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采桑子欧阳修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2,绿水逶迤3。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4。

  无风水面琉璃滑5,不觉船移。微动涟漪6,惊起沙禽掠岸飞7。

  其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8。玉盏催传9,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10,空水澄鲜11。俯仰留连12,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13,狼籍残红14。飞絮濛濛15,垂柳阑干尽日风16。

  笙歌散尽游人去17,始觉春空。垂下帘栊18,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19,贪向花间醉玉卮20。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21。

  其六

  清明上巳西湖好22,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23。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24。谁羡骖鸾25,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26,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27。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28,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词句注释】

  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3.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4.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5.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6.涟漪:水的波纹。

  7.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8.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

  9.玉盏:玉制酒杯。

  10.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11.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

  12.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13.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14.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15.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16.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17.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18.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19.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盖:车篷;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20.玉卮:玉做的杯子。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21.沧洲:水边的陆地。

  22.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23.幢(chuáng):古代的帐幔。

  24.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种玉之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25.骖(cān)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骖:驾,乘。

  26.莲芰(jì):即莲花。芰,菱。

  27.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28.辽东鹤: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1]  [2]  [4-5]

  【白话译文】

  其一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其二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其四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何人能理解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驰的马车互相追逐,用玉杯饮酒作乐于花团锦簇间。

  谁知道在闲来倚凭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芳草莽莽,斜晖脉脉。水面悠远,烟雾微茫,在那湖岸边上白鹭一点天上飞。

  其六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其七

  西湖风光真是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着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其八

  西湖风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时,在天边夕阳和残霞的斜照下,西湖风格尤其好。花坞苹汀,十顷湖面水波平静,野草丛生的湖岸边一艘无人小船横向湖心。

  月亮挂在天的西南边,上边浮云消散,倚靠在栏杆边凉意顿生。湖上的莲花传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水面凉风吹到脸上惊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可富贵就好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已经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亦如此。文人词从萌芽到晚唐、五代,逐渐把题材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写作手法也少有变化。至北宋,新的形势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变革要求,欧阳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在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采桑子十首》,是词人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较大的词史影响。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采桑子

  《采桑子·其二》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段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段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采桑子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写作背景: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写作手法: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欧阳修咏颖州西湖《采桑子》

  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二、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三、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四、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五、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八、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九、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十、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仰俯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简说】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人。北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参知政事(相当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晚年致仕(退休)住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市西北)。这里的西湖是指颖州西湖,颖水合诸水汇流处,风景绝佳。

  此词庸俗的富贵气息很浓厚,但是,以清淡的笔法和通俗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美景,读之令人向往。

  【赏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了怎样的图景?(4分)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采桑子

  四月春风山静阒。柳絮轻濡,碧溪解冱,忽闻旁亭箫声复。

  红雨繁盛百花妒。点点如旭,莺啼穆穆,似幅春游山水图。

诗歌阅读: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10.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11.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10、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采桑子

  风景依稀浮师貌。

  岁岁清翠。

  今更清翠,

  台上台下常梦回。

  寒暑秋波凝相望,

  回望课堂。

  回望课堂,

  何日踏海把寇荡。

采桑子

  残笛一曲西楼晚,

  絮柳依东,一去如风。

  欲赋新词曲已终。

  昨夕续续云烟去,

  醉倚帘栊,墨迹成空。

  此是嵬峨一阁红。

采桑子

  谁作乐府凄凉曲依红秦楼

  依红秦楼香阁昨事画桥流

  长眠灯醉西风味鹧鸪几休

  鹧鸪几休谁唤真真好几秋

  易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辛弃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菠萝蜜的功效

天津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