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功与过
红旗渠赞
红旗渠全长70.6公里,是1960年2月开始修建的,1969年7月,全面修渠成功,历时10年,在这十年的时间中,林州人民靠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了一条渠,这是当时林县人民的生命渠。
那几年,林州市大旱,没有一滴水,林州人民便一个个都提着大桶上山的另一边去挑水,时任当时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便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当时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但是坚强的林县人民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硬是在十年的时间修好了一条伟大的生命渠。
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大型的机器,整条渠都是林县人,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为了让他们的后代喝上水,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奉献。据资料记载,整个红旗渠修下来共牺牲了81名全国各地的英雄,他们是百万林州人民的骄傲,是百万林州人民的榜样。
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克服艰难条件,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入漳河水源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盘绕在太行山的半腰上的红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个景区雄伟险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为甚,依靠断壁而凿的“青年洞”从巍峨雄险贯穿而过,十分震撼。
2018年4月10日,对于全林州人民来说是个痛苦的一天,老书记走了,杨贵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林州,没有他就不会有红旗渠,他是红旗渠的领导者。当年是他一手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的。所以说他是我们全林州人的骄傲。但是他还是在2018年4月10日离开了我们。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艰辛,如果不是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勇于担当,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人工天河”。
如今的林州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林县了。如今的红旗渠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景区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人民参观。同时这里每天也接待上千或上万名外国友人来到这里参观。这里也成为韩国人来中国旅游必来的景点之一了。如今,走在林州的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绿植园林。各种惠民政策也开始实施。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旅游目的地城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
整个林州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林州市一定会发展成一个高效文明的旅游城市。
2017年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
一个中国奇迹,在她闪亮登场的同时,承载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何谓奇迹?让太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更要坚固屹立。
搜索到一串有关数字,说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基本全面完工,费时将近10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98座,土石方挖砌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长70多公里,干渠支渠分布林县每个镇村,而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砌成高2宽3米的石墙,可以纵贯中国南北,把广州哈尔滨连接起来。
1959年,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出“引漳入林”工程决议的时候,手头只有300万元人民币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他们其中学历最高是大专。红旗渠完工后计算出总共花费数亿元,当初那点准备金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通常创造奇迹的背后,往往是“死地”,天生水源奇缺,水贵如油的林县,似乎处在那个背水一战的节点上,必须对自己鼓劲儿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如果不上,干旱家常便饭,而1957年以来先后建成的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急需要灌溉时却无水可汲,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非常严重的旱灾,水渠无水来,水库都见底,4条河流迅速干涸,老百姓喝水都成奢望,所以再不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去开辟一条永久水源,结果与等死之间只差几厘米。
历史上的林县曾发生多次因为旱灾而人相食的惨象,历朝历代却都没能解决水源这根子问题。只有把引水点放到境外去,从相邻山西境内的浊漳河引水灌林,漳河水源非常丰富,才可以一通百通,一了百了。而林县人也知道,这段距离虽没有十万八千里,但中间隔着太行山层峦叠嶂,在要钱没钱,要机械没机械,要一切材料都是难题的绝对艰苦条件下,凭空修一条工程量堪与万里长城匹敌的引水渠谈何容易!县委做出这个决定后,肯定有许多人报以摇头、嘲笑,或许还会诘问一句,你们真把自己当成愚公了吗
好在,这红旗渠修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的背后有50几万林县人民做后盾,还有兄弟省份,乃至中央政府的鼎力相助。这么说吧,也许红旗渠开工之初,林县人就是凭着敢拼敢干的传统革命作风,将一个个突然冒出来的难题次第攻克,譬如没有石灰、水泥和炸药,他们马上自己因陋就简地组织生产,没有机械设备,他们就采取人海战术,一点一点把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开工不久就有4万多名红旗渠战士奔赴工程一线,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而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小胜利,又构成反复刺激他们必胜信念的驱动力,
敢拼敢干,是一种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中国共产党,不正是依靠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吗!抗战时期,靠的是小米加步枪,土地雷和大刀片;建立政权之后靠的是组织动员群众,让他们用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油田、万吨巨轮……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而强,逐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并用太多事实证明这种精神的非凡意义。
中原人固有的血性品格,当遇到这种普遍性精神的时候,便诠释出更为生动的内涵。他们来到工地一线,自然都要做好吃大苦,甚至是搭上性命的心理准备,见漫山遍野没有住处,大家就想尽各种办法,睡山崖,猫石洞,卧石块,盖茅草,一身旧衣四季穿,磨破了鞋底打赤脚,手推车,肩膀扛,要山峰低头,让顽石让路,粮食供不上,野菜野果且果腹,——那样一幅热火朝天且又悲壮的场面,你即便不曾亲眼所见,想象起来,也足以叫心灵无比震撼。
红旗渠人除了表现敢干敢拼的大无畏精神之外,更表现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献身精神。相关资料上说,在直接参与红旗渠修建的7万多名干群中,先后有81位献出生命,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才17岁。有一位更值得纪念,刚开工不久,他母亲病故了,他没有下一线,他妻子救人时死了,也没有下一线,有一次一个正在开挖的隧洞忽然发生坍塌,他去考察现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竟然不顾危险进入崩塌现场,却从此再也没有走出来,牺牲时年仅27岁,他的名字在那一刹那,注定要镌刻在红旗渠石坝上:吴祖太,红旗渠总设计师。
我们今天重新回顾这种由一次水利革命铸就的精神,我想其重点应该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怀念,我们可以从这儿发现一个延伸和连接,它的辐射起点或许并不特别,无非是老革命老传统产生的深远影响力,全国各族人民也都在它的影响下创造各种奇迹,但红旗渠作为一种奇迹中的奇迹,应该远不止受影响使然这些,它的精神从那儿开始延伸,用了1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又将它注入新的思想内涵,而连接的这一头,是50多年之后的今天和明天,我们所以要求把它看作就是连接,那是因为一脉相承,你不可以孤立地看待这种必然因果,因果之下,又何止产生一些奇迹
所以红旗渠精神从它诞生那天起,尽管是林县红旗渠人造就的,但注定它更是中国的,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它的伟大意义已经脱离了地域概念和边界红线,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和社会背景下,同样都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和鼓舞性。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再次进行总结,而且还要真真正正的加以运用起来,并始终笃信只要秉持这种精神,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战胜困难,创造奇迹,造福于后代子孙。治理干旱需要这种精神支持,治理一个国家,乃至于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雄起于世界之林又何尝不需要它呢?还有,红旗渠精神的另一个诠释是,只要敢于去想,去绘制蓝图,然后敢于大无畏地迎难而上,一切宏伟目标必将再次成为奇迹,红旗渠的昨天,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今天、明天,把红旗渠精神的鲜花,铺满未来前进的道路,永远光彩熠熠,灿烂神州。
红旗渠的故事
国庆节假,我和爸爸看了“百家讲台”这个节目,今天讲的是1960年民工们修红旗渠时感人的场面。
这个节目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些民工们整天在工地上干完活后要跑到五里到十里之外的公社食堂去吃饭,每天中午和下午都是一碗野菜汤和一个野菜窝头,晚上只有一碗清的似乎是清水的汤。和我们现在相比,就像天堂和地狱 ,我平时吃饭挑三拣四的,还不知足,手里拿个苹果,还想吃不想吃的,跟那农民工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
我又看见了这样一件事:因为这条水渠是在峭壁上修的,所以聪明的民工们就往峭壁的旁边打孔,再把炮弹放进去,炸出一平台来,民工们就在这条平台上修水渠,因为这个平台是由许多石块和小石子组成的,而且有松动的石块和小石子,一个指甲大的小石子掉下来砸在人身体上,这个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民工们就建立了一个小组,专门除掉松动的石块和石子,这些人就用绳子拉着,挂在峭壁上工作,如果想换个地方,就向上吼一声,上面的人就会松绳子。这个组的组长有一天在除石块时,不小心一失手,一个石块砸在了头上,这个人顿时感到眼前一黑,就晕过去了,等他清醒过来后,说不出话来了,还以为自己的头被打掉了结果一摸还在,原来是石块把四颗牙打断了,卡住了舌头。会影响工作,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镊子,把那四颗牙连根拔了下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
民工们为了修红旗渠,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他们吃尽了苦头,最终修成了红旗渠,为百姓们解决了用水的困难。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能吃苦,不娇气的可贵品质。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
每每回故乡,总要见到门前那座横跨峡谷、连接隧洞的渡槽。眼望着那条用血汗凝成“红旗渠精神”的火红标语,耳边隐约传来“劈开太行山……”的浑厚歌声,尘封的记忆顿时启开。
我并没有去过太行山,让我认识太行山的是红旗渠,是由太行山人民创作的、唱响中国震撼世界的“红旗渠精神”。
那是1972年末高中毕业后,我戴着“五好学生”和建党积极分子的光环回到家乡,等待“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郴州地区流经数县的重大水利工程——青山垅灌区的规划主干渠已经修通,可惜故乡人只能隔着一条深壑,望水止渴。刚刚从外地结束水利大会战回家过年的乡亲们摩拳擦掌,虽然上面没有规划,我们也要将近在咫尺的幸福水引进村来。除夕之夜集体辞年时,乡亲们共同举碗,喝下红薯酒,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男女齐上阵,苦战一冬春,引进幸福水,造福墨水人”的口号。
墨水是故乡的地名,坐落在五岭腹地的偏远山冈,“要想墨水到,四方要爬坳,雨水留不住,泉水地下逃”。祖先忌讳“没水”,又难以割舍形似砚台的风水宝地,故据其义、谐其音取了一个文化气息相当浓厚的名字——墨水,对穷山恶水的山村,对千秋万代的后人,寄托美好的希望。
墨水因为缺水,故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往往过了春节便闹春荒。无奈,伢妹们长成半大人后,就得放下书包,改学手艺,养家糊口。于是,故乡数百年来应运而生了许多工匠,石匠、铁匠、木匠、窑匠、瓦匠……代代相传,家家不缺。“春插上了岸,外出找碗饭”也就形成了乡亲们的一条生活路。就在当时,全县水利工程的各个艰险阵地上,无处不见墨水人。因此,要在家门口架一座渡槽、凿一个隧洞,对于工匠云集的墨水大队,对于见过世面、受过锤炼的墨水人,可谓小菜一碟。
面对乡亲们的雄心壮志,作为热血沸腾的白面书生,我也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凿石放炮,将石山炸穿成隧洞,用隧洞中的石头凿成石砖砌渡槽,这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是危险活。果然,才半天下来,我便累得腰酸背疼,四肢无力,无法掌控的八磅大锤差点儿砸着了突击队长。不仅如此,死睡一夜后,身胚像散了架,双脚像灌了铅,两手更像被烫伤,连筷子也抓不稳了。此时,我真想打退堂鼓,当逃兵。
突击队长的死,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突击队长是在排哑炮时牺牲的,他的追悼会不是乡村的传统祭礼,而是不拘一格的追悼会。
村口的晒谷坪成为追悼会场,中央不但座着盖有红毡子的灵柩,而且还摆上了电影放映机,对门两棵苦楝子树上拉起了银幕。悼词就是《为人民服务》,大队党支书像“早请示,晚汇报”一样,带领全体社员举起右手朗诵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简短的追悼会后,开始放电影。特别安排、反复放映的是一部发行不久的纪录片——《红旗渠》。这一部跟着红旗渠建设步伐拍摄的电影,把人们带回了10年前:太行山下的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建成引漳入林的“人工天河”,创造了新中国当时能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媲美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优秀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一个个情景相融的激动场面,催人泪下。更有那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旋律,久久地在崇山峻岭中回荡,在墨水人血管中流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此时我灵机一动,拿来纸笔,在放映员的协助下,将《红旗渠》主题歌的词曲记录下来。电影放完后,突击队员一个也没有离开他们的队长,他们一边扎着花圈,一边学唱歌曲,整个墨水成了不眠之夜。
从那一天起,山间峡谷红旗飘飘的海洋中,增加了一条横跨两岸、像彩虹一样的醒目标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从那一天起,《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声时刻在工地响起,在峡谷回荡,每一个音符与汗水、血水一道,铭刻在一块块石砖上,渗透到一铲铲混凝土中,凝铸着渡槽、隧洞的每一个关节。
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再没有了疲劳感、痛苦感、恐惧感,力量倍增,技巧倍增,信心倍增,无论干什么活,都觉得一天比一天轻松。
隧洞被凿通,渡槽飞架起,乡亲们觉得应该把这段用石头砌成的故事、用钢钎锩刻的神话传给子孙、留给后人。于是,跨越峡谷的墨水渡槽上,与红旗、与鲜血、与烈火一样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个大字,横空出世。
30多年过去,尽管红旗渠的故事日渐模糊,然而,乡亲们一路走来,由贫困走向富裕,无不得益于日夜流淌的幸福水,得益于从太行山下喷薄而出、流向中华大地的“红旗渠精神”。
每每见到故乡小镇的那一道靓丽风景线,见到那一条与渡槽同在、与时代同步、与日月同辉的激情标语,我总是倍感欣慰与自豪。尽管那只是一生中的瞬间,却锤炼了意志、信念与灵魂,自己能够在人生路上健康成长、有所收获,同样得益于“红旗渠精神”的精心浇灌。
跳出墨水,眺望中华,在实现小康的征途上,无处不见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印迹。瞻望未来,在中国特色道路上,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加离不开蕴藏深刻时代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红旗渠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情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面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通过今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了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不过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A86206,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
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当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
红旗渠之旅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来到了河南安阳的林州市,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它让我感触很深。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红旗渠分水苑”,进入大门,我一眼就看见了红旗渠的一干渠和二干渠从总干渠上分流开来,像两支声势浩大的马队朝两个方向奔驰而去。在这里我看到红旗渠渠道深约5米宽约8米,单从这两个数字来看,我并不觉得这项工程足以闻名天下。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踏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总书记为红旗渠题的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看完这句话,我想:连总书记江泽民都为这条渠题字,看来红旗渠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在馆内我真真正正地了解到了红旗渠工程的宏伟。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历时近十年,至1969年7月所有干渠支渠工程全面完成。它以漳河水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当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3两粮食是家常便饭,而且施工设备并不十分先进,人们就用镐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施工,劈开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而来。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愣是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共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了解了这些,我也就了解了红旗渠闻名天下的原因,我也被红旗渠精神所深深地感染了,在我看来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个“长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渠。”
走出“红旗渠分水苑”,我不停地想,不停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中国的红旗渠,我了解了它的修建过程,中华民族拥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见过这样的民族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四大发明……啊,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红旗渠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
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
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红旗渠精神力量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
虽然没有殷墟历史悠久,没有冰冰背那样神奇,但红旗渠是林县人的智慧。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的。
红旗渠非常美丽,有分水苑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既可到达;这里山高路险,青年洞靠断崖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极目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