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的收获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一次实验的收获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前几天,科学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作业:做一个晶体。晶体是指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晶体就是指由食盐组成的正方体的固体,白糖晶体就是指由白糖组成的快餐盒形状的固体。我以为这很简单,便打算做一个食盐晶体。

  按照《科学》课本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得调好一杯过饱和食盐溶液,再把一粒食盐悬在溶液中,定期清理结在杯壁上的晶体,一个月左右,悬在溶液中的食盐就会长成一个大的食盐晶体了。

  那天,我在家里找来一个大罐子,在客厅一角做起这个实验来。我也在大罐子里倒入一杯沸水,撒进五勺盐,盖上盖子,使劲摇。不一会儿,盐便全部溶解了。我又加入五勺盐,使劲摇……这样重复了许多次,还没有迹象显示这杯水要成为过饱和溶液。我想:这盐溶解能力也太强了吧?我在惊讶之余一下子倒了半罐盐进去。过了大约十分钟,大部分盐溶解了,只剩下五粒盐没有溶解。而这五粒盐,不管我怎么摇罐子,它都不溶解。这应该就是成了过饱和溶液了吧。我把溶液滤干净,倒入杯中,又拿来一支笔,横在杯口,把一根线挽在笔杆上,线的另一端系上一颗食盐,使食盐悬在溶液中。

  第二天早上,等我去看那食盐结晶生长得怎么样时,却发现挂结晶的线上空空如也——它被溶解了!看来,它还没有过饱和。

  我只好又加了两勺盐。奇怪的是,这两勺盐放进去半天后,我再去看,发现盐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多了。为啥我就那么不走运?刚想让溶液浓一点,它就过饱和了!我十分无奈地把加进去的盐滤掉,又在盐水杯中悬挂了一粒食盐。结果第二天它还是被溶解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思来想去,总算想到了一个原因:当第一次实验失败后,它已经是过饱和溶液了,之后它又析出了一些结晶,就不是过饱和溶液了,因此,第二次实验也失败了。这样看来,现在再悬挂一粒盐进去,它就会生长了。

  果然,第二天我看到结晶大了一圈,我成功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做科学实验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取得成功。(作者通联:浙江省嘉兴市辅成小学六年级)

做实验的收获50字

实验中的小小收获

  今天,项老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透明玻璃瓶,让我们猜测里面分别装了什么?我们看了下里面的液体,竟然都是无色透明的。我想:颜色都一样的,这让我们怎么猜呀?同学们也开始纷纷猜测,有的同学说是水;有的同学说是香水,还有的同学说是醋或白酒,我认为是饮料……一连串的问号使我疑惑不解,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瞪大眼睛看了看,还是感觉没什么不一样。为了弄明白瓶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同学们建议用闻的方法来验证。 同学们一个一个轮流闻过去,发现其中一个瓶子并没有什么气味,而另一个瓶子却发出刺鼻的气味。同学们连忙捂住了鼻子,闭上眼睛,还直摇头,连连摆手。这时,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瓶子面上特仑苏三个字,为什么在没有气味的瓶子上很清晰,而在另一个瓶子很模糊呢?这时,老师揭开了谜底,原来无味的瓶子里的装的是水,没有软化字体的作用。另一个瓶子里装的是醋,有软化字体的作用。所以,字体逐渐模糊了。

  老师还告诉我们:别看那小小的醋,在生活中却有着很大的作用呢!当我们在吃海鲜,小笼包等美食时,蘸点醋会变得更美味。当我们的房间有异味,但无法祛除时,放点醋会帮我们祛除那些异味的。当我们的杯子用了很久,杯底就会出现一层黄黄的水垢时,可千万不要用刷子刷,那样会损坏杯子的,只要倒点醋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即可马上溶解等。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心观察,不断探究,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实验 大收获》作文

  在学习上,我是个小问号,不明白的时候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不,我的头脑里又萌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不把国旗放倒的情况下测量出国旗旗杆的高度

  我绞尽脑汁,却百思不得其解。请教老师,她鼓励我自己解决。正当我茫然不知所措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曾经在科普书上看到过的一个小知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太阳照射下任何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和它本身长度的比例是固定的。想到这,我欣喜万分,立即在心里设计出了一套方案。

  我预先准备了米尺、一根长一米的木棒、一根两米的木棒、白纸、笔等实验材料。晴朗的上午,带上实验材料开始测量旗杆高度的实验。首先在旗杆旁边竖直插上一米的木棒,用尺测量出木棒影子的长度,并作记录。紧接着,又用两米的木棒重复上述实验,记录下影子的长度。同时也测量出此时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在白纸上。然后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我计算出了两根木棒影子长度与木棒本身长度的比例,并求出了它们的平均值。接着,利用测量出来的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又在下午重复了上述实验,再次测量并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最后将两次得出的旗杆长度求得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所测得的旗杆高度。由于太阳光几乎是平行照射到地球上的,因此,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任何物体的影子长度与它本身的长度都是固定的,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不放倒旗杆的前提下求出了旗杆的高度。

  小实验,大收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只有多思考、多实践、多锻炼,才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做一个实验的收获

  徐老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手里还端着一些科学器材,她一反常态地把器材放在讲台上。我们匪夷所思:徐老师这是要干嘛呢?这不是语文课吗?正当我们迷惑不解时,徐老师发言了:“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个火烧纸船的实验,好吗?”“好!”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三角架、一盒酒精灯、一只小纸船和石棉网。徐老师先把石棉网架在三角架上,再把装满了水的小船放到石棉网上。

  实验开始了,徐老师擦着一根火柴,用火点起了酒精灯。正当徐老师把酒精灯推到三角架底下时,我那紧张的心都快蹦到嗓子眼了,我立刻闭起眼睛,心想:这下子小纸船肯定会被烧得灰飞烟灭了吧!几秒钟后,当我睁开眼睛一瞧,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纸船竟安然无恙地躺在石棉网上,纹丝不动,好像一点儿也没有被火侵袭。

  难道是烧得时间不够长吗?又过了十多分钟,纸船依然没烧起来,只听见船上有“嗞嗞”的响声和一缕青烟缓缓升起,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难不成纸船抵挡不了熊熊火焰,要被烧毁了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只见火苗越窜越高,刺鼻的气味接踵而来,但纸船却依然毫发未损。

  在我们强烈地追问下,徐老师拗不过我们,只好讲述了真理:水吸收了热量,使纸不能够达到火点,因此不会燃烧。明白真相后的我们,个个点头称赞。

  老祖宗说过一句话,叫“纸包不住火”,但只要等纸里装满水以后,火和水就开始了战争,而这股力量又转化成为能量,就能使“纸挡得住火”啦!

  语文课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原来徐老师要我们写生活中的科学道理观察日记。

做一个实验的收获

  蜜蜂,是我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因为它是勤劳的动物,凡是开花的地方,都有蜜蜂的影子。它们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的采花、酿蜜。相信每个人对蜜蜂都很熟悉,但是不一定都真正了解蜜蜂,不一定知道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

  我在爸爸的帮助下,曾做过一个有关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的小实验。爸爸在姥姥家附近的蜂窝中捉了十只小蜜蜂,并且在小蜜蜂的背上做了记号。我把它们装在一个玻璃瓶内,盖上了盖子。然后爸爸开车带我们去了附近的山上,我小心地把瓶中的小蜜蜂们放了出来,看到它们在山间乱飞,我在想:“蜜蜂真的能打到回家的路吗?”

  第二天早上,我就马上跑到蜂窝旁看看那十只蜜蜂到底有没有回来,爸爸远远地见到我就喊:“蜜蜂早已飞回来了,而且全身都沾满花粉呢!太神奇了,太棒了!蜜蜂真的可以辨认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呢!我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小阿姨,为什么蜜蜂远行而不会迷失方向?小阿姨就告诉我:在蜜蜂头部生长有复眼。复眼由6300只小眼来组成,并且每只小眼里有8个成辐射状方式排列的感光细胞,蜜蜂就会靠这些小眼来感觉偏正光来导航,所以它们就不会迷失方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了。

  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我知道了蜜蜂在远行后不是靠超强的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而是它拥有一种特殊的器官本能,使它不会迷路。

小实验的收获作文

  今天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了一次小实验。

  原本,我们在教室里静静的埋头写作文,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周围都是“刷刷”急促的写字声。突然曹老师打破了沉寂,提出了一个话题,就是这个话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所有低着的头都慢慢抬起————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的材料很简单:一本英语书、一本社会书。

  拿着两个材料干什么了呢?我们疑惑不解,曹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于是连忙说出怎样实验:拿两本页数差不多的书,然后一本一页的重叠。听完曹老师对实验的简介,我们各自从书包里抽出这两本书,按老师的要求一页一页的重叠。大功告成,叠好了变成了一本厚厚的书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呢?旋转?从高处往低处扔?一大团疑惑出现在我们脑海里。曹老师接着说:“然后你们把这两本书分开结果会怎样?”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而把这两本书分开了,这很容易呀!可为什么周围有好多人分不开来了呢?曹老师面带笑容不说出答案让我们猜。我们互相讨论了可总是说不到点子上。

  于是,曹老师忍不住想向我们解释出了其中的道理:因为有些人经常翻书,摩擦力较多;有些人不经常翻书,摩擦力就少。摩擦力多的容易分开,而摩擦力小的就很难分开,有时甚至分不开。

  真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呀!一个小小的实验,竟引来这么多的道理。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呀!

一次实验的收获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如果把二本书一张对一张地展开像洗扑克一样的相互交叉在一起,那会怎么也拉不开。为了证明电视上说的是不是真的,我便亲手试了一下。

  我首先拿了二本薄厚差不多的书,然后把书打开,将它们一张对一张地展开像洗扑克一样的相互交叉在一起。我拿起二本书,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的拔,可是却怎么也把不开,这两本书像是两个好朋友一样,永远也分不开。于是我思索起来:应该让谁来拔开这两本书呢?“啊,就让家里最最强壮的爸爸来将这本书拔开吧。”于是我找了家里最最强壮的爸爸,让他将这本书拔开,虽然爸爸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但是也拔不开,我又把全家的家人都叫上,开始了一个“拔书”比赛,可二本书像是被胶粘上一样,怎么也分不开,我们非常奇怪,难道这二本书被施了魔法吗

  爷爷给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是摩擦力在起作用。这二本书本来是很好弄开的,可它们互相交叉在一起,如果拔的话就会产生摩擦力,拔的劲越大,它的摩擦力就越大,难怪聚我们全家的力量也不能拉开这两本书。

  通过这次试验,我懂得了:我们要多多看书。

小实验大收获作文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上课老师拿出一双筷子、盒子盖、盒子、酒精、打火机和手帕,手帕雪白雪白的,软软的,有的同学说今天老师要请我们吃饭吗?有的同学说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我心里也是充满了好奇。

  实验开始了,老师把手帕折成一个小正方形,把它放在盒子里,像一个小宝宝在摇篮里睡觉,再从桌子上拿酒精拧开,可是盖子太紧了,老师皱了皱眉头,使劲拧了几下才拧开,这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精味,老师小心翼翼地把酒精洒在手帕上,然后站在一米远的地方手伸的很长,只听“啪”的一声,手帕着火了,看着橙色的火苗,像一个小女孩橙色的头发在空中飘着,又像一个演员挥舞着彩带,还像红领巾在风中飘扬,一会老师拿起了盖子把它盖的严严实实,我有点担心有点害怕,摸着很烫手,老师把盒子拿开,奇迹发生了,手帕完好无损,躺在了盒盖上,最后老师用筷子把手帕夹起来,手帕没有一点黑。

  今天的小实验让我明白,做一次小实验就可以收获大道理。

科学小实验让我收获多多

  说起我的课余生活呀,那真是丰富多彩,读书、踢球、跳绳、下棋.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科学小实验了。

  几乎每个小实验,都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飞行的塑料袋”,让我明白了热气轻,往上升的道理;从“欢叫的小鸟”中,我懂得了“共鸣箱”的原理;“空中转动的桶”让我懂得了旋转可以产生向心力……

  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每次实验都会很顺利。有时候我特别想放弃,但是爸爸妈妈总在一旁鼓励我,使我有信心将实验进行到底。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适合用作灯丝的钨丝。面对千百次的失败,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发现了一千六百多种不适合用作钨丝的材料!”

  做科学小实验,我更加明白:面对困难,我们不要屈服,要鼓起勇气,坚强地面对困难,同时要勤于思考,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课余时间做科学小实验,让我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简短实验心得体会

  今天,我在家做了一个科学实验。

  首先,我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并取来一点热水倒入瓶中,然后用力地拧紧瓶盖。不一会儿,瓶子开始向内收缩,变成了椭圆形。

  原来热水注入塑料瓶后,会加热瓶中的空气,冷却后,瓶内的气压变小,这样瓶内的气压和瓶外的气压变得不一样。瓶外的气压大于瓶内的气压,因此瓶外的空气挤压瓶子,造成瓶子向内收缩的现象。

  实验成功了,我非常高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家庭教育直播课

禁毒教育基地展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