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
多一些创新思维
古往今来,创新思维在很多领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多一些创新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政治上可以创新。商鞅"立木建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古代想要完成变法,打破祖宗变化规律,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面面俱到。而"人和"是最难做到的。古往今来,为了让子民信服于变法者,人们不知动了多少心思。而商鞅的创举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利用社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现象,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们了解了自己。政治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只有好方法才会收到效果。可以明确看出,政治上创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上可以创新。一位成功人士小时候爱占小便宜,对成长极为不利。是父亲用六碗面条改变了他的人生。连续三天的早餐父亲只做两碗面条,第一碗表面有一个荷包蛋,第二碗表面没有蛋,每次儿子先选一碗。第一次儿子立刻选了第一碗,并将蛋吞了下去。而第二碗里面却藏了两个荷作_文_吧包蛋;第二次儿子吸取了教训,选了第二碗。可结果儿子一个蛋也没有吃上;第三次儿子明白了,未等碗端上来就说:"爸爸你先选"。好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可以明确看出,教育上创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活上可以创新。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东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创新的原料。就如罐头,很多人都为它那坚硬的材质、锋利的边缘而苦恼。一位发明家却以此为课题,开发了电子开罐器。这个小东西虽然是一键操作,功能却很强大,可以自动寻找罐缘、对准罐盖、切割。就是这样一个发明,方便了数百万家庭,给发明家带来了数十万的利润。再如苹果削皮器、蔬菜处理器、鸡蛋剥皮器,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明确看出,生活上创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高效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只有打破陈规来创新,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培养作文的创新思维技巧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我国现在最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因为许多东西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在以前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许多东西都写的是中国制造。但是我们现在的国家需要转型,需要从以前的中国制造变为现在的中国创造。这就十分需要人们的创新思维,我们不能总是跟在人们后头不断地只是进行复制。
有一年市场预测表明该年度的苹果将会供大于求。于是许多供应商和销售商们都灰心丧气,觉得他们肯定今年会损失不少钱。但是这个时候却有一个年轻人想出了一个绝招,他想如果能在苹果上增加一个祝福的功能,也就是说自己的苹果能变得和别人不同。那么还可以表示出喜庆与祝福的样子,比如在苹果上印上喜字福字等等。那么他的苹果和别人不一样,就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因此他在苹果还没成熟的时候,就提前把剪好的纸样贴在苹果朝阳的那一面。果不其然,由于阳光找不到贴了纸的地方,苹果在树上时就已经留下了痕迹。因为了他这种全新的创新的祝福功能,而且从来没有人这样做,所以他的苹果卖的比别人好的多。在本该亏损的年代狠狠赚了一笔。但是到了第二年市场还是这样,于是许多人跟风就有学习他的办法,既然你这样弄,那么我们也这样弄。但是他的苹果卖的仍然是最好的,没有一家可以比得上他。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这回想到了更好的办法,这一次他的苹果上不光有字。而且他的字还可以连成词连成句。比如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这样还可以鼓励许多人一买买一堆。人们纷纷慕名而至,纷纷购买他的苹果,然后当成礼品送人。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就应该接近自己的思维,让创新思维占据自己的主要精神地位。让自己发挥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假如这个年轻人不能想到这个办法,那么他可能他的销售业绩也只是平平无奇,跟大家一样蒙受亏损。假如他在第二年也没有创新,而是还跟以前一样,那么它有可能只是那一年赚了些钱而已,而后面也变得跟大家一样。正是因为他有了这个创新思维,所以才能不断地开拓新领域。所以我们在学习的生活中也要努力的去发掘自己的创新思维,去找寻自己的创新潜力,让创新思维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现在的世界。你拥有了创新思维,那么我相信你将会在未来的许多领域都会胜人一筹。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时代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1、发挥想象,激活创新。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
3、改变学法,促于创新。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展,同时教师加强学法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激发激活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沉积的最优秀的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的。而教育又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略谈几点:
一.设疑启思,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红军在春天渡金沙江?而在冬天飞夺泸定桥呢?”显然这个学生对长征的知识了解不多。针对这个学生提出的疑问,我没有急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而是讲述了《巧渡金沙江》的有趣故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这是在理解、讨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能够说多少就是多少,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成。有的说:战士们太高兴了感觉那些“云崖”也与自己同乐呢;有的说:红军战士没有花费一枪一弹,没有流血牺牲就渡过金沙江,就觉的“云崖”这位老兄帮了大忙,看到、想到“云崖”,就感觉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接着,又有人说: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哪里是桥,只是高高的悬挂在奔腾咆哮的河水之上的铁索。一般人不要说是从上面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粟,并不是什么春天与冬天,而是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些见解中,有的刚提出就遭到同学的反驳,有的也受到同学的赞同,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说的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找出原因,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里,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才拓展了学生是思维空间。
再如教学五下《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原。”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动学生质疑:现在要杀他的坐骑,彭德怀为什么会那么平静?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没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坏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是这样的:先精心准备一些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5能力也被激发了。
三.启发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的工具。”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许多问题:同学们,如果狐狸吃到了葡萄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它攀上了葡萄架,吃到了,谁知它太贪,吃得太饱,一不小心摔下地,把来不及消化的葡萄又吐出来……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就哈哈大笑起来。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没有吃到葡萄,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恶有恶报;有的认为这是它自己不小心,自找的。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不能做一个狡猾的人,应该学做真人。不能做一个贪婪的人,应该做一个适可而止的人。同时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时实践创造的天地。
四.改变学法,促于创新
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天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改变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教法与学法势在必得。实行开放式教学,结合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学生个体素质,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展,同时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法指导,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没有了这些,创新思维也就没有了适合生存的土壤,良好愿望的实现就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学《狐狸与葡萄》一课时,我完全改变以前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1)仔细观看文中插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成熟的葡萄挂满架子,狐狸馋的直流口水,急不可耐。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狐狸看到成熟的葡萄想吃,吃不到却说是酸的。(2)狐狸想吃,为什么又走了?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狐狸用尽了办法,却无计可施。(3)你能否联系生活实际,把你在课文中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各抒己见。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李庆明《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1997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马铁林《努力创建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载《教育评价》1997
《创新思维训练》的读后感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本质的要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创新在当今时代是十分重要、必要、迫切。那么,要如何科学创新呢?《创新思维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既考虑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笔者告诉我们,创新思维仅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做”——用脑去想,动手去干。笔者还告诉我们怎么想怎么做的方法。总之,阅读本书受益匪浅。
一、成功经验也需不断创新
目前,我们在全国、全省的业务评比都比较靠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靠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可能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要想使经验之花常开不衰,就必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积累、创造。这里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卖草帽的老爷爷,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每只猴子都头顶草帽,他听说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扔在地上,果然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扔在地上。这个老爷爷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孙子。有一次,孙子在树下打盹,草帽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便如法炮制,奇怪的是,猴子并没有学着他做,反而捡起地上的草帽瞪着他,得意的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会成为今天失败的累赘。(读后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涌现,我们的经验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在这高科技突飞猛进,文明进步快捷,信息更新迅速的今天,稍一原地踏步,就会落伍。
二、破除创新思维枷锁
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书中主要介绍了内在的阻力即思维定势。书中介绍了权威、从众、唯经验、唯书本、非理性、自我中心等六种思维定势。笔者还告诉我们如何破除这些枷锁:弱化思维从众倾向、强化思维反潮流精神,应时刻想着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一致同意”并非好事,要有“光荣孤立”的心理准备,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权威枷锁有益处也有害处,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定势又是要不得的,要创新,就不能被权威牵着鼻子走,要弱化权威定势,可以从“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是不是当今最新的权威”、“是不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其言论是否与权威自身利益有关”五个项目对权威进行严格审查;经验在处理常见现象方面得心应手,但缺少经验、没有框架、敢想敢闯显然更容易成功。
三、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因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创新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考虑问题尽量周到一些,也就是要做到相对全面。有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举一个日常工作的例子,XX年省物价局发文将低收入居民的价格补贴与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挂钩,地方已有方案的沿用已有方案。广州在省发文前,已将价格补贴与我们另行编制的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在编制两套指数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编制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差距。我的想法是既然广州以低收入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那么就不需要做技术调整(调整规格品,不是改数据)拉近两套指数的差距。但处领导认为站在省的角度,他是以基本生活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的,难保哪一天他会至上而下地下硬性命令调整补贴,如果两套数据差距大,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处领导想到的正是我认识的盲点,也说明我应更全面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很多,书中介绍了六种,“肯定—否定—待定”法、“今日—往日—来日”法、“自我—非我—大我”法、“求同—求异—求合”法、“情感—理智—理想”法、“无序—有序—超序”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可以增强改变视角的能力。
四、常用创新思维
目前统计调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需要我们统计调查工作者常用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开拓统计调查工作的新局面。
登高:逆向思维训练与作文创新
河南省虞城县大杨集镇初级中学 刘登高
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本质就是对常规思路的逆反,从程式化中开拓思路。目前许多学生的作文程式化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构思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语言成品化.针对“三化”,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在作文时从构思、材料、语言三方面进行逆反思维训练。具体做法是:
构思贵“巧”
克服学生作文的构思模式化,关键是使学生思路活跃,开辟作文构思的新天地。构思离不开想像。学生的想象不外乎三种: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以课文当范文,开导他们自觉地学习课文的结构形式,并通过联想,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如学了 诗经·氓 之后,我要求学生扣住弃妇不幸遭遇的主题将它改写成前后照应,完整动人的故事。但在构思的时候,一定要不落俗套,要突出一个“巧”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下笔前,经过反复构思,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述方式:一种是用第三人称的顺叙方法,一种是用第三人称的倒叙方法,一种是用第一人称的自叙方法。在反映弃妇不幸,遭遇时,有的采用环境烘托,有的采用人物对话,有的采用心理别析,有的采用肖像描写,有的采用抒怀议论,改写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避免了模式化。
提倡构思“巧”,运用逆向思维,必须注意一点:想象必须注意思想境界,不能脱离原则的想入非非,用词也得掌握分寸。
材料贵“新”
学生作文的材料通用化,是指作文中列举的事例都是老套,没有新鲜感,时代感不强,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材料总是那么几个,读来令人乏味。
月亮本自无言,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转,然而,诗人却以兴衰比附, 以人事相托,以悲欢寄寓,于是乎,百态千姿,令人目迷神荡。张籍以月喻忠贞之心,陶渊明说月亮象随归之侣;李贺却分明看到月似钩;杜甫说月亮跟他一样孤独;李商隐能感知月亮的温度;张旭认为水中之月还有质感,可触及依偎;枊永比较灵活地把月亮看成良辰美景流逝的象征;李白把月亮作为对饮之友;等等。真是奇情异想活泼灵动,令人叫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材料通用化的弊病呢?这里有个更新知识的问题。
比如,写记叙文 我的老师 ,这是个老题目上,学生动不动就是老师冒雨家访补课,带病坚持工作,要不就是深夜伏案批改作业,还有一堂生动难忘的课。这些材料当然难反映一个老师认真教书,关心学生的崇高品质,如果老是写来写去就这些,老师不就是千篇一面的“纸糊的人”了?我在这方面也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训练,明确指出:越是大家常用的例子你能不能不用?你能不能从自己储存“矿藏“里提取典型新颖,时代感强的材料呢?根据我提出要求,学生在文中运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有写老师的企盼、脾气、爱好;有写老师上课的特点,口头禅;有写老师的一个秘密、内心的痛苦等。写出老师的胸怀坦白,写出老师的爱生如子。这样写作文就写得丰富多彩,学生笔下的老师一个个都栩栩如生了。
再如,议论文 谈珍惜时间 ,不要动笔就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张海迪躺在床上读书。为什么不可以引用董必武的诗句,文嘉的 今日诗 ,钱鹤滩的 明日歌 呢?为什么不可列举莫扎特理发时间也作曲、果戈理随身带着笔记本,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等人时也在思考呢?为什么不可以从身边的同学中列举整合呢?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对常规思路的逆反,运用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选取写作材料,一定会材料新颖丰富,具有时代感。当然,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选取材料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平时要经常地多方面地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这样, 下笔时才会左右逢源,俯拾即是。
语言贵“情”
学生作文语言的成品化,表现在滥用现成的词语和短语上,句式单调,文章中清一色的陈述句,没有变化,干巴巴的,要想克服语言成品化,关键要学会打动读者的心灵,写出一个“情”字,拿到了题目,在动笔之前,就先从读者的角度想一想,而不是单从作者的角度想。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位读者,我希望从这个题目的文章中得到些什么?这样,“打动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
有一个西方作家经常的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到: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在那个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几乎所有人的同情和施舍。原来,诗人在那牌子上写一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诗人在这里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由冬到想到春天,由向别人乞讨想到怎样使别人慷慨施舍。由此可见,运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作文语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写下雨的文章非常多,通常所见,无非是细雨、小雨、大雨,暴雨,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只关心雨的大小,长短而已。而在有心人的眼里,如在下面这篇作文的作者眼里,雨,韵是一个多么活脱,多么丰富的东西!雨,其实并不是一个谁都可以一下子把它说得精确,说得完全的东西。雨,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它应该是胶合着个生和感悟歌。经过我的点拨,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春雨”的:
夏天的雨,下得突然,干脆,利落。春天的雨不是这个样子,春天的雨很有些韵味。云先在天空中布满,布厚,锁住山头,沉沉的,寂寂地,就象在漫漫地酿造雨水似的。等它的酝酿成熟了,就嘶嘶地抽下细丝来,下着雾状的雨。雨如果愿意变大一点,它也是渐渐加大的,这时起了小风,将雨丝扯弯了,扯斜了。雨洒在竹子上,沙沙沙,竹子就欢乐起来。雨落在人身上,没有了声响,凉凉的,痒痒的,带着几分诱惑,就象被一只软软的手抚摸着似的。如果说,雨是手,那么,春天的雨是温柔的女性的手,夏天的雨是带着些粗野的男性的手。如果说雨是诗,那么春天的雨是属于婉约派,夏天的雨则属于豪放派……
这位学生写的这场“春雨”,下得何等趣致,真个是有韵味,有情味。作者先写雨的酿造、成熟;次写雨的声音、形状;继而写雨的变化。然后,才写出两种不同的雨的比较,把雨的个性,刻划得恰如其分。后来,我问起这个学生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他说:“我把大自然的雨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写。瞧,运用逆向思维是这篇作文语言成功的关键。
要想语言有“情”,避免句式单调,作者必须对所要描写、记叙、议论的对象有感受,有情怀。有了感受,才能出情,有情可抒,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或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的思维方式。就写作而言,发散思维是指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发散,从众多的角度中,确定一种话题的切入点,再形成全文构思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凸现个性,大胆创新,写出创新佳作。
一、开放想象训练。训练学生多写想象类文章,从写作内容的构思入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从而打开发散桎梏。
写想象类文章,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置身于过去未来的时空 ,幻想大胆的情节,构建新奇的主题,从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学生在想象中,训练了思维,开发了创造力,从而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诸如“致三千年后地球人的一封信”“舌战朱熹”“相遇孔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走进唐代的风雨”之类的话题,都可以很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写作内容的构思时说:“在定了题目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地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 ,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直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这就是自由想象,也即作文构思中的发散思维。
通过自由想像,学生打开了发散思维的桎梏,点燃了智慧的火花,但不能把林林总总的联想和想像都写进作文。想像训练的目的是写出佳作。因此,对写作内容的训练,在“广”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精”,即精心确定发散点。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选材是关键,只有详写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文章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发散点就应该确定在这些地方。只有围绕写作要求驰骋想像,然后精心选择发散的关键所在,才有可能写出精品作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诚信漂流记》《昭君的选择》《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等佳作就是既能驰骋想象,又能精心确立发散点的成功范例。
二、逆向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正中求反,反中求正,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新见解,写出独具个性的创新作文。
逆向思维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法。 顺向思维能顺理成章,言之有理;逆向思想则往往能独抒新见,出奇制胜。在写作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善于逆向求思,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或观点提出怀疑,打破陈规,这样的文章才有可贵的创新价值。
“飞蛾扑火”常被用来比喻弱小势力自取灭亡,或喻邪恶势力的可耻下场,巴金先生却逆向求思,独出心裁,用来喻指追求光和热的人,热情赞颂了他们那种为了追求光明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是啊,许多早期的革命者,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正是这种飞蛾精神的写照吗?“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向为人所赞赏,但反向求思,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愚公移山行为,学生不禁会问:这种行为是否值得赞赏和提倡,愚公这样做不但会耗尽自己的残年,还将搭上许多子孙的一生光阴,这样做是否有价值?是否会切合实际?愚公如果选择搬家 ,是否能更快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找到幸福生活呢?这种反弹琵琶,逆向求思的思维训练,往往会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使文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求新求异训练。训练学生从纵向、横向去发现事物的独特性,从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见解。
“龟兔赛跑”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华君武却画了只因“不再睡觉”而获奖杯的兔子,别出新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安石也是个求新求异思维的大师。杜牧说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去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世人皆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王安石则言:“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也,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则可南面而制秦。”这些见解真是新颖独特,发人深思。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求新求异思维训练时,也不妨让学生做做翻案文章。也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要求角度出新,立意出奇,不能“齐唱”流行歌。例如,让学生讨论“封建时代的清官现象”“东施效颦与追星族”“风雅可以附庸吗”“我看万人鉴名活动”等话题,学生往往思路活跃,见解新颖。学生在求新求异,相互辩论,相互启发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
四、语言创新训练。训练学生用新奇的词句代替色彩一般的词句,鼓励学生用优美新颖的语言写作,使文章文采斐然。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纵览高考满分作文,虽然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言表达无一不是流畅优美,文采飞扬。轰动全国的《赤兔之死》,通篇用古白话,整散错综,新颖生动。《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用语清丽细腻,凄切动人,结尾更是自作诗句,不同凡响。《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语言活泼俏皮,涉笔成趣。《祭孙悟空》词汇丰富,语句流畅,新鲜灵动。这些佳作的创新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是学生借鉴模仿的好材料。
可训练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使自己的作文语言更新奇优美。语言这种外在形式的新颖会和思想的新颖相互促进,使学生更乐于创新,善于表达,写出佳作。
创新思维
世间万物充满着矛盾:癞蛤蟆外表丑陋,但能吃害虫,其分泌物又能入药;蝴蝶翩翩起舞的风姿成为艺术家描绘对象,但其幼虫却是十足的害虫。生活中的苦与乐,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无不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丰宗贞《试谈学生逆向思维培养》
这段话告诉我们事物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们对某种事物都这样看时,我们不妨从反面想想,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即有意识的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据说,在古代,巴格达国王招聘一个希腊人与中国人给王宫大厅的两面墙壁作画。中间拉上幕布开始工作。几个月后撤幕一看,中国人画的真是美妙绝伦,无人能比。而希腊人什么也没画,只在墙上挂了一面大镜子,将对面墙上壁画映在里面,又将看画的人映在其中。有静的画又有动的人,趣味无穷。结果希腊人胜过中国人。这个希腊人便是运用反向思维——不画而完成壁画。
姜尚欲为周文王效力,却不求他,而是坐在渭水边钓鱼。他钓鱼用的是直钩,而且离水面三尺。周文王听说他很有才便亲自来寻访,姜尚却故意躲避,周文王多次才寻得,拜为国师。姜尚便是用的反向思维:钓鱼却用直钩且离水三尺,使人以为他是奇异之人,因此而传到文王耳中。文王来寻却故意躲避,更使周文王更认为他是一个世外超人,必须争取。钓而不钓,不求而求,产生奇效。
电能生磁,法拉第却能想到:磁能否生电?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验成功,今天我们使用的发电机,其基本原理就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
现在,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他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良好的自学习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比老师领着学效果更好得多。如魏书生常常外出讲学,不给学生讲课,并且十多年不批阅学生作文,而教学成绩却极好。
由此可见,反向思维运用好了,会收到奇特的效果,而且能让人更全面的认识事物。将反向思维运用到写作中,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记一次创新思维训练作文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猴子与帽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守着老经验不放,会连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断去创新。接着,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1=12+1=15+7=14+9=1”几个算式,让我们思考要什么情况下等式成立。我们的眼珠骨碌碌直转,几分钟过去了,我们一个个疑云笼罩,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丁艺恒举起手来,大声说道:“1里+1里=1公里。”“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大家绞尽脑汁地想也没想出来,就被丁艺恒给说了,一个个都说自己笨。
那2+1=1怎么会等于1呢?我嘴里“嘶嘶”吸着冷气。对了,2+1=3,3和1又有什么联系呢?我听见有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月份,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关系。这时,我把手高高的举了起来。“2个月+1个月=1季度。”“天才呀!”丁老师夸道。
“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一个聪明的同学解出了第四题。
“4点+9点=13点=下午1点”又一个天才“诞生”了。
随后,丁老师又在黑板写下了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让我们找出这三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郑洁丽快速地把手举起来,似乎早已想好。“第一组有4个数字,第二组有3个数字,第三组有......”同学们陆续把手举起来。王君峰说“第一组有奇数也有偶数,第二组全是偶数,第三组全是奇数。”
“回答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呢?”丁老师继续问道。
我们的思维快速旋转起来,生拍被别人先找出答案。过了几分钟,老师见我们实在没辙了,就开始启发我们:“请同学们把每组数字读读看,看从读音上能找出什么不同?”
丁艺恒反应最快,说:“第一组全部念平声,第二组全念去声,第三组念上声。”
果真是的,我们吃惊地瞪大眼睛。唉,谁又会从数字想到声调上去呢
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就是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乎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的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乎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关于创新思维的作文1200字内容如下。
xx爷爷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朋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一定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所以,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创新思维训练。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猴子与帽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守着老经验不放,会连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断去创新。
接着,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1=12+1=15+7=14+9=1”几个算式,让我们思考要什么情况下等式成立。我们的眼珠骨碌碌直转,几分钟过去了,我们一个个疑云笼罩,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丁艺恒举起手来,大声说道:“1里+1里=1公里。”“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大家绞尽脑汁地想也没想出来,就被丁艺恒给说了,一个个都说自己笨。
那2+1=1怎么会等于1呢?我嘴里“嘶嘶”吸着冷气。对了,2+1=3,3和1又有什么联系呢?我听见有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月份,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关系。这时,我把手高高的举了起来。“2个月+1个月=1季度。”“天才呀!”丁老师夸道。
“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一个聪明的同学解出了第四题。
“4点+9点=13点=下午1点”又一个天才“诞生”了。
随后,丁老师又在黑板写下了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让我们找出这三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郑洁丽快速地把手举起来,似乎早已想好。“第一组有4个数字,第二组有3个数字,第三组有.”同学们陆续把手举起来。王君峰说“第一组有奇数也有偶数,第二组全是偶数,第三组全是奇数。”
“回答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呢?”丁老师继续问道。
我们的思维快速旋转起来,生拍被别人先找出答案。过了几分钟,老师见我们实在没辙了,就开始启发我们:“请同学们把每组数字读读看,看从读音上能找出什么不同?”
丁艺恒反应最快,说:“第一组全部念平声,第二组全念去声,第三组念上声。”
果真是的,我们吃惊地瞪大眼睛。唉,谁又会从数字想到声调上去呢
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就是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乎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