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小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孝心小故事50字

古代孝心小故事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孝心小故事50字

古代孝心小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孝心小故事50字

古代孝心小故事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孝心小故事50字

古代孝心小故事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感恩孝心小故事

  说到刘邦,我们应该先说说“汉”。谈起“汉”,大家都引以为豪。因为我的民族叫汉族,我们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文字叫汉字,连男人有点作为,有点建树和血性,也被称之为“是条汉子”!可见,“汉”已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的,那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他是我们研究汉文化追根溯源、追思先祖的重要源头。

  刘邦一生叱诧风云,励精图治,不仅在事业上大有建树,而且在家庭孝道上也从不含糊。刚才,国华教授已经对刘邦进行了全面解读,可谓入木三分。国华教授讲的是“大道理”,我这里讲几个“小故事”。我发言的题目是:三个小故事,一片大孝心。通过三个小故事,让大家认识刘邦对父亲的一片大孝和至孝。

  第一个故事:分一杯羹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广武(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当时,项羽劫持了刘邦父亲太公为人质,要挟刘邦投降。项羽在城上摆出一张高凳子,让太公站在上面,告诉刘邦说:如果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亲。刘邦说:当年我与你一起接受楚怀王命令征讨暴秦时,已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非要煮了你的父亲不可,那么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喝吧。由于刘邦镇定自若,项羽最终没有敢对太公动手。因为《史记》和《汉书》上记载的这个故事,后世史家对刘邦多有微词,认为他看着自己的父亲被煮,却无动于衷,还要分一杯羹,是不孝之子。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因为刘邦深知,项羽是一个暴虐之人,曾一次坑杀降兵20万,如果此时投降,不仅自己不保,父亲也会死的更快更惨。只有镇定应对,保持对项羽的军事重压,才能以实力保证父亲的安全。因此,当时刘邦这样做,才是对父亲天大的孝,聪明的孝。

  第二个故事:鸿沟罢兵

  太公被项羽劫为人质,刘邦时时牵挂,恨不得一举擒获项羽,救出父亲。无奈楚军强大,反复争斗,仍不能取得大的胜利。这时,正好赶上汉军在汜水大胜楚军,项羽楚军转攻为守,处于不利态势。刘邦抓住时机,派出两批使者,劝说项羽放回太公。项羽起初不答应,看到刘邦提出以放弃有利的进攻机会,罢兵息战,就答应了。双方签订盟约,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于是,楚河汉界由此而生。项羽送回了刘邦的父亲。汉军高呼万岁,为太公归来而欢欣鼓舞,更为刘邦的大孝而群情激动。

  第三个故事:封父太上皇

  “太上皇”这个名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它怎么来的,可能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它就来自于汉高祖刘邦孝敬父亲的一段故事。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仍五天一次拜望自己的父亲,而且每次看望,还要行家中的父子之礼。太公的家令劝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主。您虽是父亲,但却是臣子;皇上虽是儿子,但却是君主。怎么能让皇上拜见臣下,让皇帝给臣子跪拜呢?如果这样的话,天子就会失去威严和尊重。”太公觉得很有道理。后来高祖再来拜望太公,太公就抱着扫帚到门口迎接,像仆人一样倒退行走。刘邦大惊,立即扶住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破坏天下的法度呢?”高祖刘邦听了父亲这一席话,为父亲的深明大义而感到万分激动。在这一年的五月十三日,下了一道诏书,诏书说:人间最亲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父亲有了江山就传给儿子,儿子坐了天下,就孝敬父亲。这是人间最高的原则。过去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万民愁苦,我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亲率兵将,救危解困,平定天下,结束乱战,使天下太平。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都是太公教导的结果。现在诸王、通侯、将军、公卿、大夫都已尊我为皇帝,而我的父亲却没有名号。现在就尊我的父亲为太上皇。

  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名词就诞生了,那就是“太上皇”。这是一个皇帝儿子对平民父亲的最高礼遇,是刘邦孝敬父亲的最直接的见证。

  从以上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父亲的孝,是大孝、至孝,是聪明智慧的孝,是实实在在的孝。刚才家国董事长说,仁义礼智信,孝是基础和前提,我非常赞同。在这方面,刘邦给我们带了好头。

  后来,刘邦又在全国推行孝治天下,进一步把家庭孝道作为国策推而广之。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植入孝道的文化基因,为今天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我们大家齐聚福山,追思先贤,就是为了传承汉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进一步弘扬汉文化,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孝心小故事50字

古代孝心小故事

  导读: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亲尝汤药》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有诗为颂。

  诗曰

  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哭竹生笋》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

  诗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号山谷。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有诗为颂。

  诗曰

  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有诗为颂。

  诗曰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乳姑不怠》

  唐。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疾笃,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有诗为颂。

  诗曰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卧冰求鲤》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古代的孝心小故事

  从前在一个城市里面,住着一位富人。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爱练武,不懂文;二儿子懂文,不懂武;三儿子什么都不懂,但很孝顺。

  一天,父亲病故与世长辞了,三个儿子悲痛万分。这时大儿子边哭边说:"父亲都死了,哭也没用,俺看,先分财产吧!""好!""武器就归俺,你们又拿不动。"大儿子边挑武器边说。二儿子咂咂嘴说:"我是学会计的会花钱,所以珠宝就给我吧"大儿子和二儿子基本上都把好的拿走了,只剩下一些书被三儿子拿走。三儿子想了想,说:"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但母亲又不能自己住,是不是?"二儿子挠挠头,说:"让母亲在三个儿子家各住一个月,习惯了那个,就住哪个!""好!"

  第一个月,母亲来到大儿子家,大儿子让母亲扎马步,挑水,大儿子在厨房里偷偷吃肉,在客厅给母亲吃硬饼,母亲看了,就走了,去投奔二儿子家了

  二儿子是个文人,但很狡诈,只给母亲喝比水还稀的粥,母亲想吃肉,二儿子说:"我的肉比大哥的硬饼还硬您吃不动。"母亲不敢有怨言,离开了二儿子家!

  母亲来到三儿子家,三儿子看到母亲比以前消瘦了许多,马上给母亲做了特别多的好吃的让母亲吃!从此,三儿子独自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任务,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还天天陪母亲聊天,给他讲书里的故事。母亲在三儿子家里生活的越来越开心,身体也越来越好了,她逢人就夸自己的三儿子。但三儿子面对别人的赞扬,只是笑笑,说:"母亲把我们养大,现在我所做的不及母亲养育我们的十分之一,没什么可夸的!"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的耳朵里,他们派众神去迎接母亲和三儿子,把母亲授为吃苦耐劳佛,把三儿子授为孝顺神!从此三儿子孝顺母亲的美德就在人间流传开来。

孝心小故事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天哪,妈妈又让我诵读《三字经》了,我好反感,因为这些书枯燥、没趣味。读着读着,我就开起了小差。“妈妈,这是什么啊?”我拿起餐桌上的一张单子问妈妈。

  “是外公的住院费用清单。”妈妈头也不抬地说。

  我仔细地看了下费用总计:6320。“妈妈,这6320元是几天的费用啊?”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就昨天的费用。”

  我一听急了,连忙问:“一天就要花这么多?那外公住院这么久了,花了多少钱了啊?”

  妈妈稍加思索后回答:“大概八万左右了。”

  “啊?这么多了,那我们家的钱不是快用光了?”

  妈妈一听突然生气地说:“什么话,外公是自己人,给外公看病花钱是应该的!”

  “那我也是自家人,你怎么总是要我节约?去超市不是买半价的就是买特价的,我穿的都是表哥的旧衣,从来没背过新书包。这不公平!呜……”说着,我委屈地哭起来。

  妈妈拉过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妈妈这样做是让你学会节约。外公外婆在农村很辛苦把我养大。现在外公生病,我是他唯一的女儿,当然要救他。钱花掉了还可以赚,如果外公没了,外婆在乡下很孤独,我没了爸爸,你没了外公,这个家也不完整了。儿子,你一定要理解妈妈……”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妈妈又把外公送到杭州治疗。她不辞劳苦地杭州海宁两头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外公。我也默默地支持着外公,再也不埋怨妈妈为外公花钱出力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个多月的治疗,外公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听到外公能出院的消息,我不由得吟诵起来:“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突然间,我觉得《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动听,那么悦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孝道经典小故事

感恩教育ppt优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