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联谊活动筹备方案

  成立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张,副组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成员:桥西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赵、桥东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高开区党委工作部主任刘。具体安排为:

  一、会前准备工作

  1、工作协调由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张,**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负责;

  2、节目筛选、调度、彩排由市委办公室梁、董,**县委办公室郑、李负责;

  ①元月28日下午2:00在县招待所多功能厅审定参加春节联欢会节目;(负责人:郑)

  ②元月31日下午2:00在新华剧场进行第一次彩排(负责人:郑李)

  ③2月3日下午2:00在新华剧场进行第二次彩排(负责人:郑李)

  3、会务筹备(会标、座次、音响、灯光、鲜花、节目单、签到、会场服务等)由市委办公室赵、文,**县委办公室路、王负责。

  ①腊月25下午15:00布置会场。

  ②县委办王负责在舞台上方悬挂(XX市委办公室暨一县两区党委办公室迎新春联欢会)横幅一条;

  ③市委办赵、文负责安排领导座次;

  ④文体局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音响、灯光调试;(责任人:郝)

  ⑤县委办路、王负责在舞台前摆放鲜花及舞台中央悬挂(春节联欢晚会)泡沫字;

  ⑥县委办李负责将确定好的节目名单汇总后交王统一制作节目单;

  ⑦市委办赵、文负责签到(地点:新华剧场时间:2月4日14:30);

  ⑧县委办王负责协调县招待所3-4名服务员负责会场服务;

  ⑨县文体局负责对剧场内外环境进行清理打扫;(责任人:郝)

  ⑩县防疫站负责对新华剧场、县招待所餐厅进行消毒;(负责人:姚)

  二、晚宴安排

  下午5:30在县招西餐厅举行晚宴,安排方案如下:

  1、市委和**县、桥东区、桥西区、高开区的领导在宴会厅就餐,共安排四桌,并在每桌摆放鲜花及桌签,饭菜标准为*元,摆放烟两盒,两瓶,干红一瓶,燕京啤酒瓶;(负责人:姚)

  2、市委办、县委办、桥东区、桥西区、高开区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在西餐厅大厅就餐,安排桌,饭菜标准为*元,每桌摆放绿烟两盒,酒两瓶,啤酒五瓶;(负责人:王杨)

  3、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在县招东餐厅就餐,饭菜标准每人10元共**人;(负责人:姚)

  三、其它事宜

  1、安排县电视台,对联谊活动全程录像,并刻制成光碟及安排照相2人;(负责人:王/)

  2、制定接待方案(负责人:姚)市委办负责提供参加人员名单及参加晚宴人员名单;

  四、纪念品

  1、所有参加人员1份无公害蔬菜。

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

  一、活动目的:

  依照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治理、分析考虑、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团委每学年、每学期开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拓展学校素养教育领域。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治理工作,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治理进一步得到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常规治理监督网络机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学生的风采。

  三、活动主体:

  全体学生。

  四、活动形式和要求:

  1、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选出组长,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各活动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紧密合作,自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2、以学生社团为单位,由学生干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五、活动时刻:

  社区服务的开展在时刻安排上采纳弹性时刻,利用课余时刻分散进行。

  六、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治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村、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

  2、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3、发扬助人精神,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送温暖,重晚情活动。

  4、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要紧是同学间的相互关心和指导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5、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七、活动效果:

  (一)、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咨询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差不多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明白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二)、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差不多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差不多活动,积存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进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看、考察和探究,明白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进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明白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奇特与博大,明白得观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看、考察周围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爱护环境的活动,明白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阻碍,熟悉环境爱护的常识,掌握差不多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咨询题,自觉地从周围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咨询题,并养成随时随地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明白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明白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一辈子存与进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关心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周围需要关心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关心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五)、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神奇、意义与价值。发觉自己的优点与弱点,明白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操纵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明白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爱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情愿为制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八、活动小结: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近年来各地新兴的一项公益事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建立并完善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进展,从而全面提高青青年的综合素养。德育处、团委广泛发动,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格式模板

  三一文库/实习报告

  :

  :

  一、活动目的: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辽油一高”的风采。

  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寒假。

  四、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2.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3.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

  4.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5.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

  6.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7.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五、活动心得: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我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区域党建工作会议

  近日,嘉定镇街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党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实现区域内成员单位的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召开了2009年度嘉定镇街道区域党建协调委员会第一次成员单位会议。

  会议总结2007年至今嘉定镇街道区域党建工作成果,布置2009年区域党建工作重点内容,并就如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做好区域党建工作进行畅谈交流,嘉定区社保中心、水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两家单位作为2009年新加入的成员单位与街道签定了区域党建协议书。

  会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区域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副组长俞敏就下阶段“区域党建”工作提出了“三个一、三个融合”的要求。“三个一”即,强化一种理念,树立“区域化”的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由原先的在单位内、社区内开展,逐渐向单位外、社区外延展;营造一种氛围,营造党员干部人人参与,人民群众人人关心的良好活动氛围;建好一支队伍,组建一支有专业技能,擅服务百姓、甘奉献社会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三个融合”即,“区域党建”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区域党建”要和本单位党建工作相融合;“区域党建”要和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相融合。

  街道党工委委员、区域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龚丽亚同志回顾了自2007年4月成立区域党建协调委员会后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指出2009年区域党建工作将以建国60周年大庆祝、世博整治大行动、科学发展大教育、传统文化大弘扬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学教、志愿服务、社区文娱活动。

  与会的各个区域党建单位也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把各自单位的资源优势与街道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紧密地结合,积极配合街道开展一系列的为民服务工作,真正做到服务拓展、成果互惠,实现共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在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本月学习了此文章,受益匪浅。文中对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概念分别进行了定位,并指出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这两种活动形式由于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建立适当的联系。文中围绕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有些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需要、也可以相互转化;二、活动区的活动应给幼儿自主探究和活动的空间;三、要尊重支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这三点给我们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指引。

  的确,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转化和派生出区域活动。但是,也有些活动,孩子们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结束而告终,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很自然,那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去强求。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活动都能去和区域活动进行连接。像科学类的主题因其内容的逻辑性,很容易制作出材料让幼儿操作。有些美术类和语言类的主题也可以和相应的活动区建立联系,满足孩子们的个体兴趣和需要。但是,一些社会性的或健康类的主题则不易去和区域活动进行连接,因此有必然联系的可以建立联系,而没有必然联系的主题和内容则不必生硬联系。文中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主题活动向区域活动转化或延伸时,作为教师,我们特别要注意更多地遵从和支持幼儿的意愿,我想这也正是充分体现活动区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让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按教师的想法去做。对于真正的活动区活动,孩子们一般都比较喜欢,自然也就会体验到快乐。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时时处处关注区域游戏,有针对性的与主题活动整合,让区域游戏在主题背景下内容更丰满,形式更灵活,力求增强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在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的方式、方法来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充分利用区域游戏与主题整合的价值,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论文题目:

  出生年月:1986年12月30日

  工作单位:水岸东方幼儿园

  详细通讯地址:西安市灞桥区水岸东方幼儿园

  联系电话:137邮政编码:710034

  内容摘要: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重要教育形式。受到幼儿自身特征的影响和区域活动教育目的的限制,教师要在活动开展前后和活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对幼儿进行必要地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的自主选择、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在宽松、愉悦的活动区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

  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自己,但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从幼儿无目的玩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由交往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调控。教师的任务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是合理处理好三类关系——即:教师创设环境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的关系;教师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幼儿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有效的教师指导是成功帮助幼儿展开区域活动的重要保障。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呢?本文将按照区域活动的过程——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各阶段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探讨。

  一、活动前:

  区域活动是让幼儿在区域内自主参与、自主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意妄为。受认知水平和规则意识的限制,幼儿的活动往往会比较随意,如果不对其加以指导的话,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认识和掌握活动的规则,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了解活动中各种材料的作用,是保障区域活动顺利开展并实现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活动前的指导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1.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以后,就应充分利

  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玩起来。比如,积木区活动,为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实地参观,然后进行讨论,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还可以引导幼儿看图片或录像,加深幼儿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游戏不断深入开展。

  2.投放适宜的材料

  活动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投放材料时应该注意:

  1)材料要物化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大班的孩子对棋类和各种拼图很感兴趣,老师就可以多投放制作这方面的玩具材料,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与半成品,而小班则应多投放功能简单,色彩鲜艳的玩具材料及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操作材料。

  2)材料要体现层次性。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每个孩子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

  3)注意保持新旧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也就是说每次活动都要留下部分原有的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的材料,持续地发现和探索;也可将以前的材料移至别的活动区,比如将美工区的彩泥移到娃娃家,在新的活动环境下,幼儿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帮助幼儿形成了对同种材料多种玩法的认识及理解。投放新材料时,则要给幼儿讲解清楚新材料的玩法。

  3.使幼儿明确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应该有统一的要求,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如一个区应该进几个人,玩的过程中不争抢、打闹、大声说话等。收区时各小组要负责把本区的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到玩具柜里。每次活动前,我们会将上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调节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新的规则,要让幼儿在活动前明确。这些规则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

  二、活动中:

  1.明确教师的角色。

  1)教师应该是环境的创设者

  首先,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

  在哪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轻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幼儿主动地爱上区域活动,使其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区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表演区的舞台、服装、道具等;娃娃家的桌椅、餐具、推车、仿真玩具等;图书区的地毯、靠垫;建构区的地垫、积木等。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感到直观、美观和趣味性。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孩子们会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方式,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同时,因为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所以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幼儿本身也是构成动态环境的最活跃的因素。动态的物质环境既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所提供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环境和充足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熟悉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是身兼多种角色的。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具体情况加以影响,最自然地指导幼儿活动。教师在幼儿活动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而要扮演好这些角色,教师首先应当能够实时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做出迅速冷静的判断,然后对幼儿加以及时的引导。要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参加区域活动的每个幼儿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和当时幼儿当时的表现判断出其心理活动,然后予以疏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活动表现,这是我们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以后反思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做一个观察者,我们还应该给幼儿留足时间和机会,如我们看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依据当时的情况或及时调解,或耐心等待,等待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2、做幼儿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往往是无目的的或盲目的,而区域活动则要承载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区域活动的形式,内容甚至材料都是幼儿所不熟悉的,这些甚至是其经验当中的盲区,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在以下情况下,通常需要教师指导:

  1)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如:“娃娃家“的人数已满,可是有的幼儿还想进去玩,他又不想去别的区玩,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说“想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积木活动区,有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坏了别人搭的动物园的时候,孩子们有的埋怨他,有的很生气,有的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说: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从而能巧妙地化解了即将发生的纠纷。

  3)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孩子在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老师给他一些帮助,不但会令他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的浓浓关爱,有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4)当游戏无法深入时。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很无聊,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去参观积木区的建筑,这样不仅深入了活动的开展,还让他们加强了与其它游戏区域的联系。有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呈现新的更复杂的材料,也会使活动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3、指导的基本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

  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尊重和自我实现更能满足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对于能力情感正在萌芽的幼儿来说,鼓励和肯定更能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在肯定和鼓励中,幼儿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满足,同时能得到和形成积极的情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观念,就会帮助幼儿学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对幼儿的成长和将来的人际交往都有益处。

  同时,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4、以“将兴趣带入其它区”方法改善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不同内容、不同材料的设置和投放来实现的,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容选择和材料投放都会有所区别。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和投放材料时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幼儿的整体特征和需要,但毕竟幼儿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兴趣点也各不相同,如此一来就会有幼儿出现偏区现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我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幼儿特别偏向某一个区域,一到活动时间,就迫不及待进入,一周以来竟有好几次进入同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不闻不问,即前面所说的偏区现象。对此,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的本身兴趣不同,还有的对其他区域不了解或者因为活动方式、材料的投放、教师的影响等一些方面导致幼儿偏区现象。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有的爱唱爱跳是喜欢表演区,有的文文静静喜欢图书区等。我采取“将兴趣带入其它区”的方法。这样即参与了其他活动,又发挥了各种的特长。还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来转去,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该到哪个区玩。这类孩子一般较胆小,不敢或不愿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导致对各个区域的玩法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或玩不好。对于此类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带他进区的方法,先由教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域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各个环节以及操作材料,等他们熟悉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活动了。

  三、活动后:

  作为一次完整的区域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对幼儿作品的集中展评、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区域活动的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将活动过程中零散的个体的体验形成一般的认识和经验,同时有助于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反思和改进。一般而言,活动后教师要做的活动有以下两方面:

  1.注意保留幼儿的作品。

  活动区结束时,可以将幼儿完成的完整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保留一段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还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交流,梳理和分享经验,获得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2.灵活地进行活动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评价可以是幼儿自评、互评和老师讲评。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集体评、小组评,从评价时间上又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何终结性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小班以老师讲评、过程性评价为主,及时给与肯定和修正,中大班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结合。评价要围绕教育目标、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问题进行评价,以肯定为主。

  比如,我们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留下一些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展评交流等帮助幼儿总结和反思参与活动的过程。

  总之,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具体活动的设置和幼儿的特征对幼儿进行适当、及时、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和活动目的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①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特点分析》,《学前教育》2006.10;

  ②(日)藤永保著//周念丽译,《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09;

  ③张曙光,《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当前贯彻落实新《纲要》必须清楚的首要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④黄芳,《发展性幼儿评价的实践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⑤方钧君,《学前儿童个体差异的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培训体会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

  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

  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

  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

  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

  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

  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

  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

  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

  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

  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

  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

  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

  ”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

  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

  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

  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

  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

  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

  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

  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

  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宽松、愉悦的学习,幼儿进行的是自发的学习,他们积极地与环境发生互动作用。在活动区中,任何主题的提出及材料的投放过程,处处体现随机性和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育意图在活动中不断地调整,灵活地实现。而在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指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活动区活动的质量和开展。个别化指导是一个开放性和幼儿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本学期,我们继续对“数学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展开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给予幼儿个别化指导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对于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我们对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于一些指导的方法还是感到有些迷惘。因为没有经验,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如:任务意识太强、介入太早、指导语言贫乏等。于是,我们班组在本学期开学初就集体制定了专题研究的计划,加强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如: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数的基本要求、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制作、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重要性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制定出本学期打算要重点观察指导的几个活动内容,如:目测数群并接着数、10以内的数序、环形数数、10以内的序数及标准分类等。在每个内容开始实践之前,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起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集体讨论相关的区域材料,接着各班根据实际自己制作区域材料。在教研时,我们交流重点观察的区域材料,围绕共同性的主题活动材料进行讨论,如怎样观察幼儿活动,并如何针对幼儿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何根据孩子的操作情况及时地调整材料等。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一次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实践观摩活动。我们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了教研活动中:事先将价值的教师区域指导活动摄录了下来,并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进行研讨活动。这么一来,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边观摩边研讨,还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录像的重复放映来研讨达成认识。通过录像观摩,帮助教师疏理了与正确的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个别化指导观念。

  二、结合主题,提供适宜的材料并不断调整。

  个别化指导的最大前提和基础就是提供区域材料的适宜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本学期我们我们结合主题开设了不同的区域活动,增强区域活动与主题背景的联系,将区域活动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融入数学要求,如目测数群接着数、数序、环形数数、序数等。如:在开展“玩具总动员”这一主题时,也正值新年刚开始,根据中班的孩子们能目测数群,但不会接着数,一般幼儿还停留在逐一点数的基础上,对目测数群接着数没有方法。我们就结合主题创设了“开门见宝”的材料,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目测数群接着数。在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也正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季节,蔷薇班就结合主题和时间创设了“春天的秘密”的环境,主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环形数数,掌握不同的环形数数的方法。

  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我们根据本班孩子发展水平的快慢,能力的差异,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尽量做到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并按孩子操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如玫瑰班在“春天来了”这一主题中结合环形数数的要求,提供给孩子具有层次性的材料:第一层次材料是:荷叶上的青蛙(平面的),那些明显特征不一样的青蛙,孩子在操作时就很容易找到最大的青蛙以此为起始点进行数数。第二层次材料是:数花坛(半立体),用圆形的蛋糕盒布置花坛,旁边插满了花,孩子在数的时候就有了自己许多的方法,有的是从最大的一朵开始数,有的是靠近自己身体的一朵开始数等等。给孩子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能力上有了提高。茉莉班在主题“春天来了”中,创设了游戏“美丽的花环”,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环形数数的能力,在幼儿能数清楚平面环形数的情况下他们制作了这份立体的材料,一共提供了2个层次:第一,透明的花环;第二,不透明的花环。很多孩子能用多种方法将第一层次的数出,但是在第二层次上就有了挑战,经过指导后大部分的孩子环形数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将这2个层次的都完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成功,很有满足感。孩子们有更大的兴趣去挑战高难度的游戏。

区域活动心得体会

  区域活动的指导原则:目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指导者,在幼儿需要的情况下做适度的指导。区域活动具体组织结构为:开始即介绍任务、介绍层次性材料、介绍活动要遵守的规则阶段;幼儿进入区域活动阶段即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探索、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适时指引;小结时进行多种形式的点评,对幼儿进行鼓励。

  以上我的收获来自北顺幼儿园李延楠老师为我们所做专题《幼儿园区域活动》。这些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特别适用,李老师为我详细解剖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让我们对区域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我们今后开展区域活动指明了方向。

幼儿园区域活动后的“分享”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后的“分享”策略跟随着董旭花教授的问题剖析与案例研讨,津津乐道的观看完专题三《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全部视频活动,不禁长叹:“啊~真想回到童年,享受区域活动里的快乐时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长叹”声?无疑夹杂着的对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开展的生动有趣的区域活动的一种崇拜心声,同时也有对自己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惭愧之感,更有一种重整旗鼓、追寻快乐童年的教育期待。

  区域活动的组织开展大致分了三个流程:导入环节,自主活动和分享交流。针对这三个环节,我把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定格于“分享交流”的镜头中。

  1.镜头一:区域活动结束了,我按部就班的走进各个区,一边观看孩子们的活动情况,一边做着收尾性的提示:“请负责本区域的小值日生把材料收放好。”然后走到美工区,帮着孩子们把美工作品展示在展板或展架上。

  问题分析: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老师往往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或者只重孩子玩的过程,从而忽略了区域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与交流。老师只关注到了表面现象,误把材料收放和作品展示作为区域活动的结束工作。

  2.镜头二:区域活动结束了,我组织孩子们集中坐下,通过奖励小张贴的形式,表扬区域活动中守规则、会谦让的孩子;同时对于发生争执或不守规则的孩子,会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希望。

  问题分析:意识淡薄不清晰

  在这里,虽然老师有了“分享交流”的环节,但是并不了解区域活动中“分享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教育价值,更没有深挖活动中幼儿的实质性问题,只是用“简单评价”和“形式过场”替代了“分享交流”。

  通过今天的有效学习,让我从理念认知到方法策略上一一有了收获:

  收获一:价值定位

  区域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及时梳理和提升原有经验,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愿望,还能后促进师幼、幼幼间的互动,实现共享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这也是“分享交流”所特有的教育价值。

  收获二:改进实践

  针对不同的区域活动和区域中幼儿的表现,可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策略一:分享作品。

  分享作品是一个区域活动成果展示的过程,适合于美工区和操作区。在展示作品和成果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大胆表述的语言能力。对于不好呈现或不易存放的作品,老师可以巧借相机拍摄,以打印或照片的形式展示作品,从而使孩子们获得成功体验。

  策略二:分享评价。

  区域活动结束后,是需要评价的,评价方式可以是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扮演中,扮演“妈妈”的孩子,会做饭、会照顾宝宝,因此老师对“妈妈”的温柔、细心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对于娃娃家中扮演“爸爸”和“宝宝”的孩子,他们对“妈妈”的喜爱,夸夸“妈妈”的好,无疑是对同伴的认可性评价,促进了同伴交往,体验了合作游戏的快乐;对于“妈妈”的自我评价,如说一说“你是一位怎样的妈妈?”“你的妈妈是位什么样的妈妈?”,更能激发孩子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属于一种激励性评价。

  策略三:分享体验。

  正如董教授所讲:“幼儿在自由、自主、全身心投入的区域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已有经验,获取新经验,并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分享交流”的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换经验和交流感受的平台,同时也是老师帮助幼儿梳理提升新经验的过程,更是为同伴们之间的相互学习搭建桥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积极情绪的带动,分享体验,激发更多的幼儿参与到不同的区域活动中。

  策略四:分享方法。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要用善于发现问题的视角及时捕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享交流”中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在这里,老师可采用照片或视频回放的形式,帮助幼儿回忆问题的发生及其原因,通过多种方法的分享,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降低今后在区域活动中类似问题发生的频率。

  如:在幼儿自主进区的环节中,“宝宝厨房”成为孩子们的挚爱宝座,有的孩子为了“谁先玩”发生了争执。针对此问题的讨论,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幼儿想办法。孩子的问题应返还给孩子解决,通过“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的换位思考,引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分享好办法。根据前期幼儿自发的观点,老师进行好办法的提炼,使办法达成一致,共同分享。三是寻找新办法。在组织区域活动前,老师应对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产生预设,并初步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当组织幼儿讨论问题时,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经验或办法交流,逐步引出新办法。如:根据幼儿入园先后顺序或者午睡质量情况等不同因素,定期更换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的先后顺序。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更能与一日生活相结合,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通过以上四种“分享”策略,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对本次区域活动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通过分享、交流,激活孩子们对下次区域活动的期待和渴望。当然,以上的“分享”策略,要根据区域活动实际开展的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集体可分散,并不是面面俱到全部落实,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愿我们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继续用教师的智慧与爱,寻求更多的教育真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生去图书馆的感受和收获

小学生劳动感言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