二是严要严在纪律、制度上。因为差生中有的往往是缺乏自制力而造成的,严格的制度是督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作为老师要严格按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视同仁的严格要求,不能有所偏袒。第三是要严密观察他们的行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严格管理的前提。否则教师的严格管理就成了虚张声势的恐吓,毫无实效。结果可能越管越乱。

  总之,在差生的管理上要宽严适度,“无宽不能容人,无严不以立威”。老师在管理中既要有慈母般心肠,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又要象严父一样,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所谓的“弱势群体”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HR如何透过经营看管理

  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剧,大规模生产逐步取代个性化家庭式生产,成为社会主流商业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战时军用品而产生的“泰勒制”生产理念,宣告了现代管理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颁布了《退休军人权利法案》,使得知识工作者逐渐踏入商业社会,成为创造社会价值的中坚力量,商业社会也由此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此,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活动重要的组成方式。

  作为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做好,对于从业者而言,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明确经营和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成果区”这一概念,也区分出了经营与管理的内涵。德鲁克指出,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成果区”,即依靠组织内部资源协调将外部资源(知识)转化为外部成果(经济价值)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外部成果,即德鲁克所讲的“成果区”。

  他还提出,“成果区”由企业三方面的经济任务构成,产品/服务、市场/客户、渠道。而企业经营活动则被定义为逐步利用机会扩大“成果区”的过程,即企业经营活动是为成果区服务的。

  与机会牵引的经营活动相反,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恢复企业运行的正常秩序,从而摆脱对于获取成果的能力的限制。

  文字略显晦涩,通俗来讲,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目的是求机会,谋发展,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机会如何获取,经营活动是扩张性的,体现的是张力;管理活动则强调规则、秩序,也更加理性,希望利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价值。

  经营的核心是效益优先、价值优先,管理的核心是效率优先。经营是机会导向,管理是问题导向,这是经营与管理本质的区别。

  当然,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首先要明白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同时还要明白,在实践中,经营和管理是无法割裂的。经营要为管理指明方向,管理要为经营解决问题。

  落实在人力资源的具体工作,就要为企业的经营服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发展问题、激励问题、目标导向问题;同时,也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扩大经营机会,拓展企业“成果区”。

  明确企业管理活动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同经营与管理的关系无法分割一样,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不能脱离企业日常管理。而管理本身,又包含三个方面: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

  管理企业,主要从企业的八大领域,即市场、创新、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生产系统、社会责任、利润等方面,来推进企业的经济活动。

  管理管理者,意在解决企业内部包括秩序、结构、激励和领导力等问题。主要工作是为管理者设定目标、加强自我控制、界定工作职责、建立管理组织的精神、健全管理结构,并且培养未来的管理者。

  管理员工和工作,也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管理员工主要从三个角度来体现,把员工当成资源,区分人力资源和人的资源,态度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工作则从工作本身出发,通过工作筹划等形式,协调相关源,推进工作的良好开展。把员工当成一种资源,就是将人力资源看作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的资源,要求管理者找出运用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并据此建立最适合人力资源特性和限制的工作组织。

  员工作为一种资源,要结合意志、个性、情感、嗜好、心灵来考虑安排,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在于人能够完成许多不同的动作,具备整合、平衡、控制、衡量和判断的能力,所以管理活动要将人看作人力资源,而不仅仅只是人的资源。

  态度也是一种生产力,则指明员工工作的动机和态度,对于绩效产出的直接影响作用。

  在以上管理的内涵里,派生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领域。由此,作为从业者,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无法跳出企业日常管理,否则,所有的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新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何开展

  互联网时代,IT(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范围,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消费者细分化、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同时也改变着工作职位和劳动力市场。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在新时代下,如何透过经营来看管理,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革新来应对新的经营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下面,从薪酬和绩效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移动互联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从哪些工作入手,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长久发展。

  1.基于岗位的静态薪酬体系要向基于贡献的动态薪酬体系过渡

  新时代下,人才自由流动,市场价格随价值及需求上下波动,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新入职员工岗位薪酬远远高于老员工岗位薪酬,降低新员工薪酬,就吸引不来优秀人才,提高新员工标准,又打击老员工工作积极性,两者都提高,又生生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怎么办

  面对如此困境,就需要革新薪酬管理体系,从基于岗位的静态薪酬体系,逐步过渡到基于贡献的动态薪酬体系,实现“系统中平衡,动态中平衡”。

  所谓“系统中平衡”,指的是,由于人才市场原因,新员工入职固定工资虽然远远高于老员工,但在薪酬体中,在能力薪酬、绩效薪酬、利润分享、股权激励等方面,向价值贡献大的员工倾斜,逐步实现系统中平衡。

  所谓“动态中平衡”,指的是,虽然静态的薪酬体系中,新员工工资高于老员工,但是在动态体系中,升职、加薪、调岗等方面,向价值贡献大的员工倾斜,逐步实现动态调整中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动态还是静态,单一还是系统,薪酬高低的依据是价值贡献大小,而非新老员工的标签。

  此外,随着 90后逐渐步入职场,薪酬体系也要针对新生代员工的新特点予以优化,比如基于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而提出的全面认可激励理论,比如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微认可方式等,都可以成为从业者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工具和方法。

  2.基于指标的绩效管理要向基于目标和行为的绩效体系过渡

  衡量企业经营活动优劣的方式之一就是经济绩效,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基于经济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绩效管理工具。

  随着信息革命到来,移动互联时代,由于企业的经营逻辑变了,也必须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采用更加个性化及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式。

  不同于传统企业和成熟性企业的战略地图分解法,新时代企业需要从“成长引擎”出发,找到需要坚守并持续下去的“关键成长领域”,通过分析企业的“成长引擎”,分解企业关键成功领域及关键成功要素,并基于此确定适合于企业特色的个性化绩效考核手段。

  OKR :“目标和主要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日常考核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积分化管理,也称游戏化管理,是互联网企业“游戏化思维”产物,核心宗旨为:工作本身是对于工作最大的回报和快乐源泉。

  价值观考核,也称文化管理,国内最早进行“德能勤绩廉”中的“德—廉”即为价值观考核,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也是价值观考核的典范。

  GS(工作目标设定)考核,过程考核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开展过程中员工的行为和工作开展的程度构建整体绩效考核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技术革新迅猛,未来未知,但目前企业存续的方式没变,企业经营的逻辑也没变,管理的本质也就不会变,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如此,薪酬的目的还是为了激励,绩效的目的还是企业的目标实现,只不过根据不同的外部特点和对象,革新了传统的技术方法而已。

  不过,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社会的根基一旦发生变化,所有的经营思想,所有的管理理念,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未知,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期待。

《绩效管理》作文

  《绩效管理》一书是方振邦所著,出版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绩效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绩效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资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绩效管理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而我国的绩效管理离世界先进水平尚需时日。人力资源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本书从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以及如何选择绩效评价方法多个角度讲述了绩效管理的方法。看罢本书,我也清晰的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而言,做好绩效管理能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对国家机构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务人员办事效率,减少财政开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方法。如今,我们国家也逐渐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师和医疗行业,对在编制人员都采取绩效工资的管理方法。面对外部环境的变换、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内部管理成为提升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绩效管理就是内部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

  还值得一提的是,方振邦所著的《绩效管理》还注重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称得上是一本具有中国国情的绩效管理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管理刍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学习、共享、运用影响到了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管理直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在人类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对于社会变化的反应总是最快的,它需要改革原有的以技术和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变之为以知识、技术、资本、人力为核心,只有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凝聚力。本文将对企业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知识管理的性质及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 业务流程重组 人力资源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管理

  早在1973年,丹尼尔·贝尔就曾指出编码化的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经济资源。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也强调:“知识才是当今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知识甚至已经成为关乎其兴衰存亡的企业资产。知识经济正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浪潮的推动下蓬勃发展。

  作为一种管理文化,知识管理早已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知识管理,就没有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只是到了人类知识全面进步的当代社会,挖掘知识、创造知识、生产知识在一系列新挑战、新变化的带动下才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此次金融海啸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像饿而求食、渴而思饮一样迫切地需要开展以诚信为本的知识管理。在这种形势下,知识就取代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有意义的战略资源,成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我认为,促进知识管理全面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知识管理

  顺应于知识经济大潮,现代企业中的员工知识水平愈显高层次化。于是,在知识层次不断拔高的全球竞争之下,即使是二十一世纪才兴起的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知识决定了企业的智商,知识掌握着企业的命运和前途。知识管理即在这样的条件下成为各企业改革原有业务流程、变更原有管理思想的最佳选择。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改造企业业务流程模式,让企业提供基于知识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应该着力解决的课题。

  (二)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需要知识管理

  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高流动的社会,信息的共享与通讯的便捷让人力、信息、资本的高速转移成为可能。如何让新员工更快地融入到企业本身的文化之中,企业的价值观及理念如何让不断流动中的员工普遍接受,如何能保证人员的流动不带走企业的重要技术和信息等问题就亟待解决。此外,随着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人群之间沟通的增多,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切地需要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便信息和知识共享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三)企业需要内外部的知识管理

  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员工的知识支撑,也需要其客户以及供货商的知识共享。就企业、客户和供货商来说,企业及其供货商需要盈利,客户需要获取最好最满意的产品,因此三方亟需构建起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使得知识能充分共享,产品能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彼此共赢。

  (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而是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的体现,影响着企业管理文化的方方面面。一个企业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决定着其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创新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大批潜在客户是否能对它产生良好的综合印象从而转化为直接客户。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并充满活力的,不但要求员工的积极参与,还要求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

  二、知识管理的性质

  (一)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循环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决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相互运用最终达到整体知识升华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企业才能将自身打造为适应科技快速发展需求的学习型组织,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第一,隐性知识显性化,即通过将老员工的经验、技巧等重要的隐性知识进行加工并汇编成书,供企业内部员工学习;

  第二,隐性知识隐性化,即通过在企业范围内创造诸如讨论会、座谈会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得新员工与老员工、老员工与老员工、新员工与新员工以及企业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彼此知识分享,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本身、对生产技术或是对其他人员的认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第三,显性知识隐性化,这要求企业能够定期开展读书会,向员工发放学术性或能激发员工创造性的书籍。企业可以创建内部图书馆或开发知识库,员工可以随时到图书馆看书或登录知识库学习。

  (二)知识管理是基于人的管理

  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对知识的管理,而是对人的管理,人是各种知识的载体,企业最终的利润是通过员工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来实现的。当然,它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所追求的是在不同的职位用上合适的人,以实现企业人力的优化。知识管理不但是一个系统或者软件,它更多的是一种管理的观念与思维,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建设必然是一个思维变革的过程。

  实践中有两种知识管理模式,一种谓之编码化,一种谓之人性化。然而,不管是编码化还是人性化,知识管理都需要知识的积累、交流、应用和创新,都需要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环境,需要合理可行的激励制度。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相关联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无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是从文化入手还是从技术入手,它都应该与企业本身的业务活动想衔接,而不应该独立于业务之外。知识管理同企业文化的构建一样,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实施长期知识管理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故知识管理应该融入到业务流程之中,始终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当然,融入业务流程的速度和深度应视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无论是 制度、人力、文化,现代企业制度都更加突显并注重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管理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与可持续并重的管理战略,它将对企业内外部的管理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一)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重组

  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摒弃原有的单一死板的生产与管理流水线,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高效整合与重组。严格地讲,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性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我认为,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共享与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企业内外部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再分析、再思考与再定位,那么再打破原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也就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架构,对企业知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整合。知识管理对于业务流程是“改造”而非“替代”的关系。可以说,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是一种互相支持且互相融合的过程。企业若能在业务流程重组的同时建立一套起知识管理的架构,之后再进行相应地补充和完善,就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能对知识资产进行创造和评价。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无论是知识管理还是信息管理,都只是企业管理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但同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又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管理是基于信息管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信息管理的。之所以说知识管理可以为信息管理提供服务,是因为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及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也可以成为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知识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信息管理的效果。

  (三)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知识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可以建立起一个能够让人力资源主管了解所有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库,而员工也可以了解企业的人才构成,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地向有关专家请教。尤其是在客户打电话询问的时候,可以大量节省查询的时间。

  四、 知识管理应该“气氛”先行

  关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其一是文化先行,其二即是技术先行。主张技术先行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而主张文化先行的则着眼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力图构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技术先行的知识管理主要面向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需要员工技术经验的分享与创造以降低生产成本,其知识管理大多是由下而上的。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技术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主张文化先行的典型代表如中国惠普(HP)有限公司2001年聘请的知识主管(CKO)高建华,高建华关于知识管理最为有名的言论是他去的“三阶段论”,即“现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于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惠普开展了“读书会”、“小组讨论”、“寻找知识大师”等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可是,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活动最终却无疾而终。

  应该说,高建华主张文化先行的知识管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没有把握好合适的“度”。知识管理既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就不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主管正确处理好长期工程与人的惰性的关系。员工在被迫坚持了一段时间的“读书会”等活动之后,看不到实际效益,时间稍长自然类似的活动自然就会被搁浅。

  因此我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氛围”先行,严格说氛围先行其实属于文化先行的范畴,只是氛围先行比文化先行更微观更具主动性。氛围先行要求企业内部的正式组织或者非正式组织之间有几个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员工,能主动在业余时间就工作中的某个特定技术或业务问题相互探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而企业的上级领导在发现这种学习小组之后,能及时地予以肯定并积极支持他们,从而在企业的员工之间创造出一种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氛围,进而带动企业的其他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流。此时知识主管应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介入知识管理活动,对员工的知识共享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再为全企业建立知识库,将企业的所有员工纳入知识管理活动中。这是一个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最后再回归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员工就能在一种氛围的带动以及适当的物质奖励的激励下,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而不是让最先兴起的学习氛围无端夭折。

  如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之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管理新基点,知识管理全球化、全程化、多赢化将成为企业建设学习型、和谐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2.杨治华、钱军著《知识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济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刍

  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企业发展反过来促进着经济管理模式及理念的更新发展。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目前都存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要想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就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和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内控制度,培育先进文化以吸引人才。

  经济管理;企业发展;内在关系;模式创新

  (一)经济管理。

  通常来说,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实际上,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者对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从广义上讲,经济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经济管理可以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不相干的生产要素之间不会自动相互影响形成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才可以将不相干的生产要素人为地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生产力。

  第二,经济管理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的包围之中,人类改造自然不断进步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劳动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管理者的智慧。经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越高,则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此时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结合与搭配也就更加科学,从而工作效率提高,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经济管理使得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是科技可以得到科学的管理。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搭配便可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发展力量,在科技得到应用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进步之中。

  第四,经济管理影响着总体经济发展能力。经济管理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事物,同时也要调节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是经济管理中五个必要的生产要素,这五个生产要素在经济管理中并不是简单的相加,经济管理的水平高低影响着五个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因此,经济管理水平影响着经济总体的发展能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

  从经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其重要侧重的研究点在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宏观的角度讲,经济管理是政府对于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进行指导调控的管理行为,从微观的角度讲,经济管理则是企业或者某些经济组织为了集团组织利益而采取的管理活动。套用经济管理的定义,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企业经济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活动[1]。

  就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其主要围绕企业内部各方面因素来进行经济核算活动的开展,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内部组织和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使得企业活动向着企业目标不断迈进。具体而言,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经济管理多元化的特性使得经济管理在公司内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管理带有很大的利益性质,因为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经济管理中,管理者多应用薪酬、奖金和奖惩等手段来调动企业利益链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融洽的氛围中,经济管理者必须从中做出调节,除了通过一些奖惩手段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意外,同时还要采取各项活动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追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则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懂得如何管理经济的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奠定基础,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是企业健康运营的需要,同时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的发展时期,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企业法人代表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把经济管理只是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更加注重于企业业务的发展,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的经济管理规划。

  在经济快增长的环境中,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融资运营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资源配置、人员安置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会从整体上影响着企业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不能正确的使用各种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的限制。经济管理从企业战略与长远发展层面进行调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管理对于市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严格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控制与监督,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优势并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经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更加关注于企业业务的开展与市场的拓广,而对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这是由于企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时,随着企业成本的加大以及获取利益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企业在运营中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为了企业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经济运作当中,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开始学习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并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去筹划企业发展的未来道路。合理的经济管理策略使得企业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下,并且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企业的发展逐步踏入正规,顺利度过转型期。

  (三)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上文中讲,当企业初始发展时,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无暇顾及经济管理,而且发展初期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人力物力及其他各种资源都很有限,即使不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也能将各种资源、各种因素统筹规划,因此,这时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好坏的作用不明显。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因为企业缺乏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开始显露出来,随着投入与收益的同时增加,企业必然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等等[3]。

  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企业运行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问题与财务问题也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难点。此时,必须引进专业的人才进行规划,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可以引入一些财务管理的自动化软件,协助工作人员完成报表、数据分析等工作。利用自动化的办公软件对普通事物进行处理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实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财务管理只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面,以其为例可以说明经济管理的一些思路和方面,将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采用相通的方式进行改革时,经济管理的水平便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对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各个中小型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或者一些小型的企业作用不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行业的白热化竞争,经济管理的优势在企业发展初期就开始显露,而且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粗放型经济管理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片面的追求生产和销量,盲目的追加投资,最终却导致了企业收益降低。在企业管理的内部,缺乏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目标虽然很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却不通畅,即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于是出现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无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是出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的,因此,企业也不能一劳永逸,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三)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效率低下。

  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形式是企业经济管理落后的重要因素,目前经营管理组织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半径过大,无法对于超过管理范围的事物做出专业性的指导,因此,企业的决策就有偏颇的可能。

  第二,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传统的“直线职能制”模式已经不在适用于当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中。

  第三,经济管理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与各类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当企业高管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决策时,失误率较高。

  第四,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适应能力较差,每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管理组织的解决能力不足,反应速度迟缓,工作效率低下。

  (四)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独立有特色的文化能够为企业保持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也应该是文化的建立与培养。目前我国很多的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属于自己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根基不牢固,无形中导致了企业的核心力量不稳定,经济管理的工作偏离了企业发展的方向,阻碍了企业的进步。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如果慢于社会整体的建设步伐,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不全面、不正确。而且缺少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企业对于事物的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做出的各项经济管理决策不准确且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

  (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尽合理。

  新经济形势下,各个企业都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但是在不少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仍有不合理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不够。经济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一直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如果仅靠企业工作人员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这不能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需求,因此,企业要定期邀请专业学者来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以跟随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二,企业应该广纳人才。就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对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外,还应广泛的聘请有知识、有才能新员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注入新生力量。

  第三,企业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企业员工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转变理念,促进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有效的经济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和经济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应该制定出规范的规章制度,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其次,企业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时代的要求,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应该逐步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重在转变,这一转变应该以以下三个方向为指引:

  第一,模式的转变应该提高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模式转变的前期应确立好发展定位、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以及潜在的市场进行深入的科学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抓住发展机遇。要加强成本控制,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不断地规范管理制度,为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该为企业员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可以给予员工愉快感,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出员工的工作才能。

  第三,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合作,为企业凝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管理模式要在市场的需求引导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实施后,要对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

  (二)强化内控,提升企业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催促着企业的经济管理也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确实对于当今时代的企业管理有所帮助,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出现的误差,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有效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就要增强内部文件在企业内部传递处理的时效性,是经营者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状态,是干部职工能够获取到企业发展的信息,在增强企业决策者决策的准确性的同时,也增强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可以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进政府、企业、客户三方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互惠互利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其涵盖了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众多领域,如金融、营销、投资、市场、法律、信息等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重点在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工程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对于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优秀的企业人才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培养一种企业特色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吸引优秀的人才,用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文化增添一份特色,以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化管理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使企业经济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海内外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的加入,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人才的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地鼓励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并积极的对于科学有效的创新进行推广试行,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秀人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科学作用。

  [1]王奕松。分析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子(中上旬),20xx:171。

  [2]刘威扬。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8(05):77—78。

  [3]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经济空间,20xx(02):85—86。

  [4]肖锋。浅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xx:27—28。

  [5]张宁。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9(03):110—111。

  [6]任娟。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07):23—24。

管理有哲理的文章

  本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的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地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章,科学管理的原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阐述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目标和基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科学管理原理的具体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科学管理的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科学管理原理》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正如泰勒的定义,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是,雇员和雇主利益具有一致性,除非实现雇员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绝对的一致性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通过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和发掘雇员的技能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达到提高生产率,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标,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这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步骤,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将动作规则和作业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接着管理人员将这套方法传授给工人,对其进行专业、科学的培训;管理人员要和工人亲密交流、密切合作将科学高效的方法运用在工作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工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由工人承担大部分任务,事实上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起那些工人无法胜任的任务。

  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科学管理原理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很简单,现在看来有很多局限,比如仅仅运用于个体工人提高效率而缺乏作为企业整体的方法指导,仅仅用利润来衡量雇主和雇员的利益,但是其解决当时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的目标无疑是圆满达成。

管理类联考作文-论证有效性分析

  逻辑常见的错误之论证有效性分析解题

  一、错误类型

  (1)混淆或偷换概念应特别注意相同概念在不同环境下内涵不同,或不同概念包含一内涵。材料所犯错误通常是混淆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或者有意将一个概念替换为另一个概念。

  例如:我们准许濒死的病人注射海洛因,基于人人平等,也应让其他人注射海洛因。

  分析:“濒死的病人”、“人人平等”与“其他人”中的人的涵义各不相同,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结论显然是不足信的。

  (2)非黑即白为多于一个答案的总是提供不足(通常两个)的选择,即隐藏了一些选择,最典型的表现是非黑即白的观点,也称非此即彼,其实还有更多的选择。

  例如: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

  分析:除正邪之争外,还有邪邪之争及许多难分正邪的纷争,所以不能单以萨达姆邪恶便认定美军正义。

  (3)类比(或类推)不当类比涉及两种事物的对比或两个时段(事物的动态发展)的比较,但下面这种对比或类推存在逻辑问题。

  例如:新加坡的自由汇率改革是成功的,我国的自由汇率改革一定可行。

  分析:由“新加坡的自由汇率改革是成功的”推出“我国的自由汇率改革一定可行”属于类比不当。因为两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成熟度、监管体制都不同,如此简单地进行类比是值得商榷的。

  (4)因果关系使用不当因果关系使用不当,经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①巧合谬误

  例如:胡戈吃了一种馒头,出现过敏反应。因此,胡戈认为这种馒头必然导致过敏反应。

  分析:胡戈因为某一特定的馒头而认为该类馒头必然导致过敏反应,这显然是巧合谬误,论述者是将个别情况来肯定某种因果关系,是不妥当的。

  ②强拉因果

  例如:记者报道离乡背井的战争难民中的一家人:“他们因为房子被炮火所毁而逃到这里。”

  分析:炮火是导致这家人的房子被毁及离乡逃难的根本原因,但房子被毁并不一定导致这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当上述两件事都为某原因导致的结果时,论述者将其中的一事作为了另一事的原因。

  ③遗漏主因

  例如:吸烟使香港空气质量每况愈下。

  分析:该论述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了真正的主因。导致香港空气质量差的主因应该是交通工具的废气和天气情况等。

  ④因果倒置

  例如:癌症导致吸烟。

  分析:该论述颠倒事件的因果关系,吸烟才是癌症的原因。

  ⑤一果多因

  例如:你一天到晚都只是玩游戏机而不温习功课,难怪你考试成绩那么差。

  分析:该论述只指出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该学生除了玩游戏机而不温习功课导致考试成绩差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考试期间一时大意或者试题太难,但它们和玩游戏机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⑥误用因果

  例如: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因为迟到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也不勤奋;不勤奋导致公司损失;公司损失就会倒闭;公司倒闭会使人失业;失业造成家庭问题;家庭问题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

  分析:该论述不合理地使用了连串因果关系。论述者假定了连串“可能性”为“必然性”。比方说,迟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又是否“必然”不勤奋

  (5)条件关系使用不当条件关系使用不当,是指论证没有按照充分、必要、充要等条件关系的准则而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从而导致论证的错误。

  例如:如果他在中关村,他一定在北京。因此,如果他现在不在中关村,那么他一定不在北京。

  分析:上述论述显然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因为他在北京,可能是在朝阳区或者别的地方,而未必在中关村。

  (6)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简单列举法的结论的可靠程度完全建立在列举事物的数量及其分布的范围上。要提高结论的可靠性,被考察的数量要足够多,范围要足够广,对象之间的差距要充分大。通常把样本过少、结论明显过假的简单枚举称为“以偏概全”或“轻率概括”。

  例如:我问了十个美国人,有九个说反对民主党。结论:原来九成美国人反对民主党。

  分析:单凭十个人论断美国所有民意未免太轻率。若说方问了数万人,得出来的结果还有一定的说服力。再有接受访问的人是否有特殊性,比如他们都是共和党的党员,这样结论的可信度就更低了。

  (7)数字谬误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数字陷阱,考生应当特别注意平均数、百分数以及不同条件下数字的比较,还有数字与结论的关系等。

  例如:本市平均的空气污染指数已经降到警戒线以下,所以我们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是好的。

  分析:显然论据和结论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论述者陷入了平均数字陷阱。

  例如:我们厂的电视机销售量去年增加50%以上,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只增加不到25%。

  分析:忽略了基数,这两个百分比让我们无从判断其意义。

  例如:在美国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广为散布海报,招募兵员。当时最有名的一个海军广告这样说:美国海军死亡率比纽约市民还要低。海军官员就报告解释说:“根据统计,现在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每千人有16人,而尽管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也不过每千人只有9人。”

  分析:其实这也是一个百分比陷阱,因为二者的人口统计基础是不一样的,比如纽约市民中就含有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口以及抵抗力差的儿童等,所以二者的比较说明不了问题。

  例如:某位酒厂老板对自己厂出品的酒赞不绝口,因为每100位消费者中只有3位投诉该酒有质量问题。他说:“这就是说,有97%的消费者对我厂的产品满意,由此可以看出我厂的洒是多么好。建议大家经常习我们厂的酒喝。”

  分析:显然数据和结论不相干,因为没有投诉的那部分消费者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该厂的产品就一定满意。

  二、写法

  1.论证有效性分析要点:

  了解论证有效性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见上面的内容。

  在所给材料中找出有问题的三至四个点,再对这三四个点进行引用、评论、分析,即“引、评、析”。

  格式为:题目+第一段为总评,找出材料所给的结论+吗

  题目:材料所给的结论+可行吗(行得通吗?/对。的质疑/?)

  或不可行的。/值得怀疑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模板:

  【题目】(从材料中找出核心结论填上)吗

  论述者通过上述材料中的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核心结论)。但是,该论证在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妥之处,现分析如下:

  首先,上述材料中的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是指,而后者则主要是指。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得出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其次,论述者通过这一平均数字的分析,得出结论。该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样本总量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样本的具体情况,可能恰恰就在平均水平之下,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

  再次,论述者通过对调查显示,认为。且不说该调查样本量是否足够,即便适当,该市场调查,显然存在以下问题:样本本身不足以代表,其实。因此,论述者的调查不足以支持其结论。

  最后,只是总集合中的一例,不足以代表整个的现状,上述论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材料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此论证过程无法有效地证明其结论是有理有据的。因此,基于上述材料论证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足信的。要想更有效地证明此结论,还必须要更加有效的论证方法、更加充分的论剧。

  将文中的括号填完,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中间的内容写作方式如下面材料所给。考试所给材料总能从下面找到错误。并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分析。开头和结尾固定下来。中间的结构也固定下来。只是找出错误代入中间的内容即可。

  3.近年考试主要涉及的分析方法

  5-1常见的逻辑错误表述

  1)数字错误

  ①平均数字

  表述:论述者通过这一平均数字的分析,得出结论。该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样本总量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样本的具体情况,可能恰恰就在平均水平之下,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

  ②百分数

  表述:论述者由不必然推出。没有基数的百分比没有意义的,因为其只能代表一个相对的比率,而无法说明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无法从论述者的数据中,得到的结论。

  ③数据与结论不相干

  表述:论述者得出结论,该结论是基于。显然,论述者提供的数据与其结论的关联性十分有限。因为,上述数据反映了情况,然而还可能存在情况,因此论述者提供的数据不能有效支持其结论。

  ④调查研究方法不恰当

  表述:论述者通过对调查显示,认为。且不说该调查样本量是否足够,即便适当,该市场调查,显然存在以下问题:样本本身不足以代表,其实。因此,论述者的调查不足以支持其结论。

  2)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楚

  表达:上述材料中的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代表着,而后者代表着,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结论显然是不足信的。

  3)类比(或类推)不当

  表达:论述者由不必然推出状况。因为都是不同的,上述论证显然存在着“不当类比”的嫌疑。

  4)条件关系使用不当

  表达:论述者由得出,显然错误的使用了条件关系,因为。

  5)以偏概全

  表述:只是总集合中的一例,不足以代表整个的现状,上述论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6)轻率的归纳

  表述:论述者单凭论断,显然过于轻率。论述者用作归纳总体的样本显然太少,因此得出来的结果也缺乏说服力。

  5-2前提对结论的支持的论证和表述

  ①材料引述的表达:论述者通过这一前提,得出结论。该论证过程还有待商榷。

  ②分析过程的表述:

  ——前提本身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因为

  ——该前提仅仅是得到结论的条件之一,还可能存在情况。

  ——且不说该前提的真实性如何,即便他是有效的,但是,由该前提可能推出结论。

  ③结论表达:因此,该论证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

  5-3前提与结论不相干

  表述:论述者通过这一前提,得出结论。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二者并不相干。因为。论述者的论证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5-4前提不符合发展规律

  表述:论述者希望通过对的分析达到支持其结论的目的。这一论证过程是不足信的,论述者的前提是静态的描述,而其结论却是动态发展的结果。论述者的论述是基于不变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5-5前提和结论因果关系推理错误

  ①材料引述的表达:论述者由得出,显然是错误使用因果关系。因为

  ②分析过程的表述:

  ——由某一特定的而认为,这显然是巧合谬误,论述者是将个别情况来肯定某种因果关系,是不妥当的。

  ——该论述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真正的主因。导致的主因应该是等。

  ——该论述只指出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之外,还可能有其它原因,例如,但它们和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③结论表达:因此,论述者还应提供更有效的因果关系来加强自身论证。

  4.阅卷者心得

  对于论证有效性分析来说,阅卷标准实行二分法,一半分数关注的是结构与内容,另一半分数关注的是写作与表达。

  1)结构与内容就是要点的寻找和归纳

  一般不能少于四个要点,如果找到6到7个要点,则必须有4到5个要点重点阐述,其他要点要带一带。要注意标准答案中的要点不可能与你概括的完全一致。针对问题如何归纳要点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情况应从结论出发,按照内容进行归纳。

  2)问题的写作与表达注意两个部分,一是评,一是析。

  评论易而分析难,尤其是分析要讲层次性。评——一般都针对结论,多置疑少批驳。析——一般都针对论据、论证方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车间问题点及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