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故事
不朽的丰碑
公元2015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初八,对于彬县北极镇农门村村民来说,是一个揪心的日子。一场罪恶的车祸无情地夺走了他们最信赖的原任支部书记,他们公认的好人田种玉的生命。当他的亲人悲痛欲绝的将他从急救室抬向太平间时,他的从宝鸡文理学院赶回来的外孙女婷婷不顾一切地推开人群扑在他的身边,用稚嫩的双手捧起爷爷的脸,声泪俱下地喊:“爷爷!你咋成这样了啊!你咋不言喘里,孙女和你说话啊!你聋了吗?。。。”噩耗像疾风一样很快传到了村里,翘首久望的村民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死认一个理,好人应有好报!像他这样一个一心想着别人的好人,老天会保佑他的!他们希望奇迹出现,盼望他能活着回来,因为村上还有好多事需要他操持。然而,人们良好的愿望只是对他的祈祷,接踵而至地乡亲们亲眼见到的却是他那叫不喘,喊不醒的遗体。见到这种情景,几个古稀老人立即扑倒在地,嚎啕大哭。他们心痛啊!折不起这么好的兄弟啊。有人怨天,说天没心,咋就把这么好的人收走了;有人怨车,说车不长眼,咋就碰这么好的人呢?人们哭怨,只能叙发一种纯真的感情,但无论如何都唤不回他们可敬的人啊!
对于自己的小家,田种玉同志是肩挑重担的顶梁柱,负重耕耘的老黄牛。1957年,他刚满十四岁,年轻力壮的父亲就因病撒手人寰,撒下他娘母六口人,两个妹妹,两个弟弟,最小的还不足三岁。生活对于还未成年的他来说是残酷的。对他的第一个打击是他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去上学,尽管念书是他的最爱,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他必须舍弃!生活在折磨他,也在考验他,在这个一贫如洗、拖累极重的家庭里,作为长兄,他必须用瘦弱的双肩挑起沉重的担子,他从退学以后,就开始为生产队放羊,真是把苦吃尽了。那时天旱少雨,草木枯萎,放羊必须爬沟溜渠,翻山过岭,走很远很远的路,经常饿的肚子贴在脊背上直不起腰,饥了就在草丛中、树底下寻觅能吃的东西充饥,渴了就俯下身喝一饱沟渠里的水。他从十七岁开始就跑五十里路去百字沟担煤、担碗到北极、永乐街去卖,长几个钱补贴家庭,又跑三十里路到罗店担柿子去七十里路以外的湫头,四村换糜子、甜萝卜,回来让母亲做成菜饼让弟妹们吃,经常累得筋疲力尽,但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在哪饥饿肆虐的年代里,一家人得以平安地生存下来,多亏他的顽强抗争和细心呵护。
他的中年是在极度紧张和重负中度过的,他的六个孩子,都出生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那时缺衣少吃,他硬是紧紧巴巴地把他们拉扯大。到了儿婚女嫁的年龄,他实在是把心操碎了。按照农村习俗,孩子结婚,要花不少钱,他有四个儿子,要比常人付出几倍的辛苦,给娃娶一个媳妇,他身上要脱上一层皮,没钱还强装硬汉子,不向熟人张嘴,硬着头皮高息结款,为给人还账,熬煎的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事过了,就在口里捋,地里刨,然后一分不少地把人账还清。艰难紧困的生活使他养成了三个习惯:一是舍不得吃;听他老伴说他一辈子上街几乎没买的吃过东西,有一次上街,身上装着五毛钱,看到晋糕嘴馋的想吃,但把钱攥到手里攥出了水,就是舍不得花,最后买了一把小茶壶拿了回来。去年老两口上街,到了吃饭时间,老伴说:“就丢下咱老两口了,咱买两碗羊肉泡一吃,回去就不做饭了。”他当时没吭声,转了一圈,手塞在兜里摸了一阵,然后说:“咱回,吃喔里啥哩!”二是舍不得穿;村里人很少见他穿新衣服,常见的是出透了汗但洗的很干净的旧衣服。儿女们这几年光景过好了,都瞅着机会孝敬他,好衣服也买了几身,他几乎一件都没沾过身,就是舍不得穿,还推辞说新衣服穿上不畅快!三是舍不得花钱;他临难后,亲人们从他身上掏出两张欠条,是修路时村上打给他的,还有十二元七毛钱,和一把小蒜,钱是初六集上卖小蒜的钱,小蒜是初八早上挖地拾的。在他经常紧锁的箱子里翻出四千多元现金,其中三千元是北京打工的三儿子春节时塞在他手里叫他零花的钱,他一分没动,整整齐齐的放在箱子里,另外一千多元时他平时卖落果、药材、小蒜攒的。见到这些钱,儿女们个个心酸。也是啊,只有庄稼人才知道柴米贵啊!家里花销的钱一分一厘都是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的,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几半花啊!他怎能不顾家自己随便去乱花钱呢?有一年,他紧困的连称茶叶的钱都没有,就让三峰上树摘了一笼绿杏,提到街上卖了四元钱,才称了半斤茶叶。去年春天老伴对他说:“他大,咱把儿女养活大了,咱花上些钱到外边逛一下,见一下大世面。”他如释重负的回答:“能行!等消闲了再说。”但时间对他来说是多么金贵啊!结果天天都推,终究没有去成。
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田种玉同志始终坚持先公后私,舍小家顾大家。他是在村上三十几名党员的极力推荐下担任支部书记的。他不负众望,凭着满腔热情,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废寝忘食的工作姿态走上岗位的。接手时,星龙小学刚建成,欠工队建校款两万多元,学校围墙,伙房急需建设,水塔失修,群众吃水困难,村庄道路泥泞,群众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解决。他上任后,几乎放下家务事,一头扎在村里,带上村组干部上门入户说服群众,很快收清了拖欠款并筹措资金,修建了学校围墙、伙房,维修了水塔,挖埋好管道,引水到户,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吃上自来水。修村上道路,难免伤害一些人的利益,有人百般阻拦,他就和村干部上门逐户说明利害,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保证了修路的顺利进行。修路缺资金,他就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分两次进行,先处理好路基,铺上石子,解决道路泥泞问题,过了几年,又全部打成水泥路。零六年夏季修七龙路时,镇上硬性规定由村上打基础,碾压路面,上石子。当时镇上没有一分钱,群众苹果没下来,集资款无法收。工程紧的火烧眉毛,他就瞒着老伴拿出几年卖玉米的钱,和村主任田栓旺凑齐了两万元交给工队,才保证了工程予期开工。这笔钱他整整瞒了老伴九年。去世前几天,他给二女儿海霞说:“我零六年把家里卖玉米的钱给村上垫上了修路款,要了几年没要回来,你妈经常问,我都指东打西哄过去了,至今借条还装在身上,不知道咋给你吗交代啊!”他为修路垫了款,但人们亲眼看到的却是全村只有他和几户群众门前仍然走着石子路,无不为他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所感动。
今春村干部换届时,还有一些党员极力鼓动老村长说服田种玉重新担任支部书记。老村长推心置腹地说:“老支书为大家的事把心都操碎了,现在年纪大了,当支书对他来说是苦差事,应叫他好好歇歇,再不能让他为大家的事费心劳神了啊!”
田种玉同志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爱村如家,在职时,他把村委会办公室打扫的窗明几净,院里的草铲得干干净净,还务了花,栽了两棵柏树。干部群众回忆说,那时去大队办事,开会,一进院就给人干净、敞亮、温馨的感觉。如今人走茶凉,大队院都荒了。那时群众经常见他单独一人或带着两个大队干部扫路、铲草、刷树。当时有干部提出固定专人打扫,为了不给群众增加额外负担,他认真地说:“象这些上不了桌面的事,以后再别提了,打扫卫生根本不用雇人,咱捎带的就做了。”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他担心学校教学楼渗水,就爬上楼顶去扫雪,被大儿子看见了,又担心又心疼地喊:“你老瓜了吗?你没思量你多大年纪了,村上把年轻人都干啥去了,要你爬那么高去扫雪!把你掉下来绊了谁管你?”而他一门心思想的是楼渗水的事,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对集体的事很上心,村里谁家房漏水,谁家墙塌了,谁家院里需要铺砖打水泥,无论贫富贵贱,只要吭一声,他都逢叫必到。村上丧葬之事,只要叫到他,他都义不容辞,放下家里事去当总管,领上一伙子侄打墓、打扫卫生、搭棚、杀猪宰羊、寻桌弄凳,立桌掌盘,自始至终,一管到底。每次起灵下葬,他都提前跳下墓坑,整修墓壁,清理墓室,灵柩移入墓室,他用手推肩扛,把灵柩放正放好,然后用土坯或砖封好墓口,每次都是一身土一身泥。直至亡人入土为安,他才如释重负地装上一袋烟,饱吸几口,然后绕着坟丘转两圈,哪里少一掀土,多一掀土,他都要认真整理一番才放心的离去。他为村上的事,群众的事,经常忙到黑尽夜晚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这时候时间才属于他自己的,他泼上一壶茶,装上一袋烟,打开电视,喝茶、抽烟、看新闻、听秦腔,经常电视开着,他却呼呼地睡去。
田种玉同志是廉洁自律的模范,心系群众的楷模。他死后,群众赞叹最多的有一件稀奇事,是他担任支部书记期间村上几乎没有干部在外吃饭、住店的票据。他的出发点是穷日子穷过,群众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换来的,必须精打细算。他上任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干部外出开会,出差自费。村上曾经为改水修路的事在县、市跑过资金,几乎没花大家一分钱。每次去镇上开会过了吃饭时间,远一点的村在街上食堂吃饭,时间长了有的干部又提出吃饭的问题,他始终没有答应。有几次镇上开会下起了大雨,镇上干部有意留他们在街上吃饭,他还是对随同的干部说:“咱只有几里路,抬脚就到,咱回!”看到他身体力行,又是长辈,以后就没人再提起吃饭的事了。
他一生足不出户,都躬身在大地上劳作,当支书后足迹遍及家家户户,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记在心。谁家穷,谁家富,谁家因天灾人祸受到打击,谁家因疾病受到摧残,鳏寡孤独,拙妇笨汉,谁家门朝那边开他都满把吃豆子—心里有数。所以国家每次发放的救济款他都能及时送到最困难的群众手中,从不趋炎附势,挑肥拣瘦,偏灯向火。群众评价他能把一碗水端平,是穷人的好当家,是知冷知热的好心人。
田种玉同志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关心的事他总是身先士卒,走在前头,任劳任怨,不计报酬。2012年冬季,有人提出修庙的事,他走访了一些群众,结果众愿所归。他在村上威望高,他一倡导,大家热情很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刷齐了九孔烂窑,填平了院内几处大坑,自动捐款,盖起三间庙宇,把原在土窑内的如来等诸佛移至庙内。结果庙修成后没买过一包烟,没吃过一顿饭,没额外多花一分钱,账目公布的清清楚楚,这又使群众感到稀罕。在群众眼里,他把修庙看的比自己盖房都重要,不但修庙时从早到晚不离人,庙修成了他就拿着铺盖干脆住到庙里,看护庙院、打扫卫生、铲草、垫院、擦拭佛像,勤快的如同皇宫里的丫鬟,虔诚的就像佛门弟子。对于他的死,很多人大惑不解,感到很痛惜,有人甚至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见人就捶胸顿足,哀叹不已。“!你说咋把这么好的人说没就没了。。。”村上几个文化人的解释是他一生做好事,积德行善,被佛看中了,要收他为徒,古历三月初八正好是佛的吉日,就把他带走了。但一些人还是难以接受,他们哀叹:“哎!那么好的人死了把人心疼的,听说好人死了到那一世还是好人。”
田种玉同志是龙门人心中的丰碑,永远活在他们的心里,在任支部书记期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和家族谋私,关心群众,爱民如子,深受村民的拥戴和敬仰,他的优秀品行临近的人也耳熟能详。他死后前来吊唁的多达六百多人,多为平头百姓,鲜有仕宦之人,除亲属外,不少慕名而来,吊唁的花圈多达上百个。目前在农村,住房规格也许是富有的象征,当人们看到这个曾经担任过十多年支部书记的人,门前还走着石子路,还和三个已婚的儿子挤在几间砖木结构的旧房子里,而且房间连一件值钱的家具都没有。才猛然醒悟:噢!原来干部里边也有穷人!但当人们缓缓步入灵堂,跪拜祭奠后留心观察,才会发现,这房间有两件东西令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一样是墙上贴的十张奖状,记载着他任支部书记期间,先后十次被县委、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在这旧房间熠熠发光;一样是墙上整齐的悬挂着一排农具,个个擦的铮铮明亮,记载着他一生热爱劳动,对故乡,对土地的浓浓深情。在他的灵堂正中挂着一副匾,上面写着:“终生简朴留典范,一世耕劳留家风”,比较贴切地反映了他勤劳的一生。
寸步不离守在灵前的除孝子外,是他两个花季年龄的外孙女,爸爸在外工作,妈妈经常外出唱戏,她们从小就在爷爷、奶奶的千般爱抚,万般呵护下长大,为了表达对爷爷那份情谊,她们买了整整一袋纸钱,不停地一张接一张焚烧,两眼捧泪,喃喃自语,诉说着爷爷千般万般的好处,把少女纯真的丝丝柔情、绵绵蜜意,用一柱香,一张纸传递给爷爷,表达她们悠悠的思念。这不是美丽的传说,是动人心扉的情景。看到此情此景,谁不感动涕零呢?啊!让我变成一只大鸟吧!我要飞向天涯海角,衔来一束最美的花,捧献给这位活在人们心中的老人,以寄托我的敬慕之情。
田种玉同志遗体送往坟茔的那天早上,天气晴朗,微风习习,为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本村的,邻村的,几乎把整个坟茔挤的水泄不通,人们虽然无回天之力让他生还,但要争着在这最后的时刻再看他一眼,送他一程,为他填上一把土,以表达对他深深的缅怀之情。
人生的追求各不相同,有人追求权利,因为有权才会拥有一切;有人追求金钱,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他却赢得了人心,人们才用心去追忆他,怀念他。只有他才是最大的赢家。这就是被鲁迅称为脊梁的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日复一日的在大地上劳作,在大地上走出了自己灿烂的人生。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谁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就会记住你的音容,谁为土地做出了贡献,这块土地就会留下你的印记。”
永恒的丰碑
——读《杨靖宇的故事》有感
我读过许多爱国志士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撼人心魄,催人泪下。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杨靖宇的故事》
一天,他们部队断了粮,唯一的一个玉米,他也让战士吃了。随后,敌人就围了过来杨靖宇在掩护部队与受伤的战士撤走时,不幸中弹身亡了,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死后,敌人剖开了他的腹,发现的只是一些未消化的树皮与树根。
在华夏渊源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又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她的兴盛安宁而赴汤蹈火,血洒疆土!用胸脯当子弹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用鲜血保护了祖国,不是让侵略者再踏进中国一步;他们用鲜血创造了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创造了今天的一切!他们让我们21世纪的花朵竞相开放,不被大炮打掉枝叶,来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每一个平静的夜晚,每一分钟吧,珍惜现在的一切吧!不要让先驱者的热血白白流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为建设更好的祖国,而打好基础,努力奋斗吧!
永世的丰碑
当历史的巨型时针指向公元1949年10月1日,一道耀眼的曙光在地平线上肃然升起,一声洪亮的春雷在东方的云空中轰然鸣响。就从此刻起,中国谱写了一段深刻的回忆录,汇成一篇精美的《红色之旅》,一次次震撼我们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唯有奉献,人民才会幸福;唯有奉献,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前辈,正是为了革命;正是为了今天;正是为了不违背的中国心!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幸福,甚至血的代价。奉献,是人类灵魂最高的境界。正是为了社会,为了新世纪的希冀,我们更该努力。逝想,没有远大的理想,谈何未来,谈何希望,谈何抱负。鸟儿向往蓝天,所以展翅飞翔;鱼儿向往大海,所以遨游海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像周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为祖国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何尝想过,我们的今天的一切一切是如何而来。是革命先辈纸上谈兵?是领导政府嘴上功夫?不,都不是,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用语牺牲是赵一曼的赤胆忠心!是杨靖宇宁死不屈的抗日精神!是刘胡兰为保护战友的临危不惧。有时候,为了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我们也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因为那是一种伟大的贡献!而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只为自己着想,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过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这道德沦丧,实在令人可悲可恨!这种风气就像可怕的病毒一样,它会腐蚀青少年一代,也会损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并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为他人利益的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众人拾柴火焰高,祖国的振兴需要我们。
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奋斗的指示灯,也是我们精神的动力之源。让我们踏着先辈的道路,学习他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改掉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陋习,努力做一个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知书达理的新时代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大厦,让中华民族永远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长征故事:张震-长征永远的精神丰碑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历尽千山万水,通过人类难以生存的雪山、草地。1935年8月,右路红军踏上了生死难测的茫茫草地,度过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岁月,走过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及时赶到班佑、巴西地区并率先北上。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于同年9月,率红四方面军再次通过渺无人烟的草地,重过草地比第一次情况更加恶劣,是一次无谓的牺牲。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地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为了早日摆脱国民政府的围捕堵截,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只好选择一条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
过了雪山草地后,1936年10月,红军三支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党中央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红军主力也迅速转移到民族解放战线的最前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英雄足迹携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豪迈记忆;他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朝着辉煌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飘带,成为人类坚强无畏的象征。
丰碑
无数医护战士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见,这不正是共产党无私忘我精神的体现吗?他们那敬业的深情,犹如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弦,他们那高大的形象,犹如一座雄伟的丰碑,常矗立在我心间!
司马迁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说:“为人们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我们可爱可敬的白衣战士,为抗击“非典”而牺牲,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让我们为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吧!
是无私的白衣战士,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可爱的白衣战士们,我心目中的丰碑!
不朽丰碑
轻车简从,他将生死看淡;北海牧羊,他将爱国演绎到极限;兄弟离世,他将国与家衡量万千;须发尽白,他将生命汇成一篇千古赞言。他是民族气节的坚守者,他是爱国报国的践行者,他是不屈与执着的代言人。他是苏武,是中华历史上的不朽丰碑。
持一根旄节,他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了年事已高的母亲,离开了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他踏上了茫茫征途。前方的大漠,迎接他的不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亦或是“祸福固相倚,未知前事难”的坎坷牵绊。轻车简从,他带领一百余人出使匈奴,他忘了自身的安危,忘了亲人的思念,这一刻,唯有“国”在他心中,刻骨铭记,融于血脉之中,分量万千。
守一种信念,他痛斥卫律贪图富贵名利、过眼云烟;生死当前,他无畏无惧,哪看刀锋近在眼前;被无辜牵连,他义正言辞,为不辱于国,他当机立断;北海牧羝,明知欺骗,他孤身一人,勇往直前。荒芜之地,他记住了国重于天,忘记了天寒地冻、归期无边;廪食不至,他啮雪吞毡,记住了民族气节,忘了生存甚难;名利诱惑、富贵在前,他却不肯前进一步,心中记住的,唯有大汉尊严,不容侵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他守住了气节,将对里的词诠释的完美自然。
着一身布衣,他屹立于严寒之中,岿然如山;饥渴难耐,他坚定不移地望向遥远的长安,北风猎猎作响,拂起了他的衣衫,却拂不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严寒渐渐逼近,冰封了他的触觉,却封不住他对家国的思念。茫茫大漠,他是一只孤雁,仅仅铭记了使命,却忘记北漠的严寒;皑皑白雪间,他是一朵雪莲,仅仅铭记了汉家使者的高贵,却忘记富贵荣华近在眼前;背井离乡,它是一块屹立的丰碑,仅仅铭记了肩负的使命,却忘记了时间绵延。兄弟相继离世,他庆幸兄弟为国赴难;夫人改嫁,母亲离世,巨大的打击无法撼动这汉子如山坚毅的誓言。他的铭记,镌刻一代英雄的伟岸,他的忘记,书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
他的铭记,传唱了千古不曾改变,他的忘记,让投敌叛国之徒不禁汗颜。黄河的气势磅礴,却比不过他的气节壮烈,泰山的雄伟高远,仍比不过他持节牧羊的身影,那么伟岸。岁月逝去,苍老了容颜,却无法苍老他心中巍峨的信念。这个铁一般的血性男儿,用一腔爱国热血谱写了最为壮丽的诗篇,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他坚守了自我,于是在歌舞升平的长安与严寒难耐的北海之间,筑起一条笔直的路,汉与匈奴最终和谈。因为苏武,我懂得了铭记与忘记,原来,铭记与忘记可以两全,铭记了不屈与爱国,忘记了私利与生死,就必能坚守住自己要守住的底线。
苏武是一块不朽丰碑,屹立于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屹立于每一名华夏子孙心中,直至永远。
不朽的丰碑
――仿写课文《丰碑》
年6月9日,这是刻在陕西佛坪人心中的日子。
接连几天的暴雨,使这个只有3.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陷入一场灾难。山洪暴发,河流猛涨,巨大的泥石流裹着山民的房屋、树木滚滚而来。
朱显发,一个49岁的乡党委书记,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他带领20多名乡干部,不分昼夜的监视灾情,撤离群众,想尽一切办法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
9日凌晨,暴涨的金水河奔腾而下,下游几十户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朱显发和乡干部们冒着风雨,在漆黑的山路上奔跑着,叫喊着,挨家挨户的砸门,叫村民们赶快起床撤离。他和乡干部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已经把大部分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2点多,他又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十几次往返洪水两岸,救出了40多名学生和20多名群众。
水情越来越危急。“别去了吧!”看到朱显发又要下水救人,周围的群众劝阻他。
“你们走,我最后撤……”朱显发又拿着手电,再次冲进洪水中。2点20分左右,在他奋力将最后一名小学生推上岸的一瞬间,突然,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将他冲倒在地……
4个小时后,泥石流退了下去,一百多名群众和乡干部,哭喊着在河道里寻找着朱书记,他们中间有70多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小学生。是朱书记救了他们,可朱书记,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
终于,哭喊的群众,在下游河滩的拐弯处,发现了露出淤泥的两只脚,那就是他们敬爱的朱书记!
在朱显发的葬礼上,5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葬礼上哭声一片,泥水里跪倒着500多名哭喊着朱书记名字的群众。
英雄去了,青山作证。朱显发,您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您那崇高的精神和无畏的形象,将在人们的心里树起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年5月21日
丰碑
立青峰之上,俯世间之景;临大海之滨,闻远近之音。极目远眺,一座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岿然而立,每一座丰碑似乎都述说着,那一个个随风而逝近百年的故事。那些故事,因丰碑之立而存,不倒不灭。而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也将永存人心。
时光飞转,我回到了1921年。这一年的七月,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一个小小的秘密会议正在举行。会场的每一个人都绷紧了神经,每个人都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在党纲上郑重的签下了名,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这时,谁都不会知道,这个新兴的政党的命运将会如何。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满怀信心,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即便是面对“白色恐怖”,也依然不屈不挠。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十三人的政党逐渐发展壮大,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立起一座座不倒的丰碑。
那年,有一队人马出现在四川西北角的雪山与草地之上。那些瘦弱的身躯艰难地撑起那洗得发白的衣服。路途的艰辛,身心的疲惫不言而喻。
然而,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是共产党人,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每一位战士都相信,即使自己的身躯倒下,军帽上,那颗闪闪的红星会依旧闪耀出光芒。相信革命的丰碑会永远屹立在这巍峨的雪峰之上!
几年后,在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正为抗日谋划着。那时,没有人知道抗日的结果会是如何;那时,有人向日本人投降;那时,也有人向侵略者出卖同胞。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他们坚信,胜利永远是属于正义的一方!
这里并不是抗日的前沿阵地,却也不能完全避开敌人的剑芒。顽强的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样的刀光剑影中渐渐成长,渐渐趋于成熟。于是,共产党人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慨,在这片黄土地上筑起又一座丰碑。
随后,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一路前行,挺进大别山,全力渡长江。改写了历史,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使得万民为之欢呼雀跃,也使得世界为之颤抖。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员和民群众一起,再一次筑起一座伟大的丰碑!
之后,在这属于人民的新国度里,中国共产党依旧发展着。她与人民一起,努力奋斗,艰苦创业。改革开放,神舟飞天,零八奥运,上海世博••••••一座有一座丰碑拔地而起。这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成熟,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熟!
中国共产党——这个词中包含的太多,有责任,有奋斗,更有梦想。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肩负起责任,艰苦奋斗,筑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唤醒人魂,永存人心!
丰碑感人故事
军用大桥架在两座大山之间。
桥南是一条从大山里蜿蜒曲折而出的公路,紧连着大桥。独拱跨越,气势宏伟。桥下是距离桥面百米多高的一条湍急奔流的云河,咆哮着从两座大山间飞流直下。桥北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长长的隧道。一辆接一辆的军需车、战备车、武器车从山里出来,经过大桥进入隧道。
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军事大桥。而那条贴着山腰凶险无比的公路正是连接大桥的唯一运输线。
那天,最后一段山石路爆破后,杨排长和和五个战士去清理爆破后残留的松动石块,为铺设道路疏通障碍。就在快要完工时,突然山坡上出现塌方,山石铺天盖地滚落下来。瞬间,几个战士飞奔过来,把杨排长死死的压在了身下。
杨排长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个月后,杨排长在病床上醒了。他第一句话就问:
“他们呢?”
守护他的战士、医生、护士,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低低的伤心的抽泣声。
杨排长又昏迷过去了。
在后来的几天里,杨排长总是望着窗外山岭,云彩,绿树,飞鸟。不说一句话,也不吃东西,只是默默的流泪。任护理他的战士、医生、护士怎么劝他,他也没有一点反应。
团长,连长和其他部队首长捧着鲜花来看望他时,他望着手掌上的那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一下子失控了嚎啕大哭了。
“他们都是为了保护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哦,我对不起他们。”
杨排长的大哭,首长们的难过,护士的抽泣,萦绕着整个病房。
他是修路英雄排排长,被派往大山里修建连接大桥最危险、最艰难的这段公路。虽然路不长,但巨石密布峭壁,随时松动滚落。杨排长这个排三十七人已经为了这条公路献出了三十一位战士。他们都静静的躺在烈士陵园里。那天清除碎石,为了救杨排长,五个战士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个排的战士就只剩下杨排长一个人了。
这天,杨排长让护士推着他去烈士陵园,去看望他们排的战士。他依次给战士们的墓前放一杯酒,一束鲜花,又把他们的军功章放在旁边,再给战士们敬个庄重的军礼。
一切都做完了后,他让护士推着他。他要最后一次再看看那座大桥、那条公路、那些曾经在公路上迎接自己的战友。他自己扶着轮椅慢慢的站起来,护士扶着他,一步步的挪到了桥边的栏杆旁。
杨排长望着那条从山里铺出来的公路。从他在医院里醒来的那一刻知道是战友用生命救了他时,他就再不能自己,也恨死了自己。他扪心自问,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这个排长,而是为了救他而牺牲的最后的五个年轻的战士?他闭上眼睛全是泪水流淌,他睁开眼睛全是战士的笑容。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自己!一颗流血的心时刻在折磨鞭挞自己。那一瞬间他就下了决心,要去陪战友!
猛的,杨排长一把推开护士,护士一个趔趄倒在了地上。只听见杨排长一声大喊:
“战友们,我来陪你们了!”
话音未落,杨排长就纵身跳下了汹涌波涛的云河里。
当护士清醒过来时,河水早已吞噬了杨排长的身影。几天后,在河的下游找到杨排长的遗体。他着装整齐,军装威武,军帽上的五角星红光闪闪。虽然闭着双眼,但看得出来,他走得神态平静,安详。
杨排长以最悲壮的方式、用他自己的生命找到、回报了救他的战士、找到了他再也不会分开的全排的战友。
这个排的战士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汇合了团聚了。
在杨排长安葬那天,许许多多的军人,当地的人们都来给这位排长、牺牲的全部战士、还有为劈山修路的无数不知名的英雄烈士送行,送一段人生的最后的路。
天空飘着朦朦细雨,阴冷沉沉的。山峦峡谷低吟哀乐,颤抖心碎。漫山遍野的松林呼啸着烈士们的英名,在阵阵松涛的哀声中,悼念着埋葬在深山沟壑中的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灵。
镶嵌着三十七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的丰碑耸立在云河边。永远陪着那条劈山修路、遇水架桥的军功运输线,永远陪着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公路,永远陪着为了一座座大桥、一条条天路而献出了最宝贵生命的、和杨排长一样的无数的战士。
《丰碑》的故事
翻开语文练习册,我的目光被一篇名叫《丰碑》的文章所吸引。
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部队在云中山里艰难地走着。当时环境恶劣,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分给了其他的战士,而自己却饱受严寒。最终,依靠在一棵树干旁牺牲了—他被飞雪覆盖了,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袄服的分配,怎么可能活活被冻死呢?难道他不知道冷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拿一件棉衣穿在身上吗?身为军需处长,他时刻想到的是让战士们穿暖和,让战士们安全地过雪山,取得长征的胜利。他一心为公,一心为他人着想。他把生的机会带给战士,把死的危险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革命前辈呀!想着,想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它是那么的感人,寄托了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他的精神犹如丰碑一样高大。我的心灵被深深的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