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经典成语寓言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含寓言故事的成语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20个经典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

  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寓言故事的成语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kao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人同屋

  有这么三个人,性情爱好各不相同,又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常常为一些事情争论不休。

  一天,甲从外面回来,由于在外面赶路便觉得燥热,一进门便嚷着屋里太闷太热,随手将门窗全都大开。乙在家呆了一天,哪里也没去,正觉浑身寒冷,便责怪甲不该打开门窗。两个人互不相让,一个要开,一个要关,一个说闷,一个说冷,为一点小事闹了好半天。丙从外面回来,一听甲、乙各自的说法,心里便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可是甲和乙都认为丙这个人天性愚笨,因此根本听不进丙的劝解,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又一次,乙从集市买回一只纸糊的灯笼,一进门便遭到甲的反对,甲责怪乙没买绸罩的灯笼,绸罩的灯笼又好看又高贵;乙则说纸糊的灯笼点亮后一样漂亮,价钱却要比绸灯笼便宜好多。甲说纸灯笼便宜但不如绸灯笼耐用;乙说买一只绸灯笼可买十只纸灯笼;甲说宁买一只绸灯笼也不要十只纸灯笼;乙说十只纸灯笼可变换花色品种……丙夹在两人中间,一会儿劝甲,一会儿劝乙,可是依然不能使甲和乙停止争吵。

  甲和乙在争吵时总是强调自己的理由,只注意自己对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偏激。而丙,虽然比甲、乙要笨一些,但由于他没有参与争吵,所以他能较客观地看问题,所以他能判断谁是谁非。

  我们平时处世待人,不能像甲和乙那样,固执已见,主观偏激,而应像丙那样,客观冷静,我们的头脑就能明辨是非。

  寓言故事的成语:贾人重财

  济阴的一个商人在过河时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乱草拼命挣扎。一个打鱼的人听到呼救的喊声,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

  商人看到了缓缓驶来的小船,顿时产生了获救的希望。然而汹涌的河水无情地告诉他,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为了抓紧时间死里逃生,商人对着渔夫大声喊道:“我是济阴的名门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给你100金!”

  渔夫使出浑身的力气,抢在商人沉没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10金。渔夫对商人说:“你不是答应给我100金的吗?现在你得救了就只给10金,这样做对不对呢?”商人一听变了脸色。他恶狠狠地说道:“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往常一天能挣几个钱?刚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难道还不满意吗?”渔夫不好跟他争辩,低着头、闷闷不乐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那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触礁翻沉了。从前的那个渔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对渔夫说:“你为什么不把岸边的小船划过去救他呢?”渔夫答道:“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酬金,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说完,渔夫一动不动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观。不一会儿,那个商人就被河水吞没了。

  在这个故事中,商人爱财如命、言行不一和渔夫见死不救的作为,反映出他们缺乏诚信和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人一心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了手。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着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再看一看琐(王吉)吧!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琐(王吉)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这是又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例子。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e)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qiong)卭岠(ju)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它们也是互相依赖的。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双方不能分开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两个鸟头饥饿起来互相啄咬,其中的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它们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下面我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着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现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你们和‘比肩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对视着会意地说:“要不是密须奋这番道理讲得好,我们还会单枪匹马受更多的挫折!”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这则寓言通过密须奋讲的5个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师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生物界中各种个体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只有坚持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寓言故事的成语:螳螂之勇

  有一次,齐庄公带着几十名随从进山打猎。一路上,齐庄公兴致勃勃,与随从们谈笑风生,驾车驭马,好不轻松愉快。忽然,前面不远的车道上,有一个绿色的小东西,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绿色的小昆虫。那小昆虫正奋力高举起它的两只前臂,怒气冲冲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马车轮子,一副要与车轮搏斗的架势。

  小小一只虫子,竟然敢与庞大的车轮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这有趣的场面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他问左右:“这是什么虫子?”

  左右回答说:“大王,这是一只螳螂。”

  庄公又问:“这小虫子为何这般模样?”

  左右回答说:“大王,它要和我们的车子搏斗,它不想让我们过去呢。”

  “噫!真有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公饶有兴趣地问左右。

  左右回答说:“大王,螳螂这小虫子,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体小心大,自不量力,又轻敌。”

  听了左右这番话,庄公反而被这小小螳螂打动,他感慨地说道:“小小虫儿,志气不小,它要是人的话,一定会成为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说完,他吩咐车夫勒马回车,绕道而行,不要伤害螳螂。

  后来,齐国的将士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非常感动。从此,他们打起仗来更加奋不顾身,都愿以死来效忠齐庄公。

  人们常说螳螂挡车,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看,螳螂挡车之勇,也实在可赞可叹,这种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争的勇气,不是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吗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呢

  寓言故事,是一种题材比较特殊的故事,它往往利用篇幅不是很长的文章,来阐述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

  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刻舟求剑、南柯一梦、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拔苗助长 惊弓之鸟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智子疑邻 螳螂捕蝉 掩耳盗铃南辕北辙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庖丁解牛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不是很可悲吗?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于成语寓言故事及寓意

  东汉顺帝时,皇上无视宦官为恶,放任外戚专权。很多人无才无德,本来就是草包一个,只是因为能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贵人,便可以全家跟着享受富贵。皇上的身边,王侯结队,侍从成群。官吏则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在朝廷的欺压盘剥下,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广陵人张婴,不堪忍受残酷的暴政,发动群众举起了义旗。义军们杀刺史,斩富豪,劫库府,济贫民,纵横扬州、徐州一带几十年。朝廷对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胆寒心惊。

  当时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张纲。此人廉洁刚正,多次上书,痛陈时弊,请求诛杀违法犯罪的大臣,削减朝廷的费用开支。皇上对他十分头疼,许多贪赃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当时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长、大将军梁冀便想了个好办法,他串通几个当权人物跟皇上上奏说,派张纲去做广陵太守,让他平息人民的暴 动,企图用这件事情加害于他。

  以前别人被派去光陵的时候,临行时都反复要求多派兵马。张纲此去,却要单车独行,仅带着十几名吏卒。到了广陵,张纲径直来到张婴的大营,好言好语,请求会见军中头领。张婴起初十分惊讶,后来看到来的人特别诚恳,便出来相见。张纲请张婴坐上座,张婴也不推辞。张婴坐下来冷冷地问道:“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

  张纲立刻站起身来,一边打躬施礼,一边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话说,‘官逼 民反’,将军体恤乡民疾苦,挺身赴险,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而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

  张纲的这一番话,出乎张婴的意料,他急忙站起来赔礼,激动地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怎么会像现在这样?我是个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更无法结交朝廷。我也知道,我们这些人都是锅里的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里会活得长久?只是想到,横竖都没有出路,闹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请您给我指点迷津吧!”

  张纲就这样用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与张婴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的暴 乱。

  寓意:就像是在炊器里自由自在游的活鱼,不管它是否察觉水在加热,或是用尽力量求生,它都没有办法逃离炊器。其实当它落入炊器之际,结局就早已注定,那就是死路一条。当时张婴实际上也是无路可走的状态,正好张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个策略帮助张婴走出困境。所以张纲便不费吹灰之力平息了暴 乱。

20个经典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那么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的成语寓言故事大全集吧。

  成语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成语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成语寓言故事: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成语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也似乎长了不少知识。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别人的短处,那就太片面了。

  成语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小学生成语寓言故事

  有哪些是成语的寓言故事呢?一起来看看!

  直捣黄龙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北方女真族建立金国大举进攻北宋,消灭了北宋。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步步退让。岳飞指挥岳家军英勇抗金,金国士兵闻风丧胆,岳飞乘胜追击,他对将士们说:“我一定要直捣黄龙和你们痛饮。”

  【典故】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宋史·岳飞传》

  【释义】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黄龙府。指捣毁敌人的巢穴。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杀敌取胜

  【相近词】深入虎穴

  【示例】直捣黄龙君莫懈,福星高照古神州。吴玉章《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战纪念感赋原韵》

  助纣为虐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率大军攻占京都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见秦宫壮丽宏伟,有无数金银财宝和妙龄少女,他想留守咸阳。大将樊哙与谋士张良认为这是助纣为虐,会失去天下人心,刘邦就退守霸上。

  【典故】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虎作伥

  【近义词】为虎作伥、为虎添翼

  【反义词】助人为乐、除暴安良

  【其它使用】

  ◎ 室外不远的地方,狱卒们安放了一只炉灶,那烟火之气,助纣为虐,使炎热更加厉害。

  ◎ 许许多多"恶势力"就是借助于这"四张网"发展起来的,而这"四张网"的形成又对"恶势力"的发展起了"助纣为虐"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叛亲离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典故】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得人心

  【相近词】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离析

  【反义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成语例句】

  ◎ 袁世凯终于陷入了众叛亲离的绝境,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 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左提右挈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武臣率军进入赵地称赵王,他派部将韩广率军进入燕地,韩广称燕王。武臣大怒,就率部将张耳、陈余进攻燕地。武臣被俘。张耳、陈余设法营救未果。侍卒对韩广说张耳他们左提右挈想称王。韩广只好放了武臣。

  【典故】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释义】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用法】作谓语;指辅佐

  【相近词】相互提携

  【成语示列】果能举左提右挈之实,宁复有南强北胜之虞?★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七回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在寓言中,《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螳螂捕蝉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经典成语寓言故事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亡羊补牢的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小学生简短寓言成语故事

  一)【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励志小短文150字左右

适合小孩听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