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美食的诗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诗中的美食作文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牙牙学语时,总是咿咿呀呀地念着唐诗,妈妈总是“触情生诗”。记得,我会念的第一首诗是《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吃饭时总是不听话呢?不过从此,我爱上了吃,也认识了不少写美食的诗人。

  上学时,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张金黄色的小吃图片,旁边还附了一首苏轼的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传闻,这首诗是这样来的:一天,苏轼在黄州一条街上闲逛,找了家茶馆坐下,随意点了一盘寒具,这家店的店主本来就擅长制作寒具,只可惜那里人烟稀少,几乎没什么客人。苏东坡吃了一只寒具,顿时觉得来了精神,这寒具又香又酥又脆,太好吃了!于是他又点了一盘,便作下此诗。看完这个故事,我舔了舔嘴唇,哦,好想尝尝这金黄色的寒具呀!

  再长大些,我就在杭州的楼外楼尝到了无敌的“东坡肉”。原来,苏轼还是个爱肉这人。妈妈便告诉我苏东坡还写了一首《猪肉颂》呢,“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我懂。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红焖肉,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她说,要给猪肉多煮一会,别心急,这样的红焖肉才好吃。然后,我就会在桌子边舔筷子,等着吃红焖肉。哈哈,从小我就是个吃货。

  后来,我又读到了《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嗯,好像也是,看着腾涌的长江,就想到那儿的鱼味道很鲜美,看到竹子在山上郁郁葱葱,就想到鲜嫩的竹笋,看来,苏东坡对竹笋和猪肉情有独钟呢!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连打油诗也跟吃挂钩上了,其实苏东坡他老人家也是吃货一枚呢!

  这样,我一首首地读,一边在脑海里想像,仿佛自己也吃到了美味。于是我又读了《饭罢戏作》,“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世上有多少诗人情钟于肉呢?放翁也不例外。他最爱吃排骨,用橙薤做酸酱烹制排骨,是放翁日常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常菜。读到这儿,我就奇怪了,排骨红烧也好吃,做腐乳也好吃,放翁居然爱吃酸味儿排骨,难不成这是糖醋排骨的原型

  我一边读,一边“吃”,古诗造就了一个吃货般的我。诗给予了我美的享受,意的教导。与诗同行,倾听诗的慢声细语,当心底花开时,转身,抑或前行,只为诗的美,诗的意,我的生命中就该有你,诗,让你与我前行。

赞美美食的诗句

传统美食的作文

  河水秋月两相和,江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柳江山水色,百里画廊一青螺。

  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古诗《望洞庭》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柳州,抒发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时,对风情柳州的喜爱之情,你想知道在我们这首《望柳江》当中提到的一青螺是指什么吗?它可不是什么江中的小山,它可是我的最爱,也是许许多多柳州人的最爱,你猜到了吗?告诉你吧,它就是我们常常念念不忘的美味一绝——螺蛳,一提到它顿时让人垂涎欲滴,老板!来碗螺蛳!啊!好想有个螺蛳节呀!到时候,就可以……哈!哈!哈!

  柳州螺蛳的美味与柳江的美景,一样迷人,一样悠久。柳州人长期以来就有爱唆螺蛳的习惯,清澈的江水,肥美的螺蛳,用香浓的茼骨汤加上黄嫩的酸笋水煮螺蛳,一定要放些干红辣椒哟!这样才够味,才够辣。起锅的时候再放些新鲜的蒜苗,那诱人的香味,迷人的色彩,怎么能不让人嘴馋呢!那鲜,那香,那脆,那辣,那爽怎么能不叫人回味无穷,老辈人常说:一碗螺蛳十二碗汤。这句话足以证明螺蛳美味的无穷魅力。聪明的柳州人光唆螺蛳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用螺蛳汤烫青菜——美其名曰“青龙过海”。用螺蛳汤煮干切粉——美其名曰“浪里白条”再后来干脆二合为一,再配些花生米、腐竹、木耳也就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柳州美食名吃——螺蛳粉啦!

  无论是食指留香的螺蛳,还是辣味爽口的螺蛳粉,都是勤劳的柳州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在即将举办世界F1摩托艇大赛的同时,我建议举办第一界柳州国际螺蛳美食节,让国内外来宾即能体验F1的激情,又能饱览柳江的美景,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柳州小吃——水煮香螺,让那诱人的螺香飘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柳州,爱上柳州。来吧!朋友,清澈的柳江,洁净的空气,迷人的美食,美丽的柳州欢迎您,精彩的柳州欢迎您!

千年食谱颂

  五千年的文化,多么灿烂,留下食谱世界最长……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底蕴的沉淀并不是众多国家可以比拟的。其中对于吃货们来说,中国的饮食,是多么神圣的存在……

  从人工火的发明至农耕文化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羹饮脍炙到七大菜系,从勺子到筷子,从手抓到碗盛……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漫长的岁月,一步步地沉淀积累。从今日的餐桌上,我们看到了它的博大与缤纷……

  中国古代各朝帝王都设有御膳房及广役各派名厨便可看出我国古代也对饮食的重视。

  商朝之时,人们盛行抓食,崇尚饮酒,以此来证明自己贵族的身份与地位。而到了周朝,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此时食为八政之首,膳夫为食官之长,地位越高则其饮食越丰盛,且对于饮食也有严格的礼仪制度。你看唐朝的洛阳水席,清朝的满汉全席……你看哪个不是著名又盛大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也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格……

  我国从古至今便有着“南米北面”的说法,因季节而各个不同地区也有着类如:“春淡夏凉秋拌冬炖”之类的说法。而且在味道上也讲求其美感与独特。看看海南的椰子八宝饭,新疆的孜然寸骨,云南的过桥米线……你看哪种不是独特又令人垂涎三尺。

  如果到现在你还认为中国人仅仅是一帮为了吃而发明这些的吃货的话,你就错了。

  中国对于吃法及餐桌上的礼仪等也都追求到了极致:菜的命名,品味方式,进餐节奏等等……你再看看我国许多有故事的菜吧:人民慰问新四军,庆贺黄桥之战胜利而创造出的黄桥烧饼。农民挖出大萝卜献给武则天而引出的“洛阳燕菜”……你看看著名的东坡肉,就有苏轼为其写的《猪肉诗》,如酸梅汤,就有郝懿行为其写的《都门竹林词》……

  除此之外,我国饮食方面都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关系,几千年前我国就有“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说法了。看看可以补肾强身平痰去喘的“清汤燕窝”吧,可驱寒解热的“乌鱼蛋汤”可保健的“九转大肠’……时至今日,中国的饮食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蒙古、朝鲜等国,间接影响了欧洲、美洲、非洲等州……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永存,这不仅让中华子孙为自己文化的博大而骄傲,连外国人也为中国而赞叹。这千年流传的下的文化啊!请珍惜并守护这吧!让这璀璨的文化永垂不朽……

描写美食的作文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美食对联

  上联:随吃随喝如流水

  下联:有饭有汤供客人

  上联:饭热菜香春满店

  下联:窗明几净客如云

  上联:甘旨心惊云外客

  下联:流霞香染月中泉

  上联:喜迎顾客品佳馔

  下联:长送春风醉客人

  上联:无人不道佳肴美

  下联:有客常来满座香

  上联:五味烹调香万里

  下联:三鲜蒸炸乐千家

  上联:有名店店有名名扬天下

  下联:迎宾楼楼迎宾楼满一堂

  上联:今饪古烹调来五味成奇味

  下联:中肴西馔汇集一家创名家

  上联:烹调膳食物美价廉味道好

  下联:精做菜肴花色齐全营养高

  上联:面可充饥请坐下品尝两碗

  下联:酒能解乏快进来喝上几杯

  上联:香酥嫩脆鲜全聚

  下联:德寿康宁福满弘

  上联:聚德而全,老店千年春不老

  下联:招才以广,新姿一派景常新

  上联:老韵老风老商号,老客老顾

  下联:全心全意全聚德,全年全新

  上联:燕赵魏楚齐韩秦,称雄是谁冠首

  下联:馆堂楼厅大酒店,竟胜唯我夺魁

  上联:可知蜀南一壶酒

  下联:能倾京师万里人

  上联:过门容大嚼

  下联:入社要本分

  上联:刘伶借问谁家好

  下联:李白还言此处佳

  上联:虽无易牙调羹手

  下联:却有孟尝饱客心

  上联:酿成春夏秋冬酒

  下联:醉倒东西南北人

  上联:美味招徕三江客

  下联:佳肴宴请五湖宾

  横批:好食上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风味佳美誉三秦

  横批:食为天

  上联:美酒佳肴从心所欲

  下联:晚来早到随遇而安

  上联:炉火纯青红烧爆炒十里飘香

  下联:美食佳肴饕餮盛宴百口不厌

  上联:般般适口香是佳肴爽是酒

  下联:样样随心热奉凉饮冷奉茶

  横批:香飘万里

  上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下联: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寸分无遗

美食的欢歌诗歌

  这个秋天忽然对美食极度热衷,

  一边小心的节制饮食,

  一边看不同系列的美食节目,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感动于每一个普通人对“吃”的真诚,

  对食材的用心,

  对技法的娴熟。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餐饮文化”,

  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好比传说中记忆深处“妈妈的味道”。

  几乎每一个失眠的夜晚,

  我都要一头扎进“豆瓣美食”的文字加配图里,

  看过无数个独孤的灵魂在自己的美食天地,

  图文并茂的呼喊,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看到即使在赤贫的学生生涯,

  在条件恶劣的学生宿舍,

  也有年轻热忱的生命发挥一切想象,

  克服一切短缺,

  谱写着一首首美食的欢歌。

  见识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孩,

  一个人在宿舍里炸煎饺,蒸包子,闷米饭,卤猪头,

  花样翻新的烹炒各色菜肴,

  犒赏室友,

  馈赠“乡邻”,

  一点一点的给自己添置小厨具,小家电,

  成为自己的“厨神”。

  那一张张背景简白,

  碗碟单调,

  但美食饱满的三餐照片墙,

  仿佛为女孩堆叠出一份满汉全席的生活热忱。

  我为他们赞叹,

  也为他们感动。

  可惜我这个吃货,

  只会吃,不会做,

  现在竟连吃的热情也节制了,

  满满的遗憾。

  回想养育孩子的那一年,

  自己偶尔还会给宝宝开个小灶,

  三四岁的小孩子,

  没见过什么场面,

  不知人间珍馐。

  你做什么给她,她就吃什么,

  没说过好吃,也没说过难吃。

  直到有一天,她的爸爸说,

  “妈妈做的饭真难吃。”

  于是大小两个作货一并造反,

  老妈一甩碗筷,

  “算了,老娘也不做了”,

  从此一家三口出去吃。

  ……

  回顾工作后的这些年,

  跟不同的人吃饭,做饭,

  买菜,聊天,

  渐渐悟到一点心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比如同样的食材,

  同样的百度菜谱,

  同样的菜鸟厨师,

  书月爸爸总是比我做出来好吃。

  就更不要提“宿舍厨神”小宁宁和好吃懒做的“二厨”老王了,

  这两个女人随便弄个冷拼都要惊艳到味蕾。

  每每这时,

  我都要激起无数的挫败感,

  但很快安慰自己,

  “我的天赋不在于此嘛。”

  那我的“天赋”是什么呢

  当然是“激赏”,

  欣赏每一个人卓越的所长,

  欣赏老王和老宁的每一道小菜,

  欣赏大家的点滴闪光,

  于是乎,我的灵魂瞬间就“高大上”起来。

  好了,

  不说了,

  亲爱的厨神,厨娘们,

  当你们做了一桌子美食需要激赏的时候,

  当俞伯牙需要钟子期,

  共同谱写高山流水的时候,

  请记得打给我的秘书,电话预约,

  我是不会辜负你们的才华的。

中国写菜的诗歌

  “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写的这是宋代诗豪苏东坡赞美豆豉风味香美的诗句,“油炸肉炖皆可口,也喜素食也喜荤。”这是诗篇土豆歌中赞美土豆风味的诗句,“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这些诗吟咏的对象、内容尽管不同,却都表现人们对这些珍馔的喜爱,给留下的印象深刻。菜产生了诗,诗使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种锦上添花的关系,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查阅我国的饮食方面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魅力还不仅在于诗歌概括性的描述,更在于诗歌细致全方位的歌咏。

  歌咏菜的“色”

  古今中外,饭菜讲求色、香、味俱佳,而色是放在首位的。这里的“色”指食物的色彩和色泽,也可以说是“品相”或“卖相”。好的卖相能直接引起人的食欲,孔子《论语·乡党》中提出“色恶不食”饮食标准。这就是要求菜肴的颜色须纯正、新鲜、好看、搭配协调,符合人们的饮食要求和普遍的欣赏习惯。明代的名菜“水母脍”,即今天的“冷拌海蛰”,因其晶莹剔透的亮丽特点,让诗人谢宗可大加赞颂:“海气冻凝红玉脆,天风寒洁紫云腥。”如果说谢宗的诗只是揭示其“红玉”、“紫云”的色的表象特点;而宋代林龙发描绘名菜“拨霞供”的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则将翻腾的汤水比作波涛汹涌的“晴江雪”,把粉红色的兔肉喻作“晚霞”的余辉,更具有动态的情状,无疑蕴含着色的神韵。

  赞扬菜的“香”

  一款菜的香气四溢不仅能刺激人的食欲,而且能引起人的情感冲动和思维联想。听福建人介绍,福建名菜“佛跳墙”,用鱼翅、鲍鱼、海参、鱼肚、猪肚等和鸡、鸭蒸烧、煨制而成,其菜各味相融,味中有味,香味浓郁。坛启之时满屋香味四溢飘荡,使当时的秀才们拍手称奇,趁酒酣耳热之际吟诗作赋:“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真正在嗅觉上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无限遐思。查阅历史诗句会发现,明代李流芳对名菜“西湖莼菜汤”感叹道:“玻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叹息,举箸不敢争先尝。”这更使香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试想:望着“碧玉光”,闻着特别的“馨香”,叹息之中不想“举箸”,这只有沉浸在如此香的氛围中才能拥有的不经意的举动,谁还不想多多忘情一回

  称颂菜的“味”

  菜肴要好看、好闻,更要好吃,滋味之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味道体现菜的本质特征,人们只有通过品尝之后,才能获得心理快感。有的菜本味独特,宋代的杭州名菜“清蒸鲥鱼”就引来苏东坡赞曰:“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有的菜“五味”变幻无穷,同时代的“东坡羹”(荠糁)又让陆游赞不绝口:“荠糁芳甘妙绝伦,啜米恍若在峨嵋。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当惜授厨人。午窗自抚彭亨腹,好住烟村莫厌贫。”是啊!这道羹比天下有名的莼菜羹、牛乳酥还要好吃,其“味外之味”一定如老子所说:“令人口爽”。

  感叹菜的“形”

  菜肴的直观形态美,使一种单纯的满足人们口腹的食物,升格为更高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厦门南普陀寺素菜馆的名菜“半月沉江”,系用面筋、香菇、冬笋、当归等原料烹制而成。当年郭沫若游寺后进餐,见此菜造型奇特优美,似半轮明月沉于江底,便挥毫写下“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的诗句。如果静态造型是一种美,而另一种“气韵生动”之美更使人难以忘怀。“汆西施舌”是清代福建和浙江地区名菜。所谓“西施舌”是生活在近海泥沙中的一种名贵软体海蚌,因其形似人舌,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故人们形容它为“西施舌”。这让钱塘陆养和大加喟叹:“碧海波摇冰作骨,琼筵夏赏滑流匙”,也让食者真正体会“此是佳人玉雪肌”的楚楚韵致。

  夸奖菜的“质”,菜的质之美表现为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而且综合了色、香、味、形的因素,使口感产生奇妙的复合体验。杨静亭赞美名菜“东坡肉”云:“原来肉制贵微火,火到东坡腻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这恰是一种肥而不腻、肉质酥烂的口感体验的结果,上文提及的“西湖莼菜汤’,在方岳笔下则是:“紫莼共煮香涎滑,吐出新诗字字秋。”可见,莼菜的脆嫩、滑爽竟也能催生新诗,又是质之美的另一种表现。

  颂扬菜的“意”

  讲究意趣使菜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也给饮食者产生更多想象和情感共鸣的空间,宋代林洪夸赞当时名菜“莲房鱼包”曰:“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涌入莲花房的鳜鱼去干什么?原来去西王母莲花池可以化成龙。那么食到如此清香味鲜的佳肴,不也可以成仙了么!其情趣不言自明。上海松江最著名的“四鳃鲈鱼汤”让宋代杨诚斋赏心悦目:“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品尝到鲈鱼的细嫩、鲜美无比的滋味时,感到春风也变成一种风味,联想到秋风中的鲈鱼之味,让人思绪飞扬得更远。真正体现意境“情以物兴”“神与物游”的超然感受。

  另外,一些咏叹名菜的诗,有的从原料着眼,如“金针银鱼”就有“银缕寸肌游嫩白,丹砂双眼漾鲜红”;有的侧重吃法,如“北京烤肉”就有“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有的勾起人们对菜的回味,如镇江“水晶肴肉”就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有的以菜象征吉祥和幸福之意,如“蟠龙菜”就有“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更有不惜为美味珍馐而舍命的,如“烹河豚”就有贡奎的“荻芽清软葺姜松,腴腹披香玉乳同。直死端为知味者,平生珍重雪堂翁。”……

  诗歌和名菜,是虚与实的组合,是高雅与平凡的统一,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处亮丽的风景,使中国饮食文化魅力四射!

美食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生产大国,它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古人曾说:“民以食为天。”今人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食物对人民生活的需要性。食物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还影响了我——这个“小吃货”。

  而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美食,真的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就属小笼包了。

  又是一个星期六,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吃小笼包。下了公交车,虽还有一段路程,但都是值得的。走到“杭州小笼包“门口,人群已经排成了一长列,看着那刚出笼的包子,我恨不得扒上去狠狠咬一口。

  还好,很快就轮到我们了。

  我和妈妈在这个水泄不通的店里找了个地儿坐了下来。我们刚坐下,一股浓浓的小笼包味扑鼻而来。近了,又近了。一盘小笼包已端在我面前,馋的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终于忍不住了,顺手拿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多汁——一股香意直顺着我的喉咙,滋润了我的心头。再咬一口,就咬到了馅。那馅更是美味可口,肉馅果真是肥而不腻,富有弹性,在我的口中像一个个俏皮的孩子不停翻滚,惹得我喜爱。最后,我一口气吃了五个包子。

  妈妈见我那个样子,说:“慢点儿吃,又没人跟你抢!”

  离开这家店,坐上公交车,心想:下次一定要再来!

  我爱中华美食,更爱小笼包。只有小笼包才能满足我的馋性,它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美食让生活更美好-关于美食

  美食一直都是人们的好朋友,无论身在何处,身在何时,都能令从心窍神迷,欲罢不能。

  春天,万物复苏,泉水融化,淙淙流淌。在这花团锦簇的季节里,春节也随之远去。春节食物的油腻,总需要什么来冲淡。此时,野菜必定是不二之选。将采摘下来的新鲜荞亲、苦菊等洗净,便可以吃了。光闻一闻,使有股清香直入鼻腔。轻嚼一日,清凉的汁水在味蕾流淌,食物的油腻全都不复而存。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连纺织娘都不再出门,这更加剧了人们的烦躁,蝉鸣声人也搅得人心烦意乱。此时,一杯冰饮定能浇灭你的火气。端上冷饮,凉气直冲筋脉,渗不骨髓,沁人心脾,轻啜一口山,饮品便流消于肺腑,令人平静。

  秋天,中秋佳节,桌上除了月饼外,最常出场的就是螃蟹了,热气腾腾的螃蟹一出锅,便能俘获无数人的心。螃蟹全身通红,更令人垂涎欲滴,剥开蟹壳,吮吸蟹黄,这香味在舌尖跳动,勾人心弦。尤其是那蟹肉糯滑可口,使人的神迷。

  冬天,寒气肆虐,人们被冻得瑟瑟发抖,火锅就成为了人们抵御寒气的最佳食品。火锅要吃重庆的农锅,辣而不燥,往火锅中放入麻辣底料,桌上放着干碟,通上电,热气升腾起来,火锅便“咕嘟咕嘟”地沸腾了。吃火锅要放毛肚。毛肚一出锅,那样子,就使人狂咽口。蘸上料,不顾烫,便放入口中。着实爽滑可口,滑入喉咙,又香又辣,又麻又美,真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绝味。

  岁月的风铃吹走了光阴,摇落了四季,今后只愿,发月静好,时间不老。而我便美食相伴,拨动味蕾,打开心门。

食之美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就连古代象征君王权力的鼎,都曾是用来煮饭、烧肉的大锅。由此可见,“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下,对于很多人来说,吃饭仅仅是因为饿了,需要填饱肚子,一碗泡面就是一顿饭,似乎没什么好讲究的。其实不然,生活中,最应当讲究的,就是这“食之美”了。

  如果是约别人吃饭,千万别选择快餐厅。吃饭本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和朋友、亲人一起聊天、叙旧,吃饭的时候最能打开彼此的心扉,交流感情。既然这样,如果不赶时间,为什么要选择快餐呢?节约下来的时间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一味图快、图便利、总是忙忙碌碌却不知所云,那些本可以慢慢享受的美好时光被不停压缩,我们不断地错过,不断地遗失,味觉也在逐渐流失,食物真正的美味完全感受不到。只感觉肚子鼓鼓的,好像饱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吃。

  快餐相对的应当是法餐。法国人是精致、优雅的代言词,法国也是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法餐中对食物加工十分精细,对烹任、调味也十分考究。法式全餐有着严格的用餐礼仪和用餐流程。全套正规的法式全餐需要4小时以上的用餐时间。每一道菜都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它包含着厨师的哲思和情感。可以说,法餐将食物的美做到了极致,吃成为了一种真正优雅的艺术。

  自助餐在当今也十分流行,它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还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我们可以取自己想吃的食物,能吃多少就可以拿多少,确实有着不少优点。但不少人吃

  自助餐却本着一种“吃的越多越好,一定要把本给吃回来”的心态。我之前去吃自助餐,就看到有人吃了十几个哈根达斯,有的人碟子中的食物都堆得像山一样高。甚至有人就因为自助餐吃得太多而住了院,花了好几万块。难以想象,仅仅只是因为贪图小便宜,结果赔了味觉,赔了健康,赔了道德。为了一百多块钱,却亏损了这么多。这样的胡吃海喝,已经失去了吃的初衷,更别说“美”了,他们对食物、对“吃”失去了尊重。

  一年之中,记忆最深的还是年夜饭。我会和外婆一起包馄饨,外婆会告诉我怎么做馅,煮馄饨时,该是什么火候。据说,古人将馄饨看成是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就将它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民间,馄饨还有着驱散鬼邪的作用。到了除夕的那个晚上,我们一家热热闹闹地坐在桌前,看着春晚,吃着馄饨,窗外的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馄饨中包的不仅仅只是馅儿,还有亲情的温暖和丰厚的文化。食物也就显更美味,更有意义了。

  其实在有些时候,食之美不在于大鱼大肉或山珍海味,鱼、肉吃多了也会嫌腻。而真正能引起人感触的,往往只是一道记忆深处的家乡菜。就像皇帝在宫中看惯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妃子,最后发现还是江南那清秀自然的女子最漂亮。好好地去准备一顿饭,精心地去一做道菜,可能这就是生活中“美”的体现。

  “吃”,不仅仅是为了人体的需求,一日三餐,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吃中有文化的传承,也有生命的哲思。我希望我们能对吃更重视,品味生活的同时也能将人生烹任成一道佳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夸美食的幽默语句

詹天佑的英雄事迹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